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普通学者的自我反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邹广胜教授访谈
1
作者 邹广胜 穆宝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走向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当前学术界的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继承发扬前辈学者优良的治学作风,并且以谦虚态度去践行的学术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中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语言翻译——兼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应对策略 被引量:7
2
作者 吴秀明 董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51,共9页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西方国家设立、并以西方文学和文化为标准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奖,不仅带有意识形态倾向,而且还与文本载体的语言问题密切相关。对于非欧洲语言区域的作家来说,语言翻译并非是简单的对外文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还面...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西方国家设立、并以西方文学和文化为标准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奖,不仅带有意识形态倾向,而且还与文本载体的语言问题密切相关。对于非欧洲语言区域的作家来说,语言翻译并非是简单的对外文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还面临欧美强势文化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规训与改写的问题。对诺贝尔文学奖语言问题的剖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中国文学自身处境的视角。为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文化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语言翻译 文化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话语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建德先生访谈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建德 石然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共5页
在陆建德研究员看来,文学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多元文化借鉴价值极大。其中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可鉴价值同样不容否认。在文学批评领域,伦理关怀是始终存在的,历史语境是必须牢记的,意识形态的隐性影响亦... 在陆建德研究员看来,文学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多元文化借鉴价值极大。其中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可鉴价值同样不容否认。在文学批评领域,伦理关怀是始终存在的,历史语境是必须牢记的,意识形态的隐性影响亦是无处不在的;文学之"内外划分"也许过于简单,"文学自律"有时过于突出,文学应该对自己有所约束并最终超越自我。陆建德研究院特别强调,不存在"纯文学"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伦理关怀 历史语境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文学的语言意识与语言革命
4
作者 吴秀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缺乏语言自觉意识的,往往将“语言”与“言语”相混淆。从 20世纪 80年代伊始,在新的审美观、语言观的影响推动下,经过反复不断的艺术实践,才逐步确立起符合文学本体特征的语言表现体系。从横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缺乏语言自觉意识的,往往将“语言”与“言语”相混淆。从 20世纪 80年代伊始,在新的审美观、语言观的影响推动下,经过反复不断的艺术实践,才逐步确立起符合文学本体特征的语言表现体系。从横向共时态角度观照,大致可归纳为雅、俗、奇、杂四种类型。而就内在叙述语言特别是就深层叙述语境来看,则明显呈现由审美向审丑置换的发展趋向。这从一个则面反映了转型期美丑语境的深刻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语言革命 文学本体 语言自觉 中国当代文学 叙述语言 审丑 语境 语言观 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套内容详赡、别开生面的中文系系史——评三卷本《浙江大学中文系系史》
5
作者 张广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68,共2页
中国古代虽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确乎是欧洲文明的产物。晚清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大学也移植到了中国,至今已然根深叶茂,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大多数稍具历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专著出版。然而限... 中国古代虽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确乎是欧洲文明的产物。晚清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大学也移植到了中国,至今已然根深叶茂,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大多数稍具历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专著出版。然而限于种种因素,院系史的撰述相形落寞。内地及港台高校此前只有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较有自觉的修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大学 中文系 内容 高等教育 欧洲文明 台湾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文学独特的语言媒介系统——兼谈20世纪现代主义历史文学的语言实验 被引量:6
6
作者 吴秀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4-72,共9页
历史文学语媒系统的特殊和复杂在于 :明明反映的是历史的生活内容 ,但却要用“历史 /现代”形态的语言加以表现 ,在古今之间寻找恰当的结合 ;同时作家还要视文体样式、叙述对象、审美态度和创作方法差异的实际情况 ,用艺术自觉确当地进... 历史文学语媒系统的特殊和复杂在于 :明明反映的是历史的生活内容 ,但却要用“历史 /现代”形态的语言加以表现 ,在古今之间寻找恰当的结合 ;同时作家还要视文体样式、叙述对象、审美态度和创作方法差异的实际情况 ,用艺术自觉确当地进行把握。当然这是就传统的历史文学创作而言 ,至于现代主义历史文学 ,它的语言形态则突破了常态的方式而带有明显的反逻辑反规范的特点 ,因此文本具有强烈的语言实验的先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议形态 先锋意识 历史文学 语言媒介系统 20世纪 现代主义历史文学 语言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图本中的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文学与图像的融合与分离 被引量:7
7
作者 邹广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1-187,239,共7页
语图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与图像互相融合的插图本的流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全身心的审美感受,也为我们思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提出了新问题。插图本目前之所以流行是艺术发展与人的内在需要的必然趋势,... 语图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与图像互相融合的插图本的流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全身心的审美感受,也为我们思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提出了新问题。插图本目前之所以流行是艺术发展与人的内在需要的必然趋势,图像充分展示了语言所无法具有的功能,这是视觉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也是人的根本精神需求,甚至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插图本中的语言与图像乃是根源于人的不同的感官,它们对人同样重要,我们必须以一种平等的精神来尊重这种不同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差异性,而不是片面强调其中的某一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应该是一种语图完美结合的插图式文本,电影的发展是插图本发展的更高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叙事 语言叙事 融合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大学文学经典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陶然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47,64,共6页
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 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课程群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一流大学的强大师资和学术实力,以相对完整的小型课程群为基本节点,强调层次化,注重差异性,以适应不同学习主体的需求,并由此建设纵向梯度与横向联动相融合的课程开环学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文学经典 课程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文学史编写的两个纠结点——关于“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秀明 马西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6-172,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反观这种整体性文学史写作现状,我们发现它们虽有宏阔的理论构架,但因缺乏“打通”整合的内在逻辑机制而给人一种拼盘之感。这里存在着两个阻碍彼此贯通的纠结点:“五四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前者高悬...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反观这种整体性文学史写作现状,我们发现它们虽有宏阔的理论构架,但因缺乏“打通”整合的内在逻辑机制而给人一种拼盘之感。这里存在着两个阻碍彼此贯通的纠结点:“五四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前者高悬,有意无意地被神话化了;后者沉沦,备受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整合进程的悬置或暂停。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视阈对此进行清理和定位,以便使文学史书写在“现当代文学是一体”的思维理念下更加统一有序,也更加合历史合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体制化文学 编写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志铭与中国文学的家族传统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可先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1-190,共10页
墓志铭是放在墓室之中刻有墓主生平事迹的石刻,它具有多重属性,最为突出者是其家族因素。墓志铭的家族因素从文本、文字、文体中表现出来。就文体渊源而言,它与家族谱牒和家人提供的行状密切相关;就文本归趋而言,它是古人聚族而居和聚... 墓志铭是放在墓室之中刻有墓主生平事迹的石刻,它具有多重属性,最为突出者是其家族因素。墓志铭的家族因素从文本、文字、文体中表现出来。就文体渊源而言,它与家族谱牒和家人提供的行状密切相关;就文本归趋而言,它是古人聚族而居和聚族而葬之风的突出体现。中国文学具有家族传承的属性,而墓志铭最能体现家族文学谱系的脉络。以墓志铭为切入视角研究家族文学,有助于从新的维度书写和构建家族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铭 文体渊源 文学谱系 家族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结与出路:文学语言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元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48-54,共7页
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作为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却是一种概念的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观。要使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新突破、新发展,就必须破除这种语言观,而借鉴自洪堡特以来... 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作为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却是一种概念的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观。要使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新突破、新发展,就必须破除这种语言观,而借鉴自洪堡特以来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人文学的理解和解释。这种人文学的语言观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语境”的理论。强调要从多种关系的联系中来理解语言活动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交往”的理论。阐述如何通过阅读,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获得沟通、融合乃至发生变化、更新。三、“个性化涵义”的理论。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某些特殊的使用手法,这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一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语境 交往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健 卢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128,共9页
鲁迅提出的"立人",是他认真审视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审视中国人的生存境况和现代遭遇,以及在认识和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当中所形成的一整套有关"人"和人的发展的思想主张。无论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现代转型... 鲁迅提出的"立人",是他认真审视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审视中国人的生存境况和现代遭遇,以及在认识和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当中所形成的一整套有关"人"和人的发展的思想主张。无论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现代转型,还是对于中国文学的时代发展来说,"立人"思想主张的核心是强调人的解放,特别是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强调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地位,强调对现代文明的价值认同。鲁迅这种极具现代性精神特征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与中国新文学确立"为人生"的创作理路,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创作理论和价值意义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立人” 新文学 “为人生” 创作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抒情话语的价值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1,共7页
中国新文学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问题,而是标志着一种新的话语体系的建构,表现出了一整套新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和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特别是对于抒情话语的建构,更是展现出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一种必然性。新... 中国新文学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问题,而是标志着一种新的话语体系的建构,表现出了一整套新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和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特别是对于抒情话语的建构,更是展现出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一种必然性。新文学倡导者分别对中国新文学抒情话语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进行了新的建构,全方位地展现了新文学对思想、艺术和情感的深度与广度的追求,强化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抒情话语 价值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
14
作者 吴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0-154,103,160,共7页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审视、梳理和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学交流过程中,早在清末民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蒋其章、沈祖芬、魏易等译者,就开始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他们不仅最早为浙江开启了世界文学之窗...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审视、梳理和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学交流过程中,早在清末民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蒋其章、沈祖芬、魏易等译者,就开始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他们不仅最早为浙江开启了世界文学之窗,而且也为中国翻译文学的真正起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部翻译文学作品《昕夕闲谈》出自浙江译者,我国翻译的第一部美国文学经典《黑奴吁天录》和第一部英国文学经典《绝岛漂流记》均出自浙江。浙江译家不仅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世界文学的窗口,拓展了视野,同时也为英美等西方文学在我国的流传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浙江翻译 《昕夕闲谈》 《黑奴吁天录》 《绝岛漂流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学派”思想与精神对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影响
15
作者 黄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18,159,共8页
"浙东学派"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价值学说,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推动"两浙"文化发展,对"两浙"区域的文化心理性格的影响和文化价值理念的历史积淀,包括在近现代转型时期的文化... "浙东学派"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价值学说,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推动"两浙"文化发展,对"两浙"区域的文化心理性格的影响和文化价值理念的历史积淀,包括在近现代转型时期的文化对应、变革、转换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从思想和精神传承上来看,"浙东学派"的影响,是"两浙"作家在新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实践中整体崛起的重要地缘文化因素,也是新文学得以迅速发生与发展的思想与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学派” 思想与精神 中国新文学 生成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家笔墨与智性反思——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评介
16
作者 宋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洪子诚 历史语境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现生命自由情怀的诗性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抒情文学
17
作者 黄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88,共7页
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使现代抒情文学创作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 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使现代抒情文学创作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出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显示出在江南文化影响下,现代作家的创作总是蕴涵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复兴所需要的巨大情感力量,并在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起到了支撑着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现代抒情文学 诗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
18
作者 丰昀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75-79,共5页
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丰昀人们喜欢把时间切换成一个个阶段.以其衡量出一种绵延的长度,同时,也便于进行阶段之间的一种比较,看出形形色色的变化。于是.在各个阶段衔接的点上,凭空生出了一种意义,它毫不留情地绵延无间的时... 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丰昀人们喜欢把时间切换成一个个阶段.以其衡量出一种绵延的长度,同时,也便于进行阶段之间的一种比较,看出形形色色的变化。于是.在各个阶段衔接的点上,凭空生出了一种意义,它毫不留情地绵延无间的时间切断,成为一个个终点和起点。在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后现代 通俗小说 武侠小说 作品 严肃文学 纪实小说 现代主义 后现代理论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 被引量:23
19
作者 吴秀明 陈力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6,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写狼崇狼的出版物,掀起了一股探索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生态文学热潮。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这股狼文化现象,尽管有不少人为夸饰的成分,但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人们既定的价值观念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写狼崇狼的出版物,掀起了一股探索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生态文学热潮。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这股狼文化现象,尽管有不少人为夸饰的成分,但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人们既定的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预示着文学在生态观念的影响下将产生结构性的变化。《怀念狼》和《狼图腾》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对狼文化、狼形象、狼书写所作的探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为文学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及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文学 狼文化 狼形象 狼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及其危机——对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思潮的现代性反思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灵强 夏海微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4-189,共6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抉择,以语言同归和文本世界中原始神话天地的建构,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尝试。但是,“寻根文学”无法与“他者”建立确证的身份认同关系,从而陷入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身份认同 寻根文学 语言 神话 他者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