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方林 吴慧明 +2 位作者 程敬丽 刘迎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80,共8页
以2%阿维菌素微乳剂为研究对象,对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两种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定表面活性剂总用量,保留一种表面活性剂不作为自变量,其余表面活性剂均作为自变量,同时将助表面活性... 以2%阿维菌素微乳剂为研究对象,对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两种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定表面活性剂总用量,保留一种表面活性剂不作为自变量,其余表面活性剂均作为自变量,同时将助表面活性剂、防冻剂作为自变量的方法设计试验方案;因变量选择微乳剂透明温度区域(TTS)的下端温度(TL)、上端温度(TH)及整个区域范围(TR=TH-TL)。以TH作为因变量,对正交设计测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与极差分析,所获得优化配方的TTS为-15.0℃~66.5℃;对均匀设计测试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同时对TH及TR进行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45和0.9851,TH、TR预测结果分别为71.5℃和87.1℃,实测结果分别为71.6℃和87.3℃;Turbiscan扫描结果表明,应用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优化得到的制剂在54℃下热贮14d,体系均相当稳定。研究结果表明:(1)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均可成功应用于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可大幅度减轻工作量,快速获得性能优异的制剂配方;(2)将微乳剂TTS作为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试验时的考察指标是合适的,TTS可拆分成TL、TH及TR3个因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剂 正交设计 均匀设计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 透明温度区域 Turbisc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能与界面张力在农药水乳剂制备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程敬丽 朱金文 +1 位作者 魏方林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2-67,共6页
为了探明机械能与界面张力在农药水乳剂制备中的作用机理,配制了6.9%精唑禾草灵水乳剂、30%毒死蜱水乳剂、5.7%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测定、对比了同一配方用不同加工设备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滴粒径分布以及同一种农药用不同乳化剂... 为了探明机械能与界面张力在农药水乳剂制备中的作用机理,配制了6.9%精唑禾草灵水乳剂、30%毒死蜱水乳剂、5.7%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测定、对比了同一配方用不同加工设备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滴粒径分布以及同一种农药用不同乳化剂组合加工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液稳定性和界面张力等数据。结果表明: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尤其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具有嵌段聚醚型结构的非离子型乳化剂和磷酸酯类的阴离子型乳化剂配制,同时用提供机械能较高的高剪切乳化机加工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据此得出结论:在水乳剂的配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减小界面张力,同时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来增加乳液体系的机械能则能快速筛选出优良的水乳剂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乳剂 制备机理 乳化作用 机械能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标记免疫层析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司芳芳 郭逸蓉 +3 位作者 赵颖 桂文君 王蒙岑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7,共9页
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探寻开发灵敏、准确、可靠、便捷且适用性强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层析法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色谱层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其中,基于胶体金标... 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探寻开发灵敏、准确、可靠、便捷且适用性强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层析法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色谱层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其中,基于胶体金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以其便捷、成本低、可视化等优点而受到普遍欢迎。近年来随着量子点、时间分辨荧光微球、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等新型纳米标记材料的出现,免疫层析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文章从标记类型(非共价作用标记及共价作用标记)及标记材料(胶体金、纳米碳、量子点、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磁性纳米颗粒、时间分辨荧光微球及荧光乳胶颗粒)等方面,综述了不同纳米材料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可为深入开展农药残留免疫层析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免疫层析技术 纳米标记材料 胶体金 量子点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常用农药对环棱螺、圆田螺和河蚬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沈坚 赵颖 +1 位作者 李少南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9-566,共8页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常用农药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3种本地底栖生物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毒性效应,同时测定了螺类不同大小个体对供试农药的敏感性。...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常用农药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3种本地底栖生物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毒性效应,同时测定了螺类不同大小个体对供试农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环棱螺的96 h-LC50值分别为4.32、3.62和15.2 mg/L,对圆田螺的96 h-LC50值分别为6.31、4.31和16.9 mg/L,对河蚬的96 h-LC50值分别为8.75、6.83和26.5 mg/L;毒死蜱和丁草胺对3种供试生物均为中等毒性,三唑酮属低毒。环棱螺幼螺对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分别比大螺高2.52、1.84和1.72倍,圆田螺幼螺对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分别比大螺高2.26、2.26和2.67倍。因此,在田间使用3种供试农药时需注意对供试底栖生物尤其是其幼体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环棱螺 圆田螺 河蚬 急性毒性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酶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春梅 程敬丽 +1 位作者 刘毅华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22,共8页
对拟除虫菊酯类单一农药残留和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介绍单一农药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中半抗原分子设计和ELISA方法建立的基础上,指出刚性连接臂是菊酯类农药免疫半抗原分子设计的一般原则,包被原和免疫原采用... 对拟除虫菊酯类单一农药残留和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介绍单一农药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中半抗原分子设计和ELISA方法建立的基础上,指出刚性连接臂是菊酯类农药免疫半抗原分子设计的一般原则,包被原和免疫原采用不同的载体蛋白和不同结构的半抗原有利于菊酯类农药ELISA方法的建立。在介绍菊酯类农药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时,剖析了通用免疫半抗原的结构特点,阐述了宽谱特异性抗体的筛选方法,揭示了在菊酯类农药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法中存在竞争半抗原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宽谱特异性抗体对不同农药的特异性差异较大的问题。并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通用免疫半抗原设计及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酶免疫分析 半抗原设计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配制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魏方林 魏晓林 +1 位作者 刘迎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9-326,共8页
以三唑磷为模式农药,研究了一种外观为颗粒状、用水稀释后成微乳液的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配制的可行性。以乳状液的中位径(D50)为因变量,各表面活性剂用量为自变量,采用混料均匀试验设计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筛选表面活性剂品种;... 以三唑磷为模式农药,研究了一种外观为颗粒状、用水稀释后成微乳液的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配制的可行性。以乳状液的中位径(D50)为因变量,各表面活性剂用量为自变量,采用混料均匀试验设计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筛选表面活性剂品种;用比例法与对分法优化各表面活性剂用量;采用旋转挤压造粒法造粒。将筛选获得的农乳500与农乳602号用于配制15%三唑磷微乳粒剂,其乳状液外观为淡蓝色透明状,分散相颗粒迁移速度为0,且不同水质(水硬度:0~3 420 mg/L,水温:10~50℃)下乳液稳定性均合格;乳状液D50为54.2 nm,粒径分布范围为15.7~122 nm,粒径增大速率为0.01%/min;乳状液在相对离心力10 730×g下离心5 min未发生相分离。结果表明:该三唑磷微乳粒剂的乳状液为微乳液,微乳粒剂可以成功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微乳剂 微乳粒剂 混料均匀试验设计 三唑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药硫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欧晓明 裴晖 +1 位作者 王晓光 樊德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34,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新农药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d的培养时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硫肟醚的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80%(质...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新农药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d的培养时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硫肟醚的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80%(质量分数)时,其降解率达到最大(46.73%),然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反而下降。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增加。30℃时降解速率达到最大(47.83%),以后温度继续升高,其降解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5—100mg/kg的质量比范围内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其质量比的增加而提高;但当质量比继续增加时,硫肟醚的降解速率表现出下降趋势。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非灭菌与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8.106×10^-3和1.63×10^-3;半衰期分别为85.5d和425.2d。微生物对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肟醚类杀虫剂 硫肟醚 土壤 降解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魏方林 朱金文 +1 位作者 李少南 朱国念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3期19-24,共6页
室内测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鹌鹑、蜜蜂、家蚕、鱼、蝌蚪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该药剂对鹌鹑7d的LD50为115(a.i.)mg/kg,对蜜蜂48h的LC50为0.0864(a.i.)mg/L,对家蚕96h的LC50为0.00622(a.i.)mg/L,对斑马鱼96h的LC50为0.113(a... 室内测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鹌鹑、蜜蜂、家蚕、鱼、蝌蚪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该药剂对鹌鹑7d的LD50为115(a.i.)mg/kg,对蜜蜂48h的LC50为0.0864(a.i.)mg/L,对家蚕96h的LC50为0.00622(a.i.)mg/L,对斑马鱼96h的LC50为0.113(a.i.)mg/L,对蝌蚪48h的LC50为0.264(a.i.)mg/L.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鹌鹑中毒,对蜜蜂剧毒,对家蚕剧毒,对鱼高毒,对蝌蚪高毒,对环境生物有较大风险,生产上使用该药剂时应注意环境生物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环境生物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炔噁草酮在水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施晨辉 陆小磊 +1 位作者 朱国念 吴慧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49-353,共5页
进行了室外大田残留试验,监测了稻田水体中丙炔噁草酮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丙炔噁草酮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2d。通过室内水解试验及模拟自然光降解试验,研究了丙炔噁草酮在稻田水与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及光降解规律。在室内25... 进行了室外大田残留试验,监测了稻田水体中丙炔噁草酮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丙炔噁草酮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2d。通过室内水解试验及模拟自然光降解试验,研究了丙炔噁草酮在稻田水与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及光降解规律。在室内25℃避光的田水与pH5.0和7.1的缓冲液中,丙炔噁草酮的降解半衰期均大于90d,而在pH9.6的缓冲溶液中的半衰期为3.7d。在室内25℃及在4 000±500lx氙灯光照下,其在田水和pH7.1、9.6的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1.8、13.2和9.8h。光对水解的显著影响可通过半衰期的长短变化来揭示,表明光照是该药剂在室外田水中迅速降解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炔噁草酮 水解 光解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克百威和三唑磷多残留ELISA分析方法研究及在环境样品中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仁耀 朱国念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522,531,共9页
采用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克百威和三唑磷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进行纯化,通过对反应模式、工作浓度、包被缓冲液、有机溶剂、离子强度、pH值等条件优选,建立优化的ELISA分析方法,对克百威和三唑磷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9ln(x)-... 采用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克百威和三唑磷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进行纯化,通过对反应模式、工作浓度、包被缓冲液、有机溶剂、离子强度、pH值等条件优选,建立优化的ELISA分析方法,对克百威和三唑磷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9ln(x)-9.9293(R2=0.9959)和Y=19.486ln(x)+39.752(R2=0.9945),抑制中浓度I50分别为20ng.mL-1和1.69ng.mL-1,最低检测限I20分别为4.46ng.mL-1和0.36ng.mL-1。建立的ELISA分析方法对水、土壤等环境样品中克百威和三唑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介于88.4%~117%之间,说明所制备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建立的ELISA分析方法可靠,可应用于克百威和三唑磷的多残留免疫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克百威 三唑磷 多残留检测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副作用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少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8-25,共8页
微生物群落在保持土壤肥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和农药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负面影响,并且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虽然对其中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均有助... 微生物群落在保持土壤肥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和农药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负面影响,并且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虽然对其中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均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农药副作用的认识,但是使用少数几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已能够满足风险评估的最低要求.论文以农药风险评估的"资料要求"为依据,对"资料要求"中涉及的"碳转化"和"氮转化"两种室内试验的特点和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此外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部门在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估中常用的几种模型,并探讨了这些模型与具体试验方法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农药的土壤微生物影响,现已建立起了比较规范化的室内测定方法,目前缺乏的是与风险评估模型相配套的田间试验方法或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土壤微生物群落 副作用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2
作者 桂文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3-18,共6页
伴随人们对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也快速发展.综述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动态作了简要介绍,总结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农药残留分... 伴随人们对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也快速发展.综述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动态作了简要介绍,总结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样品前处理 残留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生态毒理学概念及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少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5-386,共12页
农药生态毒理学是横跨毒理学、农药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文章从"关注对象"、"关注层面"、"学科归属"和"成果应用"4个方面归纳了"农药生态毒理学"与"农药环境毒理学"... 农药生态毒理学是横跨毒理学、农药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文章从"关注对象"、"关注层面"、"学科归属"和"成果应用"4个方面归纳了"农药生态毒理学"与"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区别,并从"试验历期"、"剂量设置"、"可控性"、"暴露评估"以及"研究的阶段性"等不同侧面阐述了农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要素。对于除人类以外的非靶标生物的关注以及提倡用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是农药生态毒理学区别于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明显特征。按照试验历期的长短,农药生态效应评估试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按照试验条件的可控性,则可分为"室内"、"半田间"和"田间"3个层次。从经济和时效性角度考虑,农药生态效应评估试验应遵从先急性、后慢性,先室内、后田间的顺序;为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试验设计时应确保受试生物在室内试验中所受的胁迫强度高于半田间或田间试验。鉴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药生态毒理学家应该有意识地使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现有的农药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相衔接,惟其如此,相关研究成果的生态学意义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随着人们对农药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关系认识水平的提高,农药生态毒理学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将反过来促进农药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生态毒理学 生态系统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对草地贪夜蛾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丽丽 刘振东 +3 位作者 赵小英 杨志刚 郭前爽 杜永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171,共9页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蛾雄蛾的暗期活动时间延后,而雌蛾的活动节律则没有变化,雌雄蛾之间产生了活动节律的时间差。同时,雌雄交配率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下降,交配日龄则显著延迟2 d。由于交配日龄延迟,产卵量及其孵化率也相应降低。性信息素喷射时间间隔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释放滴度有显著影响,当间隔时间为5、10、20 min时,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滴度显著下降,以5 min为最低。因此,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不仅影响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定向,对雌雄蛾间化学通讯和交配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求偶 交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吡虫啉与啶虫脒农药残留速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梅 罗逢建 +2 位作者 陈宗懋 赵颖 朱国念 《中国茶叶》 2018年第2期31-35,共5页
为进一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水溶性农药在茶叶中的限制使用,研究了基于直接竞争免疫层析法原理的金标速测试纸条对茶叶中吡虫啉、啶虫脒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效果。该速测卡可用于鲜叶和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干茶样品中吡虫啉、啶... 为进一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水溶性农药在茶叶中的限制使用,研究了基于直接竞争免疫层析法原理的金标速测试纸条对茶叶中吡虫啉、啶虫脒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效果。该速测卡可用于鲜叶和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干茶样品中吡虫啉、啶虫脒的半定量测定,测定范围:<0.05,0.05~0.50,>0.50 mg/kg,速测准确率达到90.5%以上,假阳性和假阴性概率分别低于2.4%和3.5%,能够满足欧盟和中国对茶叶中的吡虫啉、啶虫脒的最大残留限量的的不同检测要求。该速测卡具有检测时间短(10~15min)、灵敏度高(检出限为0.05 mg/kg)、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操作员技术水平要求低,在简易实验室,甚至室外就能进行现场检测等优点,可为政府等部门管理人员提供一种有效的监管、监测手段,可为企业收购农户及其他来源的茶叶以及拼配、出口和市场抽查等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农残检测提供有效的初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啶虫脒残留双联速测卡 水溶性农药残留 茶叶 速测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螟成虫在高剂量性信息素交配干扰环境中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被引量:3
16
作者 桂嘉唯 王未英 +6 位作者 姚晓明 伍绍龙 刘天波 林宇丰 赵洪 郭前爽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中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分析比较性信息素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 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 11-16∶Ac)抑制大螟成虫求偶和交配的差异,为田间大螟有效的交配干...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中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分析比较性信息素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 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 11-16∶Ac)抑制大螟成虫求偶和交配的差异,为田间大螟有效的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方法】在风洞生物测定仪中模拟性信息素高剂量环境,采用2-D行为记录和分析、行为观测、卵巢解剖、性信息素提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雌雄成虫的移动距离、求偶和交配率以及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采用主动释放器试验评价了合成的性信息素的田间交配干扰效果。【结果】大螟雄成虫在暗期第1个小时的移动距离大于其他时间段的,在Z 11-16∶Ac环境中大螟雄成虫移动距离占整个暗期移动距离的51.8%±9.3%,远高于对照(无性信息素释放)和Z 11-16∶Ald环境中的,而暗期不同时间雌成虫移动距离则没有显著差异。Z 11-16∶Ac和Z 11-16∶Ald环境中雌成虫产卵器伸出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环境中的。在对照环境中,1日龄雌成虫产卵器伸出比例为76.7%±14.6%,显著高于Z 11-16∶Ald环境中的(29.2%±13.1%)和Z 11-16∶Ac环境中的(26.7%±11.7%)。而各交配干扰环境中不同日龄大螟雌成虫产卵器开始伸出时间和伸出后的持续时间则无显著差异。对照环境中,雌雄成虫的交配率高达72.2%±5.6%,Z 11-16∶Ac和Z 11-16∶Ald环境中交配率分别为40.5%±3.4%和45.2%±3.1%,说明对照组交配率显著高于交配干扰组。在不同的交配干扰环境中,雌成虫性信息素Z 11-16∶Ald和16∶Ac的滴度无显著差异,Z 11-16∶Ac处理后顺11-十六碳烯醇(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显著降低,对照环境中的雌成虫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分别为(3.79±2.56)和(7.29±4.49)ng,但Z 11-16∶Ac环境中仅分别为(0.80±0.59)和(1.99±0.45)ng。Z 11-16∶Ald环境中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则与对照环境中的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验证了交配干扰的效果,Z 11-16∶Ac交配干扰效果比Z 11-16∶Ald要稳定和高效,Z 11-16∶Ald的交配干扰效果则与地理种群有关。【结论】大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化合物需要加入Z 11-16∶Ac才能使交配干扰效果稳定和高效,仅仅只有Z 11-16∶Ald时干扰效果可能会受地理种群的影响,Z 11-16∶Ac不仅干扰雄成虫求偶,也同时影响了雌成虫性信息素的滴度以及雌雄成虫的交配,因此,在多个方面提高了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螟 求偶行为 交配行为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溶剂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气相色谱快速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多种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47
17
作者 吴刚 鲍晓霞 +3 位作者 王华雄 俞春燕 吴慧明 叶庆富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2,共6页
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猪肉、牛肉、鸡肉及鱼肉中3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以乙腈作为溶剂,对试样采用加速溶剂萃取仪萃取,自动凝胶渗透色谱仪净化预处理,N-丙基乙二胺(PSA)填料再净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火焰光度检测器(磷型... 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猪肉、牛肉、鸡肉及鱼肉中3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以乙腈作为溶剂,对试样采用加速溶剂萃取仪萃取,自动凝胶渗透色谱仪净化预处理,N-丙基乙二胺(PSA)填料再净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火焰光度检测器(磷型)检测,内标法定量。该方法分离效果良好,重现性好,灵敏度、精密度高,杂质干扰少。36种有机磷农药的检测限(LOD)为0.0012mg/kg(乙拌磷)~0.014mg/kg(吡唑硫磷),定量限(LOQ)为0.004mg/kg(乙拌磷)~0.047mg/kg(吡唑硫磷)。当试样中有机磷农药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05,0.1,0.2mg/kg时,回收率为58.2%~106.3%。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和添加回收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凝胶渗透色谱 加速溶剂萃取 有机磷农药 动物源性样品 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和黄连中十五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方法 被引量:34
18
作者 吴加伦 邹耀华 李丽青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5-70,共6页
建立了白芍和黄连两种中药材中六六六、滴滴涕、艾氏荆、五氯硝基苯、甲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的多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索氏提取器中以石油醚(60-90℃)为溶剂提取样品,提取液经氧化铝与弗罗里硅... 建立了白芍和黄连两种中药材中六六六、滴滴涕、艾氏荆、五氯硝基苯、甲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的多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索氏提取器中以石油醚(60-90℃)为溶剂提取样品,提取液经氧化铝与弗罗里硅土的混合柱净化,采用农残分析专用柱农残Ⅱ柱分离,GC—ECD检测器检测农药的残留量。方法的最小检出量(LOD)为0.0005—0.0060n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05~0.050mg/kg;3个添加水平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9.8%~114.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白芍 黄连 有机氯 拟除虫菊酯 农药多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朱金文 魏方林 +2 位作者 李少南 张自强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1-45,共5页
氟虫腈是我国稻桑混栽地区水稻上普遍使用的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口器注入法与药膜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氟虫腈对2龄、3龄、4龄、5龄家蚕的摄入LC50值(48h,下同)分别为4.89、6.46、9.47、11.59mg/L;对5龄家蚕... 氟虫腈是我国稻桑混栽地区水稻上普遍使用的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口器注入法与药膜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氟虫腈对2龄、3龄、4龄、5龄家蚕的摄入LC50值(48h,下同)分别为4.89、6.46、9.47、11.59mg/L;对5龄家蚕的LD50值为1.38μg/蚕;在25、30、35℃3个温度下,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4.81、4.59、2.05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s、10s、1m in、10m in、1h时,氟虫腈对3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9.12、6.46、4.39、3.68、2.80mg/L;家蚕在氟虫腈药膜上爬行1、10、30、60m in后,对4龄家蚕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2.82、2.35、2.05、1.57μg/cm2。研究表明,胃毒是氟虫腈对家蚕的主要作用方式,氟虫腈在桑园附近水稻上使用对家蚕有较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家蚕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朱金文 魏方林 +1 位作者 李少南 朱国念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2-275,共4页
在室内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桑园杀虫剂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2~5龄家蚕幼虫的摄入LC50值(48h,25℃)分别为1.11、1.73、3.48与4.12mg/L;.在20、25、30、35℃下,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LC50值(48h)分别为1... 在室内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桑园杀虫剂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2~5龄家蚕幼虫的摄入LC50值(48h,25℃)分别为1.11、1.73、3.48与4.12mg/L;.在20、25、30、35℃下,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LC50值(48h)分别为1.70、1.80、0.49与0.40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s、10s、1min,10min与1h时,毒死蜱对4龄家蚕幼虫的LC50值(48h,25℃)分别为5.55、3.64、3.15、2.12与1.54mg/L;家蚕幼虫在毒死蜱药膜上爬行1、10、30与60min后,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接触LD50值(48h,25℃)分别为3.59、0.28、0.20、0.12μ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杀虫剂 毒死蜱 家蚕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