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赋能心血管疾病影像学评估
1
作者 王建安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精准诊断和风险分层对于优化其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心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无创性评估手段,已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工具。《中国心血管杂志...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精准诊断和风险分层对于优化其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心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无创性评估手段,已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工具。《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年第2期发表了多篇有关心血管影像学评估专题研究[1-6]。基于此,笔者试总结近年来CVD相关影像学评估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着重探讨当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该领域的应用探索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心血管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超声心动图 心脏磁共振 人工智能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微循环障碍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后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国辉 张羽宣 +10 位作者 阿不都吾甫尔·依迪力斯 郑艺越 陈德龙 方佳成 陈子宁 季睿 陈嘉木 牛铁生 卜军 王建安 蒋峻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92-897,共6页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对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分别来自于三家三甲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对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分别来自于三家三甲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29例。根据术后Angio-IMR是否大于40分为两组,Angio-IMR>40组(n=508)与Angio-IMR≤40组(n=1121)。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心原性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心原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复合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Angio-IMR的中位数为32.4(22.3,42.6)。Angio-IMR>40组患者的早期MACE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Angio-IMR≤40组(5.5%vs.2.3%,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ngioIMR>40是早期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2.07,95%CI:1.20~3.58,P=0.009)。Angio-IMR的加入能增加临床风险模型预测早期MACE的能力(AUC:0.820 vs.0.794,P=0.043)。结论:Angio-IMR对STEMI患者PCI术后早期MACE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与临床模型相比,Angio-IMR的加入能提高模型预测早期MACE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微循环阻力指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定量血流分数对远期血管导向的复合终点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锐 石艳璞 +13 位作者 管常东 赵延延 涂圣贤 于波 傅国胜 周玉杰 王建安 陈韵岱 卜军 窦克非 杨伟宪 吴永健 乔树宾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62-869,共8页
目的:验证残余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对远期血管导向的复合终点(Vo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FAVORⅢChina研究中的3510例患者,对所有直径≥2.5 mm、且存在50%~90%待评估病变的血管进行离线残余μQFR分析,并... 目的:验证残余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对远期血管导向的复合终点(Vo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FAVORⅢChina研究中的3510例患者,对所有直径≥2.5 mm、且存在50%~90%待评估病变的血管进行离线残余μQFR分析,并根据三分位数将其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与低危组。主要终点为3年的VoCE(包括靶血管相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自发性心肌梗死以及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对3510例患者的5256支血管进行了离线分析,残余μQFR平均值为0.92±0.75。高危组为残余μQFR≤0.91(1958支血管,1554例患者),中危组为残余μQFR 0.92~0.96(1906支血管,1211例患者),低危组为残余μQFR>0.96(1392支血管,745例患者)。经过3年随访,共有227支血管(4.3%)发生了VoCE。3年VoCE发生率高危组较中危组和低危组显著增高(6.2%vs.4.1%vs.2.5%,log-rank P<0.001),事件主要来源于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其发生率高危组亦显著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5.0%vs.3.0%vs.1.6%,log-rank P<0.001)。高血压(OR=0.83,95%CI:0.72~0.96)、高胆固醇血症(OR=0.84,95%CI:0.73~0.97)以及分叉病变(OR=0.72,95%CI:0.63~0.83)、中重度钙化(OR=0.70,95%CI:0.57~0.84)、串联病变(OR=0.59,95%CI:0.47~0.75)是残余μQFR值较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残余μQFR与VoCE发生风险显著相关,较低的残余μQFR预示着更高的3年VoCE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生理学 定量血流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崇剑 徐耕 +3 位作者 傅国胜 蔡思宇 施育平 单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3-443,共1页
关键词 血清 C-反应蛋白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病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9
5
作者 王超权 徐耕 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87例缺血性心衰患者血清CysC浓度等指标,以患者24h内首次血清CysC值作为基线,<1.8 mg/L者入血清CysC正常组(51例),≥1.8 ...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87例缺血性心衰患者血清CysC浓度等指标,以患者24h内首次血清CysC值作为基线,<1.8 mg/L者入血清CysC正常组(51例),≥1.8 mg/L者入高血清CysC组(36例)。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结果:缺血性心衰高血清Cys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住院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都明显增加,与血清CysC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肌酐、脑钠肽(BNP)呈显著正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清CysC为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清CysC水平、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入院时心功能、年龄、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为近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缺血性心衰患者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血清CysC可作为缺血性心衰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力衰竭 胱抑素C 脑钠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志宏 单江 +3 位作者 项美香 鲍晓峰 徐耕 傅国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44-1448,共5页
目的 :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对SD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过程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形成心肌梗死 ,2 4h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成心肌梗死 (AMI)对照组和氟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组予以氟伐他... 目的 :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对SD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过程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形成心肌梗死 ,2 4h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成心肌梗死 (AMI)对照组和氟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组予以氟伐他汀 2 0mg·kg-1·d-1灌胃给药 ,对照组予以蒸馏水灌胃 ;另设假手术组。 8周后进行心脏超声、血液动力学检测判定心脏功能和进行心脏形态学分析 ;同时检测血浆总胆固醇 (Tch)、肌酐 (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NO2 -/NO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perioxidase,GSH -PX)以及血浆、心肌脂质过氧化物 (LPO)水平。结果 :氟伐他汀组血浆Tch水平与AMI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平均主动脉压和心率差别无显著性 ,显著降低了左室舒张末压和减少了肺相对重量 (P <0 0 5 ) ;减少了右室相对重量、左室后壁厚度、肺相对重量和心肌纤维化 (P <0 0 5 ,P <0 0 1) ;降低了血浆和心肌的LPO的水平 ,抑制NO2 -/NO3 -的过度表达 ,增加了GSH -PX的表达 (P <0 0 5 ) ;血浆Cr和AST水平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氟伐他汀改善大鼠AMI后心室重塑 ,相对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心肌梗死 心室重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炎小鼠心肌纤维化与心脏上皮/内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召才 严静 +2 位作者 虞意华 颜默磊 吕晓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92-1696,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上皮/内皮间充质转化(EMT/EndMT)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16)和心肌炎组(n=24)。2组小鼠每周1次分别腹腔注射无病毒培养液或柯萨奇病毒B3(CVB3);于第7 d后随机处... 目的:探讨心脏上皮/内皮间充质转化(EMT/EndMT)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16)和心肌炎组(n=24)。2组小鼠每周1次分别腹腔注射无病毒培养液或柯萨奇病毒B3(CVB3);于第7 d后随机处死2组小鼠各8只,30 d后处死其余存活小鼠。以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小鼠心脏胶原容积分数(CVF),ELISA法检测血清胶原前肽的含量变化,以实时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小鼠心脏中EMT/EndMT蛋白组包括启动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Wnt1、转录因子Twist1、上皮细胞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素(E-cadherin)、内皮细胞表面标志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间充质蛋白如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时,出现EMT/EndMT现象,其特征为VE-cadherin和E-cadherin丢失,FSP-1和α-SMA表达上调,启动因子TGF-β1和Wnt1表达增高,转录因子Twist1表达增加,胶原合成增多;慢性期未发现上皮/内皮细胞表型丢失,间充质标志蛋白仍表达上调,胶原合成增多,TGF-β1、Twist1和Wnt1表达依然增加。结论:EMT/EndMT参与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的形成,慢性期未发现EMT/EndMT参与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上皮间充质转化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病原体总负荷对冠心病危险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崇剑 徐耕 +3 位作者 傅国胜 施育平 蔡思宇 单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 :探讨感染病原体总负荷、血清C 反应蛋白 (CRP)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 :冠心病组 10 2例 ,对照组 62例 ,检测血清抗肺炎衣原体、抗巨细胞病毒、抗腺病毒、抗单纯疱疹病毒 1型、抗幽门螺旋杆菌 5种IgG型抗体以及CRP水平。根据... 目的 :探讨感染病原体总负荷、血清C 反应蛋白 (CRP)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 :冠心病组 10 2例 ,对照组 62例 ,检测血清抗肺炎衣原体、抗巨细胞病毒、抗腺病毒、抗单纯疱疹病毒 1型、抗幽门螺旋杆菌 5种IgG型抗体以及CRP水平。根据抗体阳性数分为少于或等于 (≤ ) 2个抗体阳性患者、 3~ 4个抗体阳性患者、 5个抗体阳性患者 ,分析抗体阳性率与冠心病的关系、感染病原体总负荷、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结果 :抗肺炎衣原体、抗巨细胞病毒、抗腺病毒、抗单纯疱疹病毒 1型、抗幽门螺旋杆菌等 5种IgG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 79 88% (13 1/164 )、 71 95 % (118/164 )、 66 46% (10 9/164 )、 83 5 4% (13 7/164 )、 43 90 % (72 /164 )。接近 80 %的患者有 3种或 3种以上抗体阳性。用危险因素调整后的以上 5种病原体对冠心病危险作用大小的危险比及其 95 %可信限分别是 4 4(1 8~ 10 6)、 11 9(5 0~ 2 8 6)、 2 7(1 3~ 5 5 )、 5 5 (2 0~ 14 7)、 0 1(0 0 4~ 0 2 3 ) ,相互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2个抗体阳性患者、 3~ 4个抗体阳性患者、 5个抗体阳性患者其冠心病百分率分别是 2 5 0、60 7、 10 0 0 (P <0 0 5 )。 3~ 4个抗体阳性患者与≤ 2个抗体阳性患者比较 ,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感染病原体 总负荷 C-反应蛋白 抗肺炎衣原体 抗巨细胞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间充质转化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心肌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华军益 张召才 +2 位作者 蒋旭宏 何煜舟 陈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8-304,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2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心肌炎组(n=10)和心肌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rh-BMP7)干预组(干预组,n=10)。心肌炎组和干预组小鼠1次性腹腔接... 目的:探讨心脏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2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心肌炎组(n=10)和心肌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rh-BMP7)干预组(干预组,n=10)。心肌炎组和干预组小鼠1次性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病毒培养液,对照组和心肌炎组小鼠次日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干预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rh-BMP7(300μg/kg)以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7 d后处死小鼠取心脏,以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计算心脏胶原容积积分(CVF),实时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心脏中TGF-β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和VE-cadherin)、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型胶原(Col1α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炎组小鼠心肌坏死区出现明显心肌纤维化,也出现了以内皮细胞表型(CD31、VE-cadherin)丢失、间充质细胞表型蛋白(FSP-1、α-SMA)和胶原Col1α1增多为特征的EndMT现象;同时,TGF-β1表达明显增高;抑制TGF-β1可以同时逆转EndMT和心肌纤维化。结论:EndMT参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的形成,TGF-β1是重要介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病毒学 纤维化/病理学 病毒性疾病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药理学 转化生长因子Β 肠道病毒B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洁 王建安 +5 位作者 胡新央 骆荣华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分别将...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分别将大鼠MSCs和乳鼠MSCs分点注射到异体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学资料。结果: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短于、室壁厚于对照组,重量指数和心室腔都明显小于对照组。组织病理表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多于、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形成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梗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但大鼠MSCs移植组和乳鼠MSCs移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减少胶原形成,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从而延缓心梗后心室重构,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成年鼠干细胞移植与乳鼠干细胞移植具有相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心室重建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忠 项美香 +2 位作者 马长生 张树龙 杨延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治疗应用 普罗帕酮 治疗应用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心房扑动 药物疗法 输注 静脉内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育平 孟伟华 +2 位作者 单江 傅国胜 徐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研究汉族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16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168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 目的:研究汉族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16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168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比较ACE I/D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的关系。结果:①汉族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的ACE基因型频率观察数与期望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冠心病患者ACE 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0.296 vs 0.161,P<0.01);③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比较,AC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④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积分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肽基二肽酶A/酶学 冠状动脉疾病/酶学 多态现象 遗传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指数与血压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勇娟 项美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24,共3页
目的:观察从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PPI将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低PPI组(APPI24h≤0.335)和高PPI组(APPI24h>0.335)。应用24h... 目的:观察从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PPI将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低PPI组(APPI24h≤0.335)和高PPI组(APPI24h>0.335)。应用24h动态血压(ABPM)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比较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的APPI与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高PPI组24h、白昼及夜间的血压、脉压、收缩压变异水平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各时段早搏的每小时发生次数(bph)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简单相关关系分析24hAPPI,24h、白昼收缩压水平,24h、白昼及夜间脉压均与收缩压变异性(SBPV)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3,0.252、0.276,0.393、0.346、0.333,P﹤0.05),24hAPPI、SBP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偏相关关系分析仅24hPPI与SBPV、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1、0.457,P﹤0.05)。结论:从未治疗的E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及BPV与APPI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原发性 动态脉压指数 血压变异性 心律失常 从未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ⅩⅢVal34Leu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蓓莉 徐耕 +4 位作者 金国栋 施育平 傅国胜 马骥 单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23-1826,共4页
目的 :研究FVal34Leu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并探讨其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技术检测 398例汉族人 (冠心病组 195例 ,对照组 2 0 3例 )的F基因Val34Leu突变基因型。结果 :V... 目的 :研究FVal34Leu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并探讨其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技术检测 398例汉族人 (冠心病组 195例 ,对照组 2 0 3例 )的F基因Val34Leu突变基因型。结果 :Val/Val基因型和Val/Leu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95 2 %和 4 8% ,未发现Leu/Leu基因型 ,Leu等位基因频率为 2 4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非心肌梗死组Val/Leu基因型和Leu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因子Ⅻa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基因 因子Ⅻa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晓红 徐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0-613,共4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就慢性心力衰竭而言,CMR可用于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细微结构的改变、...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就慢性心力衰竭而言,CMR可用于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细微结构的改变、提供病因诊断线索,评价心脏形态结构与功能,指导起搏器植入,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成像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医学指导医疗实践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崇剑 徐耕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1期9-11,共3页
循证医学的发展强调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的最可信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完善结合 ,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化 ,对医疗实践起指导作用。现就循证医学对心血管病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内容作一简述。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医学模式 医疗实践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沙坦和培垛普利对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庆军 徐耕 朱有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 :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和钙泵活性在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时的变化及伊贝沙坦和培垛普利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4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除假手术组外 ,其余 4组大鼠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法造成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 ,术后 ... 目的 :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和钙泵活性在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时的变化及伊贝沙坦和培垛普利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4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除假手术组外 ,其余 4组大鼠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法造成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 ,术后 1周分别用下列药物开始灌胃 :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 2mL·kg-1·d-1,伊贝沙坦组 2 0mg·kg-1·d-1,培垛普利组 2mg·kg-1·d-1及联合用药组 (培垛普利 2mg·kg-1·d-1,伊贝沙坦 2 0mg·kg-1·d-1)。用药 6周后检测左室质量指数、心肌细胞横径、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及钙泵活性 ,免疫组化测定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的表达。结果 :联合用药组LVMI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单用伊贝沙坦或培垛普利药组 ,各用药组TDM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心肌肌浆网钙泵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联合用药组钙泵活性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TDM、CaN均呈显著正相关 ,与钙泵活性呈负相关。结论 :伊贝沙坦和培垛普利可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 ,增加心肌肌浆网钙泵活性 ,联合应用对减轻心肌肥厚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贝沙坦 培垛普利 压力 心肌肥厚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海波 郭小芳 +3 位作者 张丽梅 施育平 徐耕 王春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72例住院的ACS患者,于出现胸痛6 h内测定H-FABP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72例住院的ACS患者,于出现胸痛6 h内测定H-FABP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及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作为研究终点。结果:经过1年随访,共有47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脏性死亡6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9例,非致命性心力衰竭1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21例。心血管事件组H-FABP浓度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高(P<0.01);H-FABP浓度增高(>中位数12.5μg/L)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36例vs 11例,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浓度增高是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430,P<0.01;95%CI 2.587-11.398)。结论:H-FABP浓度增高的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H-FABP浓度增高可能是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的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志宏 鲍晓峰 +4 位作者 单江 徐耕 傅国胜 项美香 郑筱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06-2110,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塑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和超氧阴离子的关系。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复制心肌梗死模型,8周后,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心脏形态学方法检测分析心室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塑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和超氧阴离子的关系。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复制心肌梗死模型,8周后,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心脏形态学方法检测分析心室重塑,检测血浆和非梗死心肌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2phox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分布。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心肌超氧阴离子分布。结果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重塑过程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压、左室舒张末径[(3.09±1.52vs18.24±6.58)mmHg,(0.67±0.06vs0.90±0.15)mm,P<0.01]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在血浆和非梗死心肌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p22phox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超氧阴离子分布在梗死和非梗死心肌亦均显著增加。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NADPH氧化酶表达增高,其来源的超氧阴离子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参加心室重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复建 NADPH氧化酶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和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国栋 徐耕 +3 位作者 傅国胜 马骥 施育平 单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69-970,1004,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和凝血因子ⅤG16 91A(Leiden)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对 2 34例冠心病患者和 2 10名正常人的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和凝血因子ⅤG16 91A(Leiden)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对 2 34例冠心病患者和 2 10名正常人的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和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找到了一例正常人的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变异 ,突变率为 0 .2 %。冠心病和正常人中均未发现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结论 :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 ,但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和凝血因子ⅤLeiden变异在我国的发生率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凝血酶原 因子V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