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邻近椎体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庆庆 张军 +1 位作者 竺军高 茹选良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98例,年龄(73.05±7.38)岁。根据患者受伤后2年的复诊结果,将患者...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98例,年龄(73.05±7.38)岁。根据患者受伤后2年的复诊结果,将患者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4例和无邻近椎体骨折组74例。分析比较患者年龄、初诊骨密度、复诊骨密度、骨密度变化、初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压缩程度、是否存在陈旧性骨折、是否使用唑来膦酸盐、是否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是否出现并发症以及是否出现患椎进一步压缩等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中,骨折压缩程度、复诊骨密度、骨密度变化、是否使用唑来膦酸盐类药物、是否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骨折压缩程度95%CI(0.040,0.571),P=0.005,OR=0.151;骨密度变化95%CI(1.264,1360.732),P=0.036,OR=41.477;是否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95%CI(1.638,31.625),P=0.009,OR=7.196。结论:骨折压缩程度、骨密度变化以及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因素。对于一些骨折压缩程度Ⅰ度的患者,可以通过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和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进行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椎体骨折 保守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庆庆 桂先革 +1 位作者 蒋增辉 茹选良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74例,男33例,女41例,平均年龄(75.07&...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74例,男33例,女41例,平均年龄(75.07±7.89)岁。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Sanders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55例)和功能不良组(19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术前基础疾病、营养状态、麻醉ASA分级、麻醉方式、术中复位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尖顶距及是否康复师康复等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骨密度、营养状态、麻醉ASA分级、麻醉方式、复位情况、康复师康复,尖顶距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P=0.006,OR=0.077),康复师康复(P=0.006,OR=0.070),麻醉ASA分级(P<0.001,OR=0.049),营养状态(P=0.046,OR=0.188)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骨密度、康复师康复、麻醉ASA分级和营养状态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通过整合骨科、麻醉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学科,建立快速康复外科体系,可有效促进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髋骨折 功能恢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年以上随访结果 被引量:67
3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4 位作者 金才益 王斌 江春宇 吴鹏 严卫锋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O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8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4例。测量并对比其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采用Denis评分对疼痛及劳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2个月(30~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除3例为浮壁骨痂外其余病例关节突间及椎板表面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较术后有部分丢失(P>0.05)。25例患者最后随访时CT扫描显示椎体前上方存在大小不一的空洞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Denis疼痛评分:P122例,P27例,P33例。Denis工作状态评分:W118例,W28例,W33例,W53例。结论:虽然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容积,亦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且腰背痛获得很好缓解,但并不能改善椎体空壳现象,亦不能避免矫正度部分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和手术治疗选择 被引量:14
4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5 位作者 张建乔 唐宏超 宋永兴 严卫锋 韩建福 金才益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评分系统用于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6例下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岁。高...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评分系统用于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6例下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岁。高处坠落伤40例,交通伤12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部位:L337例,L4 16例,L53例。按AO分型:A3.1型17例,A3.2型14例,A3.3型25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40例。按A0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分别选择跨伤椎固定、经伤椎置钉固定、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手术方式。对比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的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进行评定。结果:56例切口无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情况:跨伤椎固定方式融合13例,经伤椎固定方式融合20例,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方式20例均获得植骨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C级1例,D级3例,E级52例。患者局部疼痛评定:Pl52例,P23例,P31例。工作状态分级:W112例,W239例,W35例。结论:由于下腰椎与胸腰段在解剖、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其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而根据AO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的综合评分,是指导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选择的较好方法,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根据损伤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爆裂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抗生素灌洗和载药人工骨植骨联合皮瓣或肌皮瓣移植治疗难治性慢性骨髓炎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波 范顺武 +1 位作者 李钧 舒正华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4期251-252,共2页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术后伴有软组织缺损的难治性慢性骨髓炎1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清创术 骨移植 磷酸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过表达Wnt5a对其炎性反应及共培养体系中M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桂先革 曾晖 陶可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026-1033,共8页
目的:通过构建和比较经Wnt5a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分别与骨髓干细胞(MSCs)2D单层贴壁与骨髓液跨小室共培养模型,旨在探索Wnt5a信号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对MSCs成软骨分化产生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集6例重度膝关节骨... 目的:通过构建和比较经Wnt5a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分别与骨髓干细胞(MSCs)2D单层贴壁与骨髓液跨小室共培养模型,旨在探索Wnt5a信号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对MSCs成软骨分化产生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集6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的巨噬细胞、MSCs和骨髓液,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58~71岁.膝关节囊滑膜组织常规消化取得单细胞,经反复贴壁并行Fi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和抗CD14抗体流式细胞术测定巨噬细胞纯度.将上述经鉴定的巨噬细胞置于IFN-γ联合TNF-α刺激48 h后,再使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lacZ或Wnt5a转染24h,分别与MSCs 2D单层贴壁或骨髓液构建跨小室共培养模型,采用HE染色、软骨特殊染色、X-gal染色、抗Wnt5a、抗Ⅱ和Ⅹ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对细胞形态与增殖能力、病毒转粢效率和成软骨分化能力等进行检测.结果:抗CD68免疫组化显示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巨噬细胞明显增多.抗CD14流式细胞术证实经分离的滑膜巨噬细胞纯度为90.31%,IFN-γ联合TNF-α刺激后发现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素蛋白-1(MCP-1)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巨噬细胞被激活;rAAV-lacZ转染3d后,Ⅹ-gal染色发现其能有效转染巨噬细胞,效率高达97.50%,且至少持续21 d;rAAV-Wnt5a转染巨噬细胞后通过刺激其Wnt5a的表达,而增加两种模型中的Wnt5a表达,抑制MCP-1的分泌,两种模型中Wnt5a组MCP-1表达量分别为14.76和61.51 pg/ml;此外,rAAV-Wnt5a转染后能促进细胞增殖及成软骨分化、软骨基质合成.结论:在巨噬细胞与MSCs 2D单层贴壁或骨髓液跨小室共培养条件下,rAAV介导的Wnt5a过表达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而促进软骨稳态的维持以及MSCs成软骨分化,巨噬细胞可能通过Wnt5a信号影响软骨稳态与MSCs成软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Wnt5a蛋白 软骨细胞 干细胞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加人工血管治疗伴有血管损伤的下肢骨折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岩 李钧 +1 位作者 陈波 何健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2期159-160,共2页
高能量损伤引起伴有主要血管损伤的四肢复杂骨折,导致患肢皮肤软组织严重挫伤、缺损,甚至软组织毁损,远端血供遭到破坏,影响肢体存活。治疗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肢体的成活及其质量,处理不当可导致肢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自2006年1月至... 高能量损伤引起伴有主要血管损伤的四肢复杂骨折,导致患肢皮肤软组织严重挫伤、缺损,甚至软组织毁损,远端血供遭到破坏,影响肢体存活。治疗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肢体的成活及其质量,处理不当可导致肢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救治伴有血管损伤的复杂骨折10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加人工血管植入的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人工血管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髋臼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雷贵富 徐阿炳 +2 位作者 班吉鹤 石钢 方铭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6期505-50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1~57岁,平均38.6岁。对其X线、CT、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对...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1~57岁,平均38.6岁。对其X线、CT、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6个月。无感染及术中血管神经损伤,1例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影像学评价,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12例,复位不满意2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复杂髋臼骨折合并症多,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准确复位、可靠内固定可提高疗效,最大限度恢良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类骨水泥混合硫酸钙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被引量:1
9
作者 傅扬 闫应朝 +1 位作者 茹选良 瞿杭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96-900,共5页
目的:探究丙烯酸类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混合硫酸钙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 目的:探究丙烯酸类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混合硫酸钙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91例采用PKP术式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2例共94个椎体应用PMMA混合硫酸钙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109例共125个椎体应用单纯PMMA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66例,年龄(75.35±11.22)岁,包括36个胸椎,58个腰椎;对照组男22例,女87例,年龄(74.51±9.21)岁,包括63个胸椎,62个腰椎。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椎体高度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水泥渗漏率明显较低(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VAS、ODI、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个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PMMA混合硫酸钙治疗OVCF的疗效与单纯PMMA相当,并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硫酸钙 丙烯酸类骨水泥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3 位作者 宋永兴 张建乔 唐宏超 籍剑飞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3,4)6例,L(4,5)97例,L5S121例,L(2,3)、L(3,4)1例,L(3,4)、L(4,5)26例,L(4,5)、L5S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关节镜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 被引量:8
11
作者 舒正华 李钧 +5 位作者 丁潮琪 王西迅 陈波 胡继超 魏勇 崔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8-250,268,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9月-2013年5月,治疗22例腕背侧腱鞘囊肿。分别以4/5或6R入路作为关节镜视野,1/2入路为工作通路,6U作为出水通道,找到舟月韧带后并向背侧检查,直至舟月韧带与桡腕背侧关节囊的...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9月-2013年5月,治疗22例腕背侧腱鞘囊肿。分别以4/5或6R入路作为关节镜视野,1/2入路为工作通路,6U作为出水通道,找到舟月韧带后并向背侧检查,直至舟月韧带与桡腕背侧关节囊的折反部位,显露腕背侧腱鞘囊肿的蒂部,确认后使用刨刀刨除囊肿蒂部以及部分关节囊,挤压并吸除囊液直至囊肿消失,可吸收线缝合皮下,加压包扎,术后支具固定腕关节3周,并辅助以囊肿部位按摩、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2例术中关节镜检查未发现囊肿蒂部而转为开放手术,发现其中1例囊肿起源于伸肌腱,1例起源于腕中关节。20例镜下完成,随访6-14个月,平均9.2月,腕关节无明显瘢痕,外形美观,功能无影响。3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囊肿较为细小,腕关节中立位时外观不明显,未作进一步处理,2例行开放手术切除。结论关节镜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虽然有相对较高的器械以及技术要求,且适应证有一定的局限,但该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外形美观,对于一些外形要求较高的年轻女性可作为治疗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镜 腕背侧腱鞘囊肿 舟月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7 位作者 孙德弢 毛克亚 张建乔 籍剑飞 宋永兴 韩建福 宋国浩 唐宏超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903-909,共7页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1例,L3,4、L4,530例,L4,5、L5S1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曾忠友 严卫锋 +8 位作者 宋永兴 毛克亚 籍剑飞 张建乔 吴鹏 裴斐 宋国浩 韩建福 俞伟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6例;L_(3,4)5例,L_(4,5)70例,L_5S_1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建乔 董黎强 +3 位作者 金才益 曾忠友 韩建福 项俊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0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和B组(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A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单节段不稳38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B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单节段不稳53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A组由术前平均(10.11±2.4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4.88±2.30)分,其中优25例,良12例,中4例;B组由术前平均(9.62±2.6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5.19±2.40)分,其中优37例,良13例,中6例。A组39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5.1%(39/41),B组53例获得融合,融合率94.6%(53/56)。术后7d平均椎间高度A组为(11.2±1.2)mm,B组为(11.3±1.4)mm,术后2年A组为(11.0±1.4)mm,B组为(11.1±1.4)mm。经组间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或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高,且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而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相对双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保留后柱结构、价廉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椎间融合器 椎间融合 退行性腰椎失稳症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椎间隙感染一例纠误挽治
15
作者 裴斐 籍剑飞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9期814-815,共2页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炎 误诊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眼金睛,神兵利器:EWSR1融合基因融合谱的故事
16
作者 金谷 许春伟 李涛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6期325-326,共2页
2017年5月,《Nat Med》杂志发表一篇重量级文章,纪念MSKCC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用MSK?IMPACT方法,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测序研究,他们对1万多名晚期癌症患者,接近300多种肿瘤进行基因二代测序,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注释... 2017年5月,《Nat Med》杂志发表一篇重量级文章,纪念MSKCC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用MSK?IMPACT方法,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测序研究,他们对1万多名晚期癌症患者,接近300多种肿瘤进行基因二代测序,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注释、病理等方面的信息。其中EWSR1融合70例,尤文肉瘤占78.37%(29/37),其中25例融合伙伴为FLI1,3例融合伙伴为ERG,1例融合伙伴为ETV4。软组织肉瘤占7.21%(31/430),其中:(1)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83.33%(20/24),19例融合伙伴为WT1,1例融合伙伴为RIC3;(2)透明细胞肉瘤占10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EWSR1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