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传播视域中的新世界主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流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邵培仁 周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4,共11页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观念,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与责任,也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是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看待和论述世界的。本文统计分析了2012—2016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内场合关于"命运共同体"的发言,结合中国文化内核与伦理价值、领导人传播风格、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状况,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演进及其"一体同心多元"尺度结构空间的影响,厘清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决策基于民族主义的理解错置,以新世界主义的视角验证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战略理论与现实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构建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 民族主义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整体传播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邵培仁 陈江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0,共8页
传播研究始终未能厘清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体系的学科定位及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在跨学科悖论、研究领域碎片化和学术自主性等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陷入一种阈限焦虑当中迟滞不前。在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价值冲突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时代,&q... 传播研究始终未能厘清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体系的学科定位及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在跨学科悖论、研究领域碎片化和学术自主性等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陷入一种阈限焦虑当中迟滞不前。在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价值冲突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场,为重构传播研究的核心共识与学科定位指明了方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价值坐标,要求传播研究走出"唯学科化"误区,构建有机整合的知识理论体系;消解"中心-边缘"结构,构建平等自主的知识生产格局;超越主体性维度的阈限焦虑,构建多元对话的学术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传播研究应回到"人"的本质维度,坚守对马克思哲学"类思维"的根本遵循,实现整体主义范式的重大转型,同时构建一种人类整体传播学的学科进路,讲好"我们"的人类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整体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和坚守传播学研究中的人文情怀 被引量:4
3
作者 邵培仁 潘戎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共1页
传播是人性的外化,人格的折射。人类的全部符号都是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之主、万物之灵,就在于他会传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类的精彩在人文,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加高尚的情趣、境界、博爱和胸怀。... 传播是人性的外化,人格的折射。人类的全部符号都是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之主、万物之灵,就在于他会传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类的精彩在人文,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加高尚的情趣、境界、博爱和胸怀。传播学研究应该是最具有人文情怀的学术。人文是"万物的尺度"、传播的准星和学术的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人文情怀 建筑材料 物的尺度 人性 人格 人类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海洋媒介传播体系的构建——以提升浙江媒介海洋传播力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思屈 郑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45,共5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开发利用海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代大众媒介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从传播意识、观察视角、思维模式、报道方式、传播手段等诸多方面,实现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开发利用海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代大众媒介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从传播意识、观察视角、思维模式、报道方式、传播手段等诸多方面,实现从陆地媒介本位向陆地与海洋并重的媒介本位转换,进而构建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强大支撑力的现代海洋媒介传播体系,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媒介 传播体系 转换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传播模式下的受众偏好--关于交互电视收视方式与节目类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思屈 王珂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48,共5页
在交互传播模式下,受众偏好显现出很多新规律、新特征,需要我们突破传统传播学的旧有模式,通过大量的初评研究去揭示这些规律,从而提高节目编排水平和媒体运营水平。本文选择节目类型这一变量,观察了受众选择不同收视方式与收视不同类... 在交互传播模式下,受众偏好显现出很多新规律、新特征,需要我们突破传统传播学的旧有模式,通过大量的初评研究去揭示这些规律,从而提高节目编排水平和媒体运营水平。本文选择节目类型这一变量,观察了受众选择不同收视方式与收视不同类型节目的关系;通过分析直播、时移、点播三种收视方式在收视时间的限制和收视自主性两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解释,揭示了"时效重直播"、"自主重时移"这两条规律性,反映了在交互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在对传播方式的控制上,是随节目的时效性和自主性的强弱变化而变化的。据此,本文作者提出了在交互传播条件下对内容编排和传播形式选择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传播 受众偏好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理论的焦虑 被引量:9
6
作者 邱戈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1,共4页
中国传播学研究除了受制于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还受到了一些外部力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对象媒体本身的变化。当代中国媒体的转型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却未得到有效的响应。理论关怀转而聚焦于新媒体研究,但是在新媒体的... 中国传播学研究除了受制于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还受到了一些外部力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对象媒体本身的变化。当代中国媒体的转型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却未得到有效的响应。理论关怀转而聚焦于新媒体研究,但是在新媒体的认识、传播观念和理论的建构方面明显保守和落后,缺乏实质性创新。面对这种现状,理论的社会价值贫乏导致研究者终极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媒介事业 新媒体 理论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海外媒体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建辉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8-221,共4页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三国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社团,考察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浙江形象推介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在覆盖范围、媒体类型、话语权等...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三国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社团,考察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浙江形象推介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在覆盖范围、媒体类型、话语权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但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本文提出,要创造条件,鼓励浙江民营资本"走出去"投资海外资本,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并借助人缘、地缘优势,建立浙江省内媒体与浙江籍海外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之间的对外传播"双向模式",整合多方力量,发挥出独特的外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籍人士 海外投资 对外传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版业研究十年——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的载文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方堃 陈卓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为研究个案,借助文献统计的方式,对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转载的1769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出版业研究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化特点;出版业研究机构多样化,但依旧以高校为主体;高... 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为研究个案,借助文献统计的方式,对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转载的1769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出版业研究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化特点;出版业研究机构多样化,但依旧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中的教授、副教授成为出版业研究中的主力军;CSSCI来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是《出版业》的主要转载来源期刊;转载作者学科背景多样,但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转载论文所受资助的基金分布多样,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基金为主要分布核心。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与阐述,探寻我国近10年来出版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学科实力,并对今后出版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可能性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出版业》 学科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被引量:113
9
作者 邵培仁 范红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节日 仪式 文化认同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新世界主义的媒介尺度与传播张力 被引量:20
10
作者 邵培仁 沈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0-74,共5页
新世界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走向进行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的综合尺度,也是处理国际传播场域中复杂多元、拼凑混杂、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的战略智慧。新世界主义对于媒介尺度的哲学重塑,不仅有效化解了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 新世界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走向进行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的综合尺度,也是处理国际传播场域中复杂多元、拼凑混杂、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的战略智慧。新世界主义对于媒介尺度的哲学重塑,不仅有效化解了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适性的二元对立矛盾,而且透过命运共同体打造和范式重构,描绘并展示出新世界主义在微观层面的传播结构和科学机制:1.拆除本土性包含于全球性的同心圆构造,降除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尖锐对立维度,视两者为相互交叉的次级尺度;2.拆除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隔墙,以区域传播或周边传播等为调节杠杆,以保持传播生态的平衡性、永续性;3.依据"混合咖啡原则"或"宝塔糖策略",辅以"原义、格义、创义"的调节手法,化解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构建起亦此亦彼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媒介尺度 媒介生态 全球性 本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87
11
作者 马晓荔 张健康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5,共3页
公益传播于近年来在实践运用领域逐渐兴起,广泛活跃于各级各类媒介。本文结合国内公益传播的实际,探讨了公益传播在社会整合与发展方面的意义,分析公益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并展望公益传播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公益传播 限制因素 生态环境 长效机制 社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需要深入理解"意义之网",即人赖以行动的"释义系统"。几千年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人"意义之网"或"释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即使经历了一百多年西方思想的冲击,仍然在"日用而不知"地发挥作用。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却可以率先概念化,进而实现理论化。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释义系统",可称之为"华夏传播观念"。它们是:"阴-阳"、"和-合"、"交-通"、"感-应"、"中-正"、"时-位"、"名-实"、"言-行"、"心-受"、"易-简"。这些观念对发展"华夏传播理论"或"华人传播理论"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华夏 本土 传播 理论 思想 观念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传播推动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从汶川地震看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 被引量:18
13
作者 邵培仁 潘祥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58,共3页
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 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辑会产生一定的"变异",能够打破既有的制度框架和既定的角色功能。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创新"能否固化成为一种"常规路径"取决于政府及媒体自身偏好的转变。考察"危机事件"与"媒介逻辑"演变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危机事件 媒介创新 媒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民主真的能够实现吗?——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转移与话语民主的幻象 被引量:18
14
作者 邵培仁 范红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2,共5页
本文分析了媒介象征性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指出了在中国这种象征性权力转移的路径和过程。作为一种话语权力,象征性权力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媒介象征性权力的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介给社会带来的... 本文分析了媒介象征性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指出了在中国这种象征性权力转移的路径和过程。作为一种话语权力,象征性权力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媒介象征性权力的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性权力 话语民主 舆论生态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邵培仁 黄庆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4,共4页
人类关于时间的认知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媒介的过往研究中,时间也作为变量多次出现。随着人类社会从自然时间到钟表时间,再到媒介时间概念的提出,媒介时间的研究逐渐展开,它包括了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的时间研究和媒介时间之于社会影响研究... 人类关于时间的认知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媒介的过往研究中,时间也作为变量多次出现。随着人类社会从自然时间到钟表时间,再到媒介时间概念的提出,媒介时间的研究逐渐展开,它包括了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的时间研究和媒介时间之于社会影响研究两个主要方面。而在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的条件下,随着新兴媒介的涌现和媒介理论的深入,媒介时间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间 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社会影响 新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邵培仁 邱戈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3-217,56,共5页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媒介 身份研究 方法论 媒介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想到理论:论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路径 被引量:14
17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9,159,共11页
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关于"传统思想"转化为"传播理论"的问题,回答"是否可能"、"为何可能"比回答"如何可能"更为重要。吉登斯的"双重解释"说为我们提供了... 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关于"传统思想"转化为"传播理论"的问题,回答"是否可能"、"为何可能"比回答"如何可能"更为重要。吉登斯的"双重解释"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资源:第一,社会科学家要像"社会成员理解自身"一样来理解社会成员的行动,因而社会科学理论和常识必然拥有一部分"共有知识";第二,社会科学家又必须超越常识理解,建构更为精致的理论;第三,社会科学理论极大地影响着常识世界,甚至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双重解释"意味着,理论和经验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传统思想和经验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就是利用传统思想建构理论的典范。这就是为从"思想"到"理论"的可能性路径提供的论证。而儒家道德传递观,或许是三者之间的"共有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 传播 思想 理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3
18
作者 韦路 鲍立泉 吴廷俊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1,共4页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传播理论 范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尺度论:对传播本土性与全球性的考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邵培仁 夏源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2,共4页
媒介尺度既是指考察和度量媒介体征、形式和内容的计量单位,是对管理法度和制度的要求、对实践水平或状况的期待,也是指为保持媒介的质的稳定性对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的把度。在各种媒介尺度中,本土性和全球生是争论最激烈的两种尺度... 媒介尺度既是指考察和度量媒介体征、形式和内容的计量单位,是对管理法度和制度的要求、对实践水平或状况的期待,也是指为保持媒介的质的稳定性对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的把度。在各种媒介尺度中,本土性和全球生是争论最激烈的两种尺度。但是,人们对两种尺度过分向相反的目标和方向运行给予了太多关注,反而忽略了两者过度亲近和融合形成的"全球本土性"或文化"和平演变"对本土性带来的更大伤害。要建构良好的媒介尺度机制,就是要把握好本土性与全球性之间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处理好媒介尺度两端或中间的矛盾或融合的关节点和临界点,努力将各种矛盾关系置于一种互动互助、共进共演、和谐协调、整体均衡、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张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 媒介尺度 本土性 全球性 传播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本的“生产者式”解读——基于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视角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岩 纪盈如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5,共4页
约翰·费斯克认为"生产者式文本"的政治潜能,在于大众通过对文本意义的生产与流通来抵抗统治阶级,即微观政治。本文基于费斯克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讨论网络文本的特殊解读过程,探讨网络文本的政治潜能,即日常抵抗。这种抵... 约翰·费斯克认为"生产者式文本"的政治潜能,在于大众通过对文本意义的生产与流通来抵抗统治阶级,即微观政治。本文基于费斯克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讨论网络文本的特殊解读过程,探讨网络文本的政治潜能,即日常抵抗。这种抵抗呈现符号狂欢的情形,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突破了日常生活的微观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网络文本 政治潜能 微观政治 公共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