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曾嘉 郑连英 余世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4,共3页
综述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包括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剂、水处理剂和固定化酶载体。
关键词 甲壳素 壳聚糖 衍生物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对药物表观渗透系数的测试(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丽英 晏晓琴 +3 位作者 张红漫 林东强 姚善泾 江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5-370,共6页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的渗透性能与其溶胀性能密切相关;复合物膜中壳聚糖和纤维素硫酸钠的配比、相对分子量和pH值对膜的渗透性能和溶胀性能影响显著,以扑热息痛作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在模拟胃肠液中对药物的渗透性能.通过调整该复合物膜的配方,可以使该膜分别实现胃、小肠和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膜 壳聚糖 纤维素硫酸钠 溶胀 渗透性 药物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溶剂中固定化酵母细胞催化香叶醇还原生物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詹喜 王庆利 +2 位作者 邹慧熙 郑晓冬 梅乐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1-395,共5页
以完整细胞进行有机相生物转化作为当前生物技术中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水相环境中的生物催化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以香叶醇转化为香茅醇作为模型反应,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影响该有机相生... 以完整细胞进行有机相生物转化作为当前生物技术中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水相环境中的生物催化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以香叶醇转化为香茅醇作为模型反应,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影响该有机相生物转化反应的几个基本因素,考察了两种有机溶剂正己烷和乙酸丁酯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选用甲醇、乙醇、乙二醇、正丁醇和1-己醇分别作为能量物质进行实验,比较其对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Baker s酵母、XST-KO酵母、LP酵母、酒精酵母、假丝酵母、干酵母、安琪酵母和梅山酵母八种不同酵母作为生物催化剂对模型反应的催化能力.结果表明,正己烷作为有机溶剂,其生物相容性明显好于乙酸丁酯,更加有利于该生物转化反应进行;乙二醇作为能量物质,该模型反应转化率最高;而Baker s酵母作为生物催化剂,对该模型反应的催化能力最强,最适合作为该模型反应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 生物转化 香叶醇 香茅醇 酵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微胶囊固定化Candida krusei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国 沈冬钱 +2 位作者 张光亚 方柏山 姚善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6,21,共5页
以一种新型NaCS/PDMDAAC(sodium cellulose sulfate/poly[dimethyl(diallyl)ammonium chloride])生物微胶囊体系包埋耐高渗型产甘油酵母Candia krusei ICM-Y-05。较详细研究了C.krusei在囊内的生长曲线,以及葡萄糖和甘油在囊内外随培养... 以一种新型NaCS/PDMDAAC(sodium cellulose sulfate/poly[dimethyl(diallyl)ammonium chloride])生物微胶囊体系包埋耐高渗型产甘油酵母Candia krusei ICM-Y-05。较详细研究了C.krusei在囊内的生长曲线,以及葡萄糖和甘油在囊内外随培养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经生物微胶囊包埋后的细胞在囊内具有二次生长现象。对固定化细胞培养过程中传质系数的测定表明,细胞在囊内的生长对胶囊传质特性有较大的影响,而囊内活细胞数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从侧面证明了传质会部分改变囊内细胞生理代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包埋 细胞固定化 细胞培养 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网状结构聚硅氧烷类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任超时 刘明珠 +1 位作者 张庆华 詹晓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8-212,共5页
采用硅氢加成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网络结构的聚硅氧烷固体电解质,采用热重分析、交流阻抗、线性扫描伏安法对电解质进行表征,考察了锂盐含量以及温度对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在常温下电导率最大可以达到1.74×10... 采用硅氢加成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网络结构的聚硅氧烷固体电解质,采用热重分析、交流阻抗、线性扫描伏安法对电解质进行表征,考察了锂盐含量以及温度对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在常温下电导率最大可以达到1.74×10^(-4)S/cm,热稳定性在220℃达到最佳,电化学窗口可达到5V(vs.Li/Li^+);电解质与锂电极的稳定性较好。将聚合物电解质组装成LiFePO_4/SPE/Li锂离子电池,电池在0.07C倍率下,充放电比容量达到160mAh/g,充放电平台在3.45V左右;在0.15C倍率下,电池循环26圈后,电池充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34mAh/g,库伦效率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聚硅氧烷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枯草杆菌的筛选和纳豆激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2
6
作者 梅乐和 胡升 +2 位作者 许静 姚善泾 郑晓冬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55-1360,共6页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枯草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针对目前常用菌株的产酶活力较低、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问题,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的筛选策略,从纳豆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纳豆激酶的菌株,该菌株在筛选培养基...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枯草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针对目前常用菌株的产酶活力较低、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问题,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的筛选策略,从纳豆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纳豆激酶的菌株,该菌株在筛选培养基上进行摇瓶培养,发酵液中纳豆激酶的酶活达到970IU/mL.用Plackett Burman方法对影响液体发酵的各因素的效应进行了评价,并筛选出了有显著效应的四个主要因素:胰蛋白胨浓度、种龄、发酵温度和Na2HPO4浓度;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产酶条件区域;最后通过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优化了纳豆枯草杆菌液体发酵的条件.通过在初始发酵条件和优化发酵条件下的对比研究,液体发酵液中纳豆激酶浓度从1005IU/mL提高到1314IU/mL,表明响应面法优化可成功地用于纳豆枯草杆菌液体发酵的条件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纳豆枯草杆菌 Plackett 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的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曾嘉 郑连英 余世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1,共3页
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各种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酶固定的最佳条件为0.1g壳聚糖微球与5ml5%戊二醛交联,固定6mg葡萄糖氧化酶,在此条件下酶活力回收可达60%。固... 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各种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酶固定的最佳条件为0.1g壳聚糖微球与5ml5%戊二醛交联,固定6mg葡萄糖氧化酶,在此条件下酶活力回收可达60%。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6.0,通过Lineweaver-Burk作图,确定动力学参数Km值为18.3mmol/L,表观米氏常数较游离酶有所降低,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较游离酶明显提高,该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操作及保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 固定化 葡萄糖氧化酶 化学交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E_5基因在E.coli中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5
8
作者 沈雪亮 夏黎明 刘景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0-644,共5页
将含纤维素酶 E5基因的质粒 p D5 4 1用 Nco I和 Eco R I双酶切后 ,经电泳分离获取含 E5基因的小片段 ,将该片段定向插入表达质粒 p SE4 2 0的多克隆位点上 ,进一步将重组 DNA转入大肠杆菌宿主 .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出选择性平板上的... 将含纤维素酶 E5基因的质粒 p D5 4 1用 Nco I和 Eco R I双酶切后 ,经电泳分离获取含 E5基因的小片段 ,将该片段定向插入表达质粒 p SE4 2 0的多克隆位点上 ,进一步将重组 DNA转入大肠杆菌宿主 .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出选择性平板上的转化子具有羧甲基纤维素酶 (CMCase)活性 .摇瓶产酶试验进一步表明 ,基因重组后的大肠杆菌能高效表达 E5基因并将产物分泌出胞外 ,培养液中可检测到的CMCase活力达 31.6 U/ m L .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构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E5基因 重组 表达 胞外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敏 蒋予箭 +2 位作者 姚善泾 鲁毅 朱林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0-152,共3页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用0.6mol/L的甘露醇配制成质量比为2.5%,pH值为4.5~5的溶壁酶酶液,在酶液量与菌丝体的比值为20:1(V/W),温度30℃,转速为50r/min条件下酶解3h,可得到最高的原生质体得率。其原生质体...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用0.6mol/L的甘露醇配制成质量比为2.5%,pH值为4.5~5的溶壁酶酶液,在酶液量与菌丝体的比值为20:1(V/W),温度30℃,转速为50r/min条件下酶解3h,可得到最高的原生质体得率。其原生质体数可达15.35×107个/ml。本研究为今后进行杏鲍菇原生质体的诱变及融合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菌丝体 原生质体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TC标记脂肪酶的稳定性和荧光光谱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驰 宋锡瑾 +1 位作者 王杰 闻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81-1384,共4页
以FITC(异硫氰基荧光素)为荧光探针,研究了标记后的脂肪酶的活性、构象、荧光光谱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不同变性条件下,比较了标记与未标记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及相对应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荧光标记的脂肪酶耐热性能比未标记的酶... 以FITC(异硫氰基荧光素)为荧光探针,研究了标记后的脂肪酶的活性、构象、荧光光谱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不同变性条件下,比较了标记与未标记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及相对应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荧光标记的脂肪酶耐热性能比未标记的酶有所提高,70℃时完全失活。荧光标记的脂肪酶耐酸碱性能增强。在盐酸胍变性剂的条件下,荧光标记的脂肪酶活性下降趋势渐缓,荧光光谱能较好的反映脂肪酶的活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 荧光光谱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式消声器二次噪声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大转 陈一伟 +2 位作者 苗天丞 许伟伟 王乐勤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61-1667,共7页
为了研究气体流经抗式消声器时产生的二次噪声的声压级及频谱特性,通过Fluent软件对气流二次噪声的声压级及其随流速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预测,并搭建带有抗式消声器的排气管路装置及尾端声压测试装置对排气管口的噪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 为了研究气体流经抗式消声器时产生的二次噪声的声压级及频谱特性,通过Fluent软件对气流二次噪声的声压级及其随流速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预测,并搭建带有抗式消声器的排气管路装置及尾端声压测试装置对排气管口的噪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气体流经抗式消声器时产生的二次噪声在整个频域内普遍存在,且为宽频带噪声,其量值随着流速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随着流速的增加逐渐减小;在流速逐渐增加的过程中,高频段的噪声增加量总是高于低频段的增加量;气流速度的大小对消声器消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气流速度越大,产生的二次噪声越大,其消声量越小,当气流速度大于一定值时,抗式消声器的消声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噪声 流动噪声 抗式消声器 消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状纳米化合物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薛裕华 顾雪萍 +2 位作者 冯连芳 王嘉骏 胡国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9-682,共4页
以无水三氯化铁和浓盐酸为催化剂,甲醇-石油醚-二氯甲烷为溶剂,乙烯基三氯硅烷水解缩合得到了笼状八乙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该方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34.7%).通过1H1、3C和29Si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等... 以无水三氯化铁和浓盐酸为催化剂,甲醇-石油醚-二氯甲烷为溶剂,乙烯基三氯硅烷水解缩合得到了笼状八乙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该方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34.7%).通过1H1、3C和29Si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产物是笼状的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采用TGA对OvPOSS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vPOSS初始分解温度(失重5%)为278.5℃,热稳定性良好.对反应条件的研究发现,温度对OvPOSS产率影响不大,而适度延长反应时间或提高溶剂中甲醇的质量分数均可以提高OvPOSS的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水解 缩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相亲和萃取法从豆壳中分离过氧化物酶 被引量:6
13
作者 文禹撷 邹少兰 +1 位作者 林东强 姚善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3-96,共4页
采用双水相金属螯合亲和萃取法从豆壳中分离过氧化物酶,考察了豆壳过氧化物酶在不同类型双水相系统中金属螯合亲和配基聚乙二醇(PEG)-亚氨基二乙酸(IDA)-Cu(Ⅱ)对亲和分配的影响,发现PEG/羟丙基淀粉(PES)系统适合于金属螯合亲和分配豆... 采用双水相金属螯合亲和萃取法从豆壳中分离过氧化物酶,考察了豆壳过氧化物酶在不同类型双水相系统中金属螯合亲和配基聚乙二醇(PEG)-亚氨基二乙酸(IDA)-Cu(Ⅱ)对亲和分配的影响,发现PEG/羟丙基淀粉(PES)系统适合于金属螯合亲和分配豆壳过氧化物酶。进一步考察亲和配基加入量、成相聚合物分子量、系统组成、pH等因素对PEG/PES系统亲和分配的影响,优化分离条件为:PEG20009%,PES20014%,PEG-IDA-Cu(Ⅱ)1%,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配系数达40,纯化因子为2.8,回收率达到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亲和萃取法 豆壳 分离 过氧化物酶 金属螯合 亲和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木糖醇的关键因子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兴红 夏黎明 薛培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3-687,共5页
为了提高Candida sp.ZU-04发酵玉米芯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的得率,采用石灰中和、石灰过中和、活性炭脱色、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等措施对水解液进行脱毒处理,并在3.7 L发酵罐中(30℃、转速300 r/min、pH5.5)考察了不同通气条件对发酵... 为了提高Candida sp.ZU-04发酵玉米芯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的得率,采用石灰中和、石灰过中和、活性炭脱色、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等措施对水解液进行脱毒处理,并在3.7 L发酵罐中(30℃、转速300 r/min、pH5.5)考察了不同通气条件对发酵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D301对半纤维素水解液具有良好的脱毒效果,能明显改善半纤维素水解液的发酵性能;分阶段改变通气速率比恒定通气速率发酵生产木糖醇得率更高,前期(0-24 h)通气速率为3.75 L/min,后期(24-96 h)通气速率为0.75 L/min,木糖醇得率为76.0%,体积生产速率为0.76 g/(L.h),该工艺为工业上利用半纤维素水解液大规模发酵生产木糖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醇 发酵 半纤维素水解液 脱毒 通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对有机溶剂耐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晓冬 梅乐和 +1 位作者 方哲红 孙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5-618,共4页
对10株酵母进行了有机溶剂耐受试验.结果发现酒精酵母比其他酵母抗非极性溶剂的能力更强.酵母对有机溶剂的抗性不仅与溶剂的极性、毒性、剂量范围有关,而且与酵母细胞膜的成分、生长培养基、温度等有关.当生长培养基中的Mg2+浓度提高2倍... 对10株酵母进行了有机溶剂耐受试验.结果发现酒精酵母比其他酵母抗非极性溶剂的能力更强.酵母对有机溶剂的抗性不仅与溶剂的极性、毒性、剂量范围有关,而且与酵母细胞膜的成分、生长培养基、温度等有关.当生长培养基中的Mg2+浓度提高2倍时,多数菌株对有机溶剂的抗性没有影响.温度对所检测酵母的生长及对溶剂的抗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有机溶剂 耐性 生物催化 两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A型分子筛膜制备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正宝 邵佳 葛琴琴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3-591,共9页
综述了LTA型分子筛膜的合成方法、支撑体、合成液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静态水热合成法制备LTA型分子筛膜的无晶种法和晶种法,列举了多种涂晶手段,并介绍了几种动态水热合成法和其他新型制备概念(如真空辅助合成等);阐述了用于LTA型分子... 综述了LTA型分子筛膜的合成方法、支撑体、合成液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静态水热合成法制备LTA型分子筛膜的无晶种法和晶种法,列举了多种涂晶手段,并介绍了几种动态水热合成法和其他新型制备概念(如真空辅助合成等);阐述了用于LTA型分子筛膜合成的各种支撑体,如α-Al2O3、TiO2、不锈钢、ZrO2、有机-无机复合支撑体等;讨论了LTA膜在有机物系脱水、气体分离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LTA型分子筛膜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支撑体的研究开发是LTA型分子筛膜得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TA型分子筛膜 膜合成 膜分离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醋酸酯热处理下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红 俞安 +1 位作者 袁慎峰 陈志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8-734,共7页
通过模拟生产工艺及存储条件,考察维生素A醋酸酯在避光、无氧时热处理条件下的变质情况,研究产物的可能结构及副产物类型.结果表明,维生素A醋酸酯主要发生由热引发的异构化和Diels-Alder环合二聚反应,通过GPC、HPLC-DAD、LC-MS分析检测... 通过模拟生产工艺及存储条件,考察维生素A醋酸酯在避光、无氧时热处理条件下的变质情况,研究产物的可能结构及副产物类型.结果表明,维生素A醋酸酯主要发生由热引发的异构化和Diels-Alder环合二聚反应,通过GPC、HPLC-DAD、LC-MS分析检测得到产物结构.利用TS方法计算并比较各维生素A醋酸酯异构体进行二聚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得到Diels-Alder反应生成二聚物的环合反应过程为:一分子全反式维生素A醋酸酯经异构化为顺式异构体,该异构体作为亲双烯体与作为双烯体的另一分子全反式维生素A醋酸酯进行反应生成二聚体.利用含微扰效应的分子前沿轨道理论计算区域选择性不同的二聚体的生成微扰能变化值,得到最可能的6种二聚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醋酸酯 DIELS-ALDER反应 环合二聚 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芹侧耳木质素降解酶纯化及对染料脱色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敏 姚善泾 梁新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8,共5页
对Pleurotus eryngii Co60-7菌株发酵液中木质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条主要由加盐沉淀和离子交换组成的分离纯化路线。通过35%硫酸铵饱和度的初沉和75%硫酸铵饱和度二沉可最大程度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蛋白并获得目标蛋... 对Pleurotus eryngii Co60-7菌株发酵液中木质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条主要由加盐沉淀和离子交换组成的分离纯化路线。通过35%硫酸铵饱和度的初沉和75%硫酸铵饱和度二沉可最大程度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蛋白并获得目标蛋白,蛋白回收率为90.8%,纯化因子为3.81。用DEAE-SepharoseTMFast Flow进行三步洗脱层析,可较好地实现发酵液中目标蛋白的捕获。经过该纯化路线,木质素降解酶蛋白回收率达75.42%,纯化因子为10.55。经SDS-PAGE和Native-PAGE电泳分析,洗脱液DEⅡ中含有3种木质素降解酶组分。用该酶液进行溴酚蓝、亚甲基蓝和刚果红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木质素降解酶液对3种染料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染料间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其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芹侧耳 木质素降解酶 盐沉 离子交换层析 染料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镁石粉体表面改性及表面能测算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倩 宋锡瑾 +1 位作者 裴宁 王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9-733,752,共6页
水镁石粉体是聚合物的常用填料,但水镁石极性较大,与基材的相容性也较差,因此必须通过表面改性,降低水镁石粉体表面能,增强亲油疏水性,从而增加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合适的改性剂之一。水镁石粉体改性后的表面性能... 水镁石粉体是聚合物的常用填料,但水镁石极性较大,与基材的相容性也较差,因此必须通过表面改性,降低水镁石粉体表面能,增强亲油疏水性,从而增加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合适的改性剂之一。水镁石粉体改性后的表面性能,可以用固体表面能数值的变化来表征,本文选择丙三醇、水、1-溴代萘为探针液体,用直接测定法与Washburn方程间接计算法获得了改性前后水镁石的接触角,通过Lifshitz-van der Waals acid base三参数法计算其表面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阴离子基团中,羧酸类、磷酸较之磺酸类硫酸类改性效果有明显优势,表面能的碱分量γ-S和酸分量γ+S降为0;随着改性剂中非极性链烃的碳原子个数增加,表面能非极性分量γLSW下降很多,最终导致总表面能下降,接触角增加,疏水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镁石 表面改性 表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底物混菌发酵产1,3-丙二醇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国 赵亚囡 +2 位作者 姚善泾 张光亚 方柏山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9,共6页
以葡萄糖和甘油作为共底物培养基,将利用葡萄糖产甘油的酵母Candida krusei和利用甘油产1,3-丙二醇的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进行混菌培养,考查了双菌混合培养转化葡萄糖生成1,3-丙二醇的能力。首先考察了不同初始甘油和葡萄糖浓度... 以葡萄糖和甘油作为共底物培养基,将利用葡萄糖产甘油的酵母Candida krusei和利用甘油产1,3-丙二醇的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进行混菌培养,考查了双菌混合培养转化葡萄糖生成1,3-丙二醇的能力。首先考察了不同初始甘油和葡萄糖浓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在葡萄糖浓度为100 g/L和甘油浓度为80 g/L时得到较好的结果。然后在混合培养基中,对Candida krusei和Klebsiella pneumoniae分别独立培养时的生长情况,与双菌混合培养时的菌体生长情况作了比较,并同时对底物的利用和产物的生成情况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葡萄糖的加入会抑制Klebsiella pneumoniae的生长,但是随着Candida krusei对葡萄糖的不断利用,葡萄糖对Klebsiella pneumoniae的生长的抑制会减弱。双菌混合培养可以将部分葡萄糖转化为1,3-丙二醇,但是其转化效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培养 发酵 甘油 1 3-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