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中火花放电辅助的微纳材料静电分散和定向
1
作者 田宇 李树然 +2 位作者 朱伟东 闫克平 柯映林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0-4251,共12页
目前各种新型微纳材料不断涌现,性能超群,但其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原因是大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活性造成的团聚,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研究人员对开发微纳材料的热情远远超过研究分散技术,而后者却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提... 目前各种新型微纳材料不断涌现,性能超群,但其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原因是大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活性造成的团聚,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研究人员对开发微纳材料的热情远远超过研究分散技术,而后者却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在气相中实现快速且完全分散的通用方法,发现尽管微纳材料具有紧密的聚合结构,但在火花放电和静电场的协同作用下可以逐步剥落和分离。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合于分散的火花放电形式及诱导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明晰了放电电流感生磁场对分散的影响;建立了具有长宽比的微纳材料在电场中的运动方程,并阐明了火花耦合电场诱导分散的原理;还演示了输送、转移等多种附加功能,以简单的过程、可靠的结果、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设计性,为连续在线生产和材料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材料 聚集体 火花放电 静电操纵 分散和定向 连续在线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薄膜导电性能的调控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永锋 刘燕珍 +2 位作者 杨永岗 王茂章 温月芳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22,共6页
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水溶胶作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将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通过超声空化作用分散于其中得到稳定均质的多壁纳米管/氧化石墨烯(MWCNT-GO)悬浮液。采用微滤自组装... 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水溶胶作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将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通过超声空化作用分散于其中得到稳定均质的多壁纳米管/氧化石墨烯(MWCNT-GO)悬浮液。采用微滤自组装法制备MWCNT-GO杂化薄膜,然后将其置于真空干燥箱中进行低温(200℃)热处理1 h以脱除GO中的大部分含氧官能团,即得部分还原的多壁碳纳米管-还原石墨烯(MWCNT-RGO)杂化薄膜。结果表明:MWCNT-GO杂化薄膜呈现均质层状的"三明治"式结构,MWCNTs与GO形成3D交联导电网络,通过控制MWCNTs的添加量和低温热处理,可实现氧化石墨烯导电性的恢复和有效调控。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所得MWCNT-GO杂化薄膜的导电率增加。掺杂质量分数50%的MWCNTs所制MWC-NT-GO-50杂化薄膜的导电率为1 120 S/m,经200℃热处理后,导电率高达5 380 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多壁碳纳米管 薄膜 导电性 低温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6/GF/SP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先锋 曾玲升 +2 位作者 刘烁 包永忠 张嘉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23,共5页
以矿渣微粉(SP)和玻璃纤维(GF)为填料,经共混、挤出造粒、注射成型工序制备聚已内酰胺(PA6)/GF/SP三元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断口形貌,通过检测复合材料试样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研究不同GF/SP配比比例以及SP的粒径对复合材... 以矿渣微粉(SP)和玻璃纤维(GF)为填料,经共混、挤出造粒、注射成型工序制备聚已内酰胺(PA6)/GF/SP三元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断口形貌,通过检测复合材料试样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研究不同GF/SP配比比例以及SP的粒径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GF/SP配比填料总量定为30%(质量分数,下同),SP与GF比例为1∶3时,平均粒径为7μm的SP有最好的增强效果,拉伸强度为96.8 MPa;当SP平均粒径为15μm时,三元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冲击强度,比纯PA6提高了32.4%,达到8.31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已内酰胺 玻璃纤维 矿渣微粉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pH响应释放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任东雪 陈鹏程 +2 位作者 郑璞 徐志南 卢松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2,共9页
利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γ-聚谷氨酸(γ-PGA)和壳聚糖(CS)制备表面分别带正、负电荷的pH响应性纳米颗粒,并用其包载抗生素阿莫西林。利用动态光散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载药纳米颗粒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两... 利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γ-聚谷氨酸(γ-PGA)和壳聚糖(CS)制备表面分别带正、负电荷的pH响应性纳米颗粒,并用其包载抗生素阿莫西林。利用动态光散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载药纳米颗粒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两种纳米载体的pH响应释放药物能力及其对细胞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带负电荷的纳米颗粒显示出更好的pH响应控释药物的能力。在模拟胃部环境下,载药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稳定在200~300 nm,药物释放量仅为25%。在中性至弱碱性的肠道细胞间隙下,其粒径增大到1μm左右,药物释放量增加到85%。此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药物载体对细胞没有毒性,载药纳米颗粒对肠道细菌的抑制效果比游离药物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壳聚糖 纳米颗粒 PH响应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的弹性体增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戴连奇 彭雄 +2 位作者 吴亦建 张会 申屠宝卿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27,共4页
综述了塑料增韧理论的发展,包括微裂纹理论、多重银纹理论、剪切屈服理论、空穴化理论、逾渗理论等,分析了影响塑料韧性的因素,包括聚合物基体、增韧剂和共混加工工艺等。韧性的聚合物基体以剪切屈服断裂为主,而脆性的聚合物基体以银纹... 综述了塑料增韧理论的发展,包括微裂纹理论、多重银纹理论、剪切屈服理论、空穴化理论、逾渗理论等,分析了影响塑料韧性的因素,包括聚合物基体、增韧剂和共混加工工艺等。韧性的聚合物基体以剪切屈服断裂为主,而脆性的聚合物基体以银纹化为主。增韧剂对聚合物韧性的影响包括增韧剂的种类、用量、相尺寸、粒子间距等,共混加工工艺即共混顺序也影响聚合物的韧性。正确地理解聚合物的增韧理论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合理地设计出高效的聚合物增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增韧 逾渗理论 聚合物基体 增韧剂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结构前驱体对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提升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春林 陈旭东 +3 位作者 宫川敏夫 孙辉 张兴旺 童莉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0-1007,共8页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形貌各异的材料,而其中氨值对于前驱体的微观形貌影响颇大。本文在不同氨值条件下制备得到形貌各异的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发现低氨值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表面晶须细致,内部结构密实...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形貌各异的材料,而其中氨值对于前驱体的微观形貌影响颇大。本文在不同氨值条件下制备得到形貌各异的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发现低氨值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表面晶须细致,内部结构密实且外部呈树杈状结构。这种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材料经烧结后,一次颗粒仍呈放射状生长,且颗粒更为细长。该材料制成扣式电池后,0.2 C放电条件下比容量可达210.3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可达93.05%,且倍率及循环性能优异。与市面所售相同配比产品相比,放电容量提升3%。该形貌控制方法为高比容量三元正极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前驱体 正极 氨值 形貌 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PDO及4-NOH-TMPD吸附对H_2O_2/HTS催化体系自由基生成的影响及应用
7
作者 陈洁 赵迎宪 +5 位作者 张永明 张胜建 严山 赵红 李显明 应丽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7-505,共9页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考察了中空钛硅分子筛(HTS)吸附2,2,6,6-四甲基哌啶-4-酮(TMPDO)及2,2,6,6-四甲基哌啶-4-酮肟(4-NOH-TMPD)后,在H_2O_2存在下催化剂表面和液相中自由基生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HTS被4-NOH-TMPD吸附改性后,原HTS...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考察了中空钛硅分子筛(HTS)吸附2,2,6,6-四甲基哌啶-4-酮(TMPDO)及2,2,6,6-四甲基哌啶-4-酮肟(4-NOH-TMPD)后,在H_2O_2存在下催化剂表面和液相中自由基生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HTS被4-NOH-TMPD吸附改性后,原HTS/H_2O_2体系溶液中存在的·OH信号强度明显下降,而O-2·自由基信号强度增加28倍,且催化剂表面TiOO-·信号强度增加了1倍多.通过Simfonia软件模拟分析发现,HTS/H_2O_2/4-NOH-TMPD体系中主要生成了结构为TiOO-·(η2)…4-NOH-TMPD的自由基.4-NOHTMPD在HTS/H_2O_2中由双位吸附产生的对TiOOH的稳定作用是导致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HTS/H_2O_2体系中加入4-NOH-TMPD后,催化剂表面的自由基信号基本消失,而液相中丙酮肟与Ti—OO^-·或O_2^-·自由基作用生成了2种新自由基,使HTS/H_2O_2/4-NOH-TMPD体系具有催化丙酮肟氨氧化偶联生成2,3-二甲基-2,3-二硝基丁烷(DMNB)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 中空钛硅分子筛 2 2 6 6-四甲基哌啶-4-酮肟 丙酮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iO_(2)、LiBH_(4)和Mg低温制备TiB_(2)纳米晶体
8
作者 沈野 刘宾虹 李洲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7-532,540,共7页
TiB_(2)是一种超高温陶瓷材料,通常采用碳热、硼热法在1000℃以上的高温制备,其纳米晶体的制备一直是个难题。在本研究工作中,采用TiO_(2)、LiBH_(4)和Mg在600~800℃成功制备并分离提纯出了10~20 nm的TiB_(2)纳米晶体。在反应中,LiBH_(4... TiB_(2)是一种超高温陶瓷材料,通常采用碳热、硼热法在1000℃以上的高温制备,其纳米晶体的制备一直是个难题。在本研究工作中,采用TiO_(2)、LiBH_(4)和Mg在600~800℃成功制备并分离提纯出了10~20 nm的TiB_(2)纳米晶体。在反应中,LiBH_(4)既作为硼源,又作为还原剂,而Mg则作为助还原剂。该反应使TiO_(2)在600℃全部转化为TiB_(2)纳米晶,并通过800℃的保温使纳米晶体得到适度长大。最终获得粒度均匀、形貌规整、结晶度好的圆盘状TiB_(2)纳米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二氧化钛 硼氢化锂 低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正极材料NCMB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余春林 陈旭东 +1 位作者 宫川敏夫 张兴旺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60-1363,共4页
在前驱体制备时加入B2O3作为B源,得到了B元素均匀掺杂的Ni0.83Co0.12Mn0.05(OH)2前驱体材料。通过与未进行掺杂的前驱体烧制成正极材料进行对比,发现B的掺杂对正极材料形貌具备明显的影响,且通过B元素的掺杂可对正极材料的形貌进行有效... 在前驱体制备时加入B2O3作为B源,得到了B元素均匀掺杂的Ni0.83Co0.12Mn0.05(OH)2前驱体材料。通过与未进行掺杂的前驱体烧制成正极材料进行对比,发现B的掺杂对正极材料形貌具备明显的影响,且通过B元素的掺杂可对正极材料的形貌进行有效的调控。具有B元素掺杂的正极材料展现出了明显的放射状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提升了材料的首次效率和容量。相比之下,掺杂摩尔分数为2%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其0.2 C的放电比容量可达210.4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可达92.8%,且展示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前驱体 正极材料 B元素 放射状排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加速多孔吸附剂筛选发现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杨证禄 杨立峰 +4 位作者 路晓飞 锁显 张安运 崔希利 邢华斌 《化工进展》 2025年第8期4288-4301,共14页
吸附剂研究是吸附分离研究的核心,加速新型吸附分离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多孔吸附剂的筛选。金属有机框架等新型多孔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这也给吸附剂筛选带来了压力。机器学习引领了多孔材料在... 吸附剂研究是吸附分离研究的核心,加速新型吸附分离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多孔吸附剂的筛选。金属有机框架等新型多孔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这也给吸附剂筛选带来了压力。机器学习引领了多孔材料在发现、设计和应用上的创新突破,正推动多孔吸附剂研究进入数据驱动的全新范式。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多孔吸附剂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关键案例研究梳理了多孔材料数据库、吸附性能预测及其他相关机器学习任务上的进展,分析了在多孔材料机器学习中模型输入的原理和特点。最后总结出标准化数据库、促进知识迁移、弥合实验与模拟数据的差异及可解释模型是未来多孔吸附剂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为使用机器学习开发新型多孔吸附剂的研究者提供了简明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多孔材料 机器学习 数据驱动 预测 分离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