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义锡 罗玉琴 +2 位作者 钱叶青 董旻岳 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探索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微阵列技术在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861例患者的绒毛组织,采用SNP芯片技术对流产绒毛组织的全基因组DNA拷... 目的:探索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微阵列技术在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861例患者的绒毛组织,采用SNP芯片技术对流产绒毛组织的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结果:SNP芯片成功检测所有绒毛组织,成功率为100%。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51.10%(440/861),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358份(41.58%),其分布于除1号染色体外所有染色体;三倍体21份(2.44%);单倍体1份(0.12%);单一位点缺失或重复37份(4.30%),其中25例缺失或重复片段小于10 Mb,对其中6例致病性不明确的病例进行夫妇芯片验证,结果显示4份为新发突变,2份遗传自夫妇一方;同时具有两位点缺失或重复23份(2.67%),对其中17份结合夫妇芯片及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验证,发现新发突变6份,夫妇存在小片段平衡结构异常11份。结论:SNP微阵列芯片可对流产绒毛组织进行相对全面的遗传学分析,发现引起流产的各种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微阵列分析 基因表达 流产 自然/遗传学 染色体畸变 绒毛膜绒乏/病理生理学 变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子代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丽雅 钱叶青 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通过药物刺激实现多个卵子同步成熟,利用体外培养和显微操作完成精子和卵子受精结合以及早期胚胎的生长发育,在消除患者生殖障碍病因的同时,干涉了生殖细胞增殖、受精、发育乃至分化的多个过程,存在影响生殖细胞正常生...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通过药物刺激实现多个卵子同步成熟,利用体外培养和显微操作完成精子和卵子受精结合以及早期胚胎的生长发育,在消除患者生殖障碍病因的同时,干涉了生殖细胞增殖、受精、发育乃至分化的多个过程,存在影响生殖细胞正常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综述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子代的安全性研究。研究显示,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子代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增加。辅助生殖技术所包含的多项技术可能通过调节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观遗传信息进而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并且某些影响可能传递到子二代,但这些变化对出生子代的潜在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遗传学 儿童发育/遗传学 亲子关系 生殖技术 辅助/副作用 遗传学 安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钱叶青 王丽雅 +3 位作者 罗玉琴 严恺 董旻岳 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37,共4页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推广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医学遗传学的现状。无创产前筛查、染色体拷贝数变异、遗传病致病位点筛查、胚胎植入前诊断都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最佳实例。令人欣喜的...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推广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医学遗传学的现状。无创产前筛查、染色体拷贝数变异、遗传病致病位点筛查、胚胎植入前诊断都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最佳实例。令人欣喜的是,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尤其是安全有效的再发生防控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和普及。而新一代的基因改造技术也为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分析和基因改造提供了可能。2017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年会将以“遗传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二十多位专家,就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病病因诊断和产前诊断、产前筛查中的应用等话题进行交流,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前诊断 遗传筛查 高通量测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缺陷相关遗传病产前诊断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严恺 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出生缺陷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产前诊断或植入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发生、减少或杜绝遗传病患儿出生的主要手段。根据出生缺陷相关遗传病的不同遗传问题,除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染色体非... 出生缺陷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产前诊断或植入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发生、减少或杜绝遗传病患儿出生的主要手段。根据出生缺陷相关遗传病的不同遗传问题,除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外,以高通量为特点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以及第二代测序技术可更好地针对基因组病、单基因遗传病进行检测,从而形成完整的出生缺陷相关遗传病检测技术体系。本文对目前出生缺陷相关遗传病的产前诊断技术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先天畸形 原位杂交 荧光 产前诊断 染色体 微阵列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对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的遗传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珺洁 钱叶青 +3 位作者 孙义锡 俞佳玲 罗玉琴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0-428,共9页
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分析在智力障碍/发育迟缓(ID/DD)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ID/DD行SNP array的1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HAS软件与多种数据库... 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分析在智力障碍/发育迟缓(ID/DD)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ID/DD行SNP array的1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HAS软件与多种数据库对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进行分析。结果:145例ID/DD患者通过SNP array技术发现致病性CNV26例,可能致病CNV6例,意义不明18例,可能良性14例,未见明显异常(包含良性)81例。结论:SNP array技术是一种高效和特异的遗传学分析技术,适用于ID/DD的遗传学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障碍/遗传学 发育障碍/遗传学 染色体 芯片分析技术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胎儿多发畸形的遗传学诊断
6
作者 罗玉琴 沈敏 +6 位作者 孙义锡 钱叶青 王丽雅 俞佳玲 胡珺洁 金帆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7-402,共6页
目的:对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多发畸形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一例多发畸形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胎儿的... 目的:对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多发畸形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一例多发畸形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N,t(12;13)(q22;q32)。SNParray显示胎儿存在1q42.13q44重复(20192kb)及15q26.1q26.3缺失(13293kb),核型分析与基因芯片结果不一致。FISH验证了SNParray的结果。母亲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为隐匿性46,XX,t(1;15)(q42.1;q26.1)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15号染色体der(15)t(1;15)(q42.1;q26.1)。即胎儿遗传了父亲的t(12;13)(q22;q32)平衡易位及母亲的隐匿性平衡易位形成的衍生15号染色体。结论:1q42.13q44重复和15q26.1q26.3缺失是导致本例胎儿畸形的遗传学病因,产前诊断时多种遗传学技术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畸形 染色体 易位 遗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微阵列分析 异常核型 产前诊断 原位杂交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n der Woude综合征一家系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许雨晴 钱叶青 +1 位作者 姚维妙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8-383,共6页
目的:分析Van der Woude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先证者的脐带血和父母的外周血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该家系9位成员的外周血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Van der Woude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先证者的脐带血和父母的外周血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该家系9位成员的外周血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先证者经超声诊断为唇腭裂,其父亲和祖母有下唇凹陷,其他成员无类似表型。先证者及其父亲、祖母 IRF6 基因第4号外显子均存在c.263A>G(P.N88S)错义突变,其他无表型的家系成员不存在该突变。结论: IRF6 :c.263A>G(p.N88S)错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在中国Van der Woude综合征家系中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遗传学 染色体障碍/遗传学 腭裂/遗传学 外显子 干扰素调节因子类 基因 突变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一家系遗传学及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刚 刘蓓 +2 位作者 陈敏 钱叶青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一个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提取先证者(胎儿流产物)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先证者父母及其他家系共8位成员的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及Sanger测序等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其与表型... 目的:探讨一个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提取先证者(胎儿流产物)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先证者父母及其他家系共8位成员的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及Sanger测序等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先证者、母亲、外婆、舅舅、外舅公临床表现为双行睫或下肢静脉曲张,均存在FOXC2:c.595dupC杂合移码突变,其他无临床表型的受检者不存在该突变。结论:FOXC2基因c.595dupC杂合突变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孕期表现为胎儿颈部透明带增厚、胎儿水肿,存在自愈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常染色体显性 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 颈部透明度 胎儿水肿 全外显子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N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一家系遗传学研究
9
作者 楼铁 黄颖之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应用目标区捕获高通量靶向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并通过PCR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RT-PCR及TA克隆测序考察上述两种...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应用目标区捕获高通量靶向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并通过PCR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RT-PCR及TA克隆测序考察上述两种突变是否影响剪接。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双方。RT-PCR及TA克隆测序提示两种突变均可导致两种异常剪接。结论: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很可能为该NCL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突变基因丰富了CLN6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遗传学 病因学 基因 突变 剪接体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一家系的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蓓 杨艳梅 +5 位作者 严恺 陈敏 王丽雅 黄颖之 钱叶青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目的:对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一个散发的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淋巴细胞RNA,行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目的:对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一个散发的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淋巴细胞RNA,行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分析。明确突变致病性后,抽取羊水标本对胎儿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NF1基因存在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为新发突变。RNA剪接分析提示先证者NF1基因发生转录时,11号外显子3′端发生相邻内含子区13个碱基的插入,理论上可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影响蛋白功能。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未携带该突变。结论:NF1: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是该Ⅰ型神经纤维瘤患者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遗传学 基因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羊水 产前诊断 基因检测 系谱 突变 外显子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严恺 金帆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33-437,共5页
单基因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单基因病患者预后不佳。对于有单基因病患儿出生史的家系,在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目前,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可分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单基因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单基因病患者预后不佳。对于有单基因病患儿出生史的家系,在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目前,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可分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妊娠期产前诊断。传统的产前诊断通过有创手术获取胎儿源性标本,准确性高,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流产风险。PGD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作为新的产前诊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传统方式的补充。综述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产前诊断的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产前诊断 植入前诊断 基因 遗传咨询 单基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例鼻骨缺失胎儿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俞佳玲 孙义锡 +3 位作者 胡珺洁 钱叶青 罗玉琴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419,共6页
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在胎儿鼻骨缺失遗传学产前诊断中的效用。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鼻骨缺失行染色体核型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的7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析胎儿鼻骨缺失及... 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在胎儿鼻骨缺失遗传学产前诊断中的效用。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鼻骨缺失行染色体核型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的7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析胎儿鼻骨缺失及是否合并其他超声检查异常与染色体拷贝数异常的关系。结果:74例鼻骨缺失的胎儿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9例,其中21三体综合征16例,18三体综合征1例,染色体微重复/缺失2例。在46例不合并其他超声检查异常的单纯鼻骨缺失的病例中,21三体综合征3例,染色体微缺失1例。鼻骨缺失合并颈项透明层增厚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比例高于仅鼻骨缺失组胎儿(χ^2=32.27,P<0.01)。结论:胎儿鼻骨缺失合并颈项透明层增厚增加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应进一步行染色体核型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以排除染色体异常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骨/畸形 染色体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微阵列分析 异常核型 超声检查 产前 颈部透明带检查 颈/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57名双胎妊娠孕妇无创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殷一旋 朱晖 +3 位作者 钱叶青 金晶磊 梅瑾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双胎妊娠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和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行NIPT的2057名双活胎孕妇(孕周为12~26^+6周),...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双胎妊娠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和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行NIPT的2057名双活胎孕妇(孕周为12~26^+6周),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NIPT,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的孕妇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或新生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计算NIPT对双胎非整倍体的检验效率。结果:2057名孕妇中,NIPT提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11例,经产前诊断或新生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真阳性9例,假阳性2例,无假阴性。NIPT对双胎妊娠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率为10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90%,阳性预测值为81.82%,假阳性率为0.10%;对21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为10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95%,阳性预测值为87.50%,假阳性率为0.05%;对18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为10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假阳性率为0.00%;对13三体综合征特异度为99.95%,假阳性率为0.05%。结论:NIPT对双胎妊娠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双胎 产前诊断 普查 非整倍性 染色体畸变 核型分析 三体性 染色体 18对 DNA/血液 羊水/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GFM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亚平 严恺 +2 位作者 董旻岳 杨茹莱 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4-580,共7页
目的:分析一个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先证者父母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已故)干血斑标本、胎儿(先证者弟弟)羊水和先证者父母亲外周血行Sanger验证。结果:全外显... 目的:分析一个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先证者父母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已故)干血斑标本、胎儿(先证者弟弟)羊水和先证者父母亲外周血行Sanger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均为GFM1基因c.688G>A(p.G230S)与c.1576C>T(p.R526X)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76C>T系首次报道。先证者及其弟弟出生后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喂养困难、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落后、癫痫等临床表现,均在婴儿早期死亡。结论:GFM1基因c.688G>A与c.1576C>T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的遗传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遗传性新生儿疾病和畸形 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 GFM1基因 代谢性酸中毒 全外显子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年龄影响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 被引量:12
15
作者 雷雨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分析孕妇年龄对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非高龄组(≤28岁、>28~34岁)和高龄组(>34~<38岁和≥38岁),... 目的:分析孕妇年龄对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非高龄组(≤28岁、>28~34岁)和高龄组(>34~<38岁和≥38岁),比较各组间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结果:>34~<38岁组胎儿45,X的发生率低于≤28岁组(P<0.05);高龄组两个亚组胎儿总的性染色体三体的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的两个亚组(P<0.05或P<0.01);≥38岁组47,XXX发生率高于>28~34岁组(P<0.05);高龄两组47,XXY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的两个亚组(P<0.01);各组间胎儿47,XY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无创产前检测提示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孕妇后,高龄组两个亚组胎儿45,X发生率均低于≤28岁组(P<0.05或P<0.01),且>34~<38岁组45,X发生率低于>28~34岁组(P<0.05);其余结果均与全部孕妇结果一致。结论:孕妇年龄越大,胎儿45,X发生风险降低,但47,XXX和47,XXY的发生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畸形 孕妇 年龄因素 性染色体/遗传学 非整倍性 三体性 异常核型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封蛋白4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联合检测对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狄晨红 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讨密封蛋白4(CLDN4)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妇科门诊就诊且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 目的:探讨密封蛋白4(CLDN4)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妇科门诊就诊且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鳞癌患者的子宫颈组织标本各30份,同时选取3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子宫颈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颈组织中CLDN4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HR-HPV,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学改变。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TCT联合HR-HPV与CLDN4联合HR-HPV检测对HSIL和宫颈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CLDN4表达阳性率上升(r=0. 832,P <0. 05)。HR-HPV感染与CLDN4表达共阳性主要出现在HSIL和宫颈癌组。TCT联合HR-HPV和CLDN4联合HR-HPV检测诊断HSIL和宫颈鳞癌的AUC分别为0. 683和0. 633。TCT联合HR-HPV检测诊断HSIL和宫颈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 0%、36. 7%、61. 2%、100. 0%、46. 7%; CLDN4联合HR-HPV检测诊断HSIL和宫颈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6. 7%、30. 0%、58. 0%、90. 0%、55. 0%。结论:CLDN4表达与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CLDN4联合HR-HPV检测可指导临床HSIL及宫颈鳞癌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病理学 宫颈肿瘤/诊断 癌前状态/病理学 癌前状态/诊断 鳞状细胞/诊断 乳头状瘤病毒科 连接蛋白类/生物合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TSC2基因低比例突变嵌合体基因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筱筱 金鹏珍 +2 位作者 严恺 钱叶青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590,共5页
目的:对一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收集一例临床上拟诊TSC的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候选致病突... 目的:对一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收集一例临床上拟诊TSC的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同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用液滴数字PCR技术确定先证者体细胞中该突变嵌合比例。结果:先证者的TSC2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096G>T(p.E366*)杂合无义突变,为微小突变峰,突变比例未高于其突变阈值,不排除嵌合体的可能。液滴数字PCR结果提示,先证者为c.1096G>T点突变嵌合体,嵌合比例为14%。结论:先证者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c.1096G>T可能是该TSC患者的致病原因。液滴数字PCR有助于体细胞镶嵌突变嵌合体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2 诊断 全外显子组测序 Sanger测序 镶嵌现象 液滴数字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诊断Joubert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温弘 陈璐 +1 位作者 严恺 贺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278,共5页
一例25岁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小脑蚓部异常,胎儿MRI检查发现脑干"磨牙征",小脑上蚓部仅见少量组织。引产后胎儿MRI检查和尸体解剖发现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发现胎儿染色体CC2D2A基因存在c.2728C>T和c... 一例25岁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小脑蚓部异常,胎儿MRI检查发现脑干"磨牙征",小脑上蚓部仅见少量组织。引产后胎儿MRI检查和尸体解剖发现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发现胎儿染色体CC2D2A基因存在c.2728C>T和c.4598T>C的复合杂合突变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先天畸形 小脑 磁共振成像 染色体畸变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