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COVID-19继发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崔燎媛 李晓燕 +2 位作者 马丽 张根生 高延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5,共5页
目的:构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继发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151例重症COVID-19患者(包括重型与危重型)的资料,其中住院期间继发感染91例(60... 目的:构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继发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151例重症COVID-19患者(包括重型与危重型)的资料,其中住院期间继发感染91例(60.26%)。基于Bootstrap(1 000次)法,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继发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继发感染部位及病原学特点。结果:Logistic回归筛选出年龄校正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有创机械通气、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及氧合指数作为重症COVID-19继发感染风险预测因子,OR(95%CI)分别为2.214(1.252~3.915)、7.404(1.473~37.209)、1.513(1.180~1.939)、0.093(0.021~0.415)、0.987(0.975~0.999)。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920(0.877~0.964),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接近,临床决策曲线远离基准线,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展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共分离出315株病原菌,主要继发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75.6%)。下呼吸道继发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3.52%),其中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占60.00%;真菌感染次之(18.49%),以曲霉菌为主(63.63%)。结论:构建的重症COVID-19继发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需警惕继发下呼吸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及曲霉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继发感染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使用和病原检测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丹梅 李雷清 +3 位作者 吴振波 王红英 严继承 王选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病原检测情况,为促进合理用药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7-12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直接出院的所有病例,对患者入住ICU后感染情况、入住3 d内及整个住院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病原检测情况,为促进合理用药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7-12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直接出院的所有病例,对患者入住ICU后感染情况、入住3 d内及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患者466例,整个住院期间有424例使用抗菌药物(91.0%),每例平均使用抗菌药物(2.95±2.02)种,平均使用时间为18.3 d;联合用药率53.3%,70.3%患者使用了特殊使用级广谱抗菌药物,94.3%使用了超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复合物、碳青霉烯类和专性抗革兰阳性球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6.5%、58.5%和54.7%。250例患者在入住ICU时有明确感染证据,初始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超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药和特殊使用级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36.0%、86.0%和55.6%;入住ICU时仅7.6%已有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203例入住ICU3 d内作病原微生物检测,但仅59例(29.1%)是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首次送检标本临床分离菌株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口咽部污染菌为主。结论入住ICU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后病原学证据缺少,随意使用超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及联合用药现象很普遍,亟待临床医师转变用药理念,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广谱抗菌药物 细菌感染 病原检测 初始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经线粒体通路抗Aβ_(25-35)致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佳莹 沈圆圆 +5 位作者 朱闻杰 程梅园 王志强 刘琰 朱丹雁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401,共9页
目的:通过人参皂苷Rg1与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预培养,评价抗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所致神经元损伤,并探讨Rg1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原代神经元培养7 d成熟后,分别以1、10、20μmol/L Rg1预处理24 h,加入A... 目的:通过人参皂苷Rg1与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预培养,评价抗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所致神经元损伤,并探讨Rg1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原代神经元培养7 d成熟后,分别以1、10、20μmol/L Rg1预处理24 h,加入Aβ毒性片段Aβ25-3510μmol/L模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脑组织局部微环境。孵育72 h后,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评价Rg1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量效关系。采用JC-1染色,考察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Aβ25-35作用72 h严重损伤原代皮层神经元,引起神经元碎裂和死亡。Rg1预处理能对抗Aβ25-35的细胞损伤作用,显著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其中Rg1(20μmol/L)活性最强。Aβ25-35处理24 h能降低神经元的线粒体ΔΨm,下调Bcl-2/Bax的比值,引起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活化caspase 3和caspase 9,从而引起神经元凋亡。而Rg1预培养能保护原代神经元,减轻或避免上述损伤作用,且其抗凋亡效应可被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ICI182,780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拮抗剂RU486部分拮抗。结论:Rg1在1μmol/L至20μmol/L浓度具有抗Aβ25-35损伤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作用,该活性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病理学 神经元/药物作用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人参皂苷/药理学 人参皂苷RG1 原代皮层神经元 神经保护 Β淀粉样肽 细胞凋亡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萨奇B3病毒感染对HL-1心肌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彭俊 魏文娟 +3 位作者 钱正明 黄建振 高世龙 张召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05,共5页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及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形成DCM的重要病因,而引起心肌炎的病毒以柯萨奇B组病毒(CVB)最为常见。间充质干细胞(MSC)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及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形成DCM的重要病因,而引起心肌炎的病毒以柯萨奇B组病毒(CVB)最为常见。间充质干细胞(MSC)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中,但其应用于心肌炎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对HL-1心肌细胞及MSC的影响,以期寻找一种新的心肌炎的治疗措施。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分别培养HL-1心肌细胞、MSC,生长至80%汇合状态待用。分别将HL-1心肌细胞、MSC分为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其中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分别用CVB3感染4、12、24 h,未感染组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VB3基因拷贝数。分别将HL-1心肌细胞、MSC分为未感染组、感染组,其中感染组用CVB3感染,未感染组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分别于感染后4、12、24 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用CVB3分别感染HL-1心肌细胞(HL-1心肌细胞组)、MSC(MSC组),采用病毒空斑实验检测病毒滴度。结果 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h组CVB3基因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CVB3基因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感染组感染后4、12、24 h细胞活性小于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P<0.05)。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与MSC感染组感染后4、12、24 h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组病毒滴度大于MSC组(P<0.05)。结论 CVB3能够在HL-1心肌细胞中复制,感染CVB3后HL-1心肌细胞活性降低;但CVB3不能在MSC中复制,且感染CVB3后MSC细胞活性并未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B型 肌细胞 心脏 间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珉 胡颖红 陈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 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 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 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 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与D IND两者之间存在弱相关(r=0.22;P=0.016);随着痉挛程度加重,D IND发生率增加(U=2.589,P<0.05)。大脑中动脉痉挛组的D IND发生率为68.0%,高于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痉挛组的36.7%和25.0%(2χ=8.195,P=0.004);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646,P=0.421)。结论:脑血管痉挛只是D IN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度脑血管痉挛时和大脑中动脉部位的痉挛,才易发生D IND;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脑缺血,可能无D IND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患者眼部护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茜 宋剑平 +4 位作者 王丽竹 陈媛儿 梁江淑渊 霍亚楠 许素惠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9期1345-1350,共6页
目的:总结ICU患者眼部护理的相关证据,旨在完善ICU患者眼部护理管理及预防干预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临床决策、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各循证资源及文献数据库中关于ICU患者眼部护理相关内容的指南、临床决... 目的:总结ICU患者眼部护理的相关证据,旨在完善ICU患者眼部护理管理及预防干预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临床决策、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各循证资源及文献数据库中关于ICU患者眼部护理相关内容的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根据主题对证据进行提取与汇总。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通过阅读、提取、归类最终形成证据15项,包括ICU患者眼部护理标准及管理、评估、具体眼部问题护理方案、会诊、教育5个主题。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ICU患者眼部护理问题,遵照循证护理标准,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实践证据,从而降低重症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动循证知识向实践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眼部护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造影患者中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康松 徐耕 +3 位作者 金国栋 黄成林 马骥 单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Ⅻ(FⅫ)C46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方法检测37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结果:FⅫC46T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Ⅻ(FⅫ)C46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方法检测37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结果:FⅫC46T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C、T频率在冠心病组(168人)和对照组(210人)分别为29.8%、70.2%和31.4%、68.6%,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0.244,P>0.05)。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9.5%、40.5%、50.0%和5.2%、52.6%、42.2%,其分布差异显著(2=6.393,P<0.05)。与CC基因型比较,CT基因型降低冠心病危险度57%(OR=0.43,95%CI0.19-0.97)。TT基因型在冠心病组ACS亚组和非ACS亚组的频率分别为46.3%和64.3%,其分布差异显著(2=4.200,P<0.05)。C46T基因型频率在冠脉狭窄支数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汉族人群中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其C→T突变可能有预防冠心病和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凝血因子Ⅻ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道炎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洁 张根生 +1 位作者 崔巍 田宝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4-670,共7页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最终引起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在多种刺激因子作用下,炎症环境中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包含基因组DNA、组蛋白、髓...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最终引起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在多种刺激因子作用下,炎症环境中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包含基因组DNA、组蛋白、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瓜氨酸化组蛋白和组织蛋白酶在内的多种成分,上述物质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后者的过量产生参与肺组织炎症损伤的病理过程。我们通过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基本特征、产生机制、在肺部炎症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以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通路、构成组分为靶点治疗ALI/ARDS的可能性等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研发治疗肺部炎症损伤的潜在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炎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化标志物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发超 徐银川 张召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3-538,545,共7页
脓毒症心肌损伤(SIMD)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和高死亡率,对其早期识别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至关重要。B型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等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SIMD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介绍了新型生化标志物包括微小RNAs(miRNAs... 脓毒症心肌损伤(SIMD)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和高死亡率,对其早期识别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至关重要。B型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等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SIMD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介绍了新型生化标志物包括微小RNAs(miRNAs)、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组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起源,及其在SIMD中的释放机制,并总结了上述新型生化标志物对SIMD的诊断价值,发现miRNAs不仅对SIM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也可能用于改善SIMD;H-FABP、PAPPA、组蛋白、HMGB-1、sTREM-1、NGAL等新型生化标志物对SIMD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多种标志物组合能够提高对SIMD的诊断能力。鉴于目前多数SIMD相关临床研究患者纳入时采用脓毒症1.0或2.0诊断标准,采用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研究偏少,在脓毒症3.0诊断时代,上述生化标志物对SIMD的临床诊断价值将受到挑战,多种标志物组合预测SIMD的价值也需要结合新的临床评估手段重新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损伤 生化标志物 诊断价值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促进肺部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甄宁新 崔巍 田宝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免疫系统由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组成。先天免疫反应作为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能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迅速识别入侵体内的病原体及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低氧等因素刺激后释放的内源性损伤相关... 免疫系统由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组成。先天免疫反应作为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能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迅速识别入侵体内的病原体及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低氧等因素刺激后释放的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进而产生快速而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cGAS-STING信号通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