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嘉兴市持续高温天气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云泉 张瑞萍 +2 位作者 陈优平 李海军 陆琛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3,共4页
2003年嘉兴市出现了37天高温天气,并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无论从持续时间、强度上都可说是50年一遇。分析发现:2003年的高温天气是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而极涡强度、西风环流指数偏弱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天气气候变暖的必然趋... 2003年嘉兴市出现了37天高温天气,并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无论从持续时间、强度上都可说是50年一遇。分析发现:2003年的高温天气是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而极涡强度、西风环流指数偏弱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天气气候变暖的必然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天气主要存在16年和8年周期,2001年起为准两年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 高温天气分析 嘉兴市 副热带高压异常 西风环流指数 准两年振荡 2001年 历史纪录 持续时间 西太平洋 气候变暖 分析结果 50年 涡强度 年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2
2
作者 沈杭锋 翟国庆 +3 位作者 朱补全 何斌 徐亚钦 黄旋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7-1140,共14页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简称宁东辐合线);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加剧了对流的爆发,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同化 飑线 暴雨 阵风锋 中尺度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一次夜间O_(3)污染过程特征及垂直传输影响
3
作者 严韬 孟德友 +5 位作者 林伟家 洪瑾 葛非凡 姚瑶 程思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4-921,共8页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夜间污染 垂直传输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湍流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含氟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容金高 李民 +1 位作者 范晓红 冯智 《中国蚕业》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春蚕生产仍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排氟企业的增加,氟化物越来越成为影响嘉兴蚕区的主要污染源。本文就浙江嘉兴蚕区春蚕期桑...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春蚕生产仍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排氟企业的增加,氟化物越来越成为影响嘉兴蚕区的主要污染源。本文就浙江嘉兴蚕区春蚕期桑叶含氟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式,为今后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含氟量 桑叶 生产历史 工业化进程 鱼米之乡 优势产业 回归模式 春蚕期 嘉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7·21”杭州湾北岸短时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斌 范晓红 +2 位作者 盛文斌 潘士雄 范玉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2-851,共10页
利用FY-2E卫星的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以及基于WRF模式的5 km全程同化数据,对2013年7月21日杭州湾北岸短时大暴雨天气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对流性暴雨发生与近地面西南偏西气流和东南偏东气流的辐合作... 利用FY-2E卫星的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以及基于WRF模式的5 km全程同化数据,对2013年7月21日杭州湾北岸短时大暴雨天气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对流性暴雨发生与近地面西南偏西气流和东南偏东气流的辐合作用密切相关,湖州东部地区由局地热对流引起的偏西气流出流增强了嘉兴西部地区的偏西气流强度,从而触发两股气流间的辐合扰动并产生对流运动,当对流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对流层低层出现了下沉气流,其中一部分气流向东契入近地面的偏东气流内,致使此处的辐合抬升运动加强,从而在对流层中层形成了新的垂直上升运动。此外,在对流性暴雨发生前0~3km的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小,导致这次短时大暴雨过程中强对流单体的维持时间较短。暴雨区附近的近地面存在较为浅薄的中性或稳定层结,其上相对位温垂直递减明显,大气层结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中尺度分析 触发机制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05号“海棠”台风暴雨数值模拟试验和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周玲丽 翟国庆 +2 位作者 王东法 谷风鸣 何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9-500,共12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较好的模拟结果,并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实况雷达回波资料对台风"海棠"造成的浙闽地区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次暴雨属于台风中心北侧附近的螺旋云带降水,主要是由边...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较好的模拟结果,并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实况雷达回波资料对台风"海棠"造成的浙闽地区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次暴雨属于台风中心北侧附近的螺旋云带降水,主要是由边界层强中尺度辐合带直接影响造成的,降水伴随着辐合带发展;边界层顶的强东风急流和对流层低层强偏南气流在浙闽地区的交汇是强辐合带的成因;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相伴东风急流和强辐合带的北移,这是本次暴雨出现稳步北抬的原因。台风的三支不同气流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地区交汇上升,起到了水汽通道和能量输送以及建立不稳定区的作用,提供了暴雨的增幅与维持,而气流的汇合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这也是中尺度辐合带高度受限于边界层的原因。浙闽地区复杂的中尺度地形对本场暴雨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为暴雨的增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对边界层不同气流造成的中尺度辐合带而言,地形的作用较小,仅可阻挡降水向西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数值模拟 WRF模式 中尺度辐合带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6月江淮梅雨暴雨主要影响系统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瑞萍 马旭林 +1 位作者 盛文斌 徐瑞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6-377,共12页
利用江淮梅雨期逐日降水资料与NCEP/NCAR的FNL分析资料,对2011年夏季江淮梅雨主要影响系统及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典型梅雨期阻塞形势不同,2011年梅雨期中高纬阻塞形势有移动性特征,冷空气由于中高纬环流的发展导致极涡分裂... 利用江淮梅雨期逐日降水资料与NCEP/NCAR的FNL分析资料,对2011年夏季江淮梅雨主要影响系统及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典型梅雨期阻塞形势不同,2011年梅雨期中高纬阻塞形势有移动性特征,冷空气由于中高纬环流的发展导致极涡分裂南下而至;中高纬弱阻塞形势引起的切断槽提供了梅雨暴雨的动力条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变动是梅雨暴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分析了梅雨锋面系统、急流及其引发的高低空次级环流和干冷空气的侵入对暴雨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 梅雨暴雨 次级环流 干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和自动站资料研究风暴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亚钦 翟国庆 +3 位作者 黄旋旋 朱佩君 何斌 沈杭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为了研究地面中尺度辐合对对流回波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和经过质量控制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选取浙江宁波地区较典型的1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逐时统计地面辐合场、累计雨量、雷达回波之间的相互对应情况,并进一步通过Shuma... 为了研究地面中尺度辐合对对流回波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和经过质量控制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选取浙江宁波地区较典型的1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逐时统计地面辐合场、累计雨量、雷达回波之间的相互对应情况,并进一步通过Shuman-Shapiro滤波来揭示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与风暴发展的内在联系,最后基于所统计的回波发展和地面辐合的关系利用交叉相关法对风暴进行外推预报。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前沿的地面中尺度辐合区域对未来回波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存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区域更有利于对流单体的新生和发展,同时对主回波未来的走向和形状也有较大的影响。通过Shuman-Shapiro滤波进行尺度分离后可以发现,在风暴发展前沿和一些风暴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风场辐合作用,它对未来风暴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传递和媒介作用。最后,基于地面辐合场用交叉相关法对风暴进行外推预报,得到的外推回波场和实况回波场在形状、中心强度上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地面辐合 匹配统计 Shuman-Shapiro滤波 风暴外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北岸持续热浪天气特点及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陆琛莉 范晓红 +1 位作者 宋文英 张雪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5,共7页
伴随21世纪的到来,杭州湾北岸持续热浪事件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出现的气温极值高。使用NCEP资料和天气学方法,对4次持续热浪过程进行分析,在副高持续增强脊线北移至30°N,当高层南亚高压分裂东移,高低空... 伴随21世纪的到来,杭州湾北岸持续热浪事件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出现的气温极值高。使用NCEP资料和天气学方法,对4次持续热浪过程进行分析,在副高持续增强脊线北移至30°N,当高层南亚高压分裂东移,高低空负涡度出现垂直叠加,或因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出现强烈的下沉和晴空辐射增温,再加上平流增温、以及前期持续高温的累积效应等综合因素,杭州湾北岸出现持续区域热浪。21世纪以来,持续热浪期间,白天高温和酷热时长都出现延长,且酷热时长延长得更明显。此外,嘉兴日照时数出现减少,而气温仍较快升高的现象可能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有关。目前,杭州湾北岸城市群"热岛效应"已经综合影响到热浪期间城市间的温差关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热浪 酷热时长 城市温差 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型电涌保护器能量配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牛萍 王培 +2 位作者 赵佳欢 田德宝 汪计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463-468,共6页
针对组合型电涌保护器(SPD)中主要防雷元件之间的能量配合问题,依据IEC 62305-4与GB 50343—2010的规定要求,通过对气体放电管(GDT)、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瞬态抑制二极管(TVS)进行理论概述,再对这3种常见的防雷元器件进行并联组合... 针对组合型电涌保护器(SPD)中主要防雷元件之间的能量配合问题,依据IEC 62305-4与GB 50343—2010的规定要求,通过对气体放电管(GDT)、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瞬态抑制二极管(TVS)进行理论概述,再对这3种常见的防雷元器件进行并联组合后,分别进行多次冲击实验,发现不同的防雷元件的合理并联配合使用对于提高SPD整体的响应速度,缩短动作过程时间,提高SPD的通流容量与限压水平具有明显的效果.实验结论对于组合型SPD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型 电涌保护器 气体放电管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瞬态抑制二极管 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沿岸海域海面风场反演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斌 潘士雄 +2 位作者 李海军 盛文斌 董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5-884,共10页
高质量的海面实况风场是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基础,卫星反演的大陆沿岸海域海面风场的准确率不高。文章基于反映近地面风速廓线变化的指数律公式,利用浙江北部沿岸海岛或滩涂上布设的中尺度自动站来反演附近海面风场,并使用客观分析方... 高质量的海面实况风场是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基础,卫星反演的大陆沿岸海域海面风场的准确率不高。文章基于反映近地面风速廓线变化的指数律公式,利用浙江北部沿岸海岛或滩涂上布设的中尺度自动站来反演附近海面风场,并使用客观分析方法将反演的离散风场值转换到中尺度网格上,从而获得完整的高分辨率海面风场。指数律中参数α值对于反演风场的准确率至关重要,它主要受到下垫面状况以及大气层结状态的影响,而后者的影响较前者更大。文章使用多个风塔站的风廓线率值进行了反演风场的误差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单一风速廓线还无法取得最优的反演效果,有必要分季节使用多站风速廓线。使用混合风速廓线得到的总体样本的平均偏差为0.04 m·s^(-1),平均绝对误差为1.51 m·s^(-1),均方根误差为2.01 m·s^(-1)。对海面反演风场的优化可以将总体样本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到1.28和1.68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海域 海面风场反演 风速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杰拉华台风登陆后迅速减弱的原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云泉 陆琛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8-22,共5页
杰拉华台风在浙江象山登陆后迅速减弱 ,强度衰减率大大超过历年平均值 ,对杭、嘉、湖地区影响不大。经分析认为 ,减弱的原因主要是杰拉华远离赤道辐合带 ,能量得不到补充 ,登陆时大陆高压强大 ,前期天气干旱 ,空气干燥 ,经四明山区地形... 杰拉华台风在浙江象山登陆后迅速减弱 ,强度衰减率大大超过历年平均值 ,对杭、嘉、湖地区影响不大。经分析认为 ,减弱的原因主要是杰拉华远离赤道辐合带 ,能量得不到补充 ,登陆时大陆高压强大 ,前期天气干旱 ,空气干燥 ,经四明山区地形摩擦 ,能量耗尽。登陆后 50 0 h Pa与 850 h Pa上下层的相对散度为负值 ,全风速显著减小。另外 ,据统计资料得出台风生成后第 1 0天后登陆对嘉兴市影响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拉华台风 迅速减弱 强度衰减率 相对散度 登陆 气压 空气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EC法以多重动态区域反演风场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亚钦 翟国庆 +2 位作者 黄旋旋 朱补全 沈杭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38-1745,共8页
基于传统的交叉相关追踪回波(TREC)算法,通过对"匹配元"所含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进行一定的分类来动态选择符合判定条件的"匹配元"进行交叉相关计算.为了提高反演风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选取多重不同尺度的"... 基于传统的交叉相关追踪回波(TREC)算法,通过对"匹配元"所含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进行一定的分类来动态选择符合判定条件的"匹配元"进行交叉相关计算.为了提高反演风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选取多重不同尺度的"匹配元"、分位法剔除风向奇异点、用椭圆型权重再插值等技术来订正反演的风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TREC技术对较小尺度回波云团精度判定不足的缺陷,使得"匹配元"中的雷达反射率要素特征覆盖更有效.结果表明:对TREC算法进行修订后得到的反演风场,可以更好地反映雷达回波团的整体流场,同时一些回波单体的个性风场特征得到较好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匹配元 多尺度 交叉相关追踪回波(TREC) 雷达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杭嘉湖平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可义 盛文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6-703,共8页
用新的曲面拟合法 (NMOCSF)对江淮和杭嘉湖平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作物理诊断 ,结合天气形势讨论了准静止华北高压的形成及其对江淮和杭嘉湖平原连续暴雨的贡献。指出 ,当江淮和杭嘉湖平原处在梅雨期时 ,应特别注意华北高压的强度和位置 ... 用新的曲面拟合法 (NMOCSF)对江淮和杭嘉湖平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作物理诊断 ,结合天气形势讨论了准静止华北高压的形成及其对江淮和杭嘉湖平原连续暴雨的贡献。指出 ,当江淮和杭嘉湖平原处在梅雨期时 ,应特别注意华北高压的强度和位置 ,一旦构成阻塞形势 ,就极可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的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 杭嘉潮平原 暴雨 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曲面拟合法 华北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响应及其机制解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秋林 梅士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存在和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该中心的分布构成一列明显的从赤道中太平洋出发,最终到达非洲中南部及赤道印度洋的Rossby波列,将赤道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连接起来,起到了类似"大气桥"的作用。而单纯IOD和单纯EN-SO均难以在南半球对流层激发出遥相关波列,进一步证实了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其次,利用行星波能量传播理论对两者之间的遥相关进行了机制分析,发现纬向波数为1~3的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南半球对流层 遥相关 行星波能量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包分析法在提高冲击试验波形测量准确度中的应用
16
作者 袁海燕 傅正财 陈勇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35-939,共5页
将小波包分析法(WPT)引入冲击试验测量波形的消噪处理.分别用傅里叶变换法、曲线拟合法、小波分析法和WPT对同一种含噪声波形进行消噪,计算了消噪后的波形参数.分析表明,噪声频率对消噪效果没有影响,曲线拟合法消噪的波形参数误差最大,... 将小波包分析法(WPT)引入冲击试验测量波形的消噪处理.分别用傅里叶变换法、曲线拟合法、小波分析法和WPT对同一种含噪声波形进行消噪,计算了消噪后的波形参数.分析表明,噪声频率对消噪效果没有影响,曲线拟合法消噪的波形参数误差最大,WPT消噪的误差最小,而且对波前时间的影响不大,幅值基本与标准波形相同.通过对实际测量波形的消噪效果分析,验证了WPT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试验 测量 波形 消噪 小波包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雷工作中几个疑难和易误技术问题的处理
17
作者 陈勇斌 曹和生 蒋焕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9-111,共3页
针对加油站罩棚的防雷争议、两级SPD的安装间距、接地引下线尽可能短及接地电阻异常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探索处理以上防雷疑难及易误技术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 防雷 疑难易误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近56年电线积冰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柏堃 郜庆林 吴明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5-90,共6页
利用金华市1953—2008年56年的逐日雨凇、雾凇资料,分析了电线积冰日的年代、年、季节、月变化,电线积冰起止时间、持续期、持续时间、最大直径等气候特征,并对金华电线积冰形成条件、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年平均电线积... 利用金华市1953—2008年56年的逐日雨凇、雾凇资料,分析了电线积冰日的年代、年、季节、月变化,电线积冰起止时间、持续期、持续时间、最大直径等气候特征,并对金华电线积冰形成条件、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年平均电线积冰日数为0.8天;集中在冬季,1月最多,2月次之,12月最少;电线积冰可出现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最早初日是12月10日,最晚终日是2月19日;电线积冰持续时间最长64小时,最大直径为16mm;雨凇形成条件与雾凇不同,最大直径相近时雨凇灾害更严重,高海拔山区的电力冰灾比丘陵盆地严重。根据电线积冰灾害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灾害防御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线积冰 雨凇 雾凇 气候特征 灾害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连阴雨对蚕桑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容金高 范晓红 李民 《中国蚕业》 2004年第4期30-31,共2页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种桑养蚕生产历史悠久,"桑柘遍野,无人不习蚕",故种桑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之一.在种桑养蚕过程中,气象环境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特别是春季连阴雨不但对桑树的正常...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种桑养蚕生产历史悠久,"桑柘遍野,无人不习蚕",故种桑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之一.在种桑养蚕过程中,气象环境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特别是春季连阴雨不但对桑树的正常生长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家蚕的正常饲养带来许多困难.本文对春季连阴雨天气特点与对蚕桑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以嘉兴地区2002年出现的罕见的春季连阴雨为例作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桑养蚕 蚕桑生产 影响与对策 产业 农民 嘉兴 生产历史 春季 连阴雨 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百年夏季青藏高原臭氧变化趋势及可能机制
20
作者 苏昱丞 郭栋 +5 位作者 郭胜利 施春华 刘仁强 刘煜 宋刘明 徐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9-317,共9页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中2001年到2099年A1B、A2、B1三种排放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三种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未来百年臭氧总量在夏季(6—8月)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该变化的可能机制...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中2001年到2099年A1B、A2、B1三种排放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三种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未来百年臭氧总量在夏季(6—8月)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该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百年夏季高原区臭氧总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A2情景下臭氧增长最快,B1情景下增长最慢,但相对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原区的臭氧总量增长较慢,即高原区臭氧谷加深。高原区高空污染物的减少以及局域Hadley环流的减弱是未来高原区臭氧总量增加的原因;而南亚高压的增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辐散增强则可能是高原区臭氧谷继续加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青藏高原 未来百年 趋势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