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基层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小玲 唐新华 金宏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基层医院社区医生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基层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05—2008年,对全省91区/县基层医院11200名基层医生进行了为期3 d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培... 目的了解浙江省基层医院社区医生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基层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05—2008年,对全省91区/县基层医院11200名基层医生进行了为期3 d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培训。培训前采用不记名、闭卷笔试,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方式,进行高血压病相关新知识,临床治疗新观念的调查。结果培训前仅有27.3%基层医生读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危险因素回答正确率为33.2%,仅8.5%和15.7%的基层医生能正确回答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分级,24.4%的基层医生正确回答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时仅有44.6%和39.4%的基层医生能正确回答降压治疗原则和降压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培训后基层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和临床诊治理念有了明显改善,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诊断、血压水平分级、非药物治疗内容、药物治疗原则和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到82.2%、84.2%、87.2%、79.8%和76.3%、82.3%。结论基层医生关于高血压的新知识和临床诊治新理念处于较低的水平,开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普及培训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教育 培训 社区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控制技术对浙江省社区高血压人群干预效果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小玲 唐新华 +4 位作者 严静 俞蔚 章一丰 罗建勇 刘庆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目的评价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对高血压人群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0年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建立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选择浙江省有... 目的评价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对高血压人群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0年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建立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选择浙江省有代表性的城市、城镇、农村社区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社区干预试验。按照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制订实施方案,规范化培训干预组医生,按照方案要求对干预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结果截至2013年12月共管理了高血压患者20 807例。其中干预组从基线的8996例增加到12295例,规范管理率达到86.8%;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了11.21 mmHg和8.55 mmHg(均为P<0.05),治疗率和控制率由基线时的55.4%和38.6%提高到86.7%和77.8%(均为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显著改善(均为P<0.05),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呈下降趋势。结论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能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有效改善社区高血压人群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控制 社区卫生服务 干预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成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小玲 唐新华 +6 位作者 金宏义 俞志红 周爱芬 邱发根 孙志凌 陈恩慈 陈伟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调查我省成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该队列包括年龄≥40岁的有代表性的男女性样本13267例,基线调查时间为1990年,于1999和2000年进行随访,随访率为99.0%。结果浙江省40~64岁人群中,... 目的调查我省成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该队列包括年龄≥40岁的有代表性的男女性样本13267例,基线调查时间为1990年,于1999和2000年进行随访,随访率为99.0%。结果浙江省40~64岁人群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分别为:326.21/10万人·年、100.97/10万人·年、89.87/10万人·年。与未患高血压病者相比,高血压患者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的发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96、6.96;高血压患者的总死亡以及心脏病、脑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4、2,6和6.9。结论肿瘤、心脑血管病是浙江省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降低人群疾病死亡负担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队列研究 慢性病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城市社区高血压管理患者家庭自测血压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小玲 唐新华 +2 位作者 黄歆然 蒋天武 丁宏建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 调查浙江省城市社区高血压管理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杭州市下城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便利取样方法,对2013年5月1~ 31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 目的 调查浙江省城市社区高血压管理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杭州市下城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便利取样方法,对2013年5月1~ 31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98.6%.家庭血压计持有率为89.3%,其中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的持有率为4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医生建议自测血压、老年人、合并临床疾患者血压计持有率高.高血压患者每周自测血压率为52.2%,其中管理级别三级、年龄≥60岁、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以及给医生看所有家庭血压测量值的患者自测血压率高.结论 高血压三级管理的患者自测血压率高;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的使用亟待普及;应积极宣传家庭自测血压知识,尤其是对中青年人,以及不合并临床疾患的高血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家庭血压测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的质量管理
5
作者 唐新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2期14-17,共4页
基层医疗机构占我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5%,有调查显示,我国9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基层医院就诊,提高高血压社区控制的效果是提高我国高血压'三率'的重要途径[1]。因此近年来,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从点到面开展... 基层医疗机构占我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5%,有调查显示,我国9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基层医院就诊,提高高血压社区控制的效果是提高我国高血压'三率'的重要途径[1]。因此近年来,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从点到面开展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行业基金项目中,数十至数百基层医疗机构参与了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或综合防治研究。由于基层研究单位分布地域广,参加人数多,他们的专业水平、对研究的认识不太相同,常与项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必然增加了研究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查 高血压 质量 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信息化管理对提高基层医师高血压诊治水平及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小玲 唐新华 +5 位作者 严静 章一丰 方顺源 罗建勇 俞蔚 金宏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6期435-439,共5页
目的评价网络信息化管理对提高基层医师高血压诊治能力以及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作用。方法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制定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简称《规范》),根据此方案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于2007—2010年,... 目的评价网络信息化管理对提高基层医师高血压诊治能力以及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作用。方法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制定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简称《规范》),根据此方案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于2007—2010年,对干预组医务人员进行网络跟踪临床指导,对干预组≥35岁居民实施全人群分类及高血压分级管理、综合干预,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运用专家网络跟踪指导模式培训社区医师,3年后高血压知识和病例诊治能力均明显提高,平均总分由47.3提高到78.1(P<0.05);干预组实施高血压社区信息化管理后效果显著(P<0.05):全人群管理率由36.0%提高至63.1%;人群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下降5.5 mmHg和1.7 mmHg;一、二、三级高血压管理级别比例变化明显,一级管理的比例由干预前67.2%提高至93.8%,二级、三级管理的比例由干预前19.8%、11.8%下降到5.3%、1.9%;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由58.7%、48.5%、33.4%提高到89.7%、77.0%和72.6%;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有所改善,人群吸烟率、饮酒率、饮食偏咸以及少运动比例由19.7%、24.3%、23.5%、74.2%下降至14.5%、17.5%、15.5%、34.1%;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发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社区医师的诊治能力和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网络 基层医生 干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俞蔚 杨丽 +6 位作者 章一丰 徐小玲 符雁翔 陈洁文 朱利月 丁芳 严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7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和绍兴市社区的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44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个体化干预措施,... 目的研究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和绍兴市社区的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44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个体化干预措施,维持目前生活方式。干预组患者给予为期1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技能培训和习惯培养,干预内容包括膳食管理、运动管理和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教育。结果经过12个月的个体化膳食管理和运动管理干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摄油重和饮酒不良生活方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4.31%︰12.78%,P<0.01;26.79%︰35.84%,P<0.05),收缩压较对照组仍然升高[(122.31±9.28)mm Hg︰(118.72±14.94)mm Hg,P<0.05]。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和健康状况自评较对照组显著上升[(551.09±9.46)m︰(489.63±4.48)m,(91.24±6.88)分︰(88.56±7.82)分,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12个月与基线相关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提示干预组患者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较干预前轻度下降,对照组升高,两组变化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0.47±2.94)kg/m2︰(3.25±4.19)kg/m2,(-0.41±7.82)cm︰(1.31±3.87)cm,P<0.01]。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均下降,但干预组患者血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6.61±7.74)mm Hg︰(-3.62±7.54)mm Hg,(-4.74±9.93)mm Hg︰(-3.99±9.60)mm Hg,P<0.01]。干预组患者血压知晓率、知晓正常高值血压范围、知晓高血压前期相关疾病、知晓有效治疗高血压前期的有效方法的人数构成比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者防治知识水平,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控制体重,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干预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二值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汪蔷 朱朝阳 +2 位作者 包家立 唐新华 俞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88-1795,共8页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其控制的最佳途径是控制导致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个体人的实际身体状态,用控制理论的方法设计个体人危险因素控制策略,以实现个体化预防医...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其控制的最佳途径是控制导致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个体人的实际身体状态,用控制理论的方法设计个体人危险因素控制策略,以实现个体化预防医学的目的。设人体系统的身体状态分为健康状态、高危状态和疾病状态,判断指标是血压、血糖、心率、血脂、体重指数、呼气容积肺活量比等,判断限值来自于各种疾病的中国防治指南。危险因素的状态控制系统包括人体、比较器、二值控制策略、标准等所构成的反馈控制,并设计RFCS软件帮助医师进行危险因素控制。通过19例志愿者的应用表明这个方法对社区的慢性病防治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危险因素 二值控制 个体化医疗 RF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俞蔚 唐新华 +8 位作者 王文 徐小玲 章一丰 方顺元 周爱芬 王苏英 傅胜文 韩丽雅 金宏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3月至10月在浙江省11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70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方... 目的: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3月至10月在浙江省11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70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354例)或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组(B组,346例),进行早期联合药物降压治疗,随访观察8周。根据血压控制情况,A组中分为血压控制亚组(290例)和血压未控制亚组(64例),B组中分为血压控制亚组(272例)和血压未控制亚组(74例)。结果:A、B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达81.9%和78.6%。A组中血压未控制亚组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BMI)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1);心率、合并脑血管疾病史较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5)。B组中血压未控制亚组的血尿酸、蛋白尿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1);收缩压、舒张压较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心率和舒张压是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未控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36、1.047和1.074)。尿酸、尿蛋白是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未控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4和1.536)。结论:舒张压、心率和肥胖是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降压疗效欠佳的主要相关临床因素。尿酸、蛋白尿是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欠佳的主要相关临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药物治疗 联合 临床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