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承载因素和社会功能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兵虎 陈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6-218,共3页
大学是文化的重要吸收单位,大学校园文化有四个承载因素,即文化理念、文化活动、文化景观和文化媒体。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心灵净化、文化反哺和思想凝聚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承载因素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题思政:概念提出、核心要义与建构理路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晓洁 王苑 李济沅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课题研究既深度嵌合于高校教书育人的结构框架之中,又与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高度契合。依托课题研究场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情境,遵循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有序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激发课题与思政的价值联结,是打通研究生思想... 课题研究既深度嵌合于高校教书育人的结构框架之中,又与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高度契合。依托课题研究场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情境,遵循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有序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激发课题与思政的价值联结,是打通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之举。课题思政是以研究生群体为主要对象,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为根本旨归,以课题研究为承载介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题研究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全周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其核心要义在于教育空间向生活空间有序延展、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联动、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有机融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互嵌。课题思政的建构需要从内容供给、主体协同以及场景构建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题思政 概念 核心要义 建构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与解析:“海归废物”现象的心态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济沅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1,共9页
“海归废物”多以“海外留学归来的失业失学者”作为符号标签定义自我,反映出部分海归青年的集体困惑和现实困境,折射出该群体对就业压力的抵抗、对生活失意的无奈和对人生方向的迷茫。“海归废物”之“废”覆盖了工作和生活全域,不仅... “海归废物”多以“海外留学归来的失业失学者”作为符号标签定义自我,反映出部分海归青年的集体困惑和现实困境,折射出该群体对就业压力的抵抗、对生活失意的无奈和对人生方向的迷茫。“海归废物”之“废”覆盖了工作和生活全域,不仅指向职场竞争的单一维度,同时还涵括了社会嵌入、文化融合等多维向度。从本质上看,将“海归”和“废物”对立拼接的表达方式,折射出部分海归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之间纠结、撕扯、对抗等复杂情绪和生存样态。“海归废物”现象的生成是一定结构性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从主动调适心态、完善支持体系以及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废物” 映像建构 社会心态 成因解析 破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运行视角的“大思政课”形态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济沅 代玉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71,共5页
从实施主体、空间场景、互动形式等维度综合来看,“大思政课”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形态,以生活实践为拓展形态,并最终熔铸于社会运行的泛在形态。“大思政课”的思政课程形态以思政课教师为实施主体,以思政课堂为基本空间,以基于社会现实... 从实施主体、空间场景、互动形式等维度综合来看,“大思政课”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形态,以生活实践为拓展形态,并最终熔铸于社会运行的泛在形态。“大思政课”的思政课程形态以思政课教师为实施主体,以思政课堂为基本空间,以基于社会现实的理论阐释为主要实践互动形式。生活实践形态以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实施主体,以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场景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亲身参与、具身体验为主要形式。社会运行形态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先进典型、主流媒介等为主导的社会全员为实施主体,以社会生活全域为空间,以基于学生置身社会运行中的亲身感知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为实践方式。三种形态有机联结、逻辑递进、融合共生,共同铸就了善用“大思政课”的理路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 “大思政课” 基础形态 拓展形态 泛在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