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神经调控新质生产力,助推疼痛学科高质量发展
1
作者 冯智英 张达颖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疼痛科作为新兴医学学科,致力于疼痛诊疗、康复和机制研究。其发展历经学科萌芽期(1950~1980)、学科建立期(1989~2007)、快速发展期(2007~2017)和目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1]。卫医发[2007] 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 疼痛科作为新兴医学学科,致力于疼痛诊疗、康复和机制研究。其发展历经学科萌芽期(1950~1980)、学科建立期(1989~2007)、快速发展期(2007~2017)和目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1]。卫医发[2007] 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研究 康复 高质量发展 疼痛科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病人多学科诊疗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东 盖祺 +2 位作者 郭雪娇 胡兵伟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3-840,共8页
目的:为了解慢性疼痛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医疗服务中病人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慢性疼痛病人MDT的满意度。方法:检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MDT信息中心平台由疼痛科医师发起或参... 目的:为了解慢性疼痛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医疗服务中病人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慢性疼痛病人MDT的满意度。方法:检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MDT信息中心平台由疼痛科医师发起或参与的MDT,收集MDT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疼痛情况及其对MDT的满意度,通过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DT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慢性疼痛MDT总体满意率为89.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疗效、服务态度、MDT前疼痛改善期望值和MDT总体评价,与病人满意度相关,利用多学科联合会诊优化疼痛管理方法,将很大程度上提高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结论:慢性疼痛MDT模式能够为病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可积极开展,以期进一步完善慢性疼痛管理,提升我国疼痛科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诊疗 疼痛 慢性 病人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和β-连环蛋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3
作者 张龙 赵劲松 +2 位作者 周丽 陈磊 冯智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目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探索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机制。方法为探索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随NP发生的变化,通过随机分组比较CCI大鼠的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热辐射缩足反射... 目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探索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机制。方法为探索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随NP发生的变化,通过随机分组比较CCI大鼠的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术后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的变化,CCI大鼠的脊髓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为进一步验证FMRP功能缺失时CCI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测定脊髓FMRP敲减后CCI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验证FMRP功能亢进时,测定正常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结果与基线CCI组及造模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CCI组50%MWT、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FMRP(P=0.027,P=0.022)和β-连环蛋白(P<0.001,P=0.001)表达均显著升高。脊髓中的FMRP未观察到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共定位,但显示出与神经元细胞的共定位。与基线相比,造模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15)和TWL(P=0.001)均显著下降;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20)和TWL(P=0.009)均显著回升;且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的50%MWT(P均<0.001)和TWL(P=0.005,P=0.006)均显著升高。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脊髓背角的FMRP(P=0.012,P=0.007)和β-连环蛋白(P均<0.00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基线FMRP过表达组及注射腺相关病毒(AAV)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注射AAV后FMRP过表达组的50%MWT和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注射AAV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FMRP过表达组的脊髓FMRP(P均<0.001)和β-连环蛋白(P=0.006,P=0.00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参与CCI诱导的NP机制,脊髓FMRP可能是NP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 Β-连环蛋白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在疼痛领域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傅砚斌 罗宇家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298,共5页
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研究为疼痛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见解,揭示了基因变异在疼痛疾病易感性、发病机制和药物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研究为疼痛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见解,揭示了基因变异在疼痛疾病易感性、发病机制和药物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突变与偏头痛的关联,SCN9A基因变异与小纤维神经病变的关系,以及CYP3A4、CYP2D6、HLA-B*15:02等基因对药物代谢和疗效的影响。然而,当前研究仍面临多基因问题、样本量和种族多样性不足、分子机制解析不充分以及临床转化应用受限等挑战。未来应加强多组学整合和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推动精准药物研发,构建疼痛基因数据库和多基因风险评估工具,并促进基因检测的标准化和普及应用,从而实现疼痛的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切实提升病人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SNP在疼痛领域应用的综述,以期为推动疼痛科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个体化治疗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脉冲射频在慢性疼痛领域应用现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盖祺 李云泽 +1 位作者 郭楠楠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4-550,共7页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1])。若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为慢性疼痛^([2,3])。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表明美国成年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在20.5%^([4])。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脉冲射频 组织损伤 可视化分析 调查数据 应用现状 成年人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小关节介入治疗在慢性脊柱源性疼痛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郭雪娇 彭志友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01-805,共5页
慢性脊柱源性疼痛(Chronic Spinal Pain,CS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反复发作且久治难愈,不仅痛苦,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显示,约有49%~61%的慢性头颈痛患者、30%~53%的慢性胸壁痛患者以及27%~36%腰痛患者的症状源于小关节病变... 慢性脊柱源性疼痛(Chronic Spinal Pain,CS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反复发作且久治难愈,不仅痛苦,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显示,约有49%~61%的慢性头颈痛患者、30%~53%的慢性胸壁痛患者以及27%~36%腰痛患者的症状源于小关节病变。临床针对CSP的诊断和治疗可采用微创介入手段,主要包括脊神经后支阻滞、小关节内注射、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及内镜下脊神经后支切断术等。以上治疗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其短期疗效已得到认证,但长期疗效仍有争议。本文拟就脊柱微创介入治疗CSP的解剖学基础、操作方法、主要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等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源性疼痛 小关节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新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查磊琼 彭志友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2-406,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总体有效率不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随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的新靶点不断涌现,本文主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总体有效率不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随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的新靶点不断涌现,本文主要就神经生长因子抗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滞剂、WNT信号通路抑制剂、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消退素及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发展进行详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生长因子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WNT信号通路 线粒体抗氧化剂消退素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层治疗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楠楠 郭雪娇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52,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不理想,随着分层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等概念的出现和发展,有望取得更佳疗效。本文从临床症状表型、疼痛问卷、心理状况等非客观指标,以及定量感...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不理想,随着分层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等概念的出现和发展,有望取得更佳疗效。本文从临床症状表型、疼痛问卷、心理状况等非客观指标,以及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功能磁共振成像、条件性疼痛调节、皮肤活检、分子特征分析等客观指标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层方法及其相应的分层治疗。随着分层方法和分层治疗的不断进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诊治将会取得新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分层医学 感觉表型 定量感觉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溴索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楠楠(译) 冯智英(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21-724,共4页
氨溴索是一种多功效药物,主要具有促黏液活性及溶解分泌物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局部麻醉作用。近年来,氨溴索因其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潜在用途而备受关注。明确的临床前证据提示氨溴索主要通过阻断感觉神经元上的电压门... 氨溴索是一种多功效药物,主要具有促黏液活性及溶解分泌物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局部麻醉作用。近年来,氨溴索因其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潜在用途而备受关注。明确的临床前证据提示氨溴索主要通过阻断感觉神经元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Nav)通道发挥镇痛作用。氨溴索是Nav1.8和Nav1.7抑制剂,Nav1.8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Nav1.7则是治疗慢性疼痛的特异性兴奋靶点。本综述讨论了氨溴索的镇痛机制和协同作用机制,并回顾氨溴索治疗顽固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氨溴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广泛的临床前和临床药物研究数据、临床有效性的早期证据,因此氨溴索的重新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氨溴索作为专利到期药物,应大力推动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试验,鼓励制药行业开展专利药物配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作用 病理生理机制 氨溴索 顽固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机制 临床有效性 潜在用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脊髓电刺激系统在小尾寒羊植入的长期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沿锋 蔡世宏 +3 位作者 柳成江 李云泽 彭志友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8-577,共10页
目的:验证国产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系统的可操作性、长期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成年雄性小尾寒羊9只,其中3只为短期植入组(S组)即SCS电极植入2周;另6只为长期植入组(L组)即SCS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植入长达26周。... 目的:验证国产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系统的可操作性、长期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成年雄性小尾寒羊9只,其中3只为短期植入组(S组)即SCS电极植入2周;另6只为长期植入组(L组)即SCS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植入长达26周。观察术前(T_(0))、术后1周(T_(1))、2周(T_(2))、4周(T_(3))、8周(T_(4))、12周(T_(5))、20周(T_(6))、26周(T_(7))实验羊的行为学改变、实验室检查、设备电阻抗值、高频低频刺激情况、电极移位等,S组和L组分别于术后2周和26周取SCS周围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病理性检查。结果:S组和L组植入SCS后运动正常。与术前相比,S组与L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术前相比,L组实验羊血糖水平在术后2、4、8、12周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及术后阻抗值正常,电极未见移位。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结论:国产植入式SCS系统可操作性良好,长期植入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符合临床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生物安全性 组织相容性 小尾寒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适应证和药物选择的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章沿锋 杨旖欣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23-728,共6页
自1979年Wang等[1]首次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控制疼痛以来,鞘内镇痛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有关其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但仍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国际神经调节学会组织了一批鞘内镇痛专家回顾了相关... 自1979年Wang等[1]首次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控制疼痛以来,鞘内镇痛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有关其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但仍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国际神经调节学会组织了一批鞘内镇痛专家回顾了相关文献和调查了各地临床医生后,于2000年召开会议(the polyanalgesic consensus conference,PACC),制定了第一个关于鞘内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随着鞘内镇痛药物和管理的进展,该小组分别于2003年、2007年和2012年三次修改和更新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输注系统 鞘内 药物选择 慢性顽固性疼痛 适应证 植入术 镇痛药物 蛛网膜下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爆发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文广 林仙菊 +1 位作者 汪小丹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疼痛是癌症病人经常遭受的痛苦体验,癌症爆发痛(breakthroμgh cancer pain, BTcP)是其中特殊类型的疼痛,是在基础疼痛控制充分稳定的基础上出现的短暂疼痛加剧现象,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爆发痛的管理是癌痛控制中的难点和研究... 疼痛是癌症病人经常遭受的痛苦体验,癌症爆发痛(breakthroμgh cancer pain, BTcP)是其中特殊类型的疼痛,是在基础疼痛控制充分稳定的基础上出现的短暂疼痛加剧现象,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爆发痛的管理是癌痛控制中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传统治疗以口服阿片类药物为主,但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性与典型爆发痛控制要求不相符,疗效备受争议。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微创介入技术及新型速效阿片类药物(rapid-onset opioids, ROOs)的应用将更好控制爆发痛,造福癌痛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痛 阿片类药物 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疾病特征、生物标志物和精准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雪娇(译) 冯智英(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1-564,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依据临床标准进行诊断。这些诊断标准并没有完全体现偏头痛的异质性,包括其潜在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因此推动了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来阐明疾病特征以及识别新的药物靶点。该文介绍了在遗传学、疾... 偏头痛是一种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依据临床标准进行诊断。这些诊断标准并没有完全体现偏头痛的异质性,包括其潜在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因此推动了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来阐明疾病特征以及识别新的药物靶点。该文介绍了在遗传学、疾病诱发模型、生物化学和神经影像学领域中偏头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此外,概述了每种生物标志物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并讨论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将有助于偏头痛精准药物治疗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特征 临床标准 精准医疗 生物标志物 致残性 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标准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关节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14
作者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 冯智英 +10 位作者 郑拥军 许继军 赵长清 贺纯静 关开华 过建国 魏俊 张小梅 薛朝霞 程志祥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3,共7页
骶髂关节痛(sacroiliac joint pain,SIJP)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腰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1~3]。因其病因和机制复杂,容易被忽视,病人往往得不到精准的诊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脊柱源性... 骶髂关节痛(sacroiliac joint pain,SIJP)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腰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1~3]。因其病因和机制复杂,容易被忽视,病人往往得不到精准的诊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组织本领域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基础上,特撰写本专家共识,以期规范骶髂关节痛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证据 临床诊疗 领域专家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免疫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海鸥 杨旖欣 +2 位作者 郭雪娇 陈磊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5-219,共5页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激活引起的局限性皮疹,皮疹分布区域常出现剧烈的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给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巨大痛苦,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疾病...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激活引起的局限性皮疹,皮疹分布区域常出现剧烈的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给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巨大痛苦,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疾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免疫相关机制可能参与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了机体中各种重要的免疫应答,其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发挥免疫功能参与了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生,因此本文旨在对T淋巴细胞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平 杨燕青 +4 位作者 冯智英 江仁 李红 和伟易 沙洪存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含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等影响,阐明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经胸乳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根据使用膨胀液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含盐酸... 目的:探讨含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等影响,阐明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经胸乳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根据使用膨胀液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组(罗哌卡因组),每组20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麻醉访视时(T0)、注射膨胀液前(T1)、手术结束时(T2)和气管导管拔除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和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术后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3)、0.5h(T4)、2h(T5)、6h(T6)、12h(T7)和24h(T8)各时间点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T3和T4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2组患者T0和T1时间点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患者MAP和HR在T2和T3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患者术后24h追加镇痛药和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患者在T3、T4、T5、T6、T7和T8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T3、T4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含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可有效降低腔镜甲状腺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并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手术引起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术后疼痛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技术在重度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哲 章沿锋 +2 位作者 彭志友 过建国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2-395,共4页
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疹前和出疹时出现且皮疹痊愈后仍存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呈阵发性、闪电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触诱发痛等特点。部分病人在皮疹愈合后应用一线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 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疹前和出疹时出现且皮疹痊愈后仍存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呈阵发性、闪电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触诱发痛等特点。部分病人在皮疹愈合后应用一线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或(和)二线药物(曲马多等)仍不能有效控制疼痛[2-4],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5,6]。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神经射频、脊髓电刺激等微创介入治疗能有效控制药物疗效欠佳的ZRN[6],但病人入院后因各种原因不允许即刻行微创介入治疗,如何有效控制ZRN病人重度疼痛伴爆发痛(breakthrough pain,BTP)是一个临床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微创介入治疗 闪电样 二线药物 刀割样 神经病理性疼痛 ZOSTER 加巴喷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云泽 王敬萱 +5 位作者 宋文阁 傅志俭 孙涛 赵学军 赵序利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89-791,共3页
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发作时疼痛剧烈,说话、吃饭、刷牙等均可诱发疼痛。虽然其在带状疱疹神经痛中所占比例较小(18.9%),但常常合并角膜炎、失明、脑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造成病程迁延,还可导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 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发作时疼痛剧烈,说话、吃饭、刷牙等均可诱发疼痛。虽然其在带状疱疹神经痛中所占比例较小(18.9%),但常常合并角膜炎、失明、脑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造成病程迁延,还可导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18.7%)[1]的升高,使病人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 生存质量 脉冲射频治疗 角膜炎 及时治疗 PH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脉冲射频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及其镇痛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江仁 冯智英 +2 位作者 李平 李红 李双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女性纤维肌痛疗效取决于最初30分钟 被引量:4
20
作者 梅相阳(译) 冯智英(校) +2 位作者 Vance CGT Zimmerman MB Dailey DL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6-809,共4页
前期研究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治疗1个月可缓解纤维肌痛(fibromyalgia, FM)女性运动诱发的疼痛和疲劳。该研究再次使用前期TENS治疗FM的研究数据,进行应答者分析,以明确TENS治疗缓... 前期研究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治疗1个月可缓解纤维肌痛(fibromyalgia, FM)女性运动诱发的疼痛和疲劳。该研究再次使用前期TENS治疗FM的研究数据,进行应答者分析,以明确TENS治疗缓解疼痛和疲劳的预测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确定治疗所需数量(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和危害所需数量(number needed to harm, NNH)。FM女性病人被随机分配到TENS治疗组、TENS假治疗组和未使用TENS组。随机分组后,受试者接受治疗/假治疗1个月,接着TENS假治疗组和未使用TENS组再接受TENS治疗1个月。预测模型使用TENS治疗组(n=103)数据构建,并用TENS假治疗组和未使用TENS组(n=155)在后继TENS治疗1个月后的数据进行验证。使用逻辑回归模型筛选受试者特征、疼痛和疲劳对TENS治疗的初始反应、睡眠和心理等,以确定其与疼痛或疲劳变化之间的关系。疼痛包括TENS治疗后疼痛初始反应和病人疼痛广泛指数(AUC为0.80;95%置信区间:0.73-0.87)。疲劳改善的预测因素包括对TENS治疗的初始反应、婚姻状况和睡眠障碍(AUC为0.67;95%置信区间:0.58-0.75)。疼痛和疲劳的NNT为3.3-5.3,NNH为20-100。若最初30分钟TENS治疗有效则该FM女性病人长期使用TENS有效,而且该模型得到了后继的临床验证。NNT和NNH的结果表明TENS对管理FM女性病人的疼痛和疲劳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纤维肌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 运动痛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