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细胞中tankyrase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洁 黄河 朱园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研究以白血病为主的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基因tankyrase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tankyrase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理和意义 ,以实时定量RT PCR技术对髓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株K5 6 2 ,HL 6 0 ,U937,NB4 ,THP 1,HEL... 为研究以白血病为主的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基因tankyrase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tankyrase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理和意义 ,以实时定量RT PCR技术对髓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株K5 6 2 ,HL 6 0 ,U937,NB4 ,THP 1,HEL ,Dami,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 6T CEM ,Jurkat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tankyrase的表达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确定端粒酶活性 ,并以经磁珠分离的正常人CD3+ ,CD19+ 和CD33+ 细胞和 10份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做对照。结果发现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U =19,P <0 .0 1) ,其中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正常人CD33+ 细胞 ,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高于正常人CD3+ 和CD19+ 细胞。髓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tankyrase的表达 (0 .0 0 32± 0 .0 0 10 )明显低于淋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的表达 (0 .0 12± 0 .0 0 16 ) (F =2 3,P <0 .0 1)。Tankyrase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395 ,P <0 .0 5 )。结论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呈高表达 ,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提示tankyrase可能是恶性血液病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TANKYRASE 端粒酶 恶性血液病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预激方案治疗不适合强烈化疗AML和高危MDS的近期疗效研究
2
作者 杨玉泽 周梅 +5 位作者 许亚茹 徐文艳 孙洁 朱园园 李源 郭振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方案治疗不适合强烈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清华大学第一... 目的:探讨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方案治疗不适合强烈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和另外两家合作单位住院治疗的14例AML和高危MDS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预激方案诱导治疗,观察入组患者的早期(1个疗程)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9.5(46-83)岁,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为64.3%(9/14),总有效率为78.6%(11/14)。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不良预后的1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50.0%(5/10),总有效率70.0%(7/10)。在TP53突变的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42.9%(3/7),总有效率为71.4%(5/7)。复杂核型患者共有6例,完全缓解率为33.3%(2/6),总有效率为66.7%(4/6);非复杂核型患者8例,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为87.5%(7/8),两组完全缓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耐受,无早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预激方案可作为不适合强烈化疗的AML和高危MDS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维奈克拉 CHG预激方案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peginterferonα-2b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屠玲榕 黄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0,共5页
Ropeginterferonα-2b是新上市的一种长效聚乙二醇脯氨酸α干扰素,是第一种专门批准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干扰素,临床试验和经验发现其可以诱导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液学缓解,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与聚... Ropeginterferonα-2b是新上市的一种长效聚乙二醇脯氨酸α干扰素,是第一种专门批准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干扰素,临床试验和经验发现其可以诱导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液学缓解,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羟基脲相比,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且给药间隔时间更长,部分低危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患者也能从中获益。本文就Ropeginterferonα-2b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Ropeginterferonα-2b Α干扰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沈建平 杨宏 +1 位作者 倪万茂 钱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5-490,共6页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AML细胞株白细胞干细胞(LSC)的表型特征,用MTT法检测HHT对具有LSC特征的KG-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FACS观察HHT对CD...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AML细胞株白细胞干细胞(LSC)的表型特征,用MTT法检测HHT对具有LSC特征的KG-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FACS观察HHT对CD34+CD38-CD96+的KG-1细胞数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Caspase途径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改变。结果:KG-1和Kasumi-1细胞CD34+CD38-CD96+分别为69%和26.7%,U937细胞不表达CD96。HHT能显著抑制KG-1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r2=0.9971,P<0.05)。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6.9 ng/ml。HHT作用KG-1细胞后,CD34+CD38-CD96+细胞的比例从63.6%下降到17.1%。HHT能显著激活Caspase-3、Caspase-9和PARP,抑制磷酸化Akt和Bcl-2的表达。结论:HHT能显著抑制人AML细胞KG-1的增殖,减少CD34+CD38-CD96+白血病干细胞数量;对Akt活性和Bcl-2的调控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药物疗法 白血病 髓样 急性/病理学 三尖杉酯碱类/治疗应用 肿瘤干细胞/药物作用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肿瘤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复方中药注射液治疗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喜平 张翔 +7 位作者 杨红健 邹德宏 乔恩奇 王准 何向明 俞星飞 章颖 唐镔镔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116-1125,共10页
目的:比较5种常用复方中药注射液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小鼠的疗效,以及对小鼠多脏器及胸腺的影响。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G-CSF为阳性对照,用5种复方中药注射... 目的:比较5种常用复方中药注射液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小鼠的疗效,以及对小鼠多脏器及胸腺的影响。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G-CSF为阳性对照,用5种复方中药注射液(康艾、复方苦参、参附、参麦和生脉注射液)对各治疗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给药,隔天抽取外周血测血常规,随后处死小鼠,取心脏血测血清肝、肾功能指标(ALT,AST,BUN和CR),取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及胸腺计算相应脏器指数,并比较各组病理变化,以评价各治疗组的疗效和对多脏器及胸腺的影响。结果:5个中药治疗组小鼠的白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显著上升(P <0. 01),但低于阳性对照组(G-CSF)(P <0. 05,P <0. 01)。此外,5种复方中药注射液和G-CSF均有不同程度的升血小板作用(P <0. 05,P <0. 01)。与模型组相比,苦参治疗组(P=0. 036)、参附治疗组(P=0. 008)的血清AST略升高;各中药治疗组的血清ALT和肾功能指标未见明显升高,但是,脾脏指数下降(P <0. 05或P <0. 01),肺脏指数增加(P <0. 01)。各中药治疗组小鼠肝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点状坏死和炎症反应,但组间差别不明显。除苦参治疗组外,其余中药治疗组的肝脏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0. 05,P <0. 01),其中生脉治疗组最明显(P <0. 01)。结论:5种中药注射液均能有效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其作用弱于G-CSF。5种中药注射液和G-CSF还有一定升血小板作用。除苦参外,其余4种中药注射液可能有一定护肝作用。5种中药注射液对其他脏器和胸腺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化疗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4例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牧启田 陈志妹 +7 位作者 楼基余 程译帜 王云贵 倪万茂 王焕萍 徐欢 俞运彪 金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154例t(8;21)AML的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为便于分析染色体核型与FAB分型的关系,把患者分为单...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154例t(8;21)AML的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为便于分析染色体核型与FAB分型的关系,把患者分为单纯t(8;21)组(69例)、单纯伴性染色体丢失组(54例)和其他附加染色体组(31例)。结果:按FAB分型:M2127例(82.5%)、M515例(9.7%)、M46例(3.9%)、M14例(2.6%)、M02例(1.3%);附加染色体异常85例(55.2%),其中-Y43例,占男性核型的44.1%;-X 17例,占女性核型的27.9%;9q-9例,占总例数5.8%;+8 5例,占3.4%,+4 3例,占2.0%;其他类型染色体异常17例,占11.4%;其他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有非M2(M0、M1、M4、和M5)病例11例,占该组35.5%,高于单纯t(8;21)组的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性单纯染色体丢失组有4例(7.4%),低于单纯t(8;2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8;21)AML常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主要见于M2型,除性染色体丢失以外附加染色体异常更易见于非M2型A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染色体畸变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可能的与人端粒结合因子相互作用蛋白Tara的分离和克隆 被引量:5
7
作者 蓝建平 罗依 +7 位作者 朱园园 孙洁 来晓瑜 李静远 余建 施继敏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 :分离和鉴定端粒结合因子 (TRF1)免疫共沉淀蛋白复合物并克隆其基因。方法 :以 TRF1抗体应用免疫共沉淀方法 ,从细胞蛋白抽提物中分离 TRF1蛋白复合物 ,并作蛋白质肽指纹谱鉴定 ;应用温度梯度 PCR,从人 c DNA文库中扩增目的基因 ,... 目的 :分离和鉴定端粒结合因子 (TRF1)免疫共沉淀蛋白复合物并克隆其基因。方法 :以 TRF1抗体应用免疫共沉淀方法 ,从细胞蛋白抽提物中分离 TRF1蛋白复合物 ,并作蛋白质肽指纹谱鉴定 ;应用温度梯度 PCR,从人 c DNA文库中扩增目的基因 ,并构建 p EGFP- C2真核表达载体 ;核苷酸测序和 West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序列和表达载体。结果 :从 TRF1免疫沉淀复合物中分离出了 Tara蛋白 ;人 c DNA文库中 PCR扩增所得产物为 1.7kb,与 Tara基因 CDS序列同源性为 99.9% ;GFP/ Tara融合蛋白约 10 0 k D,Tara在间期 He La细胞中弥散表达于胞浆 ,而有丝分裂细胞则定位于整个细胞。结论 :Tara是一个可能的 TRF1相互作用蛋白 ,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蛋白质类/分析 端粒结合因子 基因 Tara 免疫共沉淀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潘含章 陈志妹 +2 位作者 楼基余 徐伟来 金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H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283例MDS患者中,77例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7.21%。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H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283例MDS患者中,77例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7.21%。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20/20q-,-Y,易位型,-7/7q-,+9,-5/5q-。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RAEB-t)较难治性贫血(RA)检测到更高的异常核型比例。随访78例中有17例转化为白血病,转化率为21.79%。核型异常者及IPSS评分高危组向白血病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及IPSS低危组(P<0.05)。结论: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学 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 核型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筱坚 林茂芳 张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6-217,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清SICAM-1水平 疗效判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洪强 林茂芳 +3 位作者 谢万灼 傅佳萍 封蔚莹 汤秋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524-3526,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4例ITP患者分为初治和难治两组,初治ITP组患者又分为甲泼尼龙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治...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4例ITP患者分为初治和难治两组,初治ITP组患者又分为甲泼尼龙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血小板(PLT)计数,并分析指标间关系。结果初治ITP组、难治ITP组、对照组治疗前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PAIgG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初治ITP患者B1细胞水平与PLT计数呈负相关(P<0.05),B1细胞与PAIgG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PLT计数与PAIgG呈负相关(P<0.05)。泼尼龙治疗有效组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B1细胞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B淋巴细胞 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白血病患者照顾者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曹蕾 董晓欣 +2 位作者 柳春波 孙彩虹 冯志仙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5期625-629,共5页
目的:调查成人白血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的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抑郁自评量表(CES-D),便利抽取浙江省杭、甬两地5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07例成人白血病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问... 目的:调查成人白血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的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抑郁自评量表(CES-D),便利抽取浙江省杭、甬两地5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07例成人白血病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成人白血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群体抑郁水平较高,照顾者CES-D得分为(20.36±14.22)分,可能抑郁及抑郁者(CES-D得分≥16分)113名(54.59%);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抑郁得分受患者文化程度、照顾者文化程度、照顾者家庭月收入、照顾时间、有无协助者、照顾者年龄的影响。结论:成人白血病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情况严重,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白血病 照顾者 抑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洁 谭亚敏 +3 位作者 黄河 朱园园 蓝建平 来晓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25-1728,共4页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的关系,以了解白血病细胞中Pinx1对端粒酶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荧光定量RT-PCR...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的关系,以了解白血病细胞中Pinx1对端粒酶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荧光定量RT-PCR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inx1与hTERTmRNA的表达,进一步在ATRA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检测Pinx1及hTERTmRNA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0·00312,5·42×10-4-0·024)明显高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7·89×10-4,0-0·00863,P<0·01),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6,P<0·05)。Pinx1表达随NB4细胞分化逐渐下降,与hTERT呈正相关(r=0·900,P<0·05)。结论:Pinx1虽然为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因子,但在白血病细胞中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方向一致,提示Pinx1的表达改变可能是继发于hTERT的一种负反馈反应,目的是保持端粒酶活性的稳定,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x1 白血病 端粒 末端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冬 陆滢 +5 位作者 裴仁治 娄引军 王敬瀚 叶佩佩 张丕胜 金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61-569,共9页
目的:观察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以及三氧化二砷(ATO)作为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ATRA及ATO的治疗方案进行... 目的:观察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以及三氧化二砷(ATO)作为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ATRA及ATO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的145例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HT治疗组74例,IDA治疗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完全缓解率(CR),总生存率(OS)以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5例患者的CR率为97.2%(141/145),HHT组与IDA组两组的CR率相似(98.6%vs.95.7%,P=0.36),到达CR时间分别为32.9 d和33.3 d(P=0.645),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时间分别为1.9月和2.2月(P=0.091),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4例患者早期死亡(2.8%),其中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呼吸窘迫(ARDS)。平均随访45.6月(0.17~131.5月),两组间的OS和EFS均无统计学差异(P=0.9,P=0.093)。一共13例患者复发,其中分子生物学复发5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2例,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vs.11.2%,P=0.342)。在亚组分析中,无论是中低危还是高危患者中,两组的OS和EFS也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显著低于IDA组(P=0.003),合并1级发热的患者比例低于IDA组(28.3%vs.45.1%,P=0.037)。其他肝肾及心脏等重要脏器损害,重要脏器出血等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TRA及ATO分别联合小剂量HHT和IDA的方案在初治APL患者中的疗效近似,但联合小剂量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更小,相应的感染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高三尖酯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中药注射液联合G-CSF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喜平 张翔 +7 位作者 杨红健 邹德宏 乔恩奇 王准 何向明 俞星飞 章颖 唐镔镔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14-3018,3104-3109,共6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5种常用中药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A^H组,共8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G-CSF治疗组,D^H组分别为多种中药注射液联...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5种常用中药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A^H组,共8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G-CSF治疗组,D^H组分别为多种中药注射液联合G-CSF治疗组。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小鼠模型,用G-CSF腹腔注射治疗C组小鼠,分别用5种中药注射液(康艾、复方苦参、参附、参麦和生脉注射液)联合G-CSF治疗D^H组小鼠,治疗完成后检测小鼠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计算重要脏器及胸腺指数,并比较各组间脏器病理变化,评价各治疗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各中药注射液联合G-CSF治疗组的白细胞计数较B组明显升高(P<0.01)。G-CSF可使模型小鼠的血红蛋白进一步降低(P<0.05),F组小鼠血红蛋白最高,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E组ALT及F组AST较C组升高(P<0.05)。与B组相比,C、F、G、H组小鼠肺脏指数升高(P<0.05或P<0.01),D组肝脏指数升高(P<0.05),肾脏指数下降(P<0.05),E组脾脏指数降低(P<0.05)。F组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大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多种中药注射液联合G-CSF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小鼠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帮助,参麦注射液有轻微提升血红蛋白的作用,康艾注射液对肾脏毒性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总体来说在疗效方面较单用G-CSF并无明显优势,甚至有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化疗 白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洪强 林茂芳 +3 位作者 钟永根 傅佳萍 封蔚莹 洪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34-1235,共2页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RITP患者,给予抗Hp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RITP患者,给予抗Hp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抗Hp治疗前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1+9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为(21.4±3.7)%,B1细胞占总B淋巴细胞比例为(8.8±2.2)%,CD1+9细胞、B1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5.41和6.24,P<0.01);抗Hp治疗后CD1+9细胞、B1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74和3.19,P<0.05);抗Hp治疗后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35和2.61,P<0.01)。抗Hp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有所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结论抗Hp治疗对RITP患者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B1细胞水平而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 B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艳霞 尤良顺 +3 位作者 刘辉 毛莉萍 叶琇锦 钱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CDK )抑制剂SNS-032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CDK抑制剂SNS-032作用于HL-60细胞株,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SNS-032组、白细胞介素( IL)-6组和SNS-032+IL-6组...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CDK )抑制剂SNS-032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CDK抑制剂SNS-032作用于HL-60细胞株,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SNS-032组、白细胞介素( IL)-6组和SNS-032+IL-6组。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microRNA芯片技术分析细胞microRNA的表达谱差异,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STAT3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SNS-032可降低细胞存活率,诱导HL-60细胞凋亡,对照组、100 nmol/L 和200 nmol/L 的 SNS-032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9±1.7)%、(12.1±3.1)%和(59.4±3.6)%。 microRNA 芯片分析结果显示, SNS-032显著下调HL-60细胞miR-30a、miR-183、miR-20b、miR-26b、miR-20a、miR-589、miR-107、miR-181 a、miR-106 a、miR-17和miR-378 c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miR-320 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显示 SNS-032可抑制 STAT3的磷酸化和 JAK2、MCL-1、C-MYC蛋白的表达。作为JAK/STAT3通路的激活剂, IL-6联合SNS-032不能逆转后者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 P>0.05),也不能逆转SNS-032对JAK2蛋白表达和磷酸化STAT3的抑制作用。结论:SNS-032能显著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和STAT3磷酸化、抑制MCL-1和C-MYC及与之相关的miR-17-92基因簇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微RNAs 细胞周期蛋白质依赖激酶类/生物合成 Janus激酶类 STAT3转录因子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代谢 信号传导 HL-60 细胞 细胞凋亡 肿瘤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下调TLR4的表达 被引量:5
17
作者 牟海波 林茂芳 +1 位作者 岑洪 黄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76-1479,共4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小鼠来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培养体系中同时应用GM-CSF和TGF-β1培养的TGFβ-DC,用脂多糖(LPS)观察其对外源刺激的反应,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型,应用BrdUELISA法通过96h混合淋...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小鼠来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培养体系中同时应用GM-CSF和TGF-β1培养的TGFβ-DC,用脂多糖(LPS)观察其对外源刺激的反应,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型,应用BrdUELISA法通过96h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同种异基因刺激能力,ELISA法测IL-12p70的分泌水平,分别用半定量RT-PCR法和FCM检测Toll-like受体4(TLR4)表达。结果:TGFβ-DC与常规培养的未成熟DC(imDC)相比,CD80、CD86、I-Ab、CD40表达更低。LPS对TGFβ-DC的促成熟作用反应不明显,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升高的幅度不大,异基因的刺激能力提高不显著,且IL-12p70的分泌下降。RT-PCR与FCM都显示TGFβ-DC较imDC弱表达TLR4。结论:TGFβ1能抑制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TGFβ-DC能抵抗LPS的促成熟作用,并可能与其TLR4表达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受体 Toll-li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沈明芳 韦菊英 +6 位作者 俞文娟 王敬瀚 佟红艳 孟海涛 麦文渊 钱文斌 金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30-1736,共7页
目的:评价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41例成人B-ALL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接受VICP+LASP/TKI方案诱导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CR)、毒... 目的:评价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41例成人B-ALL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接受VICP+LASP/TKI方案诱导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CR)、毒副作用和总生存(OS)、无事件生存(EFS)。比较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亚组之间的治疗结果,观察规范化巩固、维持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1例ALL患者无早期死亡,其中37例患者为CR,1疗程CR率为90.2%,随访至2015年3月17日,中位随访时间25(9-79)个月;1年OS率为75.3%,EFS率为58.3%。3年预期OS为48.6%,EFS率为37.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30×10^9/L,LDH≥250 U/L,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 RD)水平〉10^-4是预后的不良因素。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长期生存,3年OS分别为73.8%和61.5%、3年EFS分别为63.5%和65.7%。主要毒副作用是血液学毒性,诱导治疗中有97.6%(40/41)出现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以VICP+L-ASP/TKI为基础诱导化疗和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将有助提高疗效。对于初诊白细胞或LDH升高的高危患者,应积极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此同时,规律监测MRD,根据MRD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成人ALL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达比星 VICP+L-ASP/TKI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疗效分析 微小残留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殷国美 沈卓岚 +1 位作者 秦斐 钱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并对采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患者采用化疗和G-CSF或GM-CSF动员,异体供者用G-CSF动员,待WBC数回升至>5.0×109/L,应用CS-3000 Plus、COM TEC和COBE Spectra 3种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并对采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患者采用化疗和G-CSF或GM-CSF动员,异体供者用G-CSF动员,待WBC数回升至>5.0×109/L,应用CS-3000 Plus、COM TEC和COBE Spectra 3种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BSC采集,设定循环血量为总血容量(TBV)的2~3倍,对于体重<20 kg,红细胞压积(HCT)<24%或者TBV≤1 100~1 650 ml的小儿,须采用经25 Gyγ射线照射的同型少白细胞红细胞预注管路和低流速分离(全血流速一般为10~30 ml/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采集干细胞的CD34+细胞数,并计数单个核细胞(MNC)数。分析采集细胞中CD34+细胞数与采前MNC数量及采集循环血量的关系。结果: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10例,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18例,COMTEC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3例。采集次数为1~5次,平均1.5次,获得CD34+细胞数(7.9±2.9)×106/kg,MNC数(7.4±3.1)×108/kg。相关性分析显示,所采集到的CD34+数量和采集前MNC数、采集的循环血量呈正相关(r2=0.6229,P<0.0001;r2=0.1905,P=0.0141)。结论:根据儿童患者/供者的体重、TBV、动员情况和循环血量等因素选择合适采集方法,经过1~2次单采都可以安全地采集到高浓度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PB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细胞分离 仪器和设备 血样采集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大鼠胃动力变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启辉 管文花 +4 位作者 王辉 朱延涛 陈怀红 娄域峰 陈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38-2243,共6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胃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对糖尿病胃动力和胃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3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选取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分为糖尿病组和糖尿病治疗组,每组18只,另取同批正常SD...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胃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对糖尿病胃动力和胃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3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选取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分为糖尿病组和糖尿病治疗组,每组18只,另取同批正常SD大鼠1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第1周末和第10周末分别处死各组9只大鼠测定胃排空率,以及胃平滑肌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水平。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胃组织ICC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胃动力明显减弱。糖尿病大鼠胃平滑肌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减弱,TNF-α含量升高,c-Kit和SCF水平下降,ICC凋亡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抗氧化能力提高,c-Kit和SCF水平显著升高,ICC凋亡减少。抗氧化治疗后胃动力明显改善,与糖尿病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高血糖影响大鼠胃组织中抗氧化酶的表达。氧化应激水平在糖尿病胃组织中明显增强,在糖尿病大鼠胃动力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促使c-Kit/SCF系统受损,导致胃平滑肌ICC凋亡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氧化性应激 胃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