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导向的浙江省新增建成区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与分区调控
1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2 位作者 林心乐 王森森 高蔚铭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80-290,共11页
科学测度低碳导向下城市新增建成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实现分区调控,同时揭示多维因素在不同分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性影响,对城市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以浙江省为例,基于“经济-环境”复合视角在斑块尺度构建城市新增建... 科学测度低碳导向下城市新增建成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实现分区调控,同时揭示多维因素在不同分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性影响,对城市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以浙江省为例,基于“经济-环境”复合视角在斑块尺度构建城市新增建成区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模型,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其空间格局,通过“经济-环境”耦合的二维矩阵对其进行调控分区,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均值为0.74,高值区集中在浙江北部四市交界处和宁波中部,低值区在浙江南部形成多个中小型组团。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77,在空间上形成“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的格局。2)将城市新增建成区分为4种类型:低碳发展区面积占比为59.12%,呈“大集聚、小分散”块状格局;减排增效区面积占比最低,仅为8.30%;低碳示范区在空间上与减排增效区相互交错,零散分布;绿色转型区呈集中分布态势。3)功能配置要素在低碳发展区、减排增效区和低碳示范区对经济效率均有较大影响。在绿色转型区,交通建设和公共服务要素的影响力较高。对碳排放效率而言,不同维度要素的影响力排序受到区域差异的显著影响。城市多元主体应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新增建成区采取对应措施,合理提高其经济效率并有效降低碳排放效率,促进城市减排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新增建成区 土地利用效率 分区调控 地理探测器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51
2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1 位作者 罗文斌 王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1-46,共6页
研究目的:测度浙江省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AHP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2)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 研究目的:测度浙江省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AHP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2)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3)通过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4)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研究结论: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效应、工业化进程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效益绩效则主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俱乐部趋同"格局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主导的产业梯度转移、需求拉动等外溢效应以及周边地区的学习机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土地的空间重组与优化能明显提高土地绩效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绩效 ESDA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韦仕川 吴次芳 +1 位作者 杨杨 冯科 《技术经济》 2008年第1期18-23,共6页
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台州—宁渡—杭州—嘉兴等沿海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农地利用具有比较优势;浙江省在目前区域土地利用... 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台州—宁渡—杭州—嘉兴等沿海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农地利用具有比较优势;浙江省在目前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上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分配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是协调浙江省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土地资源配置 耕地资源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研究——以东营市为例 被引量:52
4
作者 韦仕川 吴次芳 +2 位作者 杨杨 黄木易 杨志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5-189,共5页
基于RS和G IS技术,以东营市为例,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结构特征,确定综合土地生态风险指数,然后通过系统采样、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对土地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变量空间化,生成1996和2005年土地生态风险演变规律分布图。研... 基于RS和G IS技术,以东营市为例,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结构特征,确定综合土地生态风险指数,然后通过系统采样、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对土地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变量空间化,生成1996和2005年土地生态风险演变规律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东营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居民工矿用地大幅增加,次生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油田生产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近10年来,生态风险重心已经由南部的广饶地区转移到中部的东营地区,生态风险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区域内土地生态风险分布极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高风险区域为居民及工矿用地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东营区;中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广饶地区和土地盐碱化严重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河口区和垦利县的东部。最后针对土地生态风险分布格局,提出了生态环境安全的政策建议及改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空间分析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盐碱地精确农作管理分区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艳 史舟 +2 位作者 吴次芳 李洪义 李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89,共6页
为了便于对盐碱地实施变量管理和精确农作,以海涂围垦区盐碱土为研究对象,以NDVI数据、盐分数据以及作物产量数据作为分区变量,对一面积为15hm2的盐碱地农田进行了基于多个数据源的精确农作管理分区研究。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分... 为了便于对盐碱地实施变量管理和精确农作,以海涂围垦区盐碱土为研究对象,以NDVI数据、盐分数据以及作物产量数据作为分区变量,对一面积为15hm2的盐碱地农田进行了基于多个数据源的精确农作管理分区研究。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分类分区,引入了模糊聚类指数(FPI)和归一化分类熵(NCE)作为最佳分区数目的判断标准,通过单项方差分析对分区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研究发现,对本研究区,最佳的分区数目为三个。不同管理分区之间土壤化学性质(EC1:5,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碱解氮以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均值都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其中子区3具有最高的肥力水平和作物生产能力而子区1最低。利用所选取的三个变量,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较好地进行精确农作管理分区划分。分区结果不但可以指导采样,而且可以作为变量管理的决策单元用于田间变量管理作业中,为精确农业变量投入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聚类 管理分区 盐碱土 精确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志荣 吴次芳 +1 位作者 刘勇 陆张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采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结合浙江省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区域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浙江省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呈逐年增强的趋势... 采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结合浙江省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区域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浙江省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土地利用整体上朝利用强度增大、广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浙江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与土地利用生态位差值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相关度最高;(3)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控制非农用地的外延扩展,增加农地转用的生态补偿,减小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差值能有效抑制农地的快速减少,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经济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模拟及政策启示——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2 位作者 林宁 吴丽 江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8-44,共7页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及决算数变化幅度正相关。研究结论:依靠耕地占用税制度安排抑制耕地数量减少需要区分政府的目的与行为,设置合理的耕地占用税预算数与决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占用税 BP神经网络 耕地数量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基于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杨 吴次芳 +1 位作者 韦仕川 郑娟尔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25,共7页
研究目的:定量测度符合中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增长阻尼",为制定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目标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构建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作为基础模型,并修正前提假设,使其更符合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 研究目的:定量测度符合中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增长阻尼",为制定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目标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构建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作为基础模型,并修正前提假设,使其更符合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中国现在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在没有土地资源约束的情形下降低0.7512%。研究结论:有效贯彻和执行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加上技术进步和日益下降的土地份额,未来的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增长阻尼 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秋萍 陆汝成 +3 位作者 李冠 梁宝坤 梁倩婧 林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3,共8页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外有关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响应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外有关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响应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论: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意义重大,未来可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耦合关系、驱动机制、时空模拟以及不同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贸易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贸易发展 综述 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问题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陆张维 吴次芳 岳文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9-65,共7页
研究目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配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的思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价,动态调... 研究目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配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的思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价,动态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增强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激励地方政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建设用地指标 动态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研究——以漳州市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志荣 刘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8198-8201,共4页
以漳州市为案例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构成特点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并针对其土地可持... 以漳州市为案例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构成特点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并针对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保护分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12
作者 杨志荣 韦仕川 靳相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582-10584,10586,共4页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以耕地转用为建设用地的利益驱动力为耕地保护分区的标准,将义乌、慈溪、永嘉等18个县级单元划分为浙江省耕地保护的一级重点区域,而淳安县、平阳县、东阳市等10个县级单元划分为耕地保护的二级区域,剩下的洞头...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以耕地转用为建设用地的利益驱动力为耕地保护分区的标准,将义乌、慈溪、永嘉等18个县级单元划分为浙江省耕地保护的一级重点区域,而淳安县、平阳县、东阳市等10个县级单元划分为耕地保护的二级区域,剩下的洞头县、安吉县、景宁县等30个县级单元划分为耕地保护的三级区域,最后针对各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切实的耕地分区保护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比较优势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哲远 华元春 +1 位作者 吴次芳 赵建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3-48,共6页
研究目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反馈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规划布局与现实的差距,实现"动态规划"。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阐述了基于SPOT5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精度要求,... 研究目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反馈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规划布局与现实的差距,实现"动态规划"。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阐述了基于SPOT5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精度要求,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是快速进行乡镇级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技术支撑。研究结论:以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为例,证实了SPOT5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塘栖镇1997—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中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预留区域用途管制规则的比例为86.84%,城乡居民点用地扩展违反规划用途管制规则最为显著。主动调整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群体利益,是编制第三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动态监测 遥感 乡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61
14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1 位作者 林宁 沈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9-315,I0007,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地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可以从投入产出解释土地利用的生态影响,帮助实现土地利用成本最小化时生态价值的最大化。该文首先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CR-I模型,并确定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指标,对31个省市区...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地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可以从投入产出解释土地利用的生态影响,帮助实现土地利用成本最小化时生态价值的最大化。该文首先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CR-I模型,并确定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指标,对31个省市区进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计算,获得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其次基于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阐述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依据优化原则优化设计DEA有效下土地利用投入与土地利用产出,并计算得到固定土地面积与GDP下实现DEA有效的调控因子改变值。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是可行的,土地生态效率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土地利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土地利用可以通过投入产出优化实现土地利用生态效率DEA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分析 区域规划 生态效率 DEA 空间分布 效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与建设用地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研究 被引量:53
15
作者 吴次芳 陆张维 +2 位作者 杨志荣 郑娟尔 冯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3,共6页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化和建设用地不同阶段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处于均衡状态,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是城市化步伐推进的必然结果,但在短期内城市...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化和建设用地不同阶段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处于均衡状态,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是城市化步伐推进的必然结果,但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是诱导建设用地面积扩张的直接因素;(2)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不是城市化步伐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相反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3)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贡献有限;(4)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在近期对建设用地数量增加的解释力偏低,而在远期基本能对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予以解释。研究结论: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化发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在近期适当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远期则需选择用地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城市化 计量分析 协整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 方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动态演变格局——基于EBI和EBIi的研究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杨杨 吴次芳 +1 位作者 韦仕川 郑娟尔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31,共9页
研究目的:对21世纪初期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空间动态演变格局、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局部空间差异进行探索。研究方法: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EBI、EBIi)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上,... 研究目的:对21世纪初期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空间动态演变格局、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局部空间差异进行探索。研究方法: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EBI、EBIi)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上,建设用地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和空间关联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2)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3)从局部看,建设用地扩展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4)第二产业和非农业人口增长率对建设用地扩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研究结论:忽视了地理位置因素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无法真正反映空间要素的动态演变过程,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效地避免了方差不稳定性,为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动态演变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统计 建设用地扩展 空间自相关指数 空间集聚 空间差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85
17
作者 刘勇 吴次芳 +1 位作者 岳文泽 叶艳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61-2269,共9页
目前项目角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较少,受到研究幅度的制约,而且已有研究中对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和生态效应的系统分析较少。选择典型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以GIS和景观指数为研究手段,结合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目前项目角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较少,受到研究幅度的制约,而且已有研究中对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和生态效应的系统分析较少。选择典型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以GIS和景观指数为研究手段,结合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包括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物质和能量流通、维持景观格局稳定、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提高生态服务价值等5个方面。研究区土地整理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最大斑块面积提高、斑块密度减少、聚集度提高、廊道宽度和连通度提高、缓冲区宽度增加、植被覆盖增加、合理功能分区是土地整理的正效应,而景观多样性降低、分维数减少和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是其负效应。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时应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被引量:53
18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3,共8页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向效应,但中西部城市与东部相比更偏向于依赖初始禀赋;在当前的产业集聚初步阶段,产业多样性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交通成本降低、消费多样性和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经济开放政策呈明显的正向效应;目前土地市场化政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效应,但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地域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差异性很大;以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合理配置城市土地开发的功能结构、完善区域内外部交通系统、引导人口与人才集聚、深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等方面为引导方向的城市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制度和战略创新,将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密度 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 影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37
19
作者 范辉 刘卫东 吴泽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6-704,共9页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6~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探索了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6~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探索了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但是土地功能一直滞后于土地结构,阻碍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②土地利用目标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协调性逐渐提高。在研究前期,土地利用目标超前于土地利用强度,而在研究后期,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土地利用静态结构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之间的协调性比较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对发展速度却起伏不定。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之间的局部协调性逐渐上升,且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也不断提高。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局部协调性也稳步上升,但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却没有明显变化。④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尤其在研究后期提高的速度变大。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很大。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土地结构对协调性的影响小于土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协调发展度 结构-功能关系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城市空间扩展:UGB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8
20
作者 冯科 吴次芳 +1 位作者 韦仕川 刘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80,F0003,共5页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UGB管理模式,为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管理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中西方城市在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土地所有制基础、城市行政基础、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的动...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UGB管理模式,为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管理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中西方城市在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土地所有制基础、城市行政基础、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等方面存有差异,UGB管理模式并不能够简单地"复制"到中国,需要从它的正确定位、划定方法、整合管理及弹性控制等4方面进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城市空间扩展 城市增长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