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管类课程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考试改革与实践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沈月琴 黄水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3244-13245,13248,共3页
在对考试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经管类课程提出了构建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探讨了该考试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的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及其效果,并提出了加强该模式的保障... 在对考试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经管类课程提出了构建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探讨了该考试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的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及其效果,并提出了加强该模式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管类课程 综合性全程动态 考试模式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激励新政的现状、问题与完善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得才 龙春阳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1,84,共4页
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科研激励新政的基本内容,归纳了其政策思路的先进性,梳理了其政策逻辑的局限性,最后就科研激励新政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科研 激励新政 政策问题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公共产品视域下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创新——基于浙江农民大学的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震华 顾益康 刘龙青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1148,共8页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管理是其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农民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基于准公共产品理论,以浙江农民大学这一浙江省级农民培训平台为例,分析了基于实际需...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管理是其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农民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基于准公共产品理论,以浙江农民大学这一浙江省级农民培训平台为例,分析了基于实际需求的农民培训系统组织构架及其运行机制。其形成的政府主导、其他渠道共建的准公共产品供给管理模式和多元化需求表达机制、多主体监督管理机制、严格的培训机构准入机制和合理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等,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经验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培训 管理制度 准公共产品 浙江农民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社嵌入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了吗——以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为例
4
作者 朱臻 姚瑜晨 +3 位作者 沈汉 张寒 钱文荣 朱哲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30,共16页
【目的】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 【目的】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利用2023年浙江省7县(区)688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合作社嵌入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的影响,剖析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3种功能对农户社员非木质林产品化肥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3条路径对合作社社员化肥农药施用的差异性,提出促进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政策建议。【结果】1)加入林业合作社能够显著减少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且对不同林地规模、林业收入依赖度和采纳生态化经营技术的农户减量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对小规模农户和林业收入依赖度低的农户,参与合作社可有效减少该部分农户对化肥的施用量;2)依托合作社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等功能可有效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3)合作社内部3种不同功能对核心社员化肥农药的减量效果较普通社员更明显,其中合作社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2种功能对核心社员“肥药双减”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首先,应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绿色生产行为;其次,应不断完善合作社内部多元服务功能,激励农户开展“肥药双减”行为;最后,在“肥药双减”行为推广中,应充分发挥规模户等核心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并引导更多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加入合作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 技术支持 组织约束 溢价激励 肥药双减 非木质林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双螺旋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尹国俊 鲁松 陈劲松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0,共9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全面融合专业教育的新时期,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仍存在系统性不强、与专业教育割裂而孤立发展等问题。研究采取归纳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深入探索基于“师生共创”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全面融合专业教育的新时期,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仍存在系统性不强、与专业教育割裂而孤立发展等问题。研究采取归纳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深入探索基于“师生共创”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双螺旋模式。其构建要求从鼓励师生共创开始,在师生互动和彼此参与中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全过程深度融入专业教育链条,在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学业评价六大关键节点开展系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师生共创 双螺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省创意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雨荷 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81-287,共7页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创意农业这一新型农业业态方兴未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基础厚实、前景广阔、意义重大,研究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具有...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创意农业这一新型农业业态方兴未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基础厚实、前景广阔、意义重大,研究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该研究在简述创意农业内涵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环境,从模式内涵、模式特征、典型案例几方面入手,概括了浙江省创意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并从经营主体、文化挖掘、发展模式、宣传推广、组织领导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农业 乡村振兴 浙江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多重价值及保护发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彩艳 郑良燕 +2 位作者 于兰 徐旻鹰 顾兴国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更在类型上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推广示范价值。本文旨在基于总结浙江稻作文化的形成演变历程及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群的分布特点,深入探究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与史前稻作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全面剖析其多元价值,最终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 稻作起源 遗产分类 价值分析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管理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俊飚 程琳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4,共14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面对中国粮食供应链碳足迹水平仍相对较高的现实情景,开展并加强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碳减排目标至关重要。分析发现,在粮食供应链的碳源结构中,家庭粮食消费、食物系统废物处理、...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面对中国粮食供应链碳足迹水平仍相对较高的现实情景,开展并加强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碳减排目标至关重要。分析发现,在粮食供应链的碳源结构中,家庭粮食消费、食物系统废物处理、食品加工和包装等环节均是主要碳源。系统推进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工作,仍然面临标准规范适用性与数据可获得性、多方利益平衡与协调、投资成本与收益回报等方面诸多困境与难题的挑战。基于对国家农业“双碳”战略的深刻认识,提出建立健全碳足迹核算监测核查标准、构建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优化成本分担和投资回报模式等推进路径策略,旨在推动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的有效管理,为中国农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供应链 粮食碳足迹 碳足迹管理 农业低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组态路径——基于浙江省乡镇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9
作者 卢泓钢 付净雅 张俊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1,共13页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实证检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影响及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且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组态路径分析表明,内核驱动型、治理协同型、市场导向型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实现高生态系统服务的具体路径;而“土地”要素调整不足是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的核心原因。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并整合“内核-外缘”系统中的多元要素,因地制宜地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工程”实施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工程区为例
10
作者 汪婧宇 卢泓钢 +1 位作者 徐彩瑶 孔凡斌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1-203,共13页
【目的】探究“山水工程”实施对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完善基于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山水工程”实施对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完善基于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1年浙江省33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方法,实证检验“山水工程”实施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对区域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山水工程”实施可通过规制效应、公众效应提升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3)“山水工程”实施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受区域地形影响而存在差异。【结论】要聚焦持续提升区域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因地制宜,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优化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财政和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加强绿色规制和公众参与,实现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工程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工程 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规制效应 公众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理念的提出缘起、发展历程和浙江实践
11
作者 沈满洪 冯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0,共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是对“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和“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观的超越。“两山”理念诞生的现实背景是遭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引致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是对“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和“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观的超越。“两山”理念诞生的现实背景是遭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引致的“成长中的烦恼”。“两山”理念经历了人类关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三阶段论”,并升华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三个重要论断”,最终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浙江省践行“两山”理念经历了“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诗画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迭代升级。二十年来,浙江省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做大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做高金山银山;坚持共建共享,持续做好生态共富。浙江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弘扬“接力棒”精神,展现“出头鸟”姿态,运用“系统论”方法,采取“组合拳”招数,凝聚“群贤汇”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生态文明 浙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激活与发展现状——以杭州市临安区指南村为例
12
作者 钱淑珏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19-121,共3页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较容易因经济发展而被村落逐渐忽视。乡村振兴离不开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振兴,为了更好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村落,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视角,探索如何激活历史古村落活力,发展属于历史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较容易因经济发展而被村落逐渐忽视。乡村振兴离不开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振兴,为了更好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村落,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视角,探索如何激活历史古村落活力,发展属于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文化产业,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以浙江省杭州市指南村为例,分析旅游业发展较好、历史文化发展方面依旧薄弱的村落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文化复苏等,为日后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激活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历史文化古村落 历史文化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林农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云行 秦邦凯 刘恩龙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2年第5期70-75,共6页
通过调研浙江省嵊州市、临安市共127户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基于Probit模型对其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年限、林业收入占比和家庭收入对农户的技术服务需求有显著的影响;在种苗服务的影响因素中,受... 通过调研浙江省嵊州市、临安市共127户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基于Probit模型对其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年限、林业收入占比和家庭收入对农户的技术服务需求有显著的影响;在种苗服务的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和家到城镇的距离对农户的需求有显著影响;其他变量对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模型结果,提出应增加社会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培育合作组织的服务意识等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 林农 技术服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家庭农场经营人才培育路径和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黎敏 邱飞 +2 位作者 宋丽丽 刘强 沈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86-1693,共8页
我国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要实现高效、绿色、专业化的发展目标,亟需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农场经营人才。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分析了该省在现代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典型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相关人才培育经验的... 我国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要实现高效、绿色、专业化的发展目标,亟需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农场经营人才。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分析了该省在现代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典型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相关人才培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家庭农场主培育路径,即统筹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两个层面,定制专业化培育方案,开展专项育人行动,精准化提供课程、项目、平台等优质资源,完善育人质量评估与监督体系。国家层面,提出须加强部委间协同,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促进政策等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家庭农场 农场主 培育 涉农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与山区农户信贷排斥——以浙江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为例
15
作者 石道金 王晓丽 潘江灵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4,共14页
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 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贷排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程度,经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中的自我排斥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农户非认知能力提升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和增强风险偏好进而降低信贷排斥。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户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信贷排斥 公益林质押贷款 山区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竹产业发展演进及其特征——基于浙江、四川两省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昌铭 赵夫明 +3 位作者 周永潮 应梦佳 王丹婷 沈月琴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的当下,竹产业呈现差异性的发展态势,影响了竹产业增收效应的发挥,亟需引起关注。【方法】该文通过梳理中国竹产业发展历程,了解目前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随后将视角细化到省份层面,通过对浙江、四川两省竹... 【目的】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的当下,竹产业呈现差异性的发展态势,影响了竹产业增收效应的发挥,亟需引起关注。【方法】该文通过梳理中国竹产业发展历程,了解目前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随后将视角细化到省份层面,通过对浙江、四川两省竹产业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1)在自然资源因素方面,两省由于竹种资源差异,走向不同产业布局,浙江省以竹全产业链为方向,四川省以竹浆造纸业为竹产业的支柱产业。(2)在劳动力与产业资源方面,浙江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获得较高附加值,且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而四川虽劳动力成本低,但过于依赖低技能劳动力。(3)政策层面,浙江注重技术创新、产品深加工和环境可持续性,而四川更侧重于资源利用和造纸业的发展,但对高污染产业的容忍度较高。【结论】针对上述结果,首先要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加工优先;其次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绿色技术进步;最后要强化与研究院所的合作,解决环保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产业 发展演进 发展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寒 柳飞扬 +2 位作者 张梦 顾蕾 周国模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8-908,共11页
【目的】探讨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制定种植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浙江省种植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浙江省种植业的能源投入数据,使用碳排放系数法评估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结... 【目的】探讨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制定种植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浙江省种植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浙江省种植业的能源投入数据,使用碳排放系数法评估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对数平均权重迪氏指数模型(LMDI)对种植业碳排放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4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量。【结果】①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年际变化率为-1.80%,累计碳排放总量为1.29亿t;2006—2012年,碳排放量缓慢上升,2012年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94%。②浙江省种植业的碳排放量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分布格局,中部地区的杭州、金华与台州是浙江省的主要碳排放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省的39.86%。③种植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数量增加及农业生产结构上升是引起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占比为41.58%。④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2—2040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040年的碳排放量下降至2021年的37.20%,其中杭州、嘉兴、绍兴及金华下降幅度最大。【结论】浙江省种植业已实现碳达峰。为保证未来碳排放持续下降,应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过程中合理施用化肥,提高种植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图4表2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碳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的效果评估——基于浙江省县域样本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泓钢 丁永鹏 吴伟光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4,共11页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重要政策。本文利用浙江省2011—2022年60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探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设立农业绿色发展先...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重要政策。本文利用浙江省2011—2022年60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探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设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可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提升。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生态环保资金能正向调节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的绿色效应,而数字普惠金融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农业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是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效能发挥的两条作用路径。研究结论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丰富了农业绿色转型的制度路径,也为县域农业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浙江农民大学数据的农民创业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轩轩 张国庆 陈智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1662-1665,1669,共5页
农民创业培训是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成长,对接农民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果,以影响农民创业培训效果的因素为切入点,以浙江农民大学参训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培训情况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影响... 农民创业培训是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成长,对接农民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果,以影响农民创业培训效果的因素为切入点,以浙江农民大学参训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培训情况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培训环境、培训服务、培训讲师等对农民培训效果有影响。同时,不同文化层次和认知态度的学员,其培训效果亦存在差异。据此,从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培训讲师4个维度的培训因素和农民文化层次差异、农民参训认知态度2个维度的个人因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创业培训 培训效果 浙江农民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以浙江省钱江源头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俊 王丹婷 +1 位作者 孔凡斌 朱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935-9945,共11页
十八大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成为生态治理的核心思想,其要义在于生态治理由传统单一部门治理转化为多部门协同治理。大量研究证明,传统单一部门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源头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会让当地农户的短期经济... 十八大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成为生态治理的核心思想,其要义在于生态治理由传统单一部门治理转化为多部门协同治理。大量研究证明,传统单一部门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源头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会让当地农户的短期经济福利受到损失。为评估“山水”工程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基于浙江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4个县(市)480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山水”工程可以提升农户经济福利,总体提高4.7个百分点,PSM-DID估计结果与上述结论无明显差异。机制验证发现,“山水”工程可以通过就地提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参与机会,缩短农户非农就业距离,改善农户经济福利。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山水”工程模式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高的农户,经济福利改善效果也相对更好。基于以上分析,从注重“山水”工程顶层设计,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社区生态补偿机制、扩展农户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加大脆弱群体生态补偿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保护修复 经济福利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