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前外侧皮瓣:万能皮瓣,修复利器——历38年逾千例临床应用研究经验体会
1
作者 张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4-509,共6页
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学特点的优异性及广泛的适用性,被誉为“万能皮瓣”。本文是作者38年逾千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心路历程和总结。文中分享了作者学习、研究、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经历,介绍了拓展该皮瓣应用范围和发现高位穿支... 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学特点的优异性及广泛的适用性,被誉为“万能皮瓣”。本文是作者38年逾千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心路历程和总结。文中分享了作者学习、研究、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经历,介绍了拓展该皮瓣应用范围和发现高位穿支的过程,总结了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以期为股前外侧皮瓣更好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作出绵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刘亦杨 张春 +5 位作者 郭峭峰 沈立锋 林炳远 马苟平 黄凯 张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采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其中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其余均为单侧。结果随访(20.94±8.27)个月,1例在术后6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肌瓣全部成活,皮瓣部分坏死2例,清创后直接缝合。脓腔填塞良好,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经支气管镜封堵胸膜瘘后治愈。患者均无胸闷等不适。下肢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愈合良好,行走及膝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股外侧肌血管恒定,解剖清楚,肌肉形态长而宽且体积较大,能够有效填塞脓胸形成的空腔并闭合创口。这一术式不仅拓宽了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范围,还为顽固性脓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 肌皮瓣 脓胸 显微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对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彧 邬春虎 +6 位作者 吴坤 邢更彦 胡晓华 张联合 陈长松 尹华东 马玉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肥胖对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进行ESWT的123例KOA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85例;年龄(59.... 目的探讨肥胖对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进行ESWT的123例KOA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85例;年龄(59.36±5.69)岁;病程(14.92±6.9)个月。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所有患者接受ESWT,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后及第8周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骨性关节炎功能指数(Lequesne评分)及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以评价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周后肥胖组VAS疼痛评分疼痛缓解优于正常组[(2.40±0.79)分比(3.28±1.17)分,P<0.01];肥胖组Lequesne评分改善优于正常组[(4.40±2.54)分比(5.81±2.58)分,P<0.01];肥胖组WOMAC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改善优于正常组[(6.76±2.58)比(7.98±2.24),P<0.01;(21.14±8.59)比(25.91±8.09),P<0.01]。治疗第8周后,VAS疼痛评分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疼痛改善明显[(1.63±0.85)分比(2.27±1.44)分,P<0.01];Lequesne评分显示治疗第8周后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明显[(3.09±1.68)分比(4.47±2.76)分,P<0.01];WOM-AC评分中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功能评分治疗第8周后正常组为(5.00±2.74)、(2.54±1.15)、(22.25±8.17)分,与肥胖组(3.27±1.78)、(2.17±0.75)、(18.45±5.84)分相比,肥胖组患者治疗第8周后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P<0.05),在治疗第2周后、第8周后,WOMAC评分中疼痛评分结果与VAS评分结果一致,疼痛明显减轻,WOMAC评分中的功能评分与Lequesne功能评分相一致,功能明显改善。结论ESWT可以早期缓解患者的疼痛及功能,早期治疗效果肥胖患者优于正常体重患者;在ESWT治疗过程中,对于肥胖的患者,ESWT对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优于正常体重患者;肥胖可以影响KOA发生发展,但是不影响ESWT对KOA的治疗,相较正常体重患者,肥胖患者更有利于ESWT对KOA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骨关节炎 膝关节 体外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益 徐彬 +2 位作者 陈杨达豪 徐卫星 盛红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80-2887,共8页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微创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线分型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孙龙 倪励斌 +5 位作者 施益锋 陈衍 黄业恒 盛孙仁 吴爱悯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3-851,共9页
目的:介绍脊髓(spinal cord,SC)线的定义、临床分型及其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策略,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目的:介绍脊髓(spinal cord,SC)线的定义、临床分型及其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策略,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进行脊髓减压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34~77岁,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根据术前MRI上SC线与前方致压物的关系,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致压物在SC线前方,Ⅱ型为致压物与SC线接触,Ⅲ型为致压物超过SC线。由5位脊柱外科医师对患者的MRI图像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其可信度及可重复性。2021年1月~2022年12月招募50例多节段颈髓压迫疾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尽量改善SC线分型的原则决定开门节段,随访12~34个月,对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的患者均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改良脊髓前方压迫程度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型手术前后评分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型间评分差异,评估不同SC线分型患者术后脊髓减压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回顾性分析的86例患者中SC线Ⅰ型38例,Ⅱ型31例,Ⅲ型17例。观察者间一致性的Kappa系数0.817~0.945;观察者内一致性的Kappa系数为0.891~0.963,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满意。患者术前各型之间脊髓压迫程度评分、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压迫程度评分和VAS评分最低,Ⅲ型患者最高(P<0.05);Ⅰ型JOA评分改善率为(73.49±11.26)%,Ⅱ型为(67.08±9.01)%,Ⅲ型为(53.74±7.93)%,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瞻性分析的50例患者中SC线Ⅰ型27例,Ⅱ型15例,Ⅲ型8例。术前脊髓压迫程度评分Ⅰ型为3.67±0.47分,Ⅱ型为3.84±0.37分,Ⅲ型为4.00±0.00分,末次随访时Ⅰ型为1.24±0.62分,Ⅱ型为2.60±0.58分,Ⅲ型为3.40±0.52分;Ⅰ型VAS评分由术前6.48±0.85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11±0.51分,Ⅱ型由术前6.67±0.90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73±0.59分,Ⅲ型由术前7.13±0.6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38±0.52分(P<0.05)。Ⅰ型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压迫程度评分和VAS评分最低,Ⅲ型患者最高(P<0.05)。Ⅰ型JOA评分由术前12.07±1.1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5.59±0.69分,Ⅱ型由术前10.93±0.80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4.67±0.72分,Ⅲ型由术前10.13±1.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3.63±0.74分(P<0.05)。Ⅰ型JOA评分改善率为(72.50±12.38)%,Ⅱ型为(61.99±9.78)%,Ⅲ型为(51.25±5.19)%,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C线分型实用可靠,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好。选择适宜开门节段使SC线分型为Ⅰ型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解除前方脊髓压迫;当SC线分型为Ⅲ型时,后路手术后前方仍有压迫,需考虑行前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线 分型 减压 颈椎 椎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茹选良 陈天国 +3 位作者 郝毅 宋柏杉 包建原 管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椎动脉先天性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单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远期结果 被引量:32
7
作者 金才益 曾忠友 +2 位作者 徐阿炳 陆金荣 任忠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8-399,共2页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系统 治疗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展 张春 +2 位作者 郭峭峰 沈立锋 张晓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万古霉素混合植入2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内,测量病灶局部的抗生素浓度。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炎症指标以及创口愈合情况。对植骨处进行X线检查,测量...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万古霉素混合植入2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内,测量病灶局部的抗生素浓度。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炎症指标以及创口愈合情况。对植骨处进行X线检查,测量患者血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检查肝、肾功能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载万古霉素人工骨在病灶内局部缓释出的万古霉素浓度均超过有效治疗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而且安全性能佳,骨髓炎治愈率100%,并可作为感染性骨不连的骨引导性材料。结论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在病灶局部可以释放高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低,安全性高,又有骨引导作用,完全符合治疗骨髓炎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万古霉素 骨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17例报告 被引量:24
9
作者 曾忠友 金才益 +1 位作者 裴斐 黄志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各类脊柱手术后出现的17例深静脉栓塞病例的病史特点、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预后。结果:深...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各类脊柱手术后出现的17例深静脉栓塞病例的病史特点、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预后。结果:深静脉栓塞多见于较大的脊柱矫形、重建、融合手术,而且与麻醉方法及是否存在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结论:脊柱围手术期中存在较多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栓塞 病历报告 预防措施 DVT 临床资料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脊柱手术术中出血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米爽 洪正华 +3 位作者 王美珍 刘玲芬 王章富 陈海啸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89,共4页
脊柱外科手术常伴随着大量失血的风险,术中大量失血可以造成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增加手术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常需要补充足够的异体血液来维持血容量、纠正贫血。然而,大量的异体输血会增加免疫性及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部分受... 脊柱外科手术常伴随着大量失血的风险,术中大量失血可以造成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增加手术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常需要补充足够的异体血液来维持血容量、纠正贫血。然而,大量的异体输血会增加免疫性及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部分受血者可能发生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1、2]。如何控制术中血液的丢失已成为脊柱外科手术中管理策略的焦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手术 受血者 异体输血 脊柱手术 肾功能衰竭 血流动力学 肺损伤 输血反应 超声骨刀 控制性降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在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外科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苟平 郭峭峰 +2 位作者 黄凯 俞华军 张晓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67-2969,共3页
目的:探究在行外科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治的100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例,均行外科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 目的:探究在行外科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治的100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例,均行外科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骨痂生长情况及并发症状。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11.30±2.55)周、(3.10±0.40)分、(2.11±0.3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1±3.55)周、(3.47±0.50)分、(2.91±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周、6周、9周的骨痂生长状况评分分别为(0.91±0.44)分、(1.47±0.42)分、(1.95±0.51)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1±0.41)分、(1.19±0.40)分、(1.66±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与对照组的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固定术治疗中联合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与骨痂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术 活血化瘀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27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曾忠友 严卫锋 +6 位作者 吴鹏 张建乔 徐阿炳 宋永兴 籍剑飞 韩建福 宋国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8-394,共7页
目的 :探讨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4岁(36.1±14.8岁)。... 目的 :探讨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4岁(36.1±14.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致伤部位:T11/12 2例,T12/L1 6例,L1/2 7例,L2/3 4例,L2~L4 1例,L3/4 1例。AO分型:B2型13例,C型8例。均采用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钛网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治疗。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损伤部位Cobb角和椎管骨块占位率,观察植骨融合、椎管重建和内固定情况。采用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145±19.2min);术中出血800~2200ml(1320±476.5ml);术后切口引流液250~580ml(398±127.5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或脊髓神经功能恶化病例。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21.5±9.7个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和椎管占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均获得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或钛网移位等现象。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并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并且椎管减压彻底,可以维持脊柱良好的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管减压 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腔内持续输注吗啡和布比卡因结合被动活动术后止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洪盾 林仙菊 +2 位作者 陈海啸 洪正华 郎云琴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34-236,共3页
关键词 膝关节腔内 持续输注 吗啡 布比卡因 被动活动 术后止痛 效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进一步解剖学研究——高位皮动脉与皮瓣血供的分型 被引量:98
14
作者 徐达传 阮默 +3 位作者 张春 熊绍虎 汪新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 58% (2 9侧 ,34支 ) ,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 1 0 % (5侧 )、横支的占 44 % (2 2侧 )和降支根部的占 4 % (2侧 )。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 ,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 ,可定为正常型 (2 1侧 ,42 % )。出现高位皮动脉时 ,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 ,管径较细 ,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 (1 8侧 ,36 % )、均匀分布型 (6侧 ,1 2 % )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 (5侧 ,1 0 % )。结论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 ,分布具有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部皮瓣 血供 分型 皮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小关节及棘突间固定并环形植骨治疗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忠友 裴仁模 +2 位作者 裴斐 黄志海 金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小关节 棘突间固定 环形植骨 治疗 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系统和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任忠明 金才益 +4 位作者 陆金荣 徐阿炳 张玉良 曾忠友 黄志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6-177,共2页
目的 :探讨RF椎弓根螺钉系统和BAK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滑脱病例 ,采用RF系统对滑脱椎行撑开提拉复位 ,以恢复椎体正常序列和椎间高度 ;彻底减压椎管和神经根管 ;从椎间后外侧斜放单枚... 目的 :探讨RF椎弓根螺钉系统和BAK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滑脱病例 ,采用RF系统对滑脱椎行撑开提拉复位 ,以恢复椎体正常序列和椎间高度 ;彻底减压椎管和神经根管 ;从椎间后外侧斜放单枚填塞自体骨的BAK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 6~ 2 1个月 ,平均 9 1个月。原腰腿痛症状消失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早期疗效满意。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K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失稳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金才益 曾忠友 +2 位作者 邹德威 陆金荣 徐阿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3-224,共2页
目的 :探讨BAK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的并发症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分析采用BAK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的 34例所出现的并发症 ,并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进 (包括手术原则及操作 )。结果 :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出现与术者的临床经... 目的 :探讨BAK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的并发症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分析采用BAK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的 34例所出现的并发症 ,并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进 (包括手术原则及操作 )。结果 :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出现与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有关。结论 :使用BAK融合器要求术者充分了解其设计特点 ,有熟练的脊柱外科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K 腰椎 并发症 治疗 腰椎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立锋 张春 +3 位作者 张晓文 郭峭峰 马苟平 俞华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严重创伤后行膝下截肢的创面,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其中急诊截肢6例,保肢失败而二期行截肢3例,创面面积最大15cm×...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严重创伤后行膝下截肢的创面,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其中急诊截肢6例,保肢失败而二期行截肢3例,创面面积最大15cm×15cm,最小7cm×7cm,皮瓣面积最大17cm×16cm,最小8cm×8cm,其中带股外侧肌瓣者4例。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未再次手术。供区无功能障碍,受区外形满意,安装假肢后功能良好。结论: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膝下截肢后软组织缺损创面,方法简便,成功率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自身关节,改善假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截肢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4 位作者 丁伟国 朱华东 郭峭峰 马苟平 祝卫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2期2677-2679,I0024-I0025,共5页
目的:研究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其中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 目的:研究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其中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30例,C臂透视引导下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30例,C臂透视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30例;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6月进行评分。结果: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指标体系》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776>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评分显示注射型针刀组疗效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后6月的评分显示注射型针刀组的疗效虽也有下降,但仍优于单纯阻滞组和单纯针刀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采用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单纯阻滞治疗和针刀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透视 注射型针刀 针刀 椎旁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俞华军 黄凯 +3 位作者 张展 郭峭峰 张晓文 张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试验组(37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手术前3 d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d静滴,每日2次,选取...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试验组(37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手术前3 d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d静滴,每日2次,选取硫酸钙骨移植替代物5~10 g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1 g加水调制成糊状,术后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 g/d,每日2次,试验组术后联合超短波治疗,2组患者一个周期均为28 d,共治疗2个周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κB(NF-κB)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8%,显著低于试验组的97.30%(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CRP、TNF-α、NF-κ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试验组为8.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硫酸钙 超短波 创伤性骨髓炎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