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0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课程的精品化到公开化——浙江大学人文类课程多层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盛晓明 胡娟 高晖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41,78,共4页
大学的人文教育既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也是人文精神的辐射。浙江大学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人文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宗旨,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打... 大学的人文教育既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也是人文精神的辐射。浙江大学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人文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宗旨,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打造了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探索了分层次的"精品化"之路。同时,为了兑现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和社会的人文使命,我们积极推进人文类精品课程的"公开化"建设,以实现人文教育从"小人文"向"大人文"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类课程 精品化 公开化 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浙江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独特教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秀明 严晓蔚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5年第4期10-12,共3页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尖子培养.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也是衡量和确立人文学科水平及地位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而人才培养,首先就不能不涉及它的总体目标问题。它当然有既定或预设的成分,但无疑应建立在对...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尖子培养.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也是衡量和确立人文学科水平及地位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而人才培养,首先就不能不涉及它的总体目标问题。它当然有既定或预设的成分,但无疑应建立在对我国文化、国情和未来教育发展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品性。具体而论,可分以下两种不同的培养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人文学科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导师制 被引量:22
3
作者 杜祥锋 何亚平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6期95-97,共3页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较少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而浙江大学早于一九三七年便首开本科生导师制之先河。本文追忆了当年导师制实行的历史背景和效果,并分析了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竺可桢 浙江大学 导师制 本科生 历史背景 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7,共10页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间的分歧与矛盾,竺可桢提出以"求是"为校训,升华"求是"精神,以此平衡文实冲突,倡导科学人文化。国难之际浙江大学的学术转型,旨在扭转"物质主义"风气,力求融汇新旧,沟通文质,开中国文化之新途径,以此为通才教育之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求是 科学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套内容详赡、别开生面的中文系系史——评三卷本《浙江大学中文系系史》
5
作者 张广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68,共2页
中国古代虽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确乎是欧洲文明的产物。晚清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大学也移植到了中国,至今已然根深叶茂,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大多数稍具历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专著出版。然而限... 中国古代虽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确乎是欧洲文明的产物。晚清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大学也移植到了中国,至今已然根深叶茂,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大多数稍具历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专著出版。然而限于种种因素,院系史的撰述相形落寞。内地及港台高校此前只有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较有自觉的修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大学 中文系 内容 高等教育 欧洲文明 台湾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论型”与“星座图”——另两种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及思考
6
作者 吴秀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等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於可训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吴秀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原为《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等。新编文学史似乎遭受了“危机”,至少是写作速度明显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叙述 於可训 洪子诚 吴秀明 星座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
7
作者 黄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152,共12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既有单一情节,也有主辅情节交织,既有局部细节呈现,也有贯穿性情节书写,均意在突出小说主题或人物心性畸变。场景即场面与情景,系特定时空中由人物及其言行活动等共同组成的生活画面。在与听觉(声响)、视觉、对话有关的场景回旋叙事中,张爱玲通过特定场面与情景的描绘营造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生发背景及文本氛围,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生存境遇、真实心理及动态关系变化,还通过带有家族相似性的非区别性场景描绘,突出了人生的单调乏味与无尽重复。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回旋叙事也呈多样化,有对人物梦境的描写,也有以“梦”为比拟的叙写,映衬着现实的龌龊和人性的丑陋,折射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身份意识及至亲之间的尴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情境回旋叙事 情节回旋叙事 场景回旋叙事 梦境回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浅易又含混的文学是怎么来的?
8
作者 翟业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有一种文学,读起来浅易,骨子里却非常含混。比如,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结尾,独自喝酒的老银匠无端地“想起两句唐诗”,自觉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叙事人越是说“文不对题”,我们就越是知道,它一定是... 有一种文学,读起来浅易,骨子里却非常含混。比如,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结尾,独自喝酒的老银匠无端地“想起两句唐诗”,自觉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叙事人越是说“文不对题”,我们就越是知道,它一定是“对”题,甚至是“点”题的,但是,谁能说清楚它“对”的、“点”的是什么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文学 小说 叙事人 浅易 汪曾祺 侯银匠 含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大学文学经典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 被引量:5
9
作者 陶然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47,64,共6页
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 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课程群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一流大学的强大师资和学术实力,以相对完整的小型课程群为基本节点,强调层次化,注重差异性,以适应不同学习主体的需求,并由此建设纵向梯度与横向联动相融合的课程开环学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文学经典 课程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话语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建德先生访谈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建德 石然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共5页
在陆建德研究员看来,文学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多元文化借鉴价值极大。其中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可鉴价值同样不容否认。在文学批评领域,伦理关怀是始终存在的,历史语境是必须牢记的,意识形态的隐性影响亦... 在陆建德研究员看来,文学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多元文化借鉴价值极大。其中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可鉴价值同样不容否认。在文学批评领域,伦理关怀是始终存在的,历史语境是必须牢记的,意识形态的隐性影响亦是无处不在的;文学之"内外划分"也许过于简单,"文学自律"有时过于突出,文学应该对自己有所约束并最终超越自我。陆建德研究院特别强调,不存在"纯文学"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伦理关怀 历史语境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
11
作者 吴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0-154,103,160,共7页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审视、梳理和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学交流过程中,早在清末民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蒋其章、沈祖芬、魏易等译者,就开始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他们不仅最早为浙江开启了世界文学之窗... 谁为浙江最早开启世界文学之窗?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审视、梳理和考据,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学交流过程中,早在清末民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蒋其章、沈祖芬、魏易等译者,就开始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他们不仅最早为浙江开启了世界文学之窗,而且也为中国翻译文学的真正起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部翻译文学作品《昕夕闲谈》出自浙江译者,我国翻译的第一部美国文学经典《黑奴吁天录》和第一部英国文学经典《绝岛漂流记》均出自浙江。浙江译家不仅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世界文学的窗口,拓展了视野,同时也为英美等西方文学在我国的流传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浙江翻译 《昕夕闲谈》 《黑奴吁天录》 《绝岛漂流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下限”及其相关史料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秀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共11页
“下限”问题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带有永恒和宿命性质的本体性矛盾。它的提出及划分,不仅关涉对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历史作如何截断众流的断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时间节点的断代处理体现了文学史家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因此,一直成为半... “下限”问题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带有永恒和宿命性质的本体性矛盾。它的提出及划分,不仅关涉对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历史作如何截断众流的断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时间节点的断代处理体现了文学史家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因此,一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史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和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由于当代文学不断学科化、专业化、历史化,这个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彼此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认知。“下限”范畴史料,主要由综合性史料和作家作品史料两部分组成。它虽然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却自有其意义和价值,有必要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下限” 学界认知与观念解读 相关史料存在与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时间起始、空间场域与参照性问题——基于“年代学”的一种思考
13
作者 吴秀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九十年代文学在当下日益明显地受到重视,以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真正按照年代学理论对之进行探讨的,似尚未有之。本文据此,从时间起止、空间范畴和参照性等方面展开考察,其意是想从最基础和最基本问题切入,来表达... 九十年代文学在当下日益明显地受到重视,以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真正按照年代学理论对之进行探讨的,似尚未有之。本文据此,从时间起止、空间范畴和参照性等方面展开考察,其意是想从最基础和最基本问题切入,来表达对如何规范和推进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想法。而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科自律的意义,而且也内在地蕴含了对九十年代文学的整体判断及其对九十年代性的理解。因此,应该有必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 时间起始 空间场域 参照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回旋叙事
14
作者 黄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90,共15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时间书写与回旋叙事结合形成了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时间回旋叙事,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这些文本内或跨文本的时间回旋叙事中,既有以“十三岁”“十七岁”“三十岁”等回旋复现的特定年龄凸显主题...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时间书写与回旋叙事结合形成了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时间回旋叙事,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这些文本内或跨文本的时间回旋叙事中,既有以“十三岁”“十七岁”“三十岁”等回旋复现的特定年龄凸显主题及叙述情调,也有通过对“当初”“从前”等回忆性时间词族或“一天”等时间段的回旋复现,高度浓缩地呈现人物一生的遭际,还有通过平时与战时、历史与现实等特定时间对比的回旋叙事,表现人物心境或命运的变化。而物理时间心理化及听觉化、视觉化、触觉化等独特的时间回旋叙事方式,以及时间书写与空间书写的关联、时空并提叠加综合感觉化的艺术表达,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思,烘托了苍凉的文本氛围,寄寓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物命运的感慨。张爱玲通过时间回旋叙事在看似寻常的日常叙事中讥刺人性世相,并对进化论思想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时间书写 回旋叙事 《雷峰塔》 《小团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
15
作者 丰昀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75-79,共5页
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丰昀人们喜欢把时间切换成一个个阶段.以其衡量出一种绵延的长度,同时,也便于进行阶段之间的一种比较,看出形形色色的变化。于是.在各个阶段衔接的点上,凭空生出了一种意义,它毫不留情地绵延无间的时... 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丰昀人们喜欢把时间切换成一个个阶段.以其衡量出一种绵延的长度,同时,也便于进行阶段之间的一种比较,看出形形色色的变化。于是.在各个阶段衔接的点上,凭空生出了一种意义,它毫不留情地绵延无间的时间切断,成为一个个终点和起点。在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后现代 通俗小说 武侠小说 作品 严肃文学 纪实小说 现代主义 后现代理论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评李舫纪实文学《回家》
16
作者 陈奇佳 高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7,共8页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他...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他们的功勋才越发值得后来者守望,这些前辈构筑的伟大记忆理当也正在成为团结、教育、激励国民的有力武器。本文主要从书写方式入手,讨论《回家》之于当下文学的意义,或者说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家》 民族记忆 纪实文学 书写方式 家国观念 抗美援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影视理论研究与期刊发展——《电影评介》期刊的理论侧重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争 肖博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学术期刊在知识认证、学术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电影评介》期刊通过精心策划专题内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学术前沿以及刊社媒体融合,致力于打造兼具温度、情怀、深度的新时代学术... 学术期刊在知识认证、学术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电影评介》期刊通过精心策划专题内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学术前沿以及刊社媒体融合,致力于打造兼具温度、情怀、深度的新时代学术交流平台,切实为中国当代影视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近年来,《电影评介》的理论侧重方向主要聚焦于技艺融合视角下的影视理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国际交流中的对话能力与话语权提升、本土理论的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具体而言,期刊深入探讨了前沿技术赋能下的影视艺术生态、中国动画电影的再民族化与诗意表达、经典电影理论和“一带一路”艺术特辑,以及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构建与批评实践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影视理论研究 期刊发展 本土理论创新 《电影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本文献是汉语字词的重要源头之一
18
作者 张涌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写本文献是指刻本流行之前的手写纸本文献。从两汉到五代,写本文献流行了约1000年。宋代以后刻本取代写本,成为古代传世文献的主要载体,而写本文献基本上就被废弃了。刻本取代写本,刊刻时有规范化的倾向,在刻工手下,大量写本文献中的字... 写本文献是指刻本流行之前的手写纸本文献。从两汉到五代,写本文献流行了约1000年。宋代以后刻本取代写本,成为古代传世文献的主要载体,而写本文献基本上就被废弃了。刻本取代写本,刊刻时有规范化的倾向,在刻工手下,大量写本文献中的字词被规范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字词 两汉 规范化 写本文献 宋代 刻本 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逝的乡村,声音在回响--罗伟章《尘世三部曲》中的村社图景
19
作者 陈力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纪末川东北大巴山地区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峡谷周边的乡村社会图景,被挤压和冲击,直至返回原始和蛮荒的历史演变。作者以“不仁”与“不忍”的生存逻辑提炼出乡村社会的生存经验,表达了乡村社会的宿命...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纪末川东北大巴山地区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峡谷周边的乡村社会图景,被挤压和冲击,直至返回原始和蛮荒的历史演变。作者以“不仁”与“不忍”的生存逻辑提炼出乡村社会的生存经验,表达了乡村社会的宿命。作者留恋属于乡村的“尘世”氛围,作品中的留守者在乡村社会消逝前的倔强抗争,蕴含着终极哲理。神性思维和物性意识交织的乡村社会,超越了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感知能力和生活方式,也超越了现代观念的逻辑和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世三部曲》 村社图景 神性思维 物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与情感表达
20
作者 胡可先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4-109,共6页
自然界四季轮换,不仅体现物候和气候的多重变化,而且蕴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促使人们形成顺应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四季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映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古典诗词的意趣中,细细体悟诗... 自然界四季轮换,不仅体现物候和气候的多重变化,而且蕴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促使人们形成顺应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四季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映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古典诗词的意趣中,细细体悟诗人的心境、诗句的况味,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领略诗意中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生态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