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定位与重构——《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自序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俊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6,共8页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 中国哲学 学科定位 定义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金元以后全真道的思想演变——全真丹道的长生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俊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9-61,174-175,共15页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料,认真进行一番爬梳、勾稽之考证工夫。元明之际至明清之际,全真诸派有“龙门律宗显明清”、“龙门岔派入武当”、“南无据北史无显”、“遇山分支扎江西”等兴起、开展之态势。陈致虚以及以后的“三丰派”、陆西星、王常月、伍守阳、刘一明诸全真高道通过探“性命之源”、揭“顺逆颠倒”之理,会通南北丹法,统一南北全真,实现了“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这一“长生久视”的立教宗旨。道教作为一种生命哲学,金元之后,全真丹道开拓的生命科学研究之路,正是儒佛二教之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性命双修 内丹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浩与南宋前期的政治体制
3
作者 徐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5,F0003,共10页
高宗内禅前后,南宋政局复杂多变。作为旧君为新朝布下的人事安排,为了延续高宗体制、修正秦桧弊政,史浩努力作出政治调适,以老成谋国的审重之心链接了高、孝两朝政治结构。他站在和战的立场,重提息兵养民、保全江浙根本之地的政治构想,... 高宗内禅前后,南宋政局复杂多变。作为旧君为新朝布下的人事安排,为了延续高宗体制、修正秦桧弊政,史浩努力作出政治调适,以老成谋国的审重之心链接了高、孝两朝政治结构。他站在和战的立场,重提息兵养民、保全江浙根本之地的政治构想,他的圆融贯通而又不失纲纪的“中道”,对南宋前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史浩 政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41-148,共8页
本文论葛洪而及于庄子。作者阐述了葛洪的神仙道教信仰与庄子生命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论述了神仙信仰关于生命不朽理念所藉以确立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葛洪关于生命不朽之可能性的宗教学论证 ,并基于这种分析而阐述了神仙信仰所包含的宗... 本文论葛洪而及于庄子。作者阐述了葛洪的神仙道教信仰与庄子生命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论述了神仙信仰关于生命不朽理念所藉以确立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葛洪关于生命不朽之可能性的宗教学论证 ,并基于这种分析而阐述了神仙信仰所包含的宗教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命哲学 宗教信仰 庄子 葛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被引量:6
5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121,160,共12页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综合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行为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学”概念及其学术内涵之我见 被引量:3
6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0,共4页
关于"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等概念的来源诸问题,我过去在关于"浙东学派"的整体研究中已有所阐述,今天再来谈这一问题,其实我也谈不出太多的新内容。基于我过去的研究,我主要谈以下几点。
关键词 浙学 概念问题 浙东学派 学术内涵 历史概念 事功之学 刘壎 本原性 圣学宗传 蔡懋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我们向阳明学什么 被引量:5
7
作者 潘立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6,213,共10页
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代生存也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要义可归结为"本心""致良知&qu... 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代生存也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要义可归结为"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即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以阳明心学的要义为核心,逐层分析"本心明觉"的本体意义、"良知主宰"的立人意义、"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实诚""独知"的人格意义、"缘机体认"的认知意义及"洒落""自得"的境界意义,可见出阳明心学给我们的当代生存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与生活:“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作者肯定"生活儒学"的总体架构"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的合理性,并就这一基本架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同时认为,"爱"与"思"的概念内涵还存在着进一步发掘与深化的余地。借用章太炎... 作者肯定"生活儒学"的总体架构"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的合理性,并就这一基本架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同时认为,"爱"与"思"的概念内涵还存在着进一步发掘与深化的余地。借用章太炎先生"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之说,作者认为"回真向俗"的生活,乃是使"真"所本原涵具的意义与价值开显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根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的主题与二程的经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明友 《浙江学刊》 CSSCI 1991年第6期74-78,共5页
理学发展了隋唐佛教的心性论,把心性问题与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因而,人们将理学又称作德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程颢、程颐兄弟所建立的“天理论”已充分呈现心性之学的基本特征。理学是新儒学。为建立理学的... 理学发展了隋唐佛教的心性论,把心性问题与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因而,人们将理学又称作德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程颢、程颐兄弟所建立的“天理论”已充分呈现心性之学的基本特征。理学是新儒学。为建立理学的心性论,二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读儒家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新儒学 北宋 隋唐佛教 圣人之道 儒家经典 批判佛教 二程 佛学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良知“八德”
10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共12页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quo...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本体 本原性实在 良知八德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网络视频公开课“王阳明心学”的几点体会
11
作者 董平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文从网络视频公开课讲授者的立场出发,认为讲授者在讲授现场实际上面临着不同的"关系情境",所以讲授者须抱有"敬畏之心",须熟知所讲课程的内容,须对听众的知识结构有良好预期。作者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就以上几... 本文从网络视频公开课讲授者的立场出发,认为讲授者在讲授现场实际上面临着不同的"关系情境",所以讲授者须抱有"敬畏之心",须熟知所讲课程的内容,须对听众的知识结构有良好预期。作者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并对"演课"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开课 敬畏之心 关系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