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小切口方法根治直肠癌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建江 叶锋 宋章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 :比较小切口方法和传统的直切口方法行直肠癌根治术的预后。方法 :从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 78例直肠癌患者用小切口方法行直肠癌根治术。切口从髂前上嵴与耻骨联合的连线上方 2 cm处作一 7~ 10cm的切口。同一时期有... 目的 :比较小切口方法和传统的直切口方法行直肠癌根治术的预后。方法 :从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 78例直肠癌患者用小切口方法行直肠癌根治术。切口从髂前上嵴与耻骨联合的连线上方 2 cm处作一 7~ 10cm的切口。同一时期有 86例按传统的直切口方法行直肠癌根治术 ,并将其作为对照组。结果 :78例患者通过小切口全部成功地行直肠癌根治术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类型、肿瘤的组织类型无显著差别 (P>0 .0 5 ) ,然而 ,小切口组的切口长度明显比传统组短 (9.38vs 17.32 )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所需止痛药时间、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和开始进流质时间 ,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短于对照组 (P<0 .0 5 )。术后平均随访 2 5 .4个月 ,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外科学 小切口 直肠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吻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叶锋 林建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68-672,共5页
目的:比较在肠吻合术中生物可分解吻合环(b iofragm entab le anastom osis ring,BAR)与常规手工缝合以及线形吻合器应用的方法和效果,评价BAR在肠吻合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498例肠吻合术病例,分为BAR... 目的:比较在肠吻合术中生物可分解吻合环(b iofragm entab le anastom osis ring,BAR)与常规手工缝合以及线形吻合器应用的方法和效果,评价BAR在肠吻合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498例肠吻合术病例,分为BAR组186例,手工缝合组177例,线形吻合器组1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吻合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吻合口炎症、狭窄发生情况。结果:BAR组手术时间(102±16)m in;手工缝合组(121±15)m in;线形吻合器组(105±18)m in。3组间差异显著(P<0.05),BAR组和线形吻合器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BAR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手工缝合组发生1例;线形吻合器组未发生;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BAR组发生梗阻1例,线形吻合器组发生1例,两者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手工缝合组发生2例,1例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手术。以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生其他与吻合有关的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BAR组(67.2±4.6)h;手工缝合组(70.2±5.8)h,线形吻合器组(63.2±6.2)h,以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镜随访436例,观察术后吻合口炎症发生率:BAR组3.0%(5/164),手工缝合组47.8%(76/159),线形吻合器组7.1%(8/113),3组间差异显著(P<0.05),BAR组和线形吻合器组吻合口炎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结论:生物可分解吻合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无线肠道吻合方法,减少了手工缝合引起吻合口炎症的发生,可作为传统手工缝合和线形吻合器等同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术 外科/仪器和设备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 肠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度酸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喜乐 林建江 +2 位作者 徐骁 谢海洋 郑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69-1774,共6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依托度酸(etodolac)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etodolac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依托度酸(etodolac)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etodolac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半胱氨酸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TransAMTMNF-κBp65/p50核转录因子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etodolac(0.25、0.50、1.0、2.0mmol/L)作用SMMC7721细胞48h后,与对照组(0mmol/L)相比,出现明显凋亡峰(P<0.01vscontrol);高浓度etodolac处理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DNALadder,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0.25mmol/L)caspase-3活性未明显活化(P>0.05),NF-κB活性也未受明显抑制(P>0.05),随着etodolac浓度的增大(0.50、1.0、2.0mmol/L),caspase-3活性明显活化(P<0.05vscontrol);NF-κB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vscontrol)。经Pearson相关分析,caspase-3活性和NF-κB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919,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etodola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结合活性,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活化cas-pase-3,从而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加氧酶-2 NF-ΚB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针手缝痔固定术初步研究(附140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加鹤 金夏兰 +5 位作者 单丽霞 林才照 李炎东 王金海 周喜乐 华汉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83-985,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Ⅲ~Ⅳ度痔的新技术——直针手缝痔固定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2007年10月采用直针手缝痔固定术治疗Ⅲ~Ⅳ度痔患者140例,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Ⅲ度痔66例,Ⅳ度痔74例。症状以出血为主10例(7.1%),...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Ⅲ~Ⅳ度痔的新技术——直针手缝痔固定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2007年10月采用直针手缝痔固定术治疗Ⅲ~Ⅳ度痔患者140例,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Ⅲ度痔66例,Ⅳ度痔74例。症状以出血为主10例(7.1%),脱垂为主21例(15.0%),出血脱垂兼有109例(77.8%)。术后疼痛用视比尺(0~10)记分,手术当天平均记分仅(1.83±1.76)分。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5.5±2.4)d,平均住院费用(3168±1499)元。随访时间(1~25)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出血症状痊愈+好转的比率为100%,脱垂症状痊愈+好转率的比率为91.8%。恢复术前正常活动的时间为(0~30)d,中位时间9d。患者对手术非常满意和还满意的比率为94.5%。结论多中心非随机对比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直针手缝痔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痛苦小、经济、恢复快、满意度高的治疗Ⅲ~Ⅳ度痔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痔上黏膜环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