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非肿瘤性胃肠道疾病活检病理的难点与诊断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洋 汤宏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8-691,共4页
儿童胃肠道的病理学标本主要为活检标本,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胃肠道黏膜活检是儿童病理诊断中最常见的项目,常被用来证实临床诊断、随访特殊病变或疾病的进展,还被用于确定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范围、... 儿童胃肠道的病理学标本主要为活检标本,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胃肠道黏膜活检是儿童病理诊断中最常见的项目,常被用来证实临床诊断、随访特殊病变或疾病的进展,还被用于确定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范围、病变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等。目前,儿童胃肠道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存在许多难点:儿童胃肠道疾病以非肿瘤为主,而非肿瘤性病变黏膜活检的病理改变较轻微,缺乏特异性,需进行广泛的疾病鉴别;部分儿童胃肠道中正常细胞数缺乏统一共识,如胃肠道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瘤性胃肠道疾病 儿童炎症性肠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伴神经母细胞瘤样分化1例
2
作者 刘叶青 朱坤 +5 位作者 刘洋 杨敏 赵曼丽 胡佳慧 顾伟忠 汤宏峰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7-428,共2页
患儿男性,12岁。2021年12月因“血尿2天”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尿常规示:尿红细胞11个/HPF,肾功能正常。全腹部CT示:盆腔内膀胱直肠间前列腺部位见软组织肿块,大小为8.9 cm×6.8 cm×6.7 ... 患儿男性,12岁。2021年12月因“血尿2天”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尿常规示:尿红细胞11个/HPF,肾功能正常。全腹部CT示:盆腔内膀胱直肠间前列腺部位见软组织肿块,大小为8.9 cm×6.8 cm×6.7 cm(图1A)。腹膜后、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腹腔镜肿瘤活检。大体示:灰白灰红软组织1块,大小为1.0 cm×0.7 cm×0.6 cm,切面质韧。镜下示:小圆蓝肿瘤细胞成片分布,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偏大,胞质少,核分裂象易见,伴出血、坏死,散在厚壁血管(图1B)。免疫组织化学示:CD99(图1C)及Fli-1(图1D)弥漫阳性,NSE部分阳性,PHOX2B阴性,INI-1存在,CD45、SMA、Desmin、MyoD1、EMA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融合基因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1p与16q共缺失相关性肾母细胞瘤1例
3
作者 刘蕾 江畅 +2 位作者 赵曼丽 顾伟忠 汤宏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48,共2页
患者女性,2岁6个月,2021年11月检查发现右侧腹部肿块就诊。B超示:右后腹膜探及一低回声包块,大小14.8 cm×11.8 cm×11.7 cm,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内见少量细小钙化斑及散在细小无回声区,与右肾关系密切,包块左下切... 患者女性,2岁6个月,2021年11月检查发现右侧腹部肿块就诊。B超示:右后腹膜探及一低回声包块,大小14.8 cm×11.8 cm×11.7 cm,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内见少量细小钙化斑及散在细小无回声区,与右肾关系密切,包块左下切缘可见残余肾组织,包块上缘紧贴肝右叶,与肝脏分界尚清,肝脏受压向左移位。包块后缘紧贴脊柱,左侧缘紧贴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受压向左移位。包块边缘可见多枚低回声结节,皮髓质分界不清。下腔静脉局部受压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1p与16q缺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后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隆 汤宏峰 +1 位作者 李民驹 顾伟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对30例术前介入治疗后的肾母细胞瘤与16例术前化疗、17例单纯手术组的肿瘤和20例曾作芯针活检的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对照研究。对三组各15例组织作TUNEL染色与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凋亡...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对30例术前介入治疗后的肾母细胞瘤与16例术前化疗、17例单纯手术组的肿瘤和20例曾作芯针活检的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对照研究。对三组各15例组织作TUNEL染色与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凋亡和PCNA表达。结果介入组肿瘤纤维性假包膜厚度平均2.4±0.7mm,平均坏死面积占肿瘤77.5%,肿瘤内中型血管坏死闭锁率达93.3%,瘤体内均见淡黄色碘油残留及大片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化疗组纤维性假包膜厚度平均2.1±0.9mm,平均坏死面积占肿瘤51.2%。中型血管坏死闭锁率达43.8%。单纯手术组纤维性假包膜厚度平均1.1±0.4mm,平均坏死面积占肿瘤14%,瘤体内未见中型血管坏死及闭锁。介入组术前芯针活检结果与术后瘤体病理比较发现间叶型,术后瘤体坏死相对较少,其余类型坏死均较明显,尤以胚芽型为甚。介入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显著增多,但与化疗组相比无差异。结论术前介入治疗,能使瘤体内血管迅速坏死、闭锁、肿瘤大片坏死,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性假包膜形成;肿瘤内碘油长期滞留及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有利于肿瘤细胞杀灭作用;组织类型与治疗敏感性有关;介入治疗也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介入治疗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TFEB易位肾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蕾 赵曼丽 +1 位作者 顾伟忠 汤宏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24,共2页
患儿女童,3岁。2018年11月因外伤后检查发现右侧肾肿块就诊。B超示右侧肾中下极探及一偏强回声区,大小2.2 cm×1.7 cm×1.7 cm,边界尚清,内回声均匀。腹部增强CT示右侧肾形态欠规则,肾门下方见软组织样凸起,边界清晰,平扫肿块... 患儿女童,3岁。2018年11月因外伤后检查发现右侧肾肿块就诊。B超示右侧肾中下极探及一偏强回声区,大小2.2 cm×1.7 cm×1.7 cm,边界尚清,内回声均匀。腹部增强CT示右侧肾形态欠规则,肾门下方见软组织样凸起,边界清晰,平扫肿块同肾实质分界不清,CT值约47 HU;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CT值约95 HU(图1)。右侧肾动静脉未见明显侵犯包绕。左侧肾、肝、胆囊、双侧肾上腺和胰腺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TFEB异位 儿童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6
作者 陈莲 汤宏峰 +1 位作者 肖现民 王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总结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giant cell fibroblastoma,GC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GCF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免疫学表型。结果5例患儿均为男性... 目的总结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giant cell fibroblastoma,GC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GCF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免疫学表型。结果5例患儿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下颌部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结节。肿块平均约2~3.5cm大小,镜下病变主要位于真皮层内并向深部皮下脂肪组织内浸润性生长,主要由成束的梭形细胞组成,特征性形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布的裂隙样或扩张的脉管样腔隙结构,其内可见散在的深染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CD34(+)、p75(+)和ApoD(+),S-100蛋白(-)、FXIIIa(-)和a-SMA(-)。结论GCF好发于婴幼儿,为中间性软组织肿瘤,宜采取局部广泛切除术,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琛 苏吉梅 +3 位作者 梁鑫 吴娟 顾伟忠 赵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0-715,共6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22年3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9例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病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治疗、预后... 目的探讨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22年3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9例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病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治疗、预后等进行总结。结果9例患者均为女性,就诊年龄1~38 d,上颌3例、下颌6例,6例在母亲孕28~39周B超发现,3例出生时发现,肿瘤直径0.5~3.5 cm,肿物均有蒂与牙槽嵴相连。1例局麻下手术切除,其余8例全麻下手术切除,随访1个月~12年,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中2例相应部位乳牙过早萌出。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结论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是良性肿瘤,预后良好,一般不复发。母亲孕期B超是早期发现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的重要手段,病理学检查对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的诊断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手术切除肿瘤即可,无需扩大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 B超 病理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内感染对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及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沈盈 孙逸 +2 位作者 顾伟忠 俞惠民 袁天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对新生大鼠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将大肠埃希菌注入孕15 d的SD大鼠的子宫颈内建立宫内感染大鼠模型,并观察宫内感染对孕鼠分娩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对新生大鼠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将大肠埃希菌注入孕15 d的SD大鼠的子宫颈内建立宫内感染大鼠模型,并观察宫内感染对孕鼠分娩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ase)、神经丝(NF)表达。随机监测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功能。结果:孕鼠宫内感染后,子宫和胎盘组织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建模成功,但宫内感染对分娩无显著影响。新生大鼠7日龄时脑白质部位结构稀疏呈筛网状改变,GFAP表达增加(P<0.01),而CNPase和NF表达减少(P<0.05或P<0.01)。与对照组新生大鼠比较,感染组新生大鼠出生体质量轻、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或P<0.01);耳廓分离、睁眼、平面翻正、负趋地性、听觉惊恐和游泳试验等完成日龄延长(P<0.05或P<0.01)。结论:宫内感染可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并引起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大肠杆菌 神经系统/生长和发育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内感染后低龄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袁天明 俞惠民 +2 位作者 顾伟忠 汤宏峰 李建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84-2286,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宫内感染后低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孕大鼠子宫内注入大肠杆菌建立宫内感染的大鼠模型,以子宫内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于生后1、3、7、14及21d取幼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宫内感染后低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孕大鼠子宫内注入大肠杆菌建立宫内感染的大鼠模型,以子宫内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于生后1、3、7、14及21d取幼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中不同脑区GFAP的表达。结果生后1、3d龄大鼠仅脑室旁白质区可见少许GFAP阳性细胞,两组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脑区未见明显GFAP表达。感染组7日龄大鼠脑室旁白质和海马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脑室旁白质区973±355vs567±190,P<005;海马区781±361vs216±111,P<005)。感染组14d龄大鼠脑室旁白质、胼胝体及皮层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脑室旁白质区1272±181vs900±093,P<001;胼胝体区1098±326vs444±115,P<001;皮层区543±179vs271±067,P<001)。两组21d龄大鼠各脑区GFAP阳性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内感染后低龄大鼠脑组织中GFAP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感染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组织中的表达特点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锐 赵云 +5 位作者 赵晓霞 马东 韩一江 赖登明 顾伟忠 钭金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54-1161,共8页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transcript 1,SIRT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管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初步探讨SIRT1对NE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0...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transcript 1,SIRT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管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初步探讨SIRT1对NE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0年10月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的NEC患儿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组织样本为炎症坏死肠管;对照组为经保守治疗后发生肠狭窄,再次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NEC患儿,组织样本为切缘肠管。收集2组患儿术前24 h内的血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性别、孕周等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患儿组织样本中的SIRT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SD雌性大鼠小肠上皮IEC-6细胞,采用干扰小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技术抑制IEC-6细胞中的SIRT1表达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检查NF-κB表达变化,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SIRT1对IEC-6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24 h内血清hs-CRP、PCT、IL-6、IL-10升高(均P=0.000)。与对照组NEC肠狭窄切缘肠管组织相比,观察组NEC坏死肠管组织中的SIRT1呈低表达,NF-κB呈过表达(均P=0.000)。Smad3蛋白和TGF-β1蛋白表达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C坏死肠管组织中SIRT1与NF-κB表达呈负相关(r=−0.592,P=0.000)。抑制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后,IEC-6细胞中的NF-κB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结论·SIRT1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来降低NEC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NEC的进展。另一个可能的机制是SIRT1通过保护肠上皮细胞,减少其凋亡和迁移,从而减轻NEC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核因子ΚB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炎症细胞因子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隆 汤宏峰 +1 位作者 肖凤春 顾伟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肿瘤多见于上颌骨和颅骨,表现为浸润... 目的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肿瘤多见于上颌骨和颅骨,表现为浸润性和溶骨性破坏。组织学上显示大的并含不等量色素颗粒的上皮样细胞和小的神经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K、HMB-45、S-100蛋白、NSE在上皮样细胞呈阳性表达,小圆形瘤细胞S-100蛋白、NSE阳性或部分阳性。肿瘤彻底切除,随访3年未发现转移和复发。结论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改变,需要和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及其它小圆细胞肿瘤鉴别,生物学行为属于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神经外胚瘤 黑色素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