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徐静 蔡小凤 +1 位作者 陈萍萍 赵惠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38,共5页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效果。文章对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患者盆底肌训练方案的实施提供...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效果。文章对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患者盆底肌训练方案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训练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单抗治疗一例dMMR/MSI-H/TMB-H型结肠癌伴颅内转移瘤患者临床完全缓解
2
作者 项涛 张航瑜 +1 位作者 方维佳 陈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3,共6页
一例70岁男性患者,在接受右半肠癌根治性手术1年后出现了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部肿块,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腺癌转移。原发灶及颅内转移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提示为错配修复缺陷。原发结肠肿瘤... 一例70岁男性患者,在接受右半肠癌根治性手术1年后出现了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部肿块,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腺癌转移。原发灶及颅内转移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提示为错配修复缺陷。原发结肠肿瘤组织基因检测证实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伴有高肿瘤突变负荷,肿瘤突变负荷为77.7 muts/Mb。患者结肠癌根治术和颅内转移瘤术后均接受了辅助化疗,但在颅内转移瘤切除术和化疗结束后1个月颅内转移复发。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结果颅内转移瘤消退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高肿瘤突变负荷 脑转移 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造口患者居家沐浴行为障碍质性研究
3
作者 王飞霞 李卫珍 +3 位作者 李思若 李霞 潘喆 李璐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造口患者居家沐浴行为障碍的原因,为制订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8-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专科门诊随访的20名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访谈提纲,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 目的 探讨造口患者居家沐浴行为障碍的原因,为制订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8-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专科门诊随访的20名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访谈提纲,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主题分析和提炼。结果 造口患者居家沐浴行为障碍可归纳为3个主题:态度障碍,风险感知与价值认同的冲突;主观规范缺位,社会支持与医护专业引导的不足;行为控制感知受限,资源与能力的双重制约。结论 造口患者居家沐浴行为受多维度因素制约,需统筹认知重构(破解风险误判)、规范协同(构建多重支持网络)、资源整合(优化技能与资源可及性)三维干预策略,改善造口患者的沐浴行为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口患者 沐浴 计划行为理论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方式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与肿瘤学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关旭 卢召 +11 位作者 王松 刘恩瑞 赵志勋 陈海鹏 张明光 胡茜玥 马晓龙 黄海洋 姜争 刘正 王贵玉 王锡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0-146,共7页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的安全性,并比较3种取标术式在直肠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NOSES的Ⅰ~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直肠NOSES手术...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的安全性,并比较3种取标术式在直肠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NOSES的Ⅰ~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直肠NOSES手术包括外翻切除式、拉出切除式和切除拖出式3种。比较3种取标本方式的术后并发症、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5年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 rate,LRR)和5年远处转移率(distant metastasis rate,DMR)等指标。结果:本研究共有268例直肠癌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包括83例外翻切除式,75例拉出切除式,110例切除拖出式。肿瘤位置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后全部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其中外翻切除组为18.1%,高于拉出切除组(13.3%)和切除拖出组(7.3%),P=0.073。全部患者5年DFS、LRR及DMR分别是85.0%、4.2%和11.0%。切除拖出组患者5年DFS高于其他两组,外翻切除组患者5年LRR要高于其他两组,而5年DMR在外翻切除组中最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NOSES 3种术式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肿瘤学预后,肿瘤位置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直肠癌 微创手术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的管理 被引量:6
5
作者 柳晶晶 叶锋 +3 位作者 朱莉 汪彩娜 狄晓珺 黄飞燕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3期466-469,共4页
目的:总结某院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实施的20例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的管理经验。方法:通过组建多学科医护团队,共同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分析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通过制订感染防控措施查检表,共同... 目的:总结某院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实施的20例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的管理经验。方法:通过组建多学科医护团队,共同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分析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通过制订感染防控措施查检表,共同参与培训学习;执行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包括控制呼吸道及腹腔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腹部切口及移植肠造口等相关感染的发生;全程医护共同监督、协作,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结果:1例患者术后8天因腹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放弃治疗后出院;1例因重症肺炎伴多发性感染术后79天死亡;其余18例患者术后移植肠均存活,术后(22.58±6.72)天脱离肠外营养,经口进食。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加速移植肠功能恢复,且促进了团队合作及护理专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移植 医护一体化 感染防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肠插管造口术后套囊压力监测频次优化方案的临床实践
6
作者 王飞霞 王群敏 +4 位作者 李卫珍 潘喆 李霞 华汉巨 王华芬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回肠插管造口术后套囊压力监测频次优化方案的应用效果,为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在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直肠癌低位/超低位前切除+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术201例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回肠插管造口术后套囊压力监测频次优化方案的应用效果,为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在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直肠癌低位/超低位前切除+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术2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114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8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压力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监测频次优化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粪便转流情况及并发症、插管拔除时间、插管期间专科护理门诊随访次数、压力监测和调节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插管造口粪便转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插管拔除时间、插管期间患者专科护理门诊随访次数、术后插管期间压力监测和调节总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回肠插管造口术后套囊压力监测频次优化方案可减少专科护士工作量,减轻患者医院就诊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插管造口 套囊 压力 监测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的极化状态及意义
7
作者 骆阳 徐兴伟 嵇武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究小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时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将6只Brown Norway(BN)大鼠和24只Lewis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Lewis大鼠)、同基因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6只)和异基因组(BN→Lewis,供受体各6只)。对各组大... 目的探究小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时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将6只Brown Norway(BN)大鼠和24只Lewis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Lewis大鼠)、同基因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6只)和异基因组(BN→Lewis,供受体各6只)。对各组大鼠术后7 d的移植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观察其病理学表现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移植肠组织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进行共定位计数分析。结果HE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与同基因组肠上皮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凋亡小体;异基因组大鼠术后7 d移植肠组织上皮层绒毛结构破坏严重,隐窝数量减少,凋亡小体增多,炎症细胞浸润肠壁全层,呈现中-重度AR。ELISA结果显示异基因组受体鼠血清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12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同基因组,同基因组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异基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异基因组移植肠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计数多于假手术组和同基因组,同基因组M2型巨噬细胞计数多于假手术组和异基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发生AR的移植物中,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肠壁全层,以M1型为主并分泌大量促炎因子,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方向是治疗小肠移植术后AR的潜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巨噬细胞 炎症 极化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