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 被引量:12
1
作者 庄孔韶 方静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2,共6页
对人类学组织研究的回顾和梳理表明,从家族、宗族等传统组织到企业等现代组织,人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非正式组织的强调以及文化视角的采纳。将文化视角与认识组织的重要方式"隐喻"相融合,就得到"作为文化的组织"... 对人类学组织研究的回顾和梳理表明,从家族、宗族等传统组织到企业等现代组织,人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非正式组织的强调以及文化视角的采纳。将文化视角与认识组织的重要方式"隐喻"相融合,就得到"作为文化的组织"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组织的理解和文化诠释,并且能够被转换于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隐喻 作为文化的组织 组织文化 组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绘画人类学的学理、解读与实践--一个研究团队的行动实验(1999~2017年) 被引量:19
2
作者 庄孔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中国人类学家和油画画家师生一直在联合探索绘画人类学的一些重要研究路径(这也是多年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平行探索实践)。这支艺术研究团队的实践活动,从通常的人类学参与观察与文化诠释,发展到人际的、跨文化... 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中国人类学家和油画画家师生一直在联合探索绘画人类学的一些重要研究路径(这也是多年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平行探索实践)。这支艺术研究团队的实践活动,从通常的人类学参与观察与文化诠释,发展到人际的、跨文化的、跨学科的与技法的深度理解与互动。其中,对绘画的人类学创意和人类学的绘画解读,以及文化、思维与哲学的绘画展示包含着何种概念活动,是他们探索与研究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人类学 主体性 艺术生成 人类学创意与解读 行动实验 跨文化跨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人类学的艺术研究视野——以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庄孔韶 范晓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4,共9页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成果累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内容、模式、理念等形成的历史,呈现了当代美术教育的文化背景。通过近年来对学院油画家的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发现人类学跨学科介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代美...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成果累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内容、模式、理念等形成的历史,呈现了当代美术教育的文化背景。通过近年来对学院油画家的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发现人类学跨学科介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代美术教育中整体性理解的要点。第一,有助于发现和阐释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生成过程;第二,关注调查对象所处的教育与文化环境之缺失,以及烘托艺术群体的改革呼声;第三,关注学院美术教学的观念与传承体系的涵化,这是对中国更广泛人群的艺术实践、艺术观念动态过程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人类学 整体性 跨学科研究 观念与体系的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人类学重要的学术遗产:研究路径与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庄孔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4,共6页
考察20世纪40年代的人类学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乡村人类学不尽相同的研究思路。我们不一定能对今日的问题作出答案,却能找到乡村人类学研究不同的、然而又相关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思考,昔日问题的线索何以延续到今日?
关键词 半社会 平衡论 察机 宗族 理念先在 学术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绘画人类学与人类学绘画赏读 被引量:5
5
作者 庄孔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绘画人类学旨在以人类学的视角,就绘画群体、构成、风格、艺技、展示、流通做出整体性研究。近年来常见的研究关注各种绘画群体(含少数民族画家群体)在画廊与商业运作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而画家也因携带其(族群)认知、哲学与意识... 绘画人类学旨在以人类学的视角,就绘画群体、构成、风格、艺技、展示、流通做出整体性研究。近年来常见的研究关注各种绘画群体(含少数民族画家群体)在画廊与商业运作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而画家也因携带其(族群)认知、哲学与意识形态,进而展示其画作的政治、社会与艺术倾向。人类学绘画则展示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跨族群、跨文化体验,透过其构想与直觉之判定作画,展示和回答什么才是作为文化的(或跨文化的)绘画艺术与技法,以及何以呈现绘画人类学的思维、情感、文化与社会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人类学 赏读 文化体验 整体性研究 主体性问题 运作过程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跨学科人类学交流的状态与前景 被引量:1
6
作者 庄孔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3,共7页
在"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大会上,庄孔韶以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关系为题,表达中国学者跨文化与跨学科做人类学研究与应用的多种思考。以费孝通、林耀华的作品为例,讨论老一辈作者的学术态度、撰写与行动选择特点;新... 在"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大会上,庄孔韶以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关系为题,表达中国学者跨文化与跨学科做人类学研究与应用的多种思考。以费孝通、林耀华的作品为例,讨论老一辈作者的学术态度、撰写与行动选择特点;新一代学者参与公共卫生调研和灾后重建项目中体现的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忽视历史遗产的思潮影响,重申当今世界各地多样性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文学人类学和汉人社会研究中,强调了中国古典文论钩沉的现代人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行为主义 应用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文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德语人类学面临的几个问题
7
作者 周歆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6,共5页
西方人类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语人类学传统",但"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语人类学丧失了在国际人类学中原有的重要地位。当代德语人类学界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如,"本土传统"与"国际接轨&... 西方人类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语人类学传统",但"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语人类学丧失了在国际人类学中原有的重要地位。当代德语人类学界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如,"本土传统"与"国际接轨"之间的纠结;德国当代大学改革对人类学教育和科研的影响;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德语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实践,已经改变了德语地区人类学的一些格局,并将继续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人类学 人类学史 民族学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人类学参与”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朝晖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10期8-9,共2页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再生产 旅游开发 人类学 旅游产业化 中国学术界 研究和开发 文化旅游 休闲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庄孔韶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7
9
作者 庄孔韶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3-27,共15页
题记: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庄孔韶教授自1978年师从林耀华、黄淑娉两位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开始,亲历了学科30年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史的学习入手,到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的专业训练,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 题记: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庄孔韶教授自1978年师从林耀华、黄淑娉两位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开始,亲历了学科30年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史的学习入手,到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的专业训练,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汉人社会研究,到90年代以来积极投身于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可以说,在他关注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贡献于学界的研究成果。为了呈现这位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行进脉络、探索的理路、思考的灵感和人生体悟,2010年12月3日,2011年1月2日和15日,采访者三次聆听庄孔韶教授畅谈,分享了其行旅与悟道的过程。现辑录成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庄孔韶 教授 应用 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 中国人类学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地移民安置的社区价值研究——以云南“丽江古城狮子山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朝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89,共5页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社区民众通过社区参与、文化主张、协商行动等文化抗争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文化权利,达到对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基于"价值管理"的理念,不但可以充分保障社区、群体,甚至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且还可...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社区民众通过社区参与、文化主张、协商行动等文化抗争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文化权利,达到对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基于"价值管理"的理念,不但可以充分保障社区、群体,甚至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障社区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权利。社区保护的实质是以"非物质性的"生活方式的保护为基础,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囊括尚未进入现有"遗产谱系"的文化形态,其是"社区价值管理"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安置 社区保护 文化权利 社区主导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和柳 庄孔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3,共5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其实际运行无法脱离地方社会、文化的背景。组织人类学为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理论视角。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地方社会的运作更多地依赖于两个文化原则,即亲缘关系和业缘...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其实际运行无法脱离地方社会、文化的背景。组织人类学为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理论视角。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地方社会的运作更多地依赖于两个文化原则,即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地方精英在合作社的组织和运作起到核心作用。"大人物"概念对农民合作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地方精英主导现象提供了解读办法。此外,地方精英与社员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在大市场—小农户二元格局上的"经济庇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地方精英 经济庇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识别问题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剑利 庄孔韶 宋雷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年实践中,贫困农村社区的弱势群体是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和受益对象,组织人类学的观点探索以何种原则与视角识别农村弱势群体,有利于在扶贫工作中提升该群体的生存主体性与发展的积极性。农村发展实践进入行政村和... 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年实践中,贫困农村社区的弱势群体是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和受益对象,组织人类学的观点探索以何种原则与视角识别农村弱势群体,有利于在扶贫工作中提升该群体的生存主体性与发展的积极性。农村发展实践进入行政村和基层社区层面的微观操作时,不仅要识别个体层面的弱势者,还需要识别组织层面的"弱势社区"/"弱势自然村"。相应地,开发具有操作性的弱势群体指标体系,应该是一种立体综合的、开放性的、工具箱式的指标体系,并以地方应用为导向,主要应用于中观层次(县域内)或微观层次(乡镇之内、行政村内)的弱势群体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 组织人类学 弱势社区 弱势群体识别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耀华先生《金翼》版本的差异——1944年原始版《金翼》中译本后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庄孔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1984年,在我做了林耀华先生的博士候选人以后,似乎研究的兴趣很快从中国西南山地民族转向了汉人社会。之前我就知道他的书房里有一本墨绿皮的精装英文版《金翼》(1947/48),后来我借阅时,发现还有宋和的台湾繁体字中译本《金翅》... 1984年,在我做了林耀华先生的博士候选人以后,似乎研究的兴趣很快从中国西南山地民族转向了汉人社会。之前我就知道他的书房里有一本墨绿皮的精装英文版《金翼》(1947/48),后来我借阅时,发现还有宋和的台湾繁体字中译本《金翅》,这当然是同一本书的不同文本。在笔者多次访问“金翼”黄村田野调查间隙,我时而拜访林先生,一同核对现实和书中的新旧人名、地名和往事,以方便新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翼》 中译本 林耀华 后记 版本 田野调查 汉人社会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中非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心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朝晖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7,共5页
笔者最近参与“浙江省社会稳定与群体性事件调查”课题,结果发现影响浙江省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拆迁安置、基层选举、环境污染、外来人口、民间融资、宗族势力、宗教团体以及自然灾害等八个方面。调查过程中,我们关注群体性事件... 笔者最近参与“浙江省社会稳定与群体性事件调查”课题,结果发现影响浙江省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拆迁安置、基层选举、环境污染、外来人口、民间融资、宗族势力、宗教团体以及自然灾害等八个方面。调查过程中,我们关注群体性事件本身发生的经过、处置的方式、平息的结果,以及与事件直接当事方的“事后应激心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当时现场“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当地一般民众的心理反应,以及通过网络检索的方法检讨作为非利益相关群体的网民的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利益相关者 心态 中非 社会稳定 利益相关群体 调查过程 心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