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国难之际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合与分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64,共12页
国难之际,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汇聚南高与学衡派学人,发展人文学科,提倡求是精神,以期融汇科学与人文。浙江大学文学院努力平衡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思潮的体用关系,沟通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科学时代的人文主... 国难之际,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汇聚南高与学衡派学人,发展人文学科,提倡求是精神,以期融汇科学与人文。浙江大学文学院努力平衡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思潮的体用关系,沟通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转移国运。史地学系提倡史地合一,创新史学,积极应对时代需求;中国文学系主张贯通考据、义理、词章,超越中西新旧之争。历时性考察民国时期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发展与分合,既可揭示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向,又可尝试为平衡科学与人文、政治与学术的体用关系,提供切实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浙江大学 文学院 国难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7,共10页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间的分歧与矛盾,竺可桢提出以"求是"为校训,升华"求是"精神,以此平衡文实冲突,倡导科学人文化。国难之际浙江大学的学术转型,旨在扭转"物质主义"风气,力求融汇新旧,沟通文质,开中国文化之新途径,以此为通才教育之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求是 科学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历史人物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历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
3
作者 张凯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历史学会 学术研讨会 年会综述 历史人物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4—1927年浙江大学筹建运动
4
作者 徐立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4,共9页
1897年求是书院的成立,标识着近代浙江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几度更名,入民国后改称浙江高等学校,但是不久教育部即废除各省高等。随着1914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浙江高等学校停办,浙江顿失文化重心。直到1927年成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才... 1897年求是书院的成立,标识着近代浙江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几度更名,入民国后改称浙江高等学校,但是不久教育部即废除各省高等。随着1914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浙江高等学校停办,浙江顿失文化重心。直到1927年成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才重现最高学府,期间长达13年为空白期。(1)虽然这13年浙江并未拥有国人自主的大学,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段时间浙江人士对高等教育的漠视,相反各类人物纷纷提出重设大学的主张,热闹非凡。围绕着浙江最高学府的重建,各类人物的努力、各种利益群体的纠葛、浙江省议会的举措、地域冲突都一一呈现出来,此类种种亦颇能窥探当时社会环境和世态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时期 经亨颐 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 省议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僧侣、跨境移动与国家外交——圆仁《行记》所见渤海僧《哭灵仙诗》的历史学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7-175,共9页
记载于日本僧圆仁《行记》中的渤海僧贞素《哭灵仙诗》,是窥析9世纪东亚交流面貌的重要材料。首先,诗文所见的贞素、应公、灵仙三位僧侣,在身份上都不属于唐人,他们因为佛教的信仰而来到唐朝,反映出当时中国所特有的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 记载于日本僧圆仁《行记》中的渤海僧贞素《哭灵仙诗》,是窥析9世纪东亚交流面貌的重要材料。首先,诗文所见的贞素、应公、灵仙三位僧侣,在身份上都不属于唐人,他们因为佛教的信仰而来到唐朝,反映出当时中国所特有的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其次,诗文提示了生动的、关于东亚跨境交流中物资移动、使节往来、行程路线等方面的细节。最后且最重要的是,诗文记述的送金事件,不仅标志着渤日外交进入了“年期限制”的时代,而且象征着唐日交流中以渤海为中介的沟通渠道从此终结。通过考察诗文透露出的人际关系网、交通关系网和历史关系网,可以解析东亚海上交流的变迁,同时可以重新审视东亚区域史的历史意义。在新史料相对匮乏的古代交流史领域,积极挖掘现有材料的历史学价值,无疑将是把研究推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侣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 渤海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无名歌》的历史学考察
6
作者 许超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105,共8页
《无名歌》描绘了百姓难以应对沉重的税赋负担、抛弃桑榆产业、仓皇逃向南方的场景。同时,诗歌痛诉了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生死,安于享乐的丑恶面目。诗歌所描述内容发生在唐代宗时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社会状况... 《无名歌》描绘了百姓难以应对沉重的税赋负担、抛弃桑榆产业、仓皇逃向南方的场景。同时,诗歌痛诉了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生死,安于享乐的丑恶面目。诗歌所描述内容发生在唐代宗时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社会状况。从诗歌内容看,作者很有可能在南方亲眼见到了从北方逃来的百姓,并由此写下此诗,这正与释无名的经历相吻合。相较于其他诸说,该诗作者为释无名更具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歌》 释无名 十一税 米千钱 唐代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与用:关于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问答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新 江睿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161,共8页
访谈首先讨论了历史真实性问题,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真实",一是具体的史料的真实,一是以经验为根据进行判断产生的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接近后者,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其次,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除了求真,还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 访谈首先讨论了历史真实性问题,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真实",一是具体的史料的真实,一是以经验为根据进行判断产生的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接近后者,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其次,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除了求真,还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功能,寻求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应用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皆有主观性的成分,与文学叙事类似。第三,作者和读者产生共识才是文本实现其意义的方式,这是文本的社会功能发挥的途径,因而公众史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就此而言,文学和历史文本可以实现相似的社会功能,公众史学应该更多借鉴文学叙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学 真实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西方史学理论界有关历史时间的讨论——兼评《关于时间的新形而上学》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5-160,239,共6页
时间作为一种形式,是历史学不可回避却又不易感觉到的要素。关于时间的分析,历来被哲学家所重视。20世纪以来,有关时间观念的历史学应用也逐渐增加,尤其自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出现之后,科泽勒克以史家身份对时间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理论... 时间作为一种形式,是历史学不可回避却又不易感觉到的要素。关于时间的分析,历来被哲学家所重视。20世纪以来,有关时间观念的历史学应用也逐渐增加,尤其自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出现之后,科泽勒克以史家身份对时间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理论思考。最近10年来,西方史学理论家对于时间的考虑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值得我们关注。国际权威的史学理论刊物《历史与理论》编辑的第1辑虚拟刊"关于时间的新形而上学"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核心材料,透视科泽勒克、鲁尼亚、罗斯等人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可以认为,这些思考强化了我们对于历史时间的关注,也促使有关历史时间的意义之网能够渐次展开,但它还不足以构成一种关于时间的新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间 新形而上学 近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转向革命”到“被革命”——对黔系军阀参与北伐的历史考察
9
作者 陈红民 潘建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北伐战争前夕,以袁祖铭为首的黔系军阀被刘湘等四川军阀打败,退驻湘黔边境。为觅求生存空间,黔军陆续与广州革命政府接洽,脱离北洋军阀,归附国民革命军。广州政府为减少北伐阻力,也积极争取黔军。黔军一度作为北伐左翼军的主力向湘西、... 北伐战争前夕,以袁祖铭为首的黔系军阀被刘湘等四川军阀打败,退驻湘黔边境。为觅求生存空间,黔军陆续与广州革命政府接洽,脱离北洋军阀,归附国民革命军。广州政府为减少北伐阻力,也积极争取黔军。黔军一度作为北伐左翼军的主力向湘西、鄂西等地进发,配合了中央军在两湖战场的作战。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革命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黔军首领袁祖铭、彭汉章先后在常德、汉口被唐生智以"不革命"、"反革命"的罪名捕杀。宁汉分立后,黔军王天培第十军继续随南京方面北伐,但因徐州战役失败,王天培被蒋介石作为"替罪羔羊"杀害,所部被收编或解散。至此,一度参与北伐的黔系军阀全部被北伐军消灭。而在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大环境之下,黔系军阀从"革命"的对象转变为"革命"的参与者,最终却以"不革命"、"反革命"而被消灭的历史过程与最终命运,亦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当时"革命"、"反革命"等话语的任意性、专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系军阀 北伐 转向革命 革命 反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乌模式:从市镇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包伟民 王一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5期149-153,共5页
本文认为自宋代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种市镇经济形态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下兴起的 ,而市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并使市镇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其中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 本文认为自宋代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种市镇经济形态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下兴起的 ,而市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并使市镇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其中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义乌模式的形成又是区域历史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乌模式 市镇经济 市场经济 义乌市 发展历史 小商品市场 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世佑 邓文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关于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的“苏俄转向”的解释,学界一直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已经解密的档案的分析,认为这一转向乃是孙中山在寻求国家统一过程中,与国内各政治、军事的实力角逐的结果,也是选择在华国际的势力,尤其是在与苏俄的物质援... 关于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的“苏俄转向”的解释,学界一直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已经解密的档案的分析,认为这一转向乃是孙中山在寻求国家统一过程中,与国内各政治、军事的实力角逐的结果,也是选择在华国际的势力,尤其是在与苏俄的物质援助及意识形态输入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孙中山对政治的纯技术化对待的产物。这一转向,预示着近代中国由传统的道德政治向现代的技术政治的转型,它将中国带入欧美霸权与苏俄霸权两极对抗的世界权力结构之中。孙中山晚年的民族主义在为中国奠定统一基础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苏俄国际战略的牺牲品,民族主义与利害关系的亲缘由此得以充分体现,它所遗留的政治后果还有待进一步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孙中山 苏俄 利害关系 政治 霸权 国家统一 中国 博弈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发展史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剑光 翟云仙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3-55,共3页
本文主要论述近现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其贡献。
关键词 教会大学 院校图书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渭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3期64-69,共6页
议者或谓宋代既达到顶峰 ,即趋向下滑 ,走下坡路了。又以西方大学的兴起为例 ,来说明宋文化(中国文化 )落后于西方。这种“倒过来”看的观点 ,即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更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为此 ,本文拟就宋代兴盛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议者或谓宋代既达到顶峰 ,即趋向下滑 ,走下坡路了。又以西方大学的兴起为例 ,来说明宋文化(中国文化 )落后于西方。这种“倒过来”看的观点 ,即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更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为此 ,本文拟就宋代兴盛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这个侧面作一比较 ,说明古代中国大学教育并非落后于西方 ;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步虽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发展 宋代 书院 欧洲 中世纪 大学 高等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的历史地位与“宋韵”文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忠礼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50,81,F0003,共11页
长期以来,宋高宗被认为是一个令人不齿的反面人物,对他创建的南宋评价也很低。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面对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享国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特别是它的宋韵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 长期以来,宋高宗被认为是一个令人不齿的反面人物,对他创建的南宋评价也很低。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面对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享国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特别是它的宋韵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传承。由此可见,以往人们对宋高宗的认识怀有一定的成见,对南宋历史地位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只要我们不怀个人爱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评价宋高宗,对南宋的所谓“权相政治”“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进行具体分析,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进行全面研究,就会认识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只有在宋朝特别是南宋才能孕育出如此光辉灿烂的宋韵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历史地位 宋高宗 宋韵文化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唐宋两朝国情比较所见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忠礼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5-173,共19页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时以唐宋并称,但言及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除在文化上有所肯定以外,总是将它说得那么不堪,与唐朝相比,简直不可望其项背。事实上,宋朝除国土面积不及唐朝以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农民的社会地...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时以唐宋并称,但言及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除在文化上有所肯定以外,总是将它说得那么不堪,与唐朝相比,简直不可望其项背。事实上,宋朝除国土面积不及唐朝以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农民的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要优于唐朝,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世界,无论是贡献或影响,也比唐朝要大得多。唐朝的军事力量虽然一度十分强大,但它给百姓带来的多半不是福祉而是祸害,所以并不值得夸耀。从总体而言,宋朝的历史地位要高于唐朝,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从清初至近代,唐朝却多受歌颂,宋朝则常被贬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清朝初年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学者借贬低宋朝以影射清朝的一些论著的影响。二是近代中国不断受到列强欺凌,遭致丧权辱国,人们一方面着意将宋朝贬低为一个屈辱投降、腐败无能的典型,加以鞭笞。另一方面对一度称雄四方的唐朝,竭力加以美化,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还原宋朝的历史地位,重视和吸取其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宋朝 国情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学派”与民国新史学:何炳松“浙东学派”论之旨趣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2-130,共9页
晚清民国时期,重新阐释、构建浙东学派成为近代学人创新学术的重要凭借。何炳松倡导新史学,以章学诚之史学沟通中西,溯源浙东学派,重构中国学术传统。何炳松由辨析程颐与朱熹之别入手,建构从程颐、南宋、明末清初、章学诚直至近代新史... 晚清民国时期,重新阐释、构建浙东学派成为近代学人创新学术的重要凭借。何炳松倡导新史学,以章学诚之史学沟通中西,溯源浙东学派,重构中国学术传统。何炳松由辨析程颐与朱熹之别入手,建构从程颐、南宋、明末清初、章学诚直至近代新史学的浙东学派发展系谱,誉之为宋代以降儒学正统学说的流变。此论一出,民国学界从追认正统与历史本事两层褒贬不一,延续至今。若在民国学界的历史情景与学术脉络中,考察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及其学界回响背后的多元学术旨趣,或可尝试思索认知近代浙东学派建构历程的新路径,为建设民族国家与文明复兴提供生生不息的知识参考与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学派 何炳松 新史学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研究中的证据与证明——自柯林武德以来的讨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7-184,255,共9页
史家在进行历史研究之时,要依赖于证据。然而,证据的产生,与史家所提出的问题相关。历史学家往往因为现实的要求提出问题,从而将那些可以用来阐明其问题的史料纳入证据的范畴。历史学家的问题来自于“现在”,他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创造的... 史家在进行历史研究之时,要依赖于证据。然而,证据的产生,与史家所提出的问题相关。历史学家往往因为现实的要求提出问题,从而将那些可以用来阐明其问题的史料纳入证据的范畴。历史学家的问题来自于“现在”,他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史家进行证明的过程与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依据史料进行逻辑推理之外,类比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证明过程中的类比,受到不少史家、数学家、哲学家的重视。对类比证明的理解,将帮助史家在进行历史证明的过程中,避免产生对于史学之精确性的盲目崇拜;它同时也可以促使史家认识到,证据与证明,在最大的限度上与现实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史学理论 历史研究 类比 柯林武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傅斯年的“史学便是史料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晓旭 朱丹彤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 ,反映了部分中国史学研究者受到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史料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时过境迁 ,因其固有的片面因素 ,它的价值似乎也受到了漠视。本文拟就...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 ,反映了部分中国史学研究者受到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史料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时过境迁 ,因其固有的片面因素 ,它的价值似乎也受到了漠视。本文拟就其提出的具体背景、价值及局限进行探讨 ,以求教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史料学 来源 价值 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历史理性与历史叙事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5-110,共6页
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假设的自觉意识。历史学作为一门使用日常语言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假设的自觉意识。历史学作为一门使用日常语言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维已经成为历史理性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自觉、常识和效率分别对应于认识中的主体、经验和表现,它们构成了历史理性的基本要素。具有历史理性的史学家,在其历史叙事中,对于各类前提假设有着充分的自觉,并且擅长于运用现实经验中获得的常识和历史经验形成类比,也藉此将自我对于人事的普遍性认知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理性 历史叙事 自觉 常识 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历史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3-102,共10页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于文化和政治的看法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历史性要素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葛兰西用实践哲学代替马克思主义,视它为一种绝对的历史主义。这种历史主义不仅通过马克思吸收了德国历史主义的传统,也容纳了克罗...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于文化和政治的看法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历史性要素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葛兰西用实践哲学代替马克思主义,视它为一种绝对的历史主义。这种历史主义不仅通过马克思吸收了德国历史主义的传统,也容纳了克罗齐绝对历史主义的精髓。葛兰西以建构历史的方式来沟通理论与实践,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同一体。他同样擅长运用历史建构中形成的历史性力量,例如:从历史之具体性中激发的想象力;在历史与逻辑一致性建构中生成的推断力;由历史与现在、未来沟通中形成的意志力。葛兰西运用这些历史性力量时的深刻自觉,令实践哲学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卓越的实践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实践哲学 马克思 克罗齐 绝对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