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1
作者 尹营营 赵宽 +18 位作者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09-1822,1830,共15页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身症状 心身医学 临床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80
2
作者 俞少华 张亚林 +1 位作者 罗爱兰 胡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 :研究心理卫生教育、团体辅导及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从大学新生中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 1 50人 ,实验组采用上述综合的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 ,对照组则为空白对照 ,以艾森克人... 目的 :研究心理卫生教育、团体辅导及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从大学新生中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 1 50人 ,实验组采用上述综合的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 ,对照组则为空白对照 ,以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自我和谐量表 (SCC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为评估工具 ,在实验前、中、后对两组被试进行测查。结果 :干预后 1 .实验组 P(精神质 )分 (46.3± 7.5)低于对照组 (50 .7± 1 1 .9) ,灵活性分 (48.9± 5.6)高于对照组 (46.8± 5.9,P<0 .0 5) ;2 .实验组 E (外倾 )分升高 ,SCL- 90总分及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下降 ,对照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总分以及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分升高 (P<0 .0 5)。结论 :三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能够改善被试人格结构、减少心身症状、促进自我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辅导模式 研究 干预研究 心理健康 医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3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君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辛立敏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惠春 陈巧珍 钱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抑郁模型大鼠局部脑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变化,结合行为学改变,探讨抑郁的发病机理。方法:将16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应激模型组,以大鼠体质...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抑郁模型大鼠局部脑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变化,结合行为学改变,探讨抑郁的发病机理。方法:将16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应激模型组,以大鼠体质量及行为学改变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2组大鼠额叶和海马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活动能力下降,兴趣丧失,与临床抑郁症的精神抑制症状相似,且额叶和海马NO含量[分别为(31.00±2.55)和(38.11±1.73)nmol/mg.pro]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97±1.38)和(36.06±0.87)nmol/mg.pro],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额叶和海马NO通路代谢异常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病理生理学 一氧化氮/血液 额叶/代谢 海马/代谢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4 位作者 杨甫德 张索远 王君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0
8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被引量:44
9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王君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状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2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非典型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使用 被引量:45
11
作者 司天梅 方贻儒 +19 位作者 李涛 许秀峰 郝伟 徐一峰 贾福军 李惠春 杨甫德 刘铁榜 梅其一 宁玉萍 施慎逊 王高华 王向群 许毅 陆峥 张宁 于欣 赵靖平 李凌江 江开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4-640,共7页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风险;作为增效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对其他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失眠、焦虑和性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最近新上市了口崩片剂型,为适合该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服药途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作用机制 抑郁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燕 郑周鹏 杨颖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12期944-944,共1页
关键词 输液 排气方法 给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别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睿智 蒋正言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0-633,共4页
在双相情感障碍病程期间,抑郁症状比轻躁狂/躁狂症状的发生率高。同时,单相抑郁病程期间阈下性轻躁狂症状的发生也较为普遍,近40%的单相抑郁患者有此状况。因此,临床上鉴别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成为一项挑战。将双相抑郁误诊为单相... 在双相情感障碍病程期间,抑郁症状比轻躁狂/躁狂症状的发生率高。同时,单相抑郁病程期间阈下性轻躁狂症状的发生也较为普遍,近40%的单相抑郁患者有此状况。因此,临床上鉴别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成为一项挑战。将双相抑郁误诊为单相抑郁会导致用药不当,引发的不良后果包括预后差、自杀和转躁的几率增加,以及更高的医疗费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工作记忆中脑电能量及皮质联络功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磊磊 蒋正言 刘爱伦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8-647,共10页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CI)工作记忆状态下脑电能量及皮质联络功能的变化特征。被试为从社区选取的35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34名健康志愿者。采用简单计算回忆方法,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会引起4.0~18.0Hz范围内功率值的改...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CI)工作记忆状态下脑电能量及皮质联络功能的变化特征。被试为从社区选取的35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34名健康志愿者。采用简单计算回忆方法,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会引起4.0~18.0Hz范围内功率值的改变,且MCI组高于正常对照组;MCI患者在中央、顶、颞叶的半球间相干系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MCI患者可能存在中央、顶、颞叶皮层的功能减退,工作记忆状态下通过代偿机制仍能维持加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值 相干性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工作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信号相干性分析的阿尔兹海默病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正言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3-366,共4页
在分析了脑电图数据的相干性算法后 ,提出了基于离散取样数据的相关函数与相干系数的算法 ,并用C+ +语言进行了软件设计。经临床应用发现本研究的相关系数算法快速方便 ,并且实验发现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脑电图在左右前额叶间 (F... 在分析了脑电图数据的相干性算法后 ,提出了基于离散取样数据的相关函数与相干系数的算法 ,并用C+ +语言进行了软件设计。经临床应用发现本研究的相关系数算法快速方便 ,并且实验发现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脑电图在左右前额叶间 (F3-F4 )、左右中心间 (C3-C4 )、左右顶间 (P3-P4 )、左右颞间 (T5 -T6 )的相干系数有明显的差异 ,提示脑电图数据的相干性计算分析在临床上对阿尔兹海默病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相干性分析 阿尔兹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浆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及天冬酰胺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付鑫焱 卢蕴容 +2 位作者 吴娟利 吴雪艳 包爱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138,共7页
目的:分析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血浆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cine,Gly),以及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e,Asn)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首发重性抑郁... 目的:分析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血浆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cine,Gly),以及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e,Asn)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32~64岁)和14例健康对照者(男7例,女7例,年龄30~65岁)的血浆,其中7例MDD患者(男5例,女2例)在抗抑郁治疗两月后的随访中再次留取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浆中Asp、Gly、Asn含量。结果:(1)MDD患者血浆Asp、Gly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33),Asn水平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208)。(2)在健康对照组,血浆Gly与Asp、Asn水平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P≤0.004)。在MDD患者,血浆Gly水平与Asp水平的相关性消失(P=0.538),而Gly水平和Asn水平保持相关性(P<0.001)。(3)抗抑郁治疗两个月后MDD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浆Asp、Gly、Asn水平和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306),氨基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也无改变。结论:血浆Asp和Gly水平降低可能是MDD的一个特征性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天冬氨酸/血液 甘氨酸/血液 天冬酰胺/血液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血浆 重性抑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