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34)^+干细胞的分化及其在人工血管内皮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鸿坤 张楠 +3 位作者 汪忠镐 李鸣 金炜 封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50,173,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 CD3 4 +细胞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 :采集犬外周血和骨髓及人脐血 ,经免疫磁珠分离出内皮细胞祖细胞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 ,光镜、扫描电镜和免疫... 目的 :探讨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 CD3 4 +细胞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 :采集犬外周血和骨髓及人脐血 ,经免疫磁珠分离出内皮细胞祖细胞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 ,光镜、扫描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将培养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 ,分离后的细胞中 CD3 4 +细胞 :外周血 (2 6 .30± 2 .4 2 ) %、骨髓 (4 1.84± 3.6 5 ) %、脐血 (74 .6 2± 4 .4 6 ) % ,骨髓和脐血中CD3 4 + 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外周血 ,且增殖、分化能力强 ;CD3 4 + 细胞培养 2周细胞长满瓶底并达到增殖高峰 ,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 因子 ,CD3 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 ,透射电镜细胞胞浆内可见 W- P小体 ;扫描电镜下 ,内皮细胞平铺于人工血管表面 ,成单层排列 ,细胞排列无轴向性。结论 :外周血、骨髓和脐血经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可分离出 CD3 4 +细胞 ,CD3 4 +细胞经 VEGF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骨髓和脐血 CD3 4 +细胞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 胎血 内皮化 人工血管 骨髓 脐血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SCAF8通过miR-93-5p/TXNIP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焦亡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冰 于欣雨 +4 位作者 陈天驰 邱宸阳 陆炜 郑祥韬 吴子衡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RNA)-SR相关CTD相关因子8(SCAF8)在高糖环境下对血管内皮细胞焦亡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对照组分别置于5、33 mmol/L葡萄糖浓度的细胞培养基培养,RNA对照组、circR... 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RNA)-SR相关CTD相关因子8(SCAF8)在高糖环境下对血管内皮细胞焦亡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对照组分别置于5、33 mmol/L葡萄糖浓度的细胞培养基培养,RNA对照组、circRNA-SCAF8抑制组、微RNA(miR)-93-5p过表达组和miR-93-5p抑制组分别在高糖环境下加入无功能siRNA、circRNA-SCAF8抑制分子、miR-93-5p过表达分子和miR-93-5p抑制剂。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焦亡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GSDMD)、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IL-18和IL-1β等焦亡相关因子表达,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ircRNA-SCAF8、miR-93-5p和TXNIP的基因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定位circRNA-SCAF8和miR-93-5p,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93-5p与上下游分子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与RNA对照组比较,circRNASCAF8抑制组和miR-93-5p过表达组细胞存活率升高(均P<0.01),细胞焦亡率降低(均P<0.01),TXNIP、NLRP-3、caspase-1、GSDMD、ASC、IL-18和IL-1β等焦亡相关因子的表达量显著减少(均P<0.05);抑制circRNA-SCAF8后miR-93-5p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过表达miR-93-5p后circRNA-SCAF8的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93-5p通过与circRNA-SCAF8的3'UTR区结合下调circRNA-SCAF8表达,miR-93-5p通过与TXNIP的3'UTR区结合下调TXNIP表达。circRNA-SCAF8和miR-93-5p均位于细胞质中,在细胞中高度关联。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或抑制miR-93-5p后,TXNIP的相对表达量较RNA对照组分别增加或减少(均P<0.05),证明miR-93-5p可调控TXNIP基因表达。结论:circRNASCAF8/miR-93-5p/TXNIP通路可能参与调控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细胞焦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环状RNA-SR相关CTD相关因子8 微RNA-93-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晓辉 何杨燕 +1 位作者 吴子衡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射频热消融术患...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射频热消融术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大隐静脉主干穿刺点入路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而后予以大隐静脉主干的射频热消融术。术后当天开始服用利伐沙班至术后6个月、阿司匹林至术后12个月。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同时分别于2周、2个月、6个月复查下肢静脉、髂静脉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结果: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时,所有患者下肢酸胀缓解率、色素沉着缓解率、皮肤质量改善率和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无静脉曲张复发、髂股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结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等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肢 静脉曲张/外科学 综合征 髂静脉 导管消融术 支架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鸿坤 李鸣 +4 位作者 封华 金炜 赵海格 陈旭东 田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严重缺血肢体的作用。方法:15例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经骨髓动员后,CS-3000Plus机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直接移植入缺血肢体中,共移植17人次。结果:采用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并移植治疗临床上严重肢体缺...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严重缺血肢体的作用。方法:15例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经骨髓动员后,CS-3000Plus机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直接移植入缺血肢体中,共移植17人次。结果:采用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并移植治疗临床上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术后一年,疼痛指数由术前5.0降到术后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0提高到术后0.46;6例溃疡5例愈合;无痛行走距离由术前0.15 km提高到术后0.72 km;最大行走距离由术前0.96 km提高到术后2.13 km。结论: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有效改善缺血肢体的疼痛和步行距离,并促进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缺血 四肢/血液供给 干细胞移植 骨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初步结果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缙红 邱宸阳 +1 位作者 吴子衡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3-388,共6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在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 Trials)注册的前瞻性单臂观察性研究(NCT03916965)。收集2019年4月1月至2019年9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在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 Trials)注册的前瞻性单臂观察性研究(NCT03916965)。收集2019年4月1月至2019年9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术后建议患者1、3、6和12个月时门诊随访。结果:总计有34例患者入组随访队列,平均年龄为(54±8)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平均每例患者植入(2.1±0.6)枚支架,术后平均住院日为(2.7±1.6)d。平均CT血管造影随访时间为(2.3±1.9)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时间为(5.5±1.7)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腹痛再发。33例患者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23例(69.7%)患者夹层完全塑形,9例(27.3%)患者部分塑形,1例(3.0%)患者无变化,且无支架移位、断裂;2例(6.1%)患者出现无须干预的支架内轻度狭窄,余患者支架通畅。结论:腔内治疗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短期效果确切,有望成为一线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前瞻性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药物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钟文 楼燕 +2 位作者 邱宸阳 李栋林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6,共6页
近年来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或压迫已有普及趋势,但支架治疗术后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选择尚无共识。针对非血栓性、急性血栓性和慢性血栓性髂静脉狭窄或压迫这三种不同情况,患者术后用药方案和预后也不尽相同。非血栓性患者无论采... 近年来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或压迫已有普及趋势,但支架治疗术后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选择尚无共识。针对非血栓性、急性血栓性和慢性血栓性髂静脉狭窄或压迫这三种不同情况,患者术后用药方案和预后也不尽相同。非血栓性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抗凝、抗血小板策略,支架通畅率均较满意;急性血栓性患者以抗凝为基础,联用抗血小板药能否额外获益有待进一步探讨;而慢性血栓性患者在不同用药策略下预后均较差。本文就患者术后不同用药方案作一综述,以期为最佳用药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支架 手术后 抗凝血药 抗血小板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原位开窗技术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6
8
作者 向一郎 吴子衡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7-622,共6页
主动脉弓部病变血管内治疗因病变部位解剖复杂、毗邻重要分支而颇具挑战性。主动脉支架原位开窗技术作为处理此类复杂部位病变的一种超适应证方法,充分利用目前可获得的器械,在保留弓上分支血管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胸主动脉血管内修复... 主动脉弓部病变血管内治疗因病变部位解剖复杂、毗邻重要分支而颇具挑战性。主动脉支架原位开窗技术作为处理此类复杂部位病变的一种超适应证方法,充分利用目前可获得的器械,在保留弓上分支血管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胸主动脉血管内修复术的微创优势。原位开窗技术的特点是释放主体支架后,通过在支架壁上运用不同方法破膜,形成与分支血管对合的窗口,再通过窗口植入分支支架,维持隔绝区域分支血管的血流。该技术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原位开窗技术的操作步骤以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外科学 血管假体植入 支架 主动脉 胸/外科学 激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升主动脉纵向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璨 余蕾 +7 位作者 张梦菲 何杨燕 王璆 余姗姗 王旭明 孙智超 杨欣月 蒋天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81-1485,共5页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升主动脉纵向应变(LS)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以TEVAR作为一线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术前升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AoS)≥35 mm或<35 mm分为A组(n=37)及B组(n=45),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升主动脉纵向应变(LS)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以TEVAR作为一线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术前升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AoS)≥35 mm或<35 mm分为A组(n=37)及B组(n=45),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差异,测量A、B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AoS和舒张末期内径(AoD),计算升主动脉应变(Aortic Strain)及动脉硬化指数β。以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获取升主动脉前、后壁LS(LS-AW/PW),将其均值记为平均LS(LS mean)。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A组收缩压(SBP)、脉压(P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B组PP高于对照组(P<0.05);A组PP及吸烟史比例均高于B组(P均<0.05)。3组间AoD、AoS、Aortic Strain及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及B组LS-AW、LS mean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A组LS-PW较对照组降低(P<0.05),B组LS-PW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升主动脉内径增加,各LS参数均进一步降低(P均<0.05)。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后1个月心率较术前增快(P<0.05);术后7天及1个月LS-AW、LS mean较术前降低(P均<0.05);术后7天与1个月升主动脉应变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LS-AW与SBP、PP、AoS、AoD均呈负相关(r=-0.22、-0.25、-0.32、-0.30,P均<0.05),LS-PW与PP、AoS、AoD呈负相关(r=-0.24、-0.24、-0.23,P均<0.05)。结论TEVAR术后早期,胸主动脉疾病患者升主动脉纵向弹性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超声检查 主动脉 纵向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