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赟 祁航 杨闯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3,共7页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AI大模型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出版走出去的本质与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和风险应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走出去...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AI大模型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出版走出去的本质与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和风险应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走出去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解码—再编码”的过程,需要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形成杂合性的出版产品。在此基础上,从生产层、传播层和产业层等三个环节梳理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探索各环节可能的实践路径,进而提出要规避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以及文化主体性式微的跨文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走出去 AI大模型 跨文化传播 逻辑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与全球共通——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可 方兴东 钟祥铭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DeepSeek技术与理念创新引爆全球效应并快速落地,远远超出了技术创新和中美科技博弈的范畴,为智能时代的全球共通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显著推动了全球共通进程,并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未来大国博弈的核心不再仅仅是经济利益或资本争夺,... DeepSeek技术与理念创新引爆全球效应并快速落地,远远超出了技术创新和中美科技博弈的范畴,为智能时代的全球共通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显著推动了全球共通进程,并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未来大国博弈的核心不再仅仅是经济利益或资本争夺,而是转向对全球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的价值选择——如何以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标准,引导科技进步形成更多公共物品,进而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在这个意义上,共通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包括基础层/逻辑层共通、系统层/模型层共通、传播层/信息层共通以及用户层/体验层共通。DeepSeek为智能时代的全球格局提供了两种发展路径与图景:一是AI时代可能形成的新型技术霸权格局;二是通向实现全球共通的崭新未来。这两种路径的抉择与博弈将成为主导AI技术发展、驱动中美科技竞争并影响人类未来进程的重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国际传播 智能传播 全球共通 开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可见性: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全球共通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自中 何可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5,共7页
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可见性视角出发,理解全球共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共通的可见性主要体现在议题显现、个体赋权和跨国规范生成等方面;同时,全球共通对可见性的再... 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可见性视角出发,理解全球共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共通的可见性主要体现在议题显现、个体赋权和跨国规范生成等方面;同时,全球共通对可见性的再构造则通过尺度变化、标准冲突与权力转移得以体现。当前,技术赋能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日常可见性中,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已具备一定的辨识度。然而,全球共通的日常可见性依然存在限度,主要源于: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尚且存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依然顽固,暴露了可见性分配的失衡。中国应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技术—制度—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可见性,同时推动全球文化生态向平等、多样、包容与共识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可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全球共通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社交机器人参与构建国际舆论场的路径研究
4
作者 孙梦如 刘珈如 吴飞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社交机器人作为非人类行动者,正在重塑国际舆论场的议程设置与意见气候生成机制。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提出社交机器人参与构建国际舆论场的“转译”与“黑箱”作用路径。社交机器人、算法系统与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异质性网络... 社交机器人作为非人类行动者,正在重塑国际舆论场的议程设置与意见气候生成机制。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提出社交机器人参与构建国际舆论场的“转译”与“黑箱”作用路径。社交机器人、算法系统与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异质性网络,通过物质性转译(重构信息传播的时空秩序)、符号性转译(制造情感化议程节点)与权力性转译(资本转化为算法可见性)三重机制重构国际议程设置。此外,双重黑箱机制成为其操纵意见气候的核心路径:技术黑箱通过算法不可解释性操控信息可见性分配,制度黑箱则通过资本编码与政策设计实现权力隐匿,最终形成认知遮蔽的耦合效应。因此,应关注如何平衡社交机器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潜在便利,并探讨通过政策、技术等手段减少其负面影响,以确保国际舆论空间的自由与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交机器人 国际舆论 议程设置 意见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传播语境下中华文化中亚传播的共识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冰雪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 中华文化 中亚传播 均衡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6 位作者 徐洲赤 南镇 于法润 戴琪 满胜宠 卞芸璐 卢玥(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28,共8页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成功举办。“原创故事创作路径”与共情式“相通性”故事思维,是青年编剧创作的两种重要路径。编导合一的转型生存与剧本工业化实践,是青年编剧重要的产业生存之道。新媒介冲击下,编剧面临受众审美接受变迁、受众故事偏好改变的困境,但同时新媒介又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媒介资源库与创意支撑。如何平衡新媒介、人工智能背后的理性、共性与创作背后的感性和个性,是新媒介语境下未来青年编剧需着重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编剧 新媒介语境 圆桌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亲和与社会礼俗: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的文化策略
7
作者 胡志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浙江电视台 公民社会 民生 文化策略 频道 休闲 礼俗 亲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文化的非理性特征与国际文化交往
8
作者 潘一禾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国文化的非理性特征进行了明显的“误判”,中国式“无神论”、实用理性和当代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利益驱动,以及中国同中东伊斯兰教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构成双方结...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国文化的非理性特征进行了明显的“误判”,中国式“无神论”、实用理性和当代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利益驱动,以及中国同中东伊斯兰教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构成双方结成“反西方联盟”的深层障碍。但从自我反思的角度看,国际文化交往中的中国式非理性言行也可能带有偏狭和狂热。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需要各自有“文化自觉”和反思意识。反思意识首先可以将文化的差异感和相互不满从情绪性的宣泄引向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相互审视。其次,文化的自我反思以及反思成果的交流,可以帮助和促进文化间的谅解和合作。再次,通过自觉的反思,我们会发现所有现存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盲区,都会出现行为模式不同的非理性狂热,谁都不可能单独地引领未来的世界文化主流,并且还需要相互制约和清除“可怕的错误”才能共同继续生存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特征 “文明冲突论” 国际文化交往 反思意识 “文化自觉”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消费时代古偶仙侠剧的虐恋话语与文化景观
9
作者 范志忠 胡育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I0003,共8页
古偶仙侠剧以女主为视角,叙述“虐恋”爱情故事,制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符号景观,打造IP文化产业链,形塑着现代大众文化产业与网生代的审美趣味。但是,古偶仙侠剧如何规避泛娱乐化的迷失,赋予更深刻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应该是今... 古偶仙侠剧以女主为视角,叙述“虐恋”爱情故事,制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符号景观,打造IP文化产业链,形塑着现代大众文化产业与网生代的审美趣味。但是,古偶仙侠剧如何规避泛娱乐化的迷失,赋予更深刻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应该是今后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消费时代 古偶仙侠剧 虐恋话语 文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矩阵传播:国际重大新闻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效果与策略 被引量:10
10
作者 韦路 陈俊鹏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全媒体矩阵是有序引导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所引发公共舆情的重要路径。在平台、内容、主体共同组成的矩阵协同逻辑中,官方媒体和网络大V被视为影响网络舆情生发流变的关键主体。基于此,本文选择13家媒体针对“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事... 全媒体矩阵是有序引导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所引发公共舆情的重要路径。在平台、内容、主体共同组成的矩阵协同逻辑中,官方媒体和网络大V被视为影响网络舆情生发流变的关键主体。基于此,本文选择13家媒体针对“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事件的新闻评论文本,经由LDA主题建模得出“谴责与警告“”动机与得失“”历史与法理”“对抗与反制”四类核心主题。通过围绕曝光度、触达度、认同度、参与度指标对不同媒体、主题、平台的传播效果测评表明,官方媒体发文更容易出现“爆款”,网络大V的认同和参与维度表现更优。相较其他主题“,对抗与反制”的整体传播效果更好。今日头条的曝光程度最高,微博的触达效果最佳,短视频平台的认同和参与指标总体表现优于“两微一头”等。样本评论的矩阵传播虽呈现出速度较快、声量较高、观点鲜明、官民并济的显著特征,但在舆论引导方面仍存在主体协同不足、内容略显单一、形态不够丰富、渠道较为有限、互动形同虚设等突出问题。不同媒体亟需从垂直拓展全媒体矩阵、精准扩散全程内容、协同聚合全员声音、加速激活全效互动等角度出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升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矩阵 官方媒体 网络大V 国际舆情事件 舆论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向”电影的多元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力消费——2023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明浩 陈旭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7,共8页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实向”电影深入关注现实问题,通过与悬疑、家庭、职业等类型或题材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作品十分注重“想象力消费”影像化表达,在故事、视觉呈现与中国精神上进行...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实向”电影深入关注现实问题,通过与悬疑、家庭、职业等类型或题材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作品十分注重“想象力消费”影像化表达,在故事、视觉呈现与中国精神上进行文化传承。在具体类型发展上,悬疑犯罪类电影积极发挥安全教育功能;喜剧电影表现出明显现实深化趋向,关注现实人们职场与生活的喜剧备受关注;动画电影积极探索传统文化题材与科幻想象题材的系列生产;文艺片表现出明显的“元电影”特质,以影像故事对焦“电影本体”“何为电影”等哲理性问题;爱情片表现出明显的IP意识,但从电视剧到电影的跨媒介IP改编依旧存在故事逻辑性不完善等问题。综合来看,深化现实表达,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想象力呈现和类型融合,是2023年中国电影的艺术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中国电影 想象力消费 现实主义 类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报告:基于IMDb在线评论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芃 张茁 吴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9,共8页
电影文本必须经由受众的阐释才能变为作品,而目前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尚缺少数据性实证支持。因而,从方法上结合IMDb的相关数据,呈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现状,并对影片意义再建构的机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与判断依据。描绘... 电影文本必须经由受众的阐释才能变为作品,而目前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尚缺少数据性实证支持。因而,从方法上结合IMDb的相关数据,呈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现状,并对影片意义再建构的机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与判断依据。描绘出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整体评价趋于正面,动作冒险类电影热度较高,用户评论聚焦影片故事、动作、视效和知名导演及演员等现象,并发现作品和受众的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及作品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电影的传播与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出海 走出去 实证分析 期待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文化出海与软实力构建 被引量:14
13
作者 洪宇 刘福利 颜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数字文化出海已构成我国国际传播“拓体系”的重要方向。从系统性、过程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本文对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短视频这六大领域的出海态势与能力构型作出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数字文化的产业... 数字文化出海已构成我国国际传播“拓体系”的重要方向。从系统性、过程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本文对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短视频这六大领域的出海态势与能力构型作出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数字文化的产业化生产与流通仍然受美国媒体巨头引导的全球语境下,中国互联网产业以沉浸式、虚拟化媒介技术的新发展为契机,积极锻造新的传播空间与媒介业态,并在内容产制、平台制播一体化、在地可沟通性等维度上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立体化拓展,初步实现了多元竞争性的数字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 互联网媒介域 国际传播能力 能力构型 制衡性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融合传播: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被引量:11
14
作者 方兴东 何可 钟祥铭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8-218,共11页
当今制约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最大因素之一,是长期以来将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鲜明地割裂开来的思维模式与实践逻辑。在数字时代下,基于互联网元架构的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的信息空间与网络社会,根本性地改变和超越了以地理边界为基础的国家... 当今制约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最大因素之一,是长期以来将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鲜明地割裂开来的思维模式与实践逻辑。在数字时代下,基于互联网元架构的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的信息空间与网络社会,根本性地改变和超越了以地理边界为基础的国家行为体的内涵和外延。信息传播逻辑与机制的开放一体化导致国内国际边界的逐渐消失,使得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不再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国际传播范式也从大众传播时代封闭的分立和交叉模式,转向了数字时代开放的“同心圆”融合模式。中国国内与国际传播二分的传统与缘由受到传播条件、文化传统、政策策略和社会意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中美两国在国际传播策略上的异同,二分隔离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制约了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发挥。中国国际传播须走出二分误区,全面实施国内—国际融合传播的一体化战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全球格局,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融合传播 传播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幕的演化与未来展望——技术文化史视角的溯源与反思
15
作者 齐一放 王育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9,共10页
屏幕已然成为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信息文明与载体演变共同推动着屏幕时代的来临。文章基于技术文化史视角,聚焦大众的技术使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把屏幕的本质限定于文化消费与文化生活的层面。作为文化消费终端的极致体现,屏幕的... 屏幕已然成为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信息文明与载体演变共同推动着屏幕时代的来临。文章基于技术文化史视角,聚焦大众的技术使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把屏幕的本质限定于文化消费与文化生活的层面。作为文化消费终端的极致体现,屏幕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了文化消费与文化生活的四次重大变迁:电影屏幕之于“显像”阶段,电视屏幕之于“入户”阶段,电脑屏幕之于“齐一”阶段,手机屏幕之于“独霸”阶段。这一演化历程也体现为虚实融合与载体强化的过程。最终,数字化消解了影像的物质性,也使人与影像之间的中介形式大一统为数字屏幕。屏幕本身的物质局限性引发了人们对于后屏幕时代的畅想,物质性界面的消融则提供了从有屏到无屏的巨大想象空间,而当下屏幕带来的诸多异化也会在未来被更高级的技术形态所制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幕 界面 物质载体 技术文化史 文化消费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梦华录》:古装偶像剧的宋韵文化想象与女性意识表达
16
作者 童晓康 范志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电视剧《梦华录》(杨阳,2022)兼具高热度话题与现象级传播,使久伏低迷的古装偶像剧创作重焕生机。作为本土语境下内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影视剧类型,国内学界尚未形成关于“古装偶像剧”的精准定义。就创作类型而言,古装偶像剧可被视为融... 电视剧《梦华录》(杨阳,2022)兼具高热度话题与现象级传播,使久伏低迷的古装偶像剧创作重焕生机。作为本土语境下内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影视剧类型,国内学界尚未形成关于“古装偶像剧”的精准定义。就创作类型而言,古装偶像剧可被视为融合古装元素的偶像剧,题材囊括青春爱情、仙侠玄幻、宫斗权谋、悬疑穿越等诸多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剧 宫斗 创作类型 本土语境 仙侠 影视剧 电视剧 梦华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共通”:中国电影“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
17
作者 何可 方兴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7,共7页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是最适合“讲故事”的国际传播媒介或载体之一,这一特性决定它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将不断提升。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虽然在叙事和传媒产业上取得成功,但鲜有人将其视为国际传播的典范。好莱坞凭借其经典叙事...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是最适合“讲故事”的国际传播媒介或载体之一,这一特性决定它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将不断提升。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虽然在叙事和传媒产业上取得成功,但鲜有人将其视为国际传播的典范。好莱坞凭借其经典叙事法则和先进视听技术长期主导全球市场,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电影产业也正通过电影节、合拍片等多样化形式,积极拓展市场。数智时代的到来为“共同背景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和价值观的转型。将电影视作“全球共通”的媒介,既突破过去“内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主导下的“文明冲突论”价值选择——“文明互鉴论”国际传播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二个十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电影的历史角色,总结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的传播优势,分析中外电影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并结合国际传播理论,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转型、价值提升及“出海”路径提供理论观照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国际传播 讲故事 “一带一路” 全球共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学术出版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与治理
18
作者 吴赟 叶芃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8,共9页
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兴起给学术出版伦理带来了挑战,真实性、独创性、可持续发展等基本伦理规范受到新技术的冲击。为适应新的技术形势,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出版机构、高等院校针对学术出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理规范,直... 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兴起给学术出版伦理带来了挑战,真实性、独创性、可持续发展等基本伦理规范受到新技术的冲击。为适应新的技术形势,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出版机构、高等院校针对学术出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理规范,直接或间接地对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实践中的运用发挥指导作用。文章结合学术出版伦理的内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出版伦理的挑战,通过对学术出版伦理规范文本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索多元主张中凝聚的共识与原则,梳理当前该领域已初步形成的以人类作为终责主体、以过程披露为实践路径、以人类主导和数据安全为准则、以敏捷治理为应对机制的伦理共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出版伦理 伦理规范体系 治理原则 AI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信念的诗性——儒学视角下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美学探究
19
作者 徐岱 李芳凝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3,143,159,共11页
19世纪上半期,爱默生在广泛吸收包括儒学思想在内的多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并引领了“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美国文化的独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众多美国学者和文化创造者,而且至今仍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 19世纪上半期,爱默生在广泛吸收包括儒学思想在内的多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并引领了“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美国文化的独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众多美国学者和文化创造者,而且至今仍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显现在普通美国人身上。时至今日,重审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核心让我们看到,只有打破西方中心视角,站在中国文化本位上给予它一种“还原”解读,才能真正把握这位“美国精神领袖”的思想核心。在对爱默生思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上,借助对“爱默生与儒学中国”这一命题的再思考,有助于我们别开生面地获取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所在的崭新理解。在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轻文明时代”,这种理解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默生 超验思想 个体精神 诗性 儒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悬疑影视剧的“锈带”叙事与类型话语
20
作者 范志忠 胡育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1,共8页
近年来兴起的东北悬疑类型影视剧,以东北“锈带”地域老工业基地为空间,映射着与经济转型相伴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希冀与阵痛”,以及藏在悬疑与谋杀背后的、对平凡个体的共情。东北悬疑影视剧的悬疑,不仅在于剧情的曲折,更重要的是基... 近年来兴起的东北悬疑类型影视剧,以东北“锈带”地域老工业基地为空间,映射着与经济转型相伴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希冀与阵痛”,以及藏在悬疑与谋杀背后的、对平凡个体的共情。东北悬疑影视剧的悬疑,不仅在于剧情的曲折,更重要的是基于人性的矛盾张力,从而在类型化与个性化、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取得了一种巧妙的平衡。而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所彰显的东北空间的泛化与自我救赎,则成为当下中国现代性叙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悬疑影视剧 锈带叙事 类型话语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