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建荣 于涟 +2 位作者 周继勇 张志育 郑筱祥 《浙江畜牧兽医》 1999年第4期8-9,共2页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V 疫苗接种 母源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杯状细胞在肠道免疫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文娟 来利华 王青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6-1050,共5页
杯状细胞(GC)是人和哺乳动物的一种单细胞腺,分布于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部位的上皮中。肠道内的黏蛋白2(MUC2)主要由GC分泌,黏蛋白和水、无机盐等在肠道黏膜上皮表面形成黏液屏障,在抵御外源细菌和肠道固有微生物侵袭、维持肠... 杯状细胞(GC)是人和哺乳动物的一种单细胞腺,分布于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部位的上皮中。肠道内的黏蛋白2(MUC2)主要由GC分泌,黏蛋白和水、无机盐等在肠道黏膜上皮表面形成黏液屏障,在抵御外源细菌和肠道固有微生物侵袭、维持肠黏膜动态平衡、调控微生物-宿主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GC及其分泌黏蛋白的缺陷与肠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我们总结了GC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肠道免疫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状细胞 黏蛋白 黏液层 炎症性肠病 肠道免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参与免疫应答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志勇 王晓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79-781,F0004,共4页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古老且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最早由Ashford和Porten于1962年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人的肝细胞在加入高血糖素后出现的自食(Self-eat-ing)现象而被发现[1]。后来人们将该现象命名...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古老且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最早由Ashford和Porten于1962年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人的肝细胞在加入高血糖素后出现的自食(Self-eat-ing)现象而被发现[1]。后来人们将该现象命名为自噬。其通过双层膜包裹部分胞浆和细胞内需要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后者随之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并最终将所包裹的内容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免疫应答 电子显微镜观察 细胞内物质 自噬溶酶体 调控 真核生物 高血糖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KL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裘建明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9-231,共3页
RANKL是新近发现的免疫分子 ,它在体内介导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近来 ,关于它的免疫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如调节T DC以相互作用等。本文拟对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 RANKL 免疫调节 T细胞 树突状细胞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介导基因转染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经忠 王青青 余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1-487,共7页
聚乙烯亚胺是一种新型阳离子多聚物基因释放载体,可结合浓缩DNA,通过粘附内吞,进入细胞,使携带的质粒表达。本研究目的通过对聚乙烯亚胺各种转染参数的测定,为合成以聚乙烯亚胺为骨架的人工载体积累数据。方法:本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分... 聚乙烯亚胺是一种新型阳离子多聚物基因释放载体,可结合浓缩DNA,通过粘附内吞,进入细胞,使携带的质粒表达。本研究目的通过对聚乙烯亚胺各种转染参数的测定,为合成以聚乙烯亚胺为骨架的人工载体积累数据。方法:本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分别结合含β半乳糖甙酶报告基因的pSVβ表达质粒、含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pEGFP质粒转染Cos-7细胞,通过组织化学法测定细胞抽提产物中β半乳糖甙酶的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比例,来测定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各种参数。结果:在培养液中,6μg/ml聚乙烯亚胺作用24h,NIH 3T3细胞生存率为64.2%,7μg/ml聚乙烯亚胺细胞生存率为54.4%。电泳阻滞试验,聚乙烯亚胺在N/P比在3.0以上方可完全结合DNA。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可增加聚乙烯亚胺的转染效率。培养液中的白蛋白、血清可降低转染效率。作为配制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溶媒,HEPES缓冲液优于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优于5%葡萄糖。配制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溶媒中加入Mg2+降低转染效率。聚乙烯亚胺转染效率优于SuperFectTM(断裂型树突状多聚物),而毒性低于SuperFectTM。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聚乙烯亚胺与DNA结合配伍的N/P比计算公式,N/P=7.75×b/c,这里b是PEI的质量(μg),c是质粒的质量(μg);PEI的工作终浓度应≤6μg/ml。通过体外细胞试验证明,聚乙烯亚胺是一种有效的真核细胞转染剂和人工合成基因载体的骨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基因转移 合成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立煌 王青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9-344,共6页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及过继免疫疗法,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呈上升趋势,但真正用于临床还有许多困...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及过继免疫疗法,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呈上升趋势,但真正用于临床还有许多困难,面临许多挑战。在对肿瘤微环境的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肿瘤的免疫治疗将会成为一个进展更加迅速的研究领域,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综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免疫疗法 免疫逃逸 主动免疫治疗 被动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激胃癌细胞外泌体致敏DC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云山 蔡志坚 钟海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目的:探讨热激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诱导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方法:制备小鼠前胃癌细胞(murine foregastric cancer cells,MFC)来源外泌体(Exo)、热... 目的:探讨热激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诱导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方法:制备小鼠前胃癌细胞(murine foregastric cancer cells,MFC)来源外泌体(Exo)、热激MFC细胞来源外泌体(Exo/HS)及MFC细胞冻融抗原(lysates,Lys),通过电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的成分。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将Exo/HS、Exo和Lys冲击致敏DCs,制备的DCs瘤苗分别命名为DC-Exo/HS、DC-Exo和DC-Lys。HSP70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转染MFC细胞,热激后分离上清,用制备外泌体致敏DCs,流式术检测DCs的表型。以DC-Exo/HS、DC-Exo、DC-Lys、DC和PBS免疫小鼠,3H-TdR法检测脾脏T细胞的增殖,LDH法检测脾细胞CTL活性。建立MFC细胞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各组DCs瘤苗的免疫治疗效应。结果:电镜确认外泌体为膜性小囊泡。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Exo/HS含有高水平的HSP70,流式术发现热激MFC细胞来源外泌体能显著上调DCs表面MHC-Ⅱ、CD80、CD86和CD40分子的表达,HSP70 siRNA干扰能下调热激MFC细胞来源外泌体刺激的DCs表面MHC-Ⅱ、CD80、CD86和CD40分子的表达。3H-TdR检测结果显示DC-Exo/H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强于DC-Exo、DC-Lys、DC和PBS组(均P〈0.01),LDH检测结果表明DC-Exo/HS诱导的CTL活性显著高于DC-Exo、DC-Lys、DC和PBS组(均P〈0.01),HSP70 siRNA组诱导的CT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siRNA组(P〈0.01)。免疫治疗结果显示,DC-Exo/HS对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效应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热激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致敏的DCs能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 胃癌细胞 外泌体 树突状细胞 抗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RGD肽CP9修饰的聚乙烯亚胺复合物的理化特性及其转基因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达 王青青 +4 位作者 汤谷平 李经忠 黄宏靓 沈芬平 余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15-621,共7页
目的:构建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CP9修饰的聚乙烯亚胺(PE I),观察其理化特性和转基因功能。方法:通过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 im idy l-3-(2-pyridy ld ith io)]prop ionate,SPDP)将CP9偶联到PE I上,合成... 目的:构建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CP9修饰的聚乙烯亚胺(PE I),观察其理化特性和转基因功能。方法:通过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 im idy l-3-(2-pyridy ld ith io)]prop ionate,SPDP)将CP9偶联到PE I上,合成新型转基因载体CP9-PE I。用1H-NMR和FT-IR验证CP9的偶联;用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电镜和粒径检测,观察CP9-PE I浓缩质粒DNA的能力以及浓缩质粒DNA后形成的转染颗粒形态和粒径;通过CP9-PE I在人肝癌细胞株H epG 2中的转染实验来验证CP9对PE I的转染效率的影响;通过游离CP9肽的竞争抑制实验验证CP9-PE I的整合素靶向功能。结果:CP9成功偶联到PE I上;CP9-PE I能有效浓缩质粒DNA,形成的转染颗粒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在N/P比为10时,粒径约为200 nm。CP9-PE I的转染效率是PE I的2倍,游离CP9肽能抑制CP9-PE I的转染效率。结论:修饰了CP9的PE I能有效增加转染效率,具有整合素的靶向能力,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转基因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转基因 遗传载体 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RG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何伟刚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28-231,共4页
p53主要有两条途径来介导细胞凋亡:通过促进下游促凋亡因子的基因转录来诱导凋亡;通过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在p53转录活性缺失,或者基因转录、蛋白翻译受抑制的情况下,p53仍然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提示p53的转录... p53主要有两条途径来介导细胞凋亡:通过促进下游促凋亡因子的基因转录来诱导凋亡;通过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在p53转录活性缺失,或者基因转录、蛋白翻译受抑制的情况下,p53仍然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提示p53的转录非依赖途径在促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所以对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途径的深入了解将会对肿瘤治疗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凋亡 转录非依赖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楼剑洲 王晓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6-380,共5页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hosphatidyl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1)广泛表达于多种生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PEBP1可以与Raf-1结合,从而抑制MAPK信号转导通路,并参与对G蛋白偶联受体、NF-κB和GSK3β等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hosphatidyl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1)广泛表达于多种生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PEBP1可以与Raf-1结合,从而抑制MAPK信号转导通路,并参与对G蛋白偶联受体、NF-κB和GSK3β等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EBP1在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PEBP1通过TNF-α,FasL(Fas ligand)和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等死亡配体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PEBP1作为肿瘤转移的抑制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减少,因而PEBP1也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此外,PEBP1通过调控MAPK和NF-κB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分裂和基因组稳定性。本文就PEBP1在肿瘤研究中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 肿瘤 转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野毒株鉴定及理化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继勇 叶伟成 +1 位作者 于涟 冯桂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9-102,共4页
将浙江省六个地市的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法氏囊组织处理后,直接在鸡胚上接种于成纤维细胞盲传2~15代,均能不同程度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病毒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理... 将浙江省六个地市的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法氏囊组织处理后,直接在鸡胚上接种于成纤维细胞盲传2~15代,均能不同程度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病毒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理化特性测定等证实所分离的7株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毒 鉴定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厉倩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白细胞介素 2 2 (Interleukin 2 2 ,IL 2 2 )是白细胞介素 10家族的一个新成员 ,由 179个氨基酸组成 ,小鼠、人IL 2 2与IL 10分别有 2 2 % ,2 5 %的同源性。IL 2 2在机体多种组织中表达并可由多种细胞分泌 ,其受体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异源... 白细胞介素 2 2 (Interleukin 2 2 ,IL 2 2 )是白细胞介素 10家族的一个新成员 ,由 179个氨基酸组成 ,小鼠、人IL 2 2与IL 10分别有 2 2 % ,2 5 %的同源性。IL 2 2在机体多种组织中表达并可由多种细胞分泌 ,其受体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异源双体 ,分布广泛。IL 2 2除了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反应外 ,它还参与炎症反应并与多种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2 受体 信号转导 免疫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免疫效应分析
13
作者 冷建杭 张立煌 +1 位作者 姚航平 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基因修饰 巨噬细胞 免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2γ/GM-CSF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其双重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张意 陈国友 +4 位作者 王建莉 卢琳 蒋应明 于益芝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双重生物学活性的MIP-2γ/GM—CSF融合蛋白。方法:通过引物设计和分级克隆的策略构建了MIP-2γ/GM—CSF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MIP-2γ与GM-CSF由(Gly4Ser)3相连;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收集含融合蛋白的细胞...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双重生物学活性的MIP-2γ/GM—CSF融合蛋白。方法:通过引物设计和分级克隆的策略构建了MIP-2γ/GM—CSF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MIP-2γ与GM-CSF由(Gly4Ser)3相连;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收集含融合蛋白的细胞培养上清;研究了该融合蛋白在体外的促造血细胞增殖活性和对免疫细胞的趋化活性。结果:MIP-2γ/GM—CSF融合基因载体构建正确;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4.9 kD;初步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融合蛋白能有效促进TF—1细胞增殖,比活性约为2.2×107IU/mg,并能显著刺激骨髓细胞的集落形成;融合蛋白能有效趋化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CD3+T细胞。结论:MIP-2γ/GM—CSF融合蛋白具有促进造血和趋化免疫细胞的双重活性,有望成为在造血调控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良好开发应用前景的新型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 MIP-2γ GM-CSF 造血 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4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郑月娟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白细胞介素 2 4 (Interleukin 2 4 ,IL 2 4 )又称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 7(melanoma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gene 7,mda 7) ,它主要由CD3-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 ,属分泌型蛋白 ,由 2 0 6个氨基酸组成 ,属于IL 10家族的成员。mda ... 白细胞介素 2 4 (Interleukin 2 4 ,IL 2 4 )又称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 7(melanoma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gene 7,mda 7) ,它主要由CD3-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 ,属分泌型蛋白 ,由 2 0 6个氨基酸组成 ,属于IL 10家族的成员。mda 7/IL 2 4作为细胞因子能诱导多种其它细胞因子的表达 ;作为肿瘤抑制基因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生长 ,以及引起黑色素瘤细胞末端分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4 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在口蹄疫病毒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永强 盛祖恬 《预防兽医学进展》 1999年第2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口蹄疫 病毒 分子生物学 单克隆抗体 偶蹄类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外膜囊泡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琪 吴敏 +4 位作者 白宏震 郭则灵 周峻 王青青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目的:以细菌外膜囊泡(OMV)结合三嵌段聚合物普朗尼克F127(PEO_(100)-PPO_(65)-PEO_(100)),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的纳米载药体系OMV-F127。方法:培养减毒沙门菌,用超滤离心法与超声破碎法提取OMV,机械挤压法制得OM... 目的:以细菌外膜囊泡(OMV)结合三嵌段聚合物普朗尼克F127(PEO_(100)-PPO_(65)-PEO_(100)),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的纳米载药体系OMV-F127。方法:培养减毒沙门菌,用超滤离心法与超声破碎法提取OMV,机械挤压法制得OMV-F127;蛋白质定量试剂盒和SDS-PAGE法检测OMV的蛋白含量和成分;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法检测OMV-F127形态学特征、粒径、电位及其稳定性;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46.7为细胞模型,ELISA检测OMV-F127对抗肿瘤细胞因子的分泌作用。结果:两种方法成功提取到减毒沙门菌的OMV,其蛋白质总量分别为2.8 mg/mL和2.7 mg/mL。成功制备OMV-F127且含有OMV的标志蛋白OmpF/C。OMV为纳米级囊泡结构,F127以及OMV-F127为球形纳米颗粒。OMV、F127、OMV-F127颗粒平均直径分别为(72±2)nm、(90±3)nm、(92±2)nm。OMV-F127能促进抗肿瘤细胞因子IL-12、α-TNF、γ干扰素的分泌。结论:基于细菌OMV的纳米载体OMV-F127能够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菌苗 佐剂 免疫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 纳米结构 聚合物/ 药理学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类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免疫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晓虹 曹雪涛 余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5-67,共3页
热休克蛋白 (HSP)与肿瘤免疫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HSP肽复合物携带有多个T细胞表位 ,通过与APC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内化 ,经MHCⅠ类途径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HSP与抗原的融合蛋白也能激活抗原特异性的CTL反应。HSP肽复... 热休克蛋白 (HSP)与肿瘤免疫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HSP肽复合物携带有多个T细胞表位 ,通过与APC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内化 ,经MHCⅠ类途径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HSP与抗原的融合蛋白也能激活抗原特异性的CTL反应。HSP肽复合物和HSP融合蛋白可用于肿瘤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肿瘤 免疫治疗 热休克融合蛋白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对小鼠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文烨 蔡真 +1 位作者 孙文佶 陆国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mofetil,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 ,目前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其免疫活性成分霉酚酸 (mycophenolicacid ,M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体外成熟和免疫学功能的...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mofetil,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 ,目前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其免疫活性成分霉酚酸 (mycophenolicacid ,M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体外成熟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以期进一步探讨MPA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在小鼠DC体外培养时加入两种剂量 ( 0 .0 1μmol/L和 0 .1μmol/L)的MPA处理 ,观察DC的生成情况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处理组细胞的免疫表型 ,以3 H TdR掺入值来反映DC的抗原呈递功能 ,并作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 ,用ELISA方法测定其分泌的IL 12水平及与同种T细胞共同培养时IL 2 ,IFN γ ,IL 4和IL 1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 :经MPA培养后 ,DC的生成和形态没有影响 ,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分子CD4 0 ,CD80和CD86 ,其分泌的IL 12水平明显下降 ,DC的抗原呈递功能和刺激同种T细胞的功能显著下降 ,并促使T细胞分泌的Th1细胞因子IL 2和IFN γ下降 ,而Th2细胞因子IL 4 ,IL 10上升。结论 :霉酚酸能使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停留在未成熟状态 ,对其免疫学功能起负性调节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 霉酚酸酯 树突状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TH1/TH2 骨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毒株疫苗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建荣 《预防兽医学进展》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关键词 法氏囊病 病毒 变异毒株 疫苗 进展 传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