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赟 祁航 杨闯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3,共7页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AI大模型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出版走出去的本质与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和风险应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走出去...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AI大模型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出版走出去的本质与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和风险应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走出去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解码—再编码”的过程,需要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形成杂合性的出版产品。在此基础上,从生产层、传播层和产业层等三个环节梳理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探索各环节可能的实践路径,进而提出要规避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以及文化主体性式微的跨文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走出去 AI大模型 跨文化传播 逻辑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 被引量:18
2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需要深入理解"意义之网",即人赖以行动的"释义系统"。几千年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人"意义之网"或"释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即使经历了一百多年西方思想的冲击,仍然在"日用而不知"地发挥作用。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却可以率先概念化,进而实现理论化。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释义系统",可称之为"华夏传播观念"。它们是:"阴-阳"、"和-合"、"交-通"、"感-应"、"中-正"、"时-位"、"名-实"、"言-行"、"心-受"、"易-简"。这些观念对发展"华夏传播理论"或"华人传播理论"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华夏 本土 传播 理论 思想 观念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想到理论:论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路径 被引量:14
3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9,159,共11页
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关于"传统思想"转化为"传播理论"的问题,回答"是否可能"、"为何可能"比回答"如何可能"更为重要。吉登斯的"双重解释"说为我们提供了... 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关于"传统思想"转化为"传播理论"的问题,回答"是否可能"、"为何可能"比回答"如何可能"更为重要。吉登斯的"双重解释"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资源:第一,社会科学家要像"社会成员理解自身"一样来理解社会成员的行动,因而社会科学理论和常识必然拥有一部分"共有知识";第二,社会科学家又必须超越常识理解,建构更为精致的理论;第三,社会科学理论极大地影响着常识世界,甚至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双重解释"意味着,理论和经验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传统思想和经验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就是利用传统思想建构理论的典范。这就是为从"思想"到"理论"的可能性路径提供的论证。而儒家道德传递观,或许是三者之间的"共有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 传播 思想 理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地交而万物通:《周易》对人类传播图景的描绘 被引量:12
4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81,158,共12页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更体现在交往层面。《周易》不仅为人类交往绘制了"现实地图",还建构了"理想世界"。在《周易》看来,传播是不同事物相交、相通、...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更体现在交往层面。《周易》不仅为人类交往绘制了"现实地图",还建构了"理想世界"。在《周易》看来,传播是不同事物相交、相通、相合的过程,起始于"交"的起点(建立联系),实现于"通"的状态(往来无阻),寄寓于"合"的理想(志同道合)。"交",是从阴阳之交,推及到生命男女、君臣上下和天下同人之交;"通",是从"济通致远",推及到"上下通泰"和"心灵相通",归结于"通天下之志";"合",是从"器盖相合",推及到"合道"、"合德"与"合志"。"交-通-合"意味着,传播是不同心灵的交汇,是交往障碍的消除和心灵的相通,是人与理想世界的价值契合,以及人与人心志的融合。从"内在理路"研究传播的意义,不是为西方理论提供了东方"注脚",也不仅是提供了西方问题的不同回答,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为理解人类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易经 易传 本土 传播 交-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夏传播理论建构试探: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传播的接受观”
5
作者 姚锦云 邵培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0-128,共9页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接受观"(a recep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理论。其首要问题是,传播不等于"传",而是"传-受之链","受"与"传"都是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相对于现代西方传播学"传"的传统,中国人更侧重于"受"的传播观念。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是对中国古代传播现实的表征。例如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观""味""知"的传播观,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等儒释道思想家也倾向于接受中的主体性,可以称之为"接受主体性"(receiving subjectivity)。另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能为新的传播现实提供表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如很多传播事件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后果,或许原因多出在"受"的方面,而非仅仅是"传"的方面。"传播的接受观"不仅意味着视角的转换,更意味着立场的转移,使得华夏传播研究转向作为个体的、具体的、能动的受者,而非作为群体的、抽象的、被动的受众。这样的视角有助于呈现一个鲜活的中国古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当下传播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 本土化 理论 概念 方法论 传递观 接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