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楼亦文 李琳 陈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目的】比较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及其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LDH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 【目的】比较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及其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LDH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单独肌内效贴扎技术,观察组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配合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情况、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值、腰椎功能活动情况,以及皮肤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背伸肌群平均功率频率、积分肌电值及腰椎功能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肌内效贴扎,可有效改善患者肌肉疲劳程度,有助于减轻其腰椎部位疼痛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 肌内效贴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科神经康复的相关研究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邱纪方 李建华 +7 位作者 徐康宁 叶祥明 林坚 韩先伦 张天友 刘晓林 陈健尔 林秀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09-31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康复 评定 FIM UDSmr SCI 脊髓损伤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和血脂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林坚 赵红勤 +2 位作者 黄雄昂 刘晓林 章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139-2144,共6页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血脂和空腹胰岛素(FIN)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6月选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在校肥胖女大学生36例为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先以...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血脂和空腹胰岛素(FIN)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6月选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在校肥胖女大学生36例为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先以4例为1层(共分为9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层研究对象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最终每组纳入18例。两组均给予自我运动锻炼宣教,运动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集中的HIIT。于试验开始前1周及试验结束后1周检测研究对象体成分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去脂体质量、静息代谢率、腹围、臀围〕、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FIN水平。结果运动组试验后体质量、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围小于对照组,去脂体质量、静息代谢率大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试验后体质量、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围小于试验前,去脂体质量、静息代谢率大于试验前(P<0.05)。运动组试验后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F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试验后HDL-C水平高于试验前,LDL-C、FIN水平低于试验前(P<0.05)。结论HIIT可以降低肥胖女大学生体脂含量,增加静息代谢率,同时改善血脂和FIN水平,对改善肥胖女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Exercise) 高强度间歇训练 肥胖 身体成分 血脂 胰岛素 女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0
4
作者 李琳 林坚 +2 位作者 刘晓林 俞李羚 王丹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和单纯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对老年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髋膝踝训练组(A组)和膝关节训练组(B组),...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和单纯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对老年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髋膝踝训练组(A组)和膝关节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步态分析和坐站转换时间(sit-to-stand,STS)、改良步态效能评分(mGES),计算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STS和mGES。对所得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单足支撑时间明显延长,步幅、步频均明显增加(P<0.05);A组受试者STS时间明显缩短(P<0.05),mGES评分明显升高(P<0.05)。B组受试者STS时间仅在试验开始及结束时有差异(P<0.05),mGES变化不显著。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单足支撑时间、步幅、步频明显延长,但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STS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mGES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术侧下肢渐进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步态。与单纯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相比,增加髋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使患者在特殊环境下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抗阻肌力训练 膝关节置换术 步态 坐站转换 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琳 林坚 +2 位作者 刘晓林 俞李羚 王丹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患肢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拮抗收缩指数,CCI),VAS,6MWT。对上述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经过6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在随后的6周训练后,A组患者VAS、CCI持续降低(P<0.05),6MWT继续增加(P<0.05)。经过6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6MWT、VAS、CCI均无明显变化;经过12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但上述指标在T1与T2间无明显差异。经过12周的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组CCI、VAS明显低于(P<0.05),6MWT明显大于(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结论: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下肢肌肉协同收缩模式,缓解疼痛,提高功能活动能力。与等张抗阻训练相比,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在改善TKA术后下肢运动控制,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带 抗阻训练 膝关节置换 表面肌电 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丹丹 林坚 +4 位作者 刘晓林 章睿 黄雄昂 李江茹 汤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双盲法,Pusher综合征患者25例,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视觉反馈训练组8例(A组)、核心稳定训练组8例(B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9例(C组)。分别予... 目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双盲法,Pusher综合征患者25例,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视觉反馈训练组8例(A组)、核心稳定训练组8例(B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9例(C组)。分别予三个试验组视觉反馈训练、核心稳定训练、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各组在训练前后均进行临床倾倒量表(SCP)、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三个试验组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P>0.05),视觉反馈组及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可以使Pusher综合征患者尽早恢复直立位,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视觉反馈 核心稳定训练 PUSHER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樊留博 章霞 +3 位作者 卢战 马利中 田瑛 王灵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65,I0016,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组、电针组和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各40只,每组随机分为7 d、14 d、21 d、28 d和35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24 h后模型组和正常组动物自然饲养,不作特殊处理,其他组行相应治疗,分别于相应天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GAP-43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各时间点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CIMT组和电针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CIMT组、电针组在28 d和3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P<0.05),CIMT组在造模后35 d与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在14、21、28 d时能够显著上调GAP-43表达(P<0.05),且强于CIMT组和电针组(P<0.05);在35 d缺血区周围GAP-43表达增加,但CIMT组和电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可促进脑梗死灶周围GAP-43的表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强制性运动 脑梗死 相关蛋白-43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步行训练结合脑功能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瀛 高慧娟 +1 位作者 毛利军 王丹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58-659,共2页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脑功能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减重步行训练及脑功能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脑功能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减重步行训练及脑功能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Fugl-Meyer评定法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定、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FAC、M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改善(P<0.05)。结论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和脑功能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行训练 偏瘫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中NO及TN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樊留博 马利中 田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2期1133-1134,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组,采用兔膝关节腔内注入木瓜蛋白酶造成骨性关节炎病理模型,以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康复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利用兔跑跳装置给动...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组,采用兔膝关节腔内注入木瓜蛋白酶造成骨性关节炎病理模型,以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康复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利用兔跑跳装置给动物施加运动训练,连续治疗6周后分别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兔膝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O)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关节液中NO和TNF均呈低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可降低KOA关节液中NO和TNF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 关节松动术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樊留博 田瑛 +2 位作者 卢战 王灵芝 马利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2期2740-2742,共3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200只SD雄性大鼠采用插线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200只SD雄性大鼠采用插线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动组(CIMT组),高压氧组和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组各40只,每组随机分为7 d、14 d、21 d、28 d和35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造模24 h后模型组和正常组动物自然饲养,不作特殊处理,其他组行相应治疗,分别于相应天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造模后各时间点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CIM组和高压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CIMT组、高压氧组在28 d和3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P<0.05),CIM组在造模后35 d与高压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在各时间段GFAP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组与CIM组和高压氧组比较在造模后7 d、14 d、21 d和28 d缺血区周围GFAP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35 d缺血区周围GFAP表达减少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可抑制脑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改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 高压氧 脑梗死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球脑卒中患者心理理论能力的比较
11
作者 马利中 朱靖 樊留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56-657,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心理理论 能力 左右半球 攻击行为 身体姿势 心理状态 防御反应 人的行为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柏林标准诊断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吴爱萍 王金柱 +1 位作者 韩芳 李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176-2181,共6页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2012年提出的ARDS柏林标准使得ARDS的诊断更为准确,然而基于这个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探...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2012年提出的ARDS柏林标准使得ARDS的诊断更为准确,然而基于这个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影响基于ARDS柏林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2-10-01至2017-09-30收治的177例符合ARDS柏林标准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177例患者均经积极治疗,根据住院28 d时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及治疗情况、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77例患者中79例(44.6%)存活(生存组),98例(55.4%)死亡(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BMI、ARDS类型、ARDS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合并休克率、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情况、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95%CI)=2.536(1.120,4.653),P<0.01]、ARDS类型(肺内型)[OR(95%CI)=1.055(0.424,3.423),P<0.01]、ARDS分级(重度)[OR(95%CI)=3.363(1.763,5.236),P<0.01]、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正平衡)[OR(95%CI)=1.163(0.512,3.563),P<0.01]、APACHEⅡ评分(15~25分)[OR(95%CI)=2.224(1.046,4.255),P<0.01]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OR(95%CI)=0.856(0.326,1.563),P<0.05]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年龄>65岁、肺内型ARDS、重度ARDS和入院72 h液体累积正平衡、APACHEⅡ评分(15~25分)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柏林标准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海龙 章睿 +4 位作者 陈杰 李琳 胡文兵 楼永金 刘晓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72-1275,1282,共5页
目的: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基础上,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94例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分为三组,分别采... 目的: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基础上,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94例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分为三组,分别采用10Hz高频rTMS、伪rTMS及单独HIIT进行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于干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成瘾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量表评分。结果:不同干预组的干预前后SAS、SDS及PSQI得分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rTMS组SAS、SDS及PSQI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显著下降(P<0.001),伪r TMS组及HIIT对照组SAS、SDS及PSQI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未见显著下降。rTMS组PSQI评分变化与SAS、SDS的评分变化呈正相关。结论:rTMS能够有效地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改善睡眠,提示rTMS可作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戒瘾治疗中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甲基苯丙胺成瘾 情绪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卢战 唐艳 胡凤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2-1104,共3页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障碍尤其是足下垂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足背屈不充分形成的足下垂步态,增加了摔倒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目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障碍尤其是足下垂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足背屈不充分形成的足下垂步态,增加了摔倒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目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改善偏瘫患者足下垂已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足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偏瘫患者 脑卒中后 步行能力 踝关节功能障碍 肌内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楼亦文 李琳 陈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 目的: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表面躯干训练,观察组进行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比较两组的步态、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功能、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结果:两组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力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可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