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拉塞米、呋噻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一石 华潞 +12 位作者 陈君柱 黄德嘉 黄洁 何建国 姚康宝 张健 蒋文 汪芳 苏绮 刘晗 成小如 康健 张阴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比较托拉塞米 10~ 2 0mg与呋噻米 2 0~ 40mg每日 1次口服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慢性心功能衰竭 (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 )伴轻至重度水肿患者 ,每日 1次口服托拉塞米 10~ 2... 目的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比较托拉塞米 10~ 2 0mg与呋噻米 2 0~ 40mg每日 1次口服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慢性心功能衰竭 (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 )伴轻至重度水肿患者 ,每日 1次口服托拉塞米 10~ 2 0mg(托拉塞米组n =45 )或呋噻米 2 0~ 40mg(呋噻米组n =5 0 ) ,治疗 4周。体重、水肿程度、NYHA心功能分级和 2 4h尿量、钾、钠、氯含量 ,血、尿常规 ,血生化 ,心电图等为评价指标。结果 :4周后 ,托拉塞米组和呋噻米组平均体重分别下降 ( 2 2 2± 2 81)kg、( 1 96± 2 14 )kg ,心功能改善的有效率分别占 5 5 81%、70 83 % ,水肿消失者分别占 69 2 %、41 4% ,两组间比较P均 >0 0 5。两组治疗后 2 4h尿量均大于入量10 0~ 2 0 0ml左右 ,治疗后 2 4h尿钾、钠、氯、肌酐、尿素氮的排泄较治疗前增加 ,尿钾最明显 ,4周后托拉塞米组尿钾的排泄约为治疗前的 1 7倍 ,呋噻米组为 1 5倍 ,血钾、钠、氯无下降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托拉塞米组和呋噻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2 8%。结论 :国产托拉塞米 10~ 2 0mg每日 1次口服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呋噻米 2 0~ 40mg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噻米 治疗后 水肿 托拉塞米 慢性心力衰竭 口服 治疗前 结论 多中心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PPAR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红娟 陈君柱 +1 位作者 王兴祥 余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PPARs(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肌肥厚的逆转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分为阿托伐他汀灌胃治疗组(SHR-A,30mg.kg-1.d-1)及...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PPARs(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肌肥厚的逆转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分为阿托伐他汀灌胃治疗组(SHR-A,30mg.kg-1.d-1)及模型组(SHR),治疗8周,同周龄Wistar-Kyoto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血压。治疗后测血浆血脂水平,以心脏组织病理分析判断心肌肥厚,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PPARα、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过8周治疗,SHR-A组及SHR组血压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HR-A组左室重量指数低于SHR组(P<0.01)。在SHR-A组,PPARα及PPARγ表达高于SHR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显著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PPARs表达,有效逆转左室肥厚,可能与其降压及降脂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肥大 左心室 过氧化酶体激增剂活化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脱耦联剂庚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宝平 毛红娇 +2 位作者 范芳燕 李江 夏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在整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研究庚醇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在离体缺氧心脏模型上观察庚醇对电耦联参数的影响。方法:在体大鼠实验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和复灌2h,观察不同剂量的庚醇(0.03、0.06、0.30和0.60mg/kg)... 目的:在整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研究庚醇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在离体缺氧心脏模型上观察庚醇对电耦联参数的影响。方法:在体大鼠实验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和复灌2h,观察不同剂量的庚醇(0.03、0.06、0.30和0.60mg/kg)的作用;离体大鼠实验模型,全心停灌70min,应用四电极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庚醇(0.05、0.10、0.50和1.00mmol/L)对缺氧期间心肌整体阻抗和电脱耦联参数的影响。结果:庚醇对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各浓度庚醇(0.05-1.00mmol/L)均明显延迟心肌缺氧期间电脱耦联时间和平台时间,降低电脱耦联最大速率。结论:适度剂量的庚醇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引起的电脱耦联延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接合部 解耦联 庚醇 再灌注损伤 心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素对兔左心室后负荷增加所致电生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兴祥 陈君柱 +3 位作者 程龙献 朱建华 郭晓纲 尚云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 :探讨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及链霉素和维拉帕米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部分夹闭家兔升主动脉根部以增加左室后负荷的在体心脏模型 ,观察后负荷增加前后心肌相对不应期 (RRP)、有效不应期 (ERP)、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 目的 :探讨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及链霉素和维拉帕米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部分夹闭家兔升主动脉根部以增加左室后负荷的在体心脏模型 ,观察后负荷增加前后心肌相对不应期 (RRP)、有效不应期 (ERP)、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90 )和室颤阈 (VFT)的变化 ,并比较了链霉素和维拉帕米对这些电生理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 :后负荷上升 [(72± 11)mmHg]引起RRP、ERP和MAPD90 缩短 ,VFT下降 (P <0 .0 1) ;链霉素可有效抑制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 ;而维拉帕米除可提高VFT外 (P <0 0 1) ,对后负荷增加引起RRP、ERP和MAPD90的缩短没有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结果提示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的活化可能参与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过程 ,且链霉素通过抑制这种离子通道的活化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素 维拉帕米 心室功能 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家兔心脏房压增加所致的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变化及机制
5
作者 王兴祥 陈君柱 程龙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4-544,555,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脏房压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及链霉素 (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阻断剂 )和维拉帕米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腔静脉和肺静脉、贯通房间隔、调节肺动脉灌注压 (5cmH2 O到 2 5cmH2 O)的离体Langendorff心脏模型 ,观察房压... 目的 :探讨心脏房压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及链霉素 (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阻断剂 )和维拉帕米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腔静脉和肺静脉、贯通房间隔、调节肺动脉灌注压 (5cmH2 O到 2 5cmH2 O)的离体Langendorff心脏模型 ,观察房压增加前后心肌有效不应期 (ERP)、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 和房颤阈 (AFT)的变化 ,并比较链霉素和维拉帕米对这些电生理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 :房压上升 (2 0cmH2 O)引起ERP和MAPD90 缩短 ,AFT下降 (P <0 0 1) ;链霉素可有效抑制这些电生理变化 ;而维拉帕米对此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的活化可能参与房压增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毒素 心房纤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矩伟 陈春波 +3 位作者 刘晓红 李忠银 田莉 王锡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09例CHF患者与30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检测其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6-k-PCF1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结果:CHF患者优CEC...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09例CHF患者与30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检测其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6-k-PCF1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结果:CHF患者优CEC、ET及TNFa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同种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重度多于轻度(P<0.01),而 6-k-PGF1a则显著减少(P<0.01);CEC与ET、TNFa及心功能呈显著正相关(r=0.648,0. 840,0. 880,P<0.01),与 6-k-PGF1a呈显著负相关(r=-0.428,P<0. 01)。结论:CHF时存在 VEC损伤及功能紊乱,VEC损伤参与了 CHF的病理生理过程;CEC数量和形态变化、ET、6-k-PGF1a及TNFa可作为 CHF时 VEC损伤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依赖性血管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兴祥 尚云鹏 +6 位作者 朱军慧 陈君柱 朱建华 陶谦民 郭晓纲 王战坤 张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Hcy(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Hcy(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干预一定时间(6h、12h、24h和48h)。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分别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Hcy呈量效和时效地减少EPCs数量,200μmol/LHcy作用24h后EPCs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35.7±6.7vs62.5±10.6,P<0.01),并损害EPCs增殖(0.531±0.061vs0.328±0.055,P<0.01)、迁移(26.3±6.4vs6.4±3.7,P<0.01)、贴壁(33.1±8.1vs17.4±7.5,P<0.01)、和体外血管生成(25.4±9.1vs10.4±4.7,P<0.01)。结论:Hcy不但减少EPCs数量并损害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高半胱氨酸 显微镜检查 共焦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董明清 谢旭东 +3 位作者 王兴祥 葛伟芳 朱军慧 陈君柱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3-44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EPC参与LMWH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洗去非贴壁细胞,分别加入50,100,200和40...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EPC参与LMWH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洗去非贴壁细胞,分别加入50,100,200和400 kU.L-1的LMWH培养一定时间(6,12,24,48和72 h)后收集细胞进行研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实验来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LMWH能显著增加外周血EPC数量,200 kU.L-1浓度的LMWH作用48 h影响最为显著(对照vs200 kU.L-1LMWH,44±5vs112±9)。LMWH也能显著改善外周血EPC的增殖能力(对照vs200 kU.L-1LMWH,0.504±0.097vs0.828±0.109),迁移能力(对照vs200 kU.L-1LMWH,8±6vs40±8)和黏附能力(对照vs200 kU.L-1LMWH,9±4vs29±4)。结论增加EPC的数量及促进其增殖、迁移和黏附等功能是LMWH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内皮 干细胞 血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阵列技术检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肌浆网Ca^(2+)-ATP酶和受磷蛋白基因表达
9
作者 陈乃云 胡申江 董海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目的 :探讨肌浆网Ca2 + -ATP酶 (SERCA)和受磷蛋白 (PLB)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提取 2、4、6、8、10、12不同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和正常血压大鼠 (WKY)的心室肌、血管平滑肌、肝脏和肾脏... 目的 :探讨肌浆网Ca2 + -ATP酶 (SERCA)和受磷蛋白 (PLB)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提取 2、4、6、8、10、12不同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和正常血压大鼠 (WKY)的心室肌、血管平滑肌、肝脏和肾脏组织的总RNA ,共 2 94个样品 ,利用高通量RNA阵列技术 (RNAarray)检测SERCA和PLB基因在不同周龄SHR和WKY中mRNA表达谱改变。结果 :SHR在 6、8、10、12周龄血压出现显著高于同周龄WKY (均P <0 0 1) ,10、12周龄心室肌重量 /体重比出现显著增加 (均P <0 0 1)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SERCA的表达在 4、6、8、10、12周龄出现显著高于同周龄WKY(P <0 0 5或P <0 0 1)。PLB基因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心肌的SERCA与PLB表达量比值在 6、8、10、12周龄出现显著大于同周龄WKY(P <0 0 5或P <0 0 1) ,而血管平滑肌的SERCA与PLB表达量比值在 4、6、8、10、12周龄出现显著大于同周龄WKY(P <0 0 5或P <0 0 1)。结论 :肌浆网S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大鼠 Ca^2+-转运ATP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致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宇玫 胡申江 +2 位作者 黄元伟 但青宏 徐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49-1553,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卡托普利(CPT)的作用。方法:将融合成单层的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①用含ox-LDL的培养液常规培养,加或不加CPT预孵,在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比较细胞形态;②...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卡托普利(CPT)的作用。方法:将融合成单层的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①用含ox-LDL的培养液常规培养,加或不加CPT预孵,在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比较细胞形态;②分别用不同浓度CPT预孵及ox-LDL处理,测定不同时点培养液ET-1、6-keto-PGF1α和TXB2的含量。结果:①光镜下各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扫描电镜下可见ox-LDL组细胞有较多脱落、局部缺损,细胞分散,表面微绒毛明显减少;CPT预孵后有所改善,表面微绒毛明显增多。②ox-LDL组ET-1、6-keto-PGF1α和TXB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PT低浓度抑制ET-1分泌,较高浓度则刺激ET-1分泌;CPT使6-keto-PGF1α含量增加,对TXB2的含量无影响。结论:ox-LDL对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至少部分是通过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脂蛋白类 LDL 卡托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阵列技术检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甲羟戊酸途径酶的基因表达
11
作者 李亮 胡申江 +3 位作者 董海涛 康兰 陈乃云 方永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甲羟戊酸(MVA)途径的9个酶在不同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特点。方法:提取2、4、6、8、10、12不同周龄雄性SHR以及正常血压大鼠(WKY)的心室肌、血管平滑肌、肝脏和肾脏4种组织的总RNA,共294个样品,... 目的:探讨甲羟戊酸(MVA)途径的9个酶在不同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特点。方法:提取2、4、6、8、10、12不同周龄雄性SHR以及正常血压大鼠(WKY)的心室肌、血管平滑肌、肝脏和肾脏4种组织的总RNA,共294个样品,利用高通量RNA阵列技术(RNA array)检测甲羟戊酸途径的9个酶的基因在不同周龄SHR和WKY大鼠中mRNA表达谱的改变。结果:(1)SHR大鼠从第6周开始收缩压明显高于WKY(P<0.01)。(2)12周龄SHR大鼠体内血清胆固醇浓度明显低于WKY大鼠,组织中的胆固醇浓度没有明显差异(P<0.01)。(3)在SHR大鼠心脏、血管、肝脏、肾脏组织中:MVA中间产物的合成酶如法呢醇焦磷酸合成酶(FDS)、异戊烯化焦磷酸化异构酶(IDI)、法呢醇转移酶α亚基(FT1)和β亚基(FT2)的表达明显高于WKY(P<0.01)。(4)SHR肾脏组织中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甲羟戊酸激酶(MVK)、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MVD)、鲨烯合成酶(SQS)和鲨烯环氧化酶(SQ)表达较为一致,早期(2-4周)SHR大鼠的基因表达明显高于WKY,随着周龄增加SHR的表达进一步增高,且与WKY相比都有明显差异(P<0.01)。(5)在心脏、血管和肝脏中,HMGR、MVK、MVD、SQS和SQ的基因表达无明显规律。结论:SHR大鼠随着周龄的增长甲羟戊酸途径中各酶基因表达的改变,以非胆固醇产物类合成酶(如IDI、FDS和FT1、FT2)表达增加为特点,这一改变是否与高血压有关尚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甲羟戊酸途径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