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醛固酮对正常及心力衰竭大鼠肠系膜动脉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影响
1
作者 王琼 蒋昀 +2 位作者 秦园 李艳芳 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7,共6页
目的:观察醛固酮对正常和心衰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的急性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取肠系膜血管三级分支约2 mm长血管环,通过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张力变化。结果:醛固酮预处理10 m... 目的:观察醛固酮对正常和心衰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的急性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取肠系膜血管三级分支约2 mm长血管环,通过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张力变化。结果:醛固酮预处理10 min,随着苯肾上腺素(PE)浓度的增加,正常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收缩率与对照组相比先降低后升高,心衰大鼠则降低,该效应可部分被醛固酮特异受体阻断剂依普利酮阻断;醛固酮可使正常和心衰大鼠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醛固酮和地塞米松共孵育10 min后,醛固酮对两种肠系膜阻力血管收缩率的改变都被部分抵消,在正常大鼠上地塞米松的这种效应可被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阻断。结论:醛固酮对正常大鼠PE诱导的肠系膜阻力血管的收缩效应具有双向作用,减弱了心衰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对PE的敏感性;地塞米松可部分取消正常大鼠醛固酮对血管的双向作用,对心衰大鼠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药物疗法 醛固酮 治疗应用 血管阻力 药物作用 肠系膜动脉 地塞米松 治疗应用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周庆萍 陆建锋 +1 位作者 王会平 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7,共6页
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是近代植物药中被研究开发,用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热点药物之一。研究发现,GBE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涉及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抗炎及抑制神... 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是近代植物药中被研究开发,用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热点药物之一。研究发现,GBE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涉及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抗炎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文中就银杏叶提取物在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植物提取物/药理学 银杏叶提取物 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在睡眠和觉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石玉锋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3-590,共8页
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参与睡眠和觉醒的发生及维持。本文综述了谷氨酸在睡眠和觉醒中的作用,尤其是脑干、外侧下丘脑和基底前脑的谷氨酸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其中脑干的谷氨酸能既调节清醒时脑活动和肌张力的维持,又调节快... 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参与睡眠和觉醒的发生及维持。本文综述了谷氨酸在睡眠和觉醒中的作用,尤其是脑干、外侧下丘脑和基底前脑的谷氨酸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其中脑干的谷氨酸能既调节清醒时脑活动和肌张力的维持,又调节快速动眼睡眠时相的脑电并引起肌无力;外侧下丘脑的谷氨酸通过激活食欲素神经元,参与外侧下丘脑的唤醒系统;基底前脑的谷氨酸参与脑电去同步化并引起睡眠的减少;而大脑皮层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不但是觉醒系统的最终作用靶点,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参与觉醒的调节。同时,谷氨酸能神经元通过与其他类型的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睡眠觉醒的各个阶段,在脑内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睡眠觉醒调节网络,因此不同睡眠觉醒时相的转变,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环路机制。文中着重探讨了谷氨酸参与的睡眠觉醒时相转换的神经环路及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睡眠 觉醒 前脑 脑干 下丘脑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对抗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蒋萍 甫拉提.吐尔逊 +5 位作者 李俊红 雪合热提.伊纳也提 聂永梅 艾努尔.加力力 张顺杰 沈岳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21-2326,共6页
目的:旨在观察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E2)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VSMCs,以不同浓度E2(10-9-10-6mol/L)干预LPS诱导的MCP-1的分泌,... 目的:旨在观察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E2)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VSMCs,以不同浓度E2(10-9-10-6mol/L)干预LPS诱导的MCP-1的分泌,ELISA法检测MCP-1生成的变化。分别使用caveo-lin-1的阻断剂β-甲基环糊精(β-MCD)以及特异性caveolin-1 siRNA抑制caveolin-1表达,W estern b lotting法检测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LPS浓度和时间依赖地诱导MCP-1的表达,不同浓度E2(10-9-10-6mol/L)抑制LPS诱导的MCP-1的表达;分别使用β-MCD以及caveolin-1 siRNA抑制caveolin-1的表达,能抑制LPS诱导的MCP-1的表达,而E2(10-6-10-9mol/L)又可以抑制caveolin-1的表达。结论:E2抑制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caveolin-1是这一抑制作用的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脂多糖类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细胞质膜微囊蛋白1 血管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沙坦通过降低Chemerin表达减轻2型糖尿病小鼠肾脏炎症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施子禄 郑丹丹 +2 位作者 黄秋虹 张素萍 黄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25-1730,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受体1拮抗剂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小鼠肾脏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饮食饲养4周联合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一次性腹腔注射构建T2DM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T2DM组、替米沙坦(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受体1拮抗剂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小鼠肾脏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饮食饲养4周联合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一次性腹腔注射构建T2DM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T2DM组、替米沙坦(1、3 mg·kg^(-1))组、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皮质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ELISA法检测肾皮质血管紧张素II(Ang II)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皮质中Chemerin分布;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中Chem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替米沙坦以血糖非依赖性方式,降低T2DM小鼠mAlb、Scr、BUN含量,并通过抑制肾脏Ang II的生成和Chemerin蛋白的分布、表达,减轻肾脏炎症反应。结论替米沙坦抑制了T2DM小鼠肾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Chemerin蛋白的分布、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2型糖尿病 CHEMERIN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作用于水通道蛋白AQP4的活性成分虚拟筛选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少军 任纪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8-442,共5页
目的采用虚拟筛选技术对丹参作用于AQP4成分进行筛选。方法选用台湾中医药资料库所收集的丹参化学成分为配体,选取AQP4作为受体,Iscreen在线服务器作为虚拟筛选工具。结果在150个丹参成分中,3-(3,4-dihydroxyphenyl)lactamide、Protocat... 目的采用虚拟筛选技术对丹参作用于AQP4成分进行筛选。方法选用台湾中医药资料库所收集的丹参化学成分为配体,选取AQP4作为受体,Iscreen在线服务器作为虚拟筛选工具。结果在150个丹参成分中,3-(3,4-dihydroxyphenyl)lactamide、Protocatechuic acid、Danshensu匹配打分较高。结论丹参中的3-(3,4-dihydroxyphenyl)lactamide、Protocatechuic acid、Danshensu可能是作用于AQP4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水通道蛋白 虚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一氧化氮在躯体传入冲动抑制中枢性升压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7
作者 沈毅弘 蔡勇 +3 位作者 蓝倩倩 高萱 夏强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77-482,508,共7页
目的:阐明中枢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躯体传入冲动对下丘脑室旁核(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兴奋诱发的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效应中的作用。方法:电刺激PVN,再合并电刺激对侧腓深神经(deep peroneal nerve... 目的:阐明中枢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躯体传入冲动对下丘脑室旁核(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兴奋诱发的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效应中的作用。方法:电刺激PVN,再合并电刺激对侧腓深神经(deep peroneal nerve,DPN),通过MacLab系统记录动脉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及心率曲线。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作SD大鼠脑内微量注射,观察在侧脑室或同侧杏仁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of amygdala,CeA)微量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后,躯体传入冲动对兴奋PVN诱发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强度0.1~0.3inA,频率80Hz,波宽0.5ms,持续10s)一侧PVN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22.88±2.18)mmHg,心率(HR)变化不一,偶伴有早搏。电刺激(强度0.3~0.4mA,频率4Hz,波宽0.5ms,持续5min)DPN对上述反应有部分抑制作用(P〈0.01),DPN对升压的抑制百分比为43.27%。侧脑室注射L—NAME(0.5mol/L,10μl)可部分阻断DPN的上述抑制作用,DPN对升压的抑制百分比由47.73%降到12.49%(P〈0.05)。杏仁注射L—NAME(2mol/L,100ml)也削弱刺激DPN对刺激PVN诱发的升压反应的抑制作用,DPN对升压的抑制百分比由50.71%下降到25.30%(P〈0.05)。结论:中枢N0参与DPN传入冲动对PVN中枢性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杏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下丘脑室旁核/生理学 杏仁核/生理学 腓神经/生理学 心率 血压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与脑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俞韩啸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6-702,共7页
缝隙连接是一些细胞间连接通道的聚合物,它能够让细胞间交流一些物质,如离子、小分子,并实现交换。目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已发现的缝隙连接蛋白家族大约有20个成员。其中有一半表达在神经系统中,如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可以表达... 缝隙连接是一些细胞间连接通道的聚合物,它能够让细胞间交流一些物质,如离子、小分子,并实现交换。目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已发现的缝隙连接蛋白家族大约有20个成员。其中有一半表达在神经系统中,如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可以表达某些特定的缝隙连接蛋白。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缝隙连接对于胶质细胞间、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并与维持正常脑功能密切相关。文中以胶质细胞间和神经元之间,以及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与脑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为主题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接合部 神经胶质 细胞学 神经元 缝隙连接 胶质细胞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nexin1的分布及其开放调控 被引量:3
9
作者 孔祥兴 李彬寅 +1 位作者 管晓静 夏强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Pannexin1(Panx1)是新型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它能够在神经、心血管等系统中广泛表达并形成非选择性的、大电导的半通道。现已证明,多种条件能够调控Panx1的开放并通过释放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如ATP)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 Pannexin1(Panx1)是新型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它能够在神经、心血管等系统中广泛表达并形成非选择性的、大电导的半通道。现已证明,多种条件能够调控Panx1的开放并通过释放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如ATP)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Panx1的主要存在部位,对其开放和抑制条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x1蛋白 分布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收缩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昀 夏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phthalate,DBP)对大鼠动脉血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观察DBP对动脉血管的收缩效应及其内皮的参与l生,并观察相关信号途径工具药的影响。结果DBP(...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phthalate,DBP)对大鼠动脉血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观察DBP对动脉血管的收缩效应及其内皮的参与l生,并观察相关信号途径工具药的影响。结果DBP(10^-5-10-mol·L^-1)浓度依赖性收缩血管环,且去内皮血管比内皮完整血管收缩更明显(P〈0.05);无Ca2+“液中,DBP(10^-3mol·L^-1)引起的去内皮血管收缩明显低于正常K-H液中的血管收缩(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维拉帕米(10^-7mol·L^-1)预处理后,DBP(10^-3mol·L^-1)引起的血管环收缩幅度低于单用DBP组(P〈0.01);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10^-6mol·L^-1)预处理内皮完整主动脉环,引起的血管收缩幅度明显高于单用DBP组(P〈0.01),而前列环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10^-5mol·L^-1)预处理对血管收缩幅度无明显影响。结论DBP具有引起血管收缩作用,初步机制可能涉及细胞膜电压门控性钙通道及钙离子内流,NO可能参与DBP的血管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胸主动脉 血管收缩 钙通道 内皮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验证FL细胞对苯并(a)芘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翔云 李红娟 余应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验证由寡核苷酸微阵列检出的FL细胞对苯并(a)芘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BPDE)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FL细胞分别经0.1%二甲亚砜(DMSO)和0.5μmol.L-1BPDE处理,以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TaqMan(低密度芯片)平行检测185... 目的验证由寡核苷酸微阵列检出的FL细胞对苯并(a)芘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BPDE)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FL细胞分别经0.1%二甲亚砜(DMSO)和0.5μmol.L-1BPDE处理,以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TaqMan(低密度芯片)平行检测185个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BPDE处理组相对DMSO对照组,51个基因表达有差异,12个基因表达上调,39个基因表达下调,(n=3,P<0.05),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调控基因,转录调节基因和代谢酶基因等。结论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迅速对微阵列数据进行验证,差异表达谱有助于研究BPDE的毒理机制和细胞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CR 低密度芯片 苯并(a)芘7 8-二氢二醇9 10-环氧化物 差异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多糖通过cAMP/PKA/CREB信号通路抗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黄倩 张素萍 施子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5-701,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模型小鼠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TZ(120 mg·kg^(-1))尾静脉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多糖(25、50、100 mg·kg^(-1)...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模型小鼠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TZ(120 mg·kg^(-1))尾静脉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多糖(25、50、100 mg·kg^(-1))组、空白组,连续灌胃给药12周。12周末,比较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变化;肾脏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皮质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肾皮质中环磷酸腺苷(c AM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中细胞外基质及信号通路PKA/CREB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人参多糖能够明显降低DN小鼠FBG、mAlb、Scr、BUN含量,并通过抑制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蛋白α-SMA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LN、FN的表达,延缓肾纤维化的进程。结论人参多糖对DN小鼠肾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 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人参多糖 环磷酸腺苷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蛋白激酶A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钠凝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晨悦 阮玲琴 +4 位作者 冯依慧 方嘉霖 宋晨骄 袁张根 丁悦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4-35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配制的海藻酸钠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作为生物相容性载体在脊髓损伤后干细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为溶剂,采用固态高压蒸汽灭菌和液态高压蒸汽灭菌两种方法,配制浓度...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配制的海藻酸钠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作为生物相容性载体在脊髓损伤后干细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为溶剂,采用固态高压蒸汽灭菌和液态高压蒸汽灭菌两种方法,配制浓度为1%和5%及10%的海藻酸钠凝胶;原代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用海藻酸钠凝胶孵育,在不同时间点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建立小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包被有mMSCs的海藻酸钠凝胶填充断端,术后2周内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asso Mouse Scale,BMS);术后第14天取损伤段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丝(NF-200)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用去离子水配制的海藻酸钠凝胶较之生理盐水组有更好的溶解度;MTT实验显示,固态高压蒸汽灭菌法配制的浓度为10%的海藻酸钠凝胶能显著提高mMSCs的细胞活性,用该方法配制的凝胶包被mMSCs填充小鼠损伤脊髓断端,发现该组小鼠从第3天起2周内的B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断端组织的NF-200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用固态高压蒸汽灭菌法制备的海藻酸钠凝胶促进mMSCs的活性,是脊髓损伤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藻酸盐/药理学 脊髓损伤/治疗 脊髓损伤/病理学 间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