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二氟联苯的Friedel-Crafts乙酰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瞿军 陈志荣 +1 位作者 何玉生 王晓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637-639,共3页
研究了 2 ,4 二氟联苯的Friedel Crafts酰化反应的特性。确定了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 :t=2 0℃ ,n(AlCl3)∶n(2 ,4 二氟联苯 ) =2 5∶1 0 ,t=2 5~ 3.0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 ,收率≥ 93% ,w〔4 (2′,4′ 二氟苯基 ) 苯乙酮〕 =98%。
关键词 二氟苯基 苯乙酮 F-C乙酰化 二氟联苯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生产中污染源强分析
2
作者 徐根良 滕华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30,共4页
根据生产数据和实测参数,通过工程分析和物料平衡,计算确定生产过程中物料流向和污染源强,为清洁生产审计、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化工生产 污染源分析 控制对策 污染源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压作用下弯管应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方成 蒋家羚 +2 位作者 林兴华 李军 苏玉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7-621,共5页
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技术研究了带有初始随圆度的弯管在纯内压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 ,弯头横截面上的环向应力和轴向应力分布均呈相似的“W”型 ,但各点环向应力的绝对值均大于轴向应力 .最大应力在外弧线的环向 ,比直管高出 6 2... 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技术研究了带有初始随圆度的弯管在纯内压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 ,弯头横截面上的环向应力和轴向应力分布均呈相似的“W”型 ,但各点环向应力的绝对值均大于轴向应力 .最大应力在外弧线的环向 ,比直管高出 6 2 .7% ,最小应力在中线弧处 ,为负值 .这种应力分布情况也与弯管受平面弯矩时完全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管 应力 电测法 内压作用 实验 管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分离过程研究的新趋势——高效集成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梅乐和 姚善泾 +1 位作者 林东强 朱自强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41,共4页
分析了生物分离过程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着重介绍生物分离过程的研究新趋势———高效集成化, 并列举了亲和双水相分配技术,
关键词 生物分离过程 集成化 趋势 分离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膜条件对PVDF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陆茵 陈欢林 李伯耿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对干湿相转换法制备聚偏氯乙烯微孔膜进行了研究。利用光透射仪研究了不同制膜条件下成膜分相速度及其变化规律 ,用气体渗透法测定了膜的平均孔径和有效孔隙率 ,并结合电镜照片对不同制膜条件下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 对干湿相转换法制备聚偏氯乙烯微孔膜进行了研究。利用光透射仪研究了不同制膜条件下成膜分相速度及其变化规律 ,用气体渗透法测定了膜的平均孔径和有效孔隙率 ,并结合电镜照片对不同制膜条件下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铸膜液温度和凝胶浴温度、较短的蒸发时间和较低聚合物浓度有利于增加膜的有效孔隙率。在铸膜液中加入非溶剂是提高膜性能的一种手段 ,但非溶剂的加入量需足够大 ,以抵消铸膜液温度提高引起的相反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膜 制膜条件 相转化 形态结构 聚偏氟乙烯 微孔膜 干湿相转换法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螯合亲和膜吸附分离与纯化溶菌酶的研究(Ⅰ)──低温氧等离子体改性条件对亲和膜结构与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宇 陈欢林 +2 位作者 李静 柴红 刘茉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317-1321,共5页
用低温氧等离子体方法对聚丙烯微孔膜表面进行改性 .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膜表面上产生了—OH、—COOH和 C O等极性基团 ,这些基团可被活化和偶联制亲和膜 .所制备的 Cu2 +离子金属螯合亲和膜用于对溶菌酶... 用低温氧等离子体方法对聚丙烯微孔膜表面进行改性 .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膜表面上产生了—OH、—COOH和 C O等极性基团 ,这些基团可被活化和偶联制亲和膜 .所制备的 Cu2 +离子金属螯合亲和膜用于对溶菌酶的吸附 ,在 2 0 min和 68W的最佳条件下 ,制成的亲和膜对溶菌酶的吸附量为 8μg/ c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膜 亲和吸附 溶菌酶 膜分离 亲和膜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废水的UV-Fenton氧化处理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杨岳平 吴星义 +1 位作者 徐新华 汪大翬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2-247,共6页
对光助-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操作条件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Fe2+和H2O2的投加量及投加比、温度、投加方式等对色度和CODcr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助-Fenton氧化反应对CODcr和色度都有比... 对光助-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操作条件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Fe2+和H2O2的投加量及投加比、温度、投加方式等对色度和CODcr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助-Fenton氧化反应对CODcr和色度都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在H2O2投加量为1Qth(H2O2理论投加量),Fe2+∶H2O2 = 1∶20,25℃,初始pH为6.0的情况下反应60分钟,色度去除率可达95.8%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72.7%。针对污染物光助-Fenton氧化反应的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这些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助-Fenton 印染废水 动力学模型 CODCR 色度 废水处理 氧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螯合亲和膜吸附分离与纯化溶菌酶的研究(Ⅱ)──不同金属螯合亲和膜对溶菌酶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静 陈欢林 柴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322-1327,共6页
采用低温氧或氨等离子体法改性聚丙烯微孔膜 ,基于等离子体改性膜的活化、偶联及螯合过程的机理 ,制备了 Fe3+,Ni2 +,Cu2 +和 Zn2 +等金属离子螯合亲和膜 ,并用于溶菌酶的吸 -脱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Ni2 +和 Cu2 +离子螯合亲和膜对溶... 采用低温氧或氨等离子体法改性聚丙烯微孔膜 ,基于等离子体改性膜的活化、偶联及螯合过程的机理 ,制备了 Fe3+,Ni2 +,Cu2 +和 Zn2 +等金属离子螯合亲和膜 ,并用于溶菌酶的吸 -脱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Ni2 +和 Cu2 +离子螯合亲和膜对溶菌酶具有较高的吸附量 ,螯合过程中采用氯化物盐溶液制得的膜对溶菌酶吸附量比采用硫酸盐溶液制得的膜的吸附量高 .两种膜的重复吸-脱附性能相近 ,而 Fe3+螯合亲和膜基本上不能用于重复吸 -脱附实验 .采用补充金属螯合离子 ,能部分恢复亲和膜对溶菌酶的吸附量 ,是实现亲和膜重复使用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膜 亲和吸附 溶菌酶 膜分离 亲和膜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床吸附层析及其在生化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洪波 姚善泾 朱自强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41,共5页
膨胀床是稳定无返混的流化床,它可直接从料液中吸附目标产物,不需预先除去料液中的颗粒。膨胀床将料液的澄清、浓缩和初步纯化集成于一个单元操作中,大大降低了分离过程的复杂程度,提高分离效率。吸附剂的物性、膨胀床装置、料液的... 膨胀床是稳定无返混的流化床,它可直接从料液中吸附目标产物,不需预先除去料液中的颗粒。膨胀床将料液的澄清、浓缩和初步纯化集成于一个单元操作中,大大降低了分离过程的复杂程度,提高分离效率。吸附剂的物性、膨胀床装置、料液的性质以及操作条件等因素对膨胀床的稳定和分离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床 层析 吸附 蛋白 分离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锦龙 李伯耿 +1 位作者 李乃祥 巢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9-152,共4页
用 DSC方法研究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蒙脱土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PET)原位聚合和熔融共混后的两种插层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 ,有机蒙脱土起异相成核作用 ,使 PET的结晶过程更加复杂 ,对聚合样由于有机处理剂参与 PET链... 用 DSC方法研究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蒙脱土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PET)原位聚合和熔融共混后的两种插层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 ,有机蒙脱土起异相成核作用 ,使 PET的结晶过程更加复杂 ,对聚合样由于有机处理剂参与 PET链的反应 ,特殊的结构有利于成核过程 ,但对总的结晶速率有一定影响 ,结晶速率的提高程度依赖于有机蒙脱土的添加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有机蒙脱土 纳米复合材料 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 研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对苏云金杆菌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梅乐和 姚善泾 +2 位作者 林东强 岑沛霖 朱自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92-597,共6页
介绍了一种由NaCS和PDADMAC通过界面反应而构成的新型生物微胶囊——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考察了NaCS、PDADMAC和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对苏云金杆菌生长和耗糖的影响,进行了用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苏云金杆菌的研究,... 介绍了一种由NaCS和PDADMAC通过界面反应而构成的新型生物微胶囊——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考察了NaCS、PDADMAC和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对苏云金杆菌生长和耗糖的影响,进行了用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苏云金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NaCS-PDADMAC生物微胶囊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微生物的固定化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微胶囊 固定化 生物相容性 苏云金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 被引量:44
12
作者 雷乐成 汪大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6,共5页
采用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湿式双氧水氧化工艺具有较高的TOC和色度去除效果.湿式双氧水氧化处理受反应温度、双氧水的加入量、废水初始pH值的影响,反应温度是最敏感的实验参数.初始TOC的去除率... 采用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湿式双氧水氧化工艺具有较高的TOC和色度去除效果.湿式双氧水氧化处理受反应温度、双氧水的加入量、废水初始pH值的影响,反应温度是最敏感的实验参数.初始TOC的去除率与双氧水的加入量成正比,色度与TOC的去除率有密切的关系.在150℃、理论双氧水加入量、反应30min、未加催化剂和不调废水初始pH值等实验条件下,湿式双氧水氧化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其TOC和COD去除率均达80%以上,色度去除率高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染料 湿式氧化 废水处理 高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朝晖 夏黎明 +1 位作者 柯世省 岑沛霖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用聚氨酯泡沫块固定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在摇瓶条件下研究了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特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固定化培养与游离菌丝球培养相比,最高酶活提高64%。固定化细胞重复利... 用聚氨酯泡沫块固定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在摇瓶条件下研究了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特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固定化培养与游离菌丝球培养相比,最高酶活提高64%。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4批仍保持较高的产酶活性。高剪应力对酶活有抑制作用。苯甲醇可以代替藜芦醇强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合成,其最佳浓度为5.2mM。利用自制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间歇产酶试验,发现最佳通气量为1.0vvm,最高酶活可达380U.L-1,比摇瓶高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素过氧化物酶 黄孢原毛平革菌 固定化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致甲状腺肿素去除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顾振宇 励建荣 +2 位作者 于平 梁新乐 岑沛霖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6,共4页
大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但大豆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阻碍机体对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利用。文章主要研究大豆中的致甲状腺肿素的去除方法。试验表明 :致甲状腺肿素可用 90℃ ,1 5min或 1 0 0℃ ,1 0min或 1 1 0℃ ,5min干热处理 ,灭... 大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但大豆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阻碍机体对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利用。文章主要研究大豆中的致甲状腺肿素的去除方法。试验表明 :致甲状腺肿素可用 90℃ ,1 5min或 1 0 0℃ ,1 0min或 1 1 0℃ ,5min干热处理 ,灭活大豆中的硫代葡萄糖苷酶 (俗称内源性芥子酶 ) ,使之不能酶解硫代葡萄糖苷 ,也就不产生致甲状腺肿素 ,其残存的硫代葡萄糖苷率可达 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致甲状腺肿素 去除 硫代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萃取器设计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绍洪 王红军 +1 位作者 徐志康 徐又一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3,共5页
简要阐述了膜萃取的特点和基本类型;重点介绍了轴对称、纤维、片状等3种膜器的设计原理、特征以及膜过程设计.总结了膜萃取技术在金属离子分离、旋光化合物的分离、发酵萃取、医药萃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和最新进展;展望了膜萃取技术的... 简要阐述了膜萃取的特点和基本类型;重点介绍了轴对称、纤维、片状等3种膜器的设计原理、特征以及膜过程设计.总结了膜萃取技术在金属离子分离、旋光化合物的分离、发酵萃取、医药萃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和最新进展;展望了膜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萃取器 设计 应用 研究进展 膜萃取 膜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规则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任智 陈志荣 吕德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1-478,共8页
研究了 TX系列乳化剂白油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 HL B值变化规律 ,测定了活性剂界面吸附层数 ,通过建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拔河模型 ,分析了界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和组成 (HLB值 )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从而说明了 HL B规则的内... 研究了 TX系列乳化剂白油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 HL B值变化规律 ,测定了活性剂界面吸附层数 ,通过建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拔河模型 ,分析了界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和组成 (HLB值 )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从而说明了 HL B规则的内在作用机制 .实验还发现随着活性剂用量的增加 ,乳液粒径变小 ,体系的最佳 HL B值升高 ,并根据界面吸附拔河模型对此现象给予了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稳定性 HLB值规则 表面活性剂 油水界面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D宏观量半连续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沿林 张孝彬 +2 位作者 宁月生 孔凡志 刘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7-342,共6页
研究了以乙炔为基本原料,用N2做载流气体;以纳米钻颗粒为催化剂在700~800℃常压下纳米碳管的宏观量制备.粗产品中纳米碳管的含量接近50%,而且纳米碳管缺陷很少,直而长,石墨化好.纳米碳管的形核过程是因为碳在催化剂... 研究了以乙炔为基本原料,用N2做载流气体;以纳米钻颗粒为催化剂在700~800℃常压下纳米碳管的宏观量制备.粗产品中纳米碳管的含量接近50%,而且纳米碳管缺陷很少,直而长,石墨化好.纳米碳管的形核过程是因为碳在催化剂表面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纳米碳管的生长极限在15min左右,然后生长变得缓慢,纳米碳管的一般长度在5~3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管 化学气相沉积 常压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混合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冯连芳 王嘉骏 +1 位作者 王凯 顾雪萍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0-74,共5页
介绍了电子过程断层成像系统这一先进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流体混合技术中的应用 ;并从多层桨体系的简单混合模型到复杂的区域网格模型 ,综述了计算流体混合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最后介绍了新型高效搅拌桨的开发和混合设备设计的智能化研究。
关键词 技术进展 电子过程 断层成像系统 计算流体混合 多层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和乳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任智 陈志荣 范军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4,共4页
表面活性剂和乳液稳定性最新研究中出现的研究网络化和理论纵深化特点说明了目前整个科学领域中广泛存在着深层次交叉的特点在表面活性剂及乳液稳定性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在表面活性剂和乳液应用研究中 。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乳液稳定性 研究 进展 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对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微孔膜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陆茵 张林 +1 位作者 任元龙 汪继忠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0-433,共4页
研究了用相转换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时溶剂对成膜性质的影响。用浊点法测定了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磷酸三甲酯等五种溶剂配制的质量分数为wPVDF=0.12的铸膜液在30℃时的相分离点... 研究了用相转换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时溶剂对成膜性质的影响。用浊点法测定了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磷酸三甲酯等五种溶剂配制的质量分数为wPVDF=0.12的铸膜液在30℃时的相分离点,显微镜拍照法测定了这些铸膜液与水接触时相分离前沿推进速率,泡点法测定了膜孔径,并测定了气体通量。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磷酸三甲酯、N,N-二甲基乙酰胺是适于制作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微孔膜 相分离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