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曾嘉 郑连英 余世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4,共3页
综述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包括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剂、水处理剂和固定化酶载体。
关键词 甲壳素 壳聚糖 衍生物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目标过程系统优化的粒子群算法求解 被引量:11
2
作者 莫愿斌 陈德钊 胡上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9,共6页
化工领域的过程设计、生产控制、配方和计划等众多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考虑产品性能、单位成本、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下,都是多目标优化问题;而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现今的做法是把多目标优化通过加权转化为单目标优化... 化工领域的过程设计、生产控制、配方和计划等众多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考虑产品性能、单位成本、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下,都是多目标优化问题;而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现今的做法是把多目标优化通过加权转化为单目标优化,再求解单目标优化问题,但这存在权数不易确定;还忽视了有效解集中存在一个其各目标的值与各目标的最优值距离最近的有效解的问题,称为理想有效解。理想有效解的求法一般分为两步,先求各目标的最优值、再求理想有效解,这将影响求解的速度;为此提出在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加入惩罚项,同时对PSO算法中的个体极值与全局极值作调整,使PSO算法适用于求多目标优化问题理想有效解,该算法对多目标问题起到边优化边求理想有效解的功效;这使得在求解速度上加快。通过性能测试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将算法用于求解多亚甲基多苯基多胺生产过程系统优化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系统优化 多亚甲基多苯基多胺 多目标优化 理想有效解 PSO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状态方程的二元体系临界性质计算中不同混合规则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振华 曹堃 +1 位作者 姚臻 黄志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370,共6页
基于PR状态方程,结合四种不同混合规则,利用Heidemann和Khalil的临界性质计算方法,关联了二十一种不同二元体系的临界温度并预测了其临界压力,其中包括非极性、极性和缔合三类体系。对临界温度的关联结果表明,四种混合规则对所有体系均... 基于PR状态方程,结合四种不同混合规则,利用Heidemann和Khalil的临界性质计算方法,关联了二十一种不同二元体系的临界温度并预测了其临界压力,其中包括非极性、极性和缔合三类体系。对临界温度的关联结果表明,四种混合规则对所有体系均适用。对临界压力的预测结果表明,四种混合规则中van der Waals-1及Panagiotopoulos-Reid混合规则对非极性-极性(四偶极)体系的估算精度高,而van der Waals-2和Sadus van derWaals-2混合规则更适用于非极性-非极性体系及极性-极性(四偶极)体系。对于缔合体系,随着组分缔合能力的增强,四种混合规则的预测误差均增大,除含1-丁醇及苯组分的体系外有待于寻找更合适的状态方程及混合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状态方程 混合规则 临界性质 二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对药物表观渗透系数的测试(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丽英 晏晓琴 +3 位作者 张红漫 林东强 姚善泾 江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5-370,共6页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的渗透性能与其溶胀性能密切相关;复合物膜中壳聚糖和纤维素硫酸钠的配比、相对分子量和pH值对膜的渗透性能和溶胀性能影响显著,以扑热息痛作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在模拟胃肠液中对药物的渗透性能.通过调整该复合物膜的配方,可以使该膜分别实现胃、小肠和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膜 壳聚糖 纤维素硫酸钠 溶胀 渗透性 药物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溶剂中固定化酵母细胞催化香叶醇还原生物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詹喜 王庆利 +2 位作者 邹慧熙 郑晓冬 梅乐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1-395,共5页
以完整细胞进行有机相生物转化作为当前生物技术中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水相环境中的生物催化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以香叶醇转化为香茅醇作为模型反应,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影响该有机相生... 以完整细胞进行有机相生物转化作为当前生物技术中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水相环境中的生物催化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以香叶醇转化为香茅醇作为模型反应,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影响该有机相生物转化反应的几个基本因素,考察了两种有机溶剂正己烷和乙酸丁酯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选用甲醇、乙醇、乙二醇、正丁醇和1-己醇分别作为能量物质进行实验,比较其对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Baker s酵母、XST-KO酵母、LP酵母、酒精酵母、假丝酵母、干酵母、安琪酵母和梅山酵母八种不同酵母作为生物催化剂对模型反应的催化能力.结果表明,正己烷作为有机溶剂,其生物相容性明显好于乙酸丁酯,更加有利于该生物转化反应进行;乙二醇作为能量物质,该模型反应转化率最高;而Baker s酵母作为生物催化剂,对该模型反应的催化能力最强,最适合作为该模型反应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 生物转化 香叶醇 香茅醇 酵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组合工艺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颜晓莉 何奕 陈欢林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膜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废水处理新工艺。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种类、特性及其组合工艺。综述了国内外用于有机物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有机废水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聚合物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志建 蔡谨 袁中一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4-77,共4页
导电聚合物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作为分子导线使电子在生物活性物质与电极间直接传递,是构建生物传感器的一种新材料。主要讨论了导电聚合物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化。简要地回顾了此类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食品工业和环... 导电聚合物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作为分子导线使电子在生物活性物质与电极间直接传递,是构建生物传感器的一种新材料。主要讨论了导电聚合物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化。简要地回顾了此类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生物传感器 研究进展 应用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微胶囊固定化Candida krusei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国 沈冬钱 +2 位作者 张光亚 方柏山 姚善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6,21,共5页
以一种新型NaCS/PDMDAAC(sodium cellulose sulfate/poly[dimethyl(diallyl)ammonium chloride])生物微胶囊体系包埋耐高渗型产甘油酵母Candia krusei ICM-Y-05。较详细研究了C.krusei在囊内的生长曲线,以及葡萄糖和甘油在囊内外随培养... 以一种新型NaCS/PDMDAAC(sodium cellulose sulfate/poly[dimethyl(diallyl)ammonium chloride])生物微胶囊体系包埋耐高渗型产甘油酵母Candia krusei ICM-Y-05。较详细研究了C.krusei在囊内的生长曲线,以及葡萄糖和甘油在囊内外随培养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经生物微胶囊包埋后的细胞在囊内具有二次生长现象。对固定化细胞培养过程中传质系数的测定表明,细胞在囊内的生长对胶囊传质特性有较大的影响,而囊内活细胞数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从侧面证明了传质会部分改变囊内细胞生理代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包埋 细胞固定化 细胞培养 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水两相体系制备超细氢氧化铝 被引量:1
9
作者 裴宁 宋锡瑾 +1 位作者 章玲英 王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1,共5页
以水为介质沉淀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时,由于水的存在形成架桥羟基,干燥时会聚集形成硬团聚,为克服这种现象,提出以正丁醇为有机相,AlCl3·6H2O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的有机-水两相体系沉淀氢氧化铝的工艺,以烷氧基取代水的羟基... 以水为介质沉淀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时,由于水的存在形成架桥羟基,干燥时会聚集形成硬团聚,为克服这种现象,提出以正丁醇为有机相,AlCl3·6H2O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的有机-水两相体系沉淀氢氧化铝的工艺,以烷氧基取代水的羟基形成软团聚,降低了粉体硬团聚.在此基础上,结合正丁醇共沸蒸馏和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的方法制备出超细氢氧化铝粉体.通过对制备过程中各种操作参数及影响因素的考察,获得了制备的最佳条件:氨水浓度以6.7mol·L^-1为宜,约6%的KH-550硅烷偶联剂,反应温度20~25℃,反应时间25~35min,经过共沸蒸馏和120~125℃条件下干燥,得到平均粒径为619.3nm的超细氢氧化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铝 超细 正丁醇 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纤维素原料的生物转化与利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黎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4,16,共5页
采用生物技术对植物纤维原料进行转化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生产、利用纤维素原料生产酒精、乳酸、2,3-丁二醇及木糖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纤维 纤维素酶 生物材料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酮肟-丁酮、正己烷、环己烷二元体系密度和黏度的测定及关联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博予 房升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1-916,共6页
丁酮肟由于其低毒、低污染和高脱氧效果而被用作防结皮剂、锅炉的除氧剂和脱酮肟基硅烷交联剂的生产原料,然而丁酮肟及其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与黏度却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密度瓶,测定了丁酮肟-丁酮、丁酮肟-环己烷和丁酮肟-正己烷三个二... 丁酮肟由于其低毒、低污染和高脱氧效果而被用作防结皮剂、锅炉的除氧剂和脱酮肟基硅烷交联剂的生产原料,然而丁酮肟及其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与黏度却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密度瓶,测定了丁酮肟-丁酮、丁酮肟-环己烷和丁酮肟-正己烷三个二元体系在(293.15~303.15)K、常压条件下的密度,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三个二元混合体系在(293.15~303.15)K、常压条件下的黏度。对不同温度下混合密度与组成的关系,通过多项式方程进行了拟合;对不同温度下混合黏度与组成的关系,分别通过Grunberg-Nissan和Eyring-UNIQUA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给出了回归系数和平均相对偏差。本文数据和关联可为丁酮肟相关工业过程的设计、模拟和优化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酮肟 丁酮 环己烷 正己烷 黏度 Eyring-UNIQUAC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微生物活细胞催化羰基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群 梅乐和 姚善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94-198,共5页
介绍了近10年来在有机介质中以微生物活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羰基化合物不对称还原反应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有机相中影响微生物催化及立体选择性的因素,并列举了一些反应实例。
关键词 羰基还原 有机相 生物催化 手性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网状结构聚硅氧烷类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超时 刘明珠 +1 位作者 张庆华 詹晓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8-212,共5页
采用硅氢加成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网络结构的聚硅氧烷固体电解质,采用热重分析、交流阻抗、线性扫描伏安法对电解质进行表征,考察了锂盐含量以及温度对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在常温下电导率最大可以达到1.74×10... 采用硅氢加成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网络结构的聚硅氧烷固体电解质,采用热重分析、交流阻抗、线性扫描伏安法对电解质进行表征,考察了锂盐含量以及温度对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在常温下电导率最大可以达到1.74×10^(-4)S/cm,热稳定性在220℃达到最佳,电化学窗口可达到5V(vs.Li/Li^+);电解质与锂电极的稳定性较好。将聚合物电解质组装成LiFePO_4/SPE/Li锂离子电池,电池在0.07C倍率下,充放电比容量达到160mAh/g,充放电平台在3.45V左右;在0.15C倍率下,电池循环26圈后,电池充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34mAh/g,库伦效率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聚硅氧烷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那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Spr1的功能
14
作者 尹华立 金志华 金庆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以与普那霉素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新基因Afsk-like为探针,从始旋链霉菌F618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含有约8 kb的DNA片段.经测序分析表明,其上含有1个具有1 146个核苷酸的完整可阅读框,该基因被命名为Spr1(HQ450023),推测其编码1个含381个... 以与普那霉素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新基因Afsk-like为探针,从始旋链霉菌F618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含有约8 kb的DNA片段.经测序分析表明,其上含有1个具有1 146个核苷酸的完整可阅读框,该基因被命名为Spr1(HQ450023),推测其编码1个含38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产物.经Blastp程序进行分析得知,该基因编码产物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有一定的同源性.经基因中断实验研究表明,该基因可能与普那霉素生物合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旋链霉菌 普那霉素 基因中断 生物合成 谷氨酰胺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枯草杆菌的筛选和纳豆激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2
15
作者 梅乐和 胡升 +2 位作者 许静 姚善泾 郑晓冬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55-1360,共6页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枯草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针对目前常用菌株的产酶活力较低、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问题,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的筛选策略,从纳豆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纳豆激酶的菌株,该菌株在筛选培养基...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枯草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针对目前常用菌株的产酶活力较低、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问题,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的筛选策略,从纳豆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纳豆激酶的菌株,该菌株在筛选培养基上进行摇瓶培养,发酵液中纳豆激酶的酶活达到970IU/mL.用Plackett Burman方法对影响液体发酵的各因素的效应进行了评价,并筛选出了有显著效应的四个主要因素:胰蛋白胨浓度、种龄、发酵温度和Na2HPO4浓度;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产酶条件区域;最后通过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优化了纳豆枯草杆菌液体发酵的条件.通过在初始发酵条件和优化发酵条件下的对比研究,液体发酵液中纳豆激酶浓度从1005IU/mL提高到1314IU/mL,表明响应面法优化可成功地用于纳豆枯草杆菌液体发酵的条件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纳豆枯草杆菌 Plackett 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改性氧化铝负载的纳米金催化剂上环己烷氧化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许立信 何潮洪 +3 位作者 朱明乔 吴可君 徐亚兰 赵静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3,共5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氧化锆改性的氧化铝载体,并采用改进的阴离子交换法(DAE)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以分子氧为氧化剂,考察了金催化剂在环己烷选择性氧化制环己酮和环己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提高锆含量,环己烷转化率保持稳定,... 通过浸渍法制备氧化锆改性的氧化铝载体,并采用改进的阴离子交换法(DAE)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以分子氧为氧化剂,考察了金催化剂在环己烷选择性氧化制环己酮和环己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提高锆含量,环己烷转化率保持稳定,环己酮和环己醇总选择性,尤其是环己酮的选择性明显提高。随着金负载量增加,金颗粒增大,催化剂的活性降低,金颗粒在6nm以下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在423K、1.5MPa、3h反应条件下,0.6%(wt)金和17%(wt)锆含量的催化剂上环己烷氧化得到9.5%的转化率,环己酮和环己醇的选择性分别为38.8%和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 氧化锆 氧化铝 氧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分离过程的新探索──双水相分配与相关技术的集成化 被引量:34
17
作者 林东强 朱自强 +1 位作者 姚善泾 梅乐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探讨了双水相分配与相关技术 (如电泳、层析、温度诱导相分离、亲和技术、磁场作用、超声波作用等 )的集成化过程 ,阐述了生化分离过程中集成化的趋势和优势 .不同的生化分离技术通过有效的组合 ,实现集成化 ,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叉、渗透... 探讨了双水相分配与相关技术 (如电泳、层析、温度诱导相分离、亲和技术、磁场作用、超声波作用等 )的集成化过程 ,阐述了生化分离过程中集成化的趋势和优势 .不同的生化分离技术通过有效的组合 ,实现集成化 ,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解决了单一技术本身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分离效率 ,并对形成新分离过程提供了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分配 集成化 分离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 被引量:18
18
作者 魏作君 李艳 +3 位作者 李斐瑾 陈传杰 刘迎新 任其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2-1458,共7页
设计合成了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硫酸氢盐([(n-Bu-SO3H)MI m][HSO4])、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对甲苯磺酸盐([(n-Bu-SO3H)MI m][p-CH3C6H4SO3])和硫酸三乙胺([Et3NH][HSO4])3种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考察了其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 设计合成了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硫酸氢盐([(n-Bu-SO3H)MI m][HSO4])、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对甲苯磺酸盐([(n-Bu-SO3H)MI m][p-CH3C6H4SO3])和硫酸三乙胺([Et3NH][HSO4])3种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考察了其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活性,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将活性最佳的离子液体[(n-Bu-SO3H)MI m][HSO4]固定在硅胶上,对固定化离子液体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性能及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比较,并采用1H NMR、元素分析和FTI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A、浸渍法B和溶胶-凝胶法固定的离子液体的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5.5%、20.5%和40.5%,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所得正己酸乙酯的产率分别为75.3%、92.6%和92.6%。但浸渍法制备的固定化离子液体不稳定,重复使用4次(浸渍法A)和8次(浸渍法B)后离子液体负载量分别下降到3.0%和7.0%,正己酸乙酯产率分别降为24.2%和64.5%;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固定化离子液体重复使用10次后,离子液体的负载量为39.0%,流失很少,正己酸乙酯产率依然高达92.7%。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固定化离子液体进一步应用于其他脂肪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乙酯产率均在90.0%左右,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是制备固定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酸催化剂 固定化 酯化反应 浸渍法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防垢除垢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段培清 南碎飞 +2 位作者 窦梅 徐惠芬 毛薛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6,共6页
考察了二甲基甲酰胺中的盐在换热器换热冷却过程中的结垢行为,分别采用内置弹簧和液固流态化以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对换热器在线防垢除垢进行研究。采用测定总传热系数法研究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用污垢称重法测定不同条件的总污垢... 考察了二甲基甲酰胺中的盐在换热器换热冷却过程中的结垢行为,分别采用内置弹簧和液固流态化以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对换热器在线防垢除垢进行研究。采用测定总传热系数法研究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用污垢称重法测定不同条件的总污垢量。研究了流体流速、传热温差、弹簧结构、惰性固体颗粒数量和大小等诸因素对结垢的影响,结果表明:直径与管内径比为0.8,螺距和管内径比为1.5的弹簧在0.6~1.0m·s-1的流速范围内防垢除垢效果最佳,随着颗粒数量的增加和粒径的增大,污垢生成速率降低,结垢量减少,相比同条件下单纯颗粒流态化除垢,内置弹簧和颗粒流态化结合法可以使污垢量减少20%~50%。实验研究结果对实际的工业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甲酰胺 防污垢 换热器 液固流态化 内置弹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中纳豆枯草杆菌的筛选和纳豆激酶的分离过程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俊 梅乐和 +4 位作者 胡升 盛清 许静 吴晖 姚善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522,共5页
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的筛选策略,从日本传统食品纳豆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纳豆激酶的纳豆枯草菌菌株,与国内公开报道的不同菌株相比,有更好的产酶能力。菌株经过液体发酵后获得含酶发酵液,采用硫酸铵盐析及SephadexG-75凝胶层析... 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的筛选策略,从日本传统食品纳豆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纳豆激酶的纳豆枯草菌菌株,与国内公开报道的不同菌株相比,有更好的产酶能力。菌株经过液体发酵后获得含酶发酵液,采用硫酸铵盐析及SephadexG-75凝胶层析、SepharoseCMFastFlow离子交换层析对纳豆激酶进行了分离纯化,两步层析的纯化倍数和酶活回收率分别达到4.75、74.3%和1.32、77%,获得了纯度很高的纳豆激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 纳豆激酶 纳豆枯草杆菌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