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公信仰”仪式音乐传播之演变及动因考察——以浙江“白竹案”为例 |
林莉君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15 |
1
|
|
2
|
在历史与全球视野中开拓传播研究的本土路径——邵培仁的学术历程访谈录 |
王学敏
邵培仁
|
《传媒论坛》
|
2022 |
1
|
|
3
|
打破常规的问题与对话——《传播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
邱戈
|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4
|
男性文本中女性声音的传播——对《红楼梦》文本传播实践的女性主义解读 |
高晓瑜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5
|
“凝视”与“景观”:新世纪华莱坞电影“乡村叙事”聚焦 |
邵培仁
陈江柳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10
|
|
6
|
孙悟空之辨:好莱坞符号挪用与华莱坞认同危机 |
潘戎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7
|
制造真爱神话——对迪斯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与《沉睡魔咒》的符号学分析 |
李赛可
|
《电影评介》
|
2014 |
3
|
|
8
|
“红罂粟丛书”与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生产 |
周根红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9
|
农业品牌及其类型 |
胡晓云
|
《中国农垦》
|
2018 |
14
|
|
10
|
《舞林大会》,视觉时代的明星秀 |
陈静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外部阻碍和内部困惑 |
侯杰
|
《中国传媒科技》
|
2005 |
2
|
|
12
|
我国农业品牌迫切需要专业化建设 |
胡晓云
|
《中国茶叶加工》
|
2014 |
2
|
|
13
|
中国美学边际化地位审思 |
廖芹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4
|
IPTV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侯杰
张彦翔
|
《中国传媒科技》
|
2005 |
0 |
|
15
|
拿什么吸引我——数字电视——浅析数字电视受众的内容需求 |
侯杰
张彦翔
|
《中国传媒科技》
|
2005 |
0 |
|
16
|
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转向与范式重建 |
周根红
|
《百家评论》
|
2016 |
0 |
|
17
|
重构网络文学发展的商业理念 |
周根红
|
《百家评论》
|
2014 |
0 |
|
18
|
“分”“合”:数字电视之道——从受众,区域,规模浅析数字电视运营模式 |
侯杰
张彦翔
|
《中国传媒科技》
|
2005 |
0 |
|
19
|
体验与迁移:在线社群与品牌契合的概念与测量 |
王佳
王晓梅
|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
2021 |
5
|
|
20
|
文化折扣与跨文化预测:以美国电影在香港的票房绩效为例 |
Francis L.F.Lee
王建陵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