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7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普通学者的自我反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邹广胜教授访谈
1
作者 邹广胜 穆宝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走向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当前学术界的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继承发扬前辈学者优良的治学作风,并且以谦虚态度去践行的学术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中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现象学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的融合之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宏斌教授访谈
2
作者 苏宏斌 廖雨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8,173,共7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界围绕基础理论问题所进行的种种争论,总是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二元论怪圈,即双方总是在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等问题上相互诘难,最终在基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以致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美的本...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界围绕基础理论问题所进行的种种争论,总是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二元论怪圈,即双方总是在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等问题上相互诘难,最终在基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以致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美的本质等重大问题敬而远之,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停滞不前。针对这一方法论困境,苏宏斌教授主张从现象学当中汲取思想营养,认为现象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的深度融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学术道路。综观苏教授的学术研究,这一探寻之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把现象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先通过胡塞尔了解现象学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再系统梳理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茵加登、杜夫海纳等现象学家的思想,弄清现象学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方法论特征,勾勒出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运用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对文学本体论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对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克罗齐等西方美学大家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由此逐渐摸索出一条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道路;第三,在对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理论进行吸收和改造的基础上,致力于建构自己的"直观论"美学,由此为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总体而言,这条融合之路经历了从"研究现象学"到"现象学研究"的内在演变,为中国当代学界吸收和消化西方现代思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二元论 直观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国难之际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合与分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64,共12页
国难之际,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汇聚南高与学衡派学人,发展人文学科,提倡求是精神,以期融汇科学与人文。浙江大学文学院努力平衡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思潮的体用关系,沟通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科学时代的人文主... 国难之际,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汇聚南高与学衡派学人,发展人文学科,提倡求是精神,以期融汇科学与人文。浙江大学文学院努力平衡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思潮的体用关系,沟通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转移国运。史地学系提倡史地合一,创新史学,积极应对时代需求;中国文学系主张贯通考据、义理、词章,超越中西新旧之争。历时性考察民国时期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发展与分合,既可揭示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向,又可尝试为平衡科学与人文、政治与学术的体用关系,提供切实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浙江大学 文学院 国难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浙江大学人文类课程多层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盛晓明 胡娟 高晖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41,78,共4页
大学的人文教育既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也是人文精神的辐射。浙江大学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人文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宗旨,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打... 大学的人文教育既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也是人文精神的辐射。浙江大学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人文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宗旨,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打造了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探索了分层次的"精品化"之路。同时,为了兑现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和社会的人文使命,我们积极推进人文类精品课程的"公开化"建设,以实现人文教育从"小人文"向"大人文"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类课程 精品化 公开化 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浙江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独特教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吴秀明 严晓蔚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5年第4期10-12,共3页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尖子培养.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也是衡量和确立人文学科水平及地位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而人才培养,首先就不能不涉及它的总体目标问题。它当然有既定或预设的成分,但无疑应建立在对...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尖子培养.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也是衡量和确立人文学科水平及地位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而人才培养,首先就不能不涉及它的总体目标问题。它当然有既定或预设的成分,但无疑应建立在对我国文化、国情和未来教育发展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品性。具体而论,可分以下两种不同的培养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人文学科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导师制 被引量:22
6
作者 杜祥锋 何亚平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6期95-97,共3页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较少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而浙江大学早于一九三七年便首开本科生导师制之先河。本文追忆了当年导师制实行的历史背景和效果,并分析了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竺可桢 浙江大学 导师制 本科生 历史背景 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7,共10页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间的分歧与矛盾,竺可桢提出以"求是"为校训,升华"求是"精神,以此平衡文实冲突,倡导科学人文化。国难之际浙江大学的学术转型,旨在扭转"物质主义"风气,力求融汇新旧,沟通文质,开中国文化之新途径,以此为通才教育之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求是 科学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套内容详赡、别开生面的中文系系史——评三卷本《浙江大学中文系系史》
8
作者 张广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68,共2页
中国古代虽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确乎是欧洲文明的产物。晚清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大学也移植到了中国,至今已然根深叶茂,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大多数稍具历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专著出版。然而限... 中国古代虽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确乎是欧洲文明的产物。晚清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大学也移植到了中国,至今已然根深叶茂,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大多数稍具历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专著出版。然而限于种种因素,院系史的撰述相形落寞。内地及港台高校此前只有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较有自觉的修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大学 中文系 内容 高等教育 欧洲文明 台湾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4—1927年浙江大学筹建运动
9
作者 徐立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4,共9页
1897年求是书院的成立,标识着近代浙江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几度更名,入民国后改称浙江高等学校,但是不久教育部即废除各省高等。随着1914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浙江高等学校停办,浙江顿失文化重心。直到1927年成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才... 1897年求是书院的成立,标识着近代浙江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几度更名,入民国后改称浙江高等学校,但是不久教育部即废除各省高等。随着1914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浙江高等学校停办,浙江顿失文化重心。直到1927年成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才重现最高学府,期间长达13年为空白期。(1)虽然这13年浙江并未拥有国人自主的大学,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段时间浙江人士对高等教育的漠视,相反各类人物纷纷提出重设大学的主张,热闹非凡。围绕着浙江最高学府的重建,各类人物的努力、各种利益群体的纠葛、浙江省议会的举措、地域冲突都一一呈现出来,此类种种亦颇能窥探当时社会环境和世态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时期 经亨颐 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 省议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洁 郑梦琦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为更好地履行服务高等教育与传播科研成果的义务,亟须完成从面向知识共同体的知识提供商向面向知识社会的知识服务商转型。基于新传播体系下的“四全”媒体传播特征与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互动关系探讨,从... 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为更好地履行服务高等教育与传播科研成果的义务,亟须完成从面向知识共同体的知识提供商向面向知识社会的知识服务商转型。基于新传播体系下的“四全”媒体传播特征与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互动关系探讨,从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体的视角剖析当下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模式流变,提出教育服务和学术服务的发展进路:通过优化服务工具、拓展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实现从传统教材供应商向全方位知识服务商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 大学出版社 知识服务 数字教育 学术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论型”与“星座图”——另两种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及思考
11
作者 吴秀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等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於可训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吴秀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原为《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等。新编文学史似乎遭受了“危机”,至少是写作速度明显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叙述 於可训 洪子诚 吴秀明 星座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
12
作者 黄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152,共12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既有单一情节,也有主辅情节交织,既有局部细节呈现,也有贯穿性情节书写,均意在突出小说主题或人物心性畸变。场景即场面与情景,系特定时空中由人物及其言行活动等共同组成的生活画面。在与听觉(声响)、视觉、对话有关的场景回旋叙事中,张爱玲通过特定场面与情景的描绘营造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生发背景及文本氛围,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生存境遇、真实心理及动态关系变化,还通过带有家族相似性的非区别性场景描绘,突出了人生的单调乏味与无尽重复。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回旋叙事也呈多样化,有对人物梦境的描写,也有以“梦”为比拟的叙写,映衬着现实的龌龊和人性的丑陋,折射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身份意识及至亲之间的尴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情境回旋叙事 情节回旋叙事 场景回旋叙事 梦境回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浅易又含混的文学是怎么来的?
13
作者 翟业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有一种文学,读起来浅易,骨子里却非常含混。比如,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结尾,独自喝酒的老银匠无端地“想起两句唐诗”,自觉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叙事人越是说“文不对题”,我们就越是知道,它一定是... 有一种文学,读起来浅易,骨子里却非常含混。比如,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结尾,独自喝酒的老银匠无端地“想起两句唐诗”,自觉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叙事人越是说“文不对题”,我们就越是知道,它一定是“对”题,甚至是“点”题的,但是,谁能说清楚它“对”的、“点”的是什么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文学 小说 叙事人 浅易 汪曾祺 侯银匠 含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大学文学经典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陶然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47,64,共6页
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 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课程群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一流大学的强大师资和学术实力,以相对完整的小型课程群为基本节点,强调层次化,注重差异性,以适应不同学习主体的需求,并由此建设纵向梯度与横向联动相融合的课程开环学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文学经典 课程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话语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建德先生访谈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建德 石然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共5页
在陆建德研究员看来,文学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多元文化借鉴价值极大。其中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可鉴价值同样不容否认。在文学批评领域,伦理关怀是始终存在的,历史语境是必须牢记的,意识形态的隐性影响亦... 在陆建德研究员看来,文学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多元文化借鉴价值极大。其中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可鉴价值同样不容否认。在文学批评领域,伦理关怀是始终存在的,历史语境是必须牢记的,意识形态的隐性影响亦是无处不在的;文学之"内外划分"也许过于简单,"文学自律"有时过于突出,文学应该对自己有所约束并最终超越自我。陆建德研究院特别强调,不存在"纯文学"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伦理关怀 历史语境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兼谈现实主义再认识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秀明 葛舒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集体合作的大型丛书,不仅对后来的史料编纂及其批评和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大型丛书 集体合作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编纂 现实主义 十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
17
作者 吴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0-154,103,160,共7页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审视、梳理和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学交流过程中,早在清末民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蒋其章、沈祖芬、魏易等译者,就开始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他们不仅最早为浙江开启了世界文学之窗...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审视、梳理和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学交流过程中,早在清末民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蒋其章、沈祖芬、魏易等译者,就开始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他们不仅最早为浙江开启了世界文学之窗,而且也为中国翻译文学的真正起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部翻译文学作品《昕夕闲谈》出自浙江译者,我国翻译的第一部美国文学经典《黑奴吁天录》和第一部英国文学经典《绝岛漂流记》均出自浙江。浙江译家不仅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世界文学的窗口,拓展了视野,同时也为英美等西方文学在我国的流传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浙江翻译 《昕夕闲谈》 《黑奴吁天录》 《绝岛漂流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下限”及其相关史料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秀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共11页
“下限”问题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带有永恒和宿命性质的本体性矛盾。它的提出及划分,不仅关涉对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历史作如何截断众流的断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时间节点的断代处理体现了文学史家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因此,一直成为半... “下限”问题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带有永恒和宿命性质的本体性矛盾。它的提出及划分,不仅关涉对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历史作如何截断众流的断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时间节点的断代处理体现了文学史家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因此,一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史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和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由于当代文学不断学科化、专业化、历史化,这个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彼此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认知。“下限”范畴史料,主要由综合性史料和作家作品史料两部分组成。它虽然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却自有其意义和价值,有必要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下限” 学界认知与观念解读 相关史料存在与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时间起始、空间场域与参照性问题——基于“年代学”的一种思考
19
作者 吴秀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九十年代文学在当下日益明显地受到重视,以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真正按照年代学理论对之进行探讨的,似尚未有之。本文据此,从时间起止、空间范畴和参照性等方面展开考察,其意是想从最基础和最基本问题切入,来表达... 九十年代文学在当下日益明显地受到重视,以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真正按照年代学理论对之进行探讨的,似尚未有之。本文据此,从时间起止、空间范畴和参照性等方面展开考察,其意是想从最基础和最基本问题切入,来表达对如何规范和推进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想法。而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科自律的意义,而且也内在地蕴含了对九十年代文学的整体判断及其对九十年代性的理解。因此,应该有必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 时间起始 空间场域 参照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回旋叙事
20
作者 黄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90,共15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时间书写与回旋叙事结合形成了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时间回旋叙事,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这些文本内或跨文本的时间回旋叙事中,既有以“十三岁”“十七岁”“三十岁”等回旋复现的特定年龄凸显主题...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时间书写与回旋叙事结合形成了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时间回旋叙事,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这些文本内或跨文本的时间回旋叙事中,既有以“十三岁”“十七岁”“三十岁”等回旋复现的特定年龄凸显主题及叙述情调,也有通过对“当初”“从前”等回忆性时间词族或“一天”等时间段的回旋复现,高度浓缩地呈现人物一生的遭际,还有通过平时与战时、历史与现实等特定时间对比的回旋叙事,表现人物心境或命运的变化。而物理时间心理化及听觉化、视觉化、触觉化等独特的时间回旋叙事方式,以及时间书写与空间书写的关联、时空并提叠加综合感觉化的艺术表达,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思,烘托了苍凉的文本氛围,寄寓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物命运的感慨。张爱玲通过时间回旋叙事在看似寻常的日常叙事中讥刺人性世相,并对进化论思想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时间书写 回旋叙事 《雷峰塔》 《小团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