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超疏水透明竹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郑淼 彭浩哲 +2 位作者 林波 李延军 王开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1,共9页
【目的】制备具有荧光和超疏水功能的透明竹材,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与评价,为竹材的功能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竹材进行脱木素处理、掺杂荧光微胶囊环氧树脂的真空浸渍处理、超疏水处理等步骤,制备出具有荧光和超疏水性能的透... 【目的】制备具有荧光和超疏水功能的透明竹材,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与评价,为竹材的功能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竹材进行脱木素处理、掺杂荧光微胶囊环氧树脂的真空浸渍处理、超疏水处理等步骤,制备出具有荧光和超疏水性能的透明竹材,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制备的透明竹材具有高透明度、高雾度、光散射性能、热绝缘性能、荧光性能和超疏水性能等优良特性。超疏水荧光透明竹材在波长400~800 nm内的光透过率为80%,雾度基本保持在80%以上,相比较透明竹材透光率略微下降,但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光散射性;其纵向抗拉强度为123.3 MPa,横向拉伸强度相比较刨切竹单板有了明显的提升,达3.2 MPa;能够在365 nm紫外光下发出蓝色荧光。与玻璃和荧光透明竹材相比,超疏水荧光透明竹材具有更低的导热系数,为0.302 3 W·m^(-1)·K^(-1)。该材料具备超疏水性能,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为151.2°,滚动角为3.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超疏水荧光透明竹材融合了高透光性、高雾度、光散射性、良好的机械强度、优异的热绝缘性能、荧光特性和超疏水性等优异性能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竹材 脱木素 荧光性能 超疏水 热绝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蒸汽预处理对竹展平板开裂规律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林风 郑翼轩 +3 位作者 龚严 章卫钢 鲍敏振 李延军 《竹子学报》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目的】探究高温蒸汽预处理对竹展平板开裂规律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蒸汽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竹展平板的抗裂性能、尺寸稳定性、化学成分等变化规律,优化竹展平加工技术。【方法】选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对剖分竹筒进... 【目的】探究高温蒸汽预处理对竹展平板开裂规律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蒸汽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竹展平板的抗裂性能、尺寸稳定性、化学成分等变化规律,优化竹展平加工技术。【方法】选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对剖分竹筒进行160、180、200℃和6、8、10 min高温饱和蒸汽预处理,随后进行展平和干燥。采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处理后竹展平板的微观孔隙结构、结晶度、化学成分和结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高温蒸汽预处理显著改变了竹展平板的细胞壁形态,减少了孔隙体积;红外光谱和结晶度分析显示高温处理后减少了亲水性基团,同时提高了尺寸稳定性。高温蒸汽预处理显著改善竹展平板的抗裂性能,在180℃处理10 min时,开裂数量最少,同时结晶度达到最优。此外,高温处理减小了竹展平板的孔隙直径和提高了粘弹性特性。【结论】高温蒸汽预处理技术有效降低了竹展平板的开裂率,提高了尺寸稳定性,为高质量竹材加工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高温蒸汽预处理 微观结构 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江荛花繁殖特性及传粉生物学研究
3
作者 干诗颖 陈永辉 +3 位作者 冯旭东 廖小飞 孟文俊 高培军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5,152,共8页
为了揭示北江荛花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本研究对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等方面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花粉及柱头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北江荛花为两性花,花朵开口小,花萼筒细长,柱头深埋于花萼... 为了揭示北江荛花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本研究对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等方面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花粉及柱头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北江荛花为两性花,花朵开口小,花萼筒细长,柱头深埋于花萼筒内部,上下两轮雄蕊排列于花萼筒中上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北江荛花花粉与柱头形态正常,不存在发育缺陷。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动态观测表明,北江荛花雌雄同熟,开花后6~24 h为有效授粉期(EPP),此时期内花粉活力较高,柱头可授性较强,可正常授粉。传粉生物学观测发现,风传粉对北江荛花生殖贡献大,因其花萼筒细长,动物传粉存在困难,仅有虱、蓟马等小型昆虫可能是其潜在传粉者。结合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值和传粉生物学观测情况推断,北江荛花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研究表明,北江荛花的筒状花结构使其较难进行异花授粉,可能是导致其自然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荛花 繁育系统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生笋糟渍保存条件优化研究
4
作者 杨杰 曹碧凤 +3 位作者 郑美珠 郑蓉 吴火和 钟金环 《竹子学报》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目的】为探索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笋糟渍保存方法,明确糟渍生笋保存的最优条件。【方法】研究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毛竹生笋保存的主要因素。试验设置浸渍时间、酒糟浓度、酒糟品系和存放时... 【目的】为探索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笋糟渍保存方法,明确糟渍生笋保存的最优条件。【方法】研究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毛竹生笋保存的主要因素。试验设置浸渍时间、酒糟浓度、酒糟品系和存放时间4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对粗纤维、可溶性糖、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和含水率6个代表笋品质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粗脂肪、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是毛竹生笋的主要评价指标,能够解释88.08%的方差。影响毛竹生笋保存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存放时间>浸渍时间>酒糟品系>酒糟浓度,其中存放时间为主导因子,对生笋保存起决定性作用。【结论】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_(1)B_(3)C_(2)D_(3),即浸渍时间5 min、酒糟浓度60%、红糟酒糟和存放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生笋保存 正交试验 主成分分析 模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PA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5
作者 刘晨 樊鸿瑞 +1 位作者 周明兵 周小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5-735,共11页
【目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酚类物质合成代谢的起始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PAL(CcPALs)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家族成员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挖掘能够抑制... 【目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酚类物质合成代谢的起始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PAL(CcPALs)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家族成员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挖掘能够抑制褐化、促进再生的PAL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比对筛选出包含PAL保守基序的PAL家族成员。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山核桃PAL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等特征进行预测分析,并与多个物种的PALs序列共同构建发育进化树。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继代后愈伤组织中CcPALs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制作表达热图。【结果】山核桃共有6条PAL蛋白序列,长度为657~760个氨基酸。这些蛋白均属于酸性、稳定且亲水的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内质网上,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为主。进化关系分析表明:CcPAL1~CcPAL4聚类在双子叶植物分支,而CcPAL5和CcPAL6则聚类在裸子植物分支。表达分析显示:CcPALs基因在愈伤组织继代后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结论】CcPALs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CcPAL5和CcPAL6在进化关系上与裸子植物PAL更为接近,可能与CcPAL1~CcPAL4在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进化树上不同分支的CcPALs表达模式各异,可能控制着酚类物质的代谢流,进而影响山核桃的再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愈伤 基因鉴定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根际沉积碳对根际土壤氮转化的影响——基于原位CO_(2)富集标记
6
作者 杨显银 施曼 +5 位作者 张君波 陈浈雄 江明君 裘碧桐 李全 宋新章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84-4293,共10页
根际沉积碳作为连接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纽带,在调控根际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根际沉积碳如何调控土壤氮的转化仍不清楚。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对象,在“一竹一鞭一笋”相连的克隆系统中对母竹树冠进行^(13)CO_... 根际沉积碳作为连接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纽带,在调控根际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根际沉积碳如何调控土壤氮的转化仍不清楚。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对象,在“一竹一鞭一笋”相连的克隆系统中对母竹树冠进行^(13)CO_(2)富集标记,探究根际沉积碳的增加对土壤氮转化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冠^(13)CO_(2)富集增加了根际沉积碳,同时,根际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31.7%—639.7%、79.2%—174.3%。母竹篼根和鞭根的根际沉积碳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毛竹快速生长的不同阶段,树冠^(13)CO_(2)富集处理下根际土壤中的^(13)C丰度以及硝化、反硝化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均呈先降后升趋势,根际沉积碳对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依赖于发育阶段。土壤中δ^(13)C和NH_(4)^(+)为预测根际土壤硝化作用的重要变量,DOC和NO_(3)^(-)含量为预测根际土壤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可为深入理解植物根际微域的碳氮转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沉积碳 树冠13CO_(2)富集 氮转化 功能基因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纳米纤维基阻燃疏水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陈冀锐 刘焕 +1 位作者 方小龙 张文标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5,共7页
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 nanofibers,CNF)基气凝胶的亲水性和易燃性限制其应用。针对此问题,以CNF为基体,壳聚糖(chitosan,CS)和氢氧化镁(Mg(OH)_(2))为阻燃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疏水剂,通过超声波均态化... 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 nanofibers,CNF)基气凝胶的亲水性和易燃性限制其应用。针对此问题,以CNF为基体,壳聚糖(chitosan,CS)和氢氧化镁(Mg(OH)_(2))为阻燃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疏水剂,通过超声波均态化复合及冷冻干燥低温处理,制备具有疏水和阻燃性能的CNF/CS/Mg(OH)_(2)/PDMS气凝胶(简写为CCMP气凝胶)。CCMP气凝胶具有规则的三维网孔结构和低密度(40.10 mg/cm^(3)),超声均态化处理使CS和Mg(OH)_(2)均匀分布在CNF表面,CS和Mg(OH)_(2)的添加使得其极限氧指数(limiting oxygen index,LOI)高达54.4%,PDMS的加入使得其水接触角(water contact angle,WCA)达到139.0±1.3°。研究为构建CNF基阻燃疏水气凝胶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纤维 壳聚糖 气凝胶 阻燃 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矢竹矮化倒伏突变体DWF茎秆结构及细胞壁组分含量分析
8
作者 姜思成 王妮 +2 位作者 高会彬 周国强 杨海芸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目的】通过探究花叶矢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株系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及细胞壁组分等特征的动态变化,揭示花叶矢竹茎秆倒伏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花叶矢竹矮化倒伏突变体(dwarf and lodging mutant,DWF)为研究对象... 【目的】通过探究花叶矢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株系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及细胞壁组分等特征的动态变化,揭示花叶矢竹茎秆倒伏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花叶矢竹矮化倒伏突变体(dwarf and lodging mutant,DWF)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组织培养的花叶矢竹(WT)为对照,同时移栽90、180、270、和360天后,分别调查其新生竹秆的表型、横切面解剖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DWF在不同移栽时期中茎秆形态、解剖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与WT差异显著。1)相较于WT,DWF茎秆在4个移栽时期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移栽90天时茎秆与地面夹角为35.27°,茎秆倒伏程度最大,移栽360天时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3.13°,茎秆倒伏程度最小。2)DWF茎秆直径、茎秆高度、基部节间长度极显著低于WT,移栽360天时差异最大;DWF生长缓慢,移栽270~360天时,DWF新生茎秆高度增幅仅为WT的21.41%,新生茎秆直径增幅只有WT的17.49%。3)DWF大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均极显著低于WT,移栽360天时DWF大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分别比WT低65.71%及55.35%,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分别比WT低75.44%及55.51%,WT新生茎秆大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快速增长时,DWF增幅缓慢;DWF厚壁组织厚度变薄,在4个时期中与WT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比WT低50.21%、55.77%、54.59%、45.41%;DWF髓腔发育缓慢,移栽270天与360天时出现髓腔,髓腔直径极显著低于WT。4)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DWF新生茎秆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增加,但极显著低于WT,且半纤维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节间木质素及纤维素沉积程度也低于WT。5)DWF茎秆倒伏程度与其茎秆直径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厚壁组织厚度、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相较于花叶矢竹WT,DWF在发育过程中,茎秆高度增长滞缓和呈现矮化,茎秆强度弱和发生倒伏。DWF茎秆直径小、大小维管束的数量少和面积小、厚壁组织厚度低,是其发生倒伏的一个重要原因;DWF细胞壁的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低,造成其茎秆强度弱,是其发生倒伏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矢竹 突变体 茎秆倒伏 木质素 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经营对毛竹林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曾嘉慧 张华锋 +4 位作者 马秋慧 顾志康 吴志庄 李全 宋新章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提高了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林竹笋的产量和效益,但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引起了竹鞭上浮和出笋期天数减少等竹林退化问题。研究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 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提高了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林竹笋的产量和效益,但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引起了竹鞭上浮和出笋期天数减少等竹林退化问题。研究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从而为解决竹林退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往大量研究主要探讨了覆盖经营对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然而对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仍较少。基于此,探讨不同覆盖年限(0年、1年、2年和4年)对毛竹林表层土(0—20 cm)和深层土(20—40 cm)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与对照相比,短期覆盖经营(1年和2年)显著增加了表层和深层土中的有机碳(SOC)(15.1%—104.7%)、总氮(TN)(7.8%—106.6%)、总磷(TP)(48.9%—119.1%)、微生物量碳(MBC)(2.1%—58.6%)、微生物量氮(MBN)(3.0%—23.0%)和MBC/MBN(15.1%—29.3%)(P<0.05)。长期覆盖经营(4年)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和深层土中SOC(8.42%—89.2%)、TN(4.3%—109.9%)和TP(42.1%—165.9%)含量,但降低了MBN(31.8%—64.4%)、C/P(23.6%—28.8%)、N/P(21.1%—26.5%)和微生物熵(q MBC)(30.1%—47.8%)(P<0.05)。在对照和覆盖经营处理下,表层土中的SOC、TN、TP、MBC和MBN含量以及C/P、N/P和MBC/MBN高于深层土。而在对照处理下C/N表层土显著高于深层土(P<0.05),在覆盖处理下表层土和深层土C/N无显著差异。MBC/MBN与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研究发现长期覆盖经营(4年)造成竹林退化。因此,为了实现毛竹林可持续经营,连续覆盖经营时间不宜超过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经营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微生物熵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冬笋生长发育期对外源蔗糖的响应
10
作者 栾牧 王露奇 +2 位作者 孙嘉仪 孟文俊 高培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87-93,共7页
以一至三年生壮年毛竹为试验材料,竹腔注射0(CK)、0.3、0.5、0.7 mol/L蔗糖溶液,测定毛竹冬笋形态发育、碳水化合物、糖代谢相关酶、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从生理角度揭示蔗糖对毛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蔗糖浓度为0... 以一至三年生壮年毛竹为试验材料,竹腔注射0(CK)、0.3、0.5、0.7 mol/L蔗糖溶液,测定毛竹冬笋形态发育、碳水化合物、糖代谢相关酶、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从生理角度揭示蔗糖对毛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蔗糖浓度为0.3 mol/L时,毛竹冬笋的笋高和直径最大,显著高于CK;在0.7 mol/L浓度下,毛竹冬笋生长发育效果低于0.5 mol/L和0.3 mol/L浓度下。②当蔗糖浓度为0.3 mol/L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含量均先呈上升趋势,注射后60 d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冬笋进入生长缓慢阶段;与0.3 mol/L蔗糖处理相比,0.5、0.7 mol/L蔗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和TPS含量的积累水平较低,说明蔗糖浓度过高会影响细胞渗透压,抑制对糖的吸收。③当蔗糖浓度为0.3 mol/L时,冬笋中蔗糖转化酶(INV)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最低值为87.19 ng/(min·g);α-淀粉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注射后60 d达到最大值,为14.28 mg/(min·g)。不同蔗糖浓度下INV和α-淀粉酶活性均与CK差异显著。④当蔗糖浓度为0.3 mol/L时,IAA和ZT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注射后60 d含量达到峰值。蔗糖浓度过高,会导致IAA、ZT含量积累整体下降。综上所述,在蔗糖处理下,毛竹冬笋形态发育、碳水化合物、糖代谢相关酶、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均会呈现上调的趋势,以0.3 mol/L蔗糖处理上调趋势最明显,最有利于培育高品质笋竹两用毛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冬笋 蔗糖 形态发育 碳水化合物 内源激素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孜 闫小玲 +1 位作者 郝琴 郭小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82-1690,共9页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VP作为开花调控网络的中枢调控因子,也可在植物芽发育中发挥作用并参与逆境及激素途径。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PheMADS47a约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VP作为开花调控网络的中枢调控因子,也可在植物芽发育中发挥作用并参与逆境及激素途径。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PheMADS47a约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不同长度5′端缺失启动子(P1:1949 bp、P2:825 bp、P3:578 bp、P4:493 bp、P5:230 bp、P6:79 bp)的植物表达载体(含报告基因GUS),遗传转化至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通过β-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分析其活性。结果显示,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中存在脱落酸(ABA)、赤霉素(GA)、吲哚-3-乙酸(IA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等激素应答元件及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以及众多光响应元件。在10和15 d幼苗期,除P4启动子外,其他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均有活性;在23和33 d苗期,P1~P3启动子活性强。全长启动子P1驱动的GUS基因在拟南芥的根、茎、叶、花序、角果基部均有表达,而在角果和侧枝中无表达。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活性明显受MeJA、SA促进,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对ABA、GA和IAA的应答不同。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均可被黑暗、干旱、NaCl、4℃低温抑制。推测-578~-493 bp是该启动子活性的关键区域,该启动子是MeJA诱导型启动子。本研究为应用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和探究该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MADS-box转录因子 SVP基因 启动子 激素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宜宾三种竹材纤维形态、化学成分与制浆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敏 陈宇杰 +3 位作者 余英 张艳丽 王勇 王志坤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5期32-37,共6页
为合理利用四川省宜宾市的竹材资源,发展竹材造纸工业,选用花吊丝竹、倬牡竹和梁山慈竹3种丛生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纤维形态、化学组成和制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竹材的平均纤维长度在1.6 mm以上,长宽比均高于90;从化学成分上看,... 为合理利用四川省宜宾市的竹材资源,发展竹材造纸工业,选用花吊丝竹、倬牡竹和梁山慈竹3种丛生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纤维形态、化学组成和制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竹材的平均纤维长度在1.6 mm以上,长宽比均高于90;从化学成分上看,3种竹材的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苯醇抽提物含量无显著差异;除梁山慈竹外,另2种竹材的平均综纤维素含量均高于70%,达到造纸质量要求;倬牡竹的平均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高,为23.08%;梁山慈竹的平均灰分含量为1.48%,显著高于另外2个竹种。综上,3种竹材均可用作造纸原料,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的角度考虑,可选用木质素和灰分含量较低的花吊丝竹作为优质的制浆造纸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竹 竹材 纤维形态 化学成分 造纸性能 四川宜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特色竹文化旅游规划模式初探
13
作者 陈欢 周能寿 +1 位作者 桂仁意 任敬军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目的】通过探究地方特色竹文化旅游规划模式,以展示竹文旅规划的亮点和特色,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僰王山竹林风景线规划》为例,以“竹”为主题,围绕“僰·竹”挖掘文化特色并形成特色竹文化旅游规划模... 【目的】通过探究地方特色竹文化旅游规划模式,以展示竹文旅规划的亮点和特色,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僰王山竹林风景线规划》为例,以“竹”为主题,围绕“僰·竹”挖掘文化特色并形成特色竹文化旅游规划模式。【结果】提出地方特色文化主题凝练模式、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模式、地方特色文化与主题文化结合模式、文化节点与文化系统构建模式、文化节点与文化系统呈现模式。【结论】川南特色竹文化旅游应建立以文化为魂、产业兴旺为目标,重视竹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的规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文化 竹文化 竹文化旅游 僰王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材自动进出料软化压力罐的设计与制造
14
作者 彭浩哲 胡守恒 +2 位作者 王新洲 王宇 李延军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2期50-55,共6页
对竹材自动进出料软化压力罐进行了设计与制造。通过对竹材高温软化压力罐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自动进出料压力罐的设计要求,并确定了压力罐的内径、长度尺寸和结构要求。通过对软化处理后毛竹材的性能进行分析,获得了性能优异的自动进出... 对竹材自动进出料软化压力罐进行了设计与制造。通过对竹材高温软化压力罐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自动进出料压力罐的设计要求,并确定了压力罐的内径、长度尺寸和结构要求。通过对软化处理后毛竹材的性能进行分析,获得了性能优异的自动进出料软化压力罐。产品的尺寸规格通常为内径200 mm、壁厚5 mm、长度30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筒 软化 自动进出料 压力罐 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苦笋品质及竹林土壤的影响
15
作者 季蓉蓉 贺曰林 +3 位作者 洪承健 吴舒蕾 熊瑞 应叶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研究氮磷配施对苦笋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影响苦笋品质的主要因素,探求苦竹的科学施肥方案,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设置2个氮水平梯度(375和625 kg·hm^(-2))和3种氮磷配比(16∶5、16∶9、16∶12)的6种组合处理,以未... 研究氮磷配施对苦笋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影响苦笋品质的主要因素,探求苦竹的科学施肥方案,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设置2个氮水平梯度(375和625 kg·hm^(-2))和3种氮磷配比(16∶5、16∶9、16∶12)的6种组合处理,以未开发的天然苦竹林作为对照,明确氮磷配施对苦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苦笋品质之间的关系。(1)氮磷配施可显著提高苦笋产量,增幅达41.55%~152.63%;(2)氮磷配施能提高苦笋中氮磷累积量以及其利用率,改善苦笋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当施氮量为375 kg·hm^(-2),氮磷配比为16∶5时苦笋口感最好,营养价值最高;(3)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酸化,但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影响不显著;(4)出笋末期土壤铵态氮和全磷含量要显著低于出笋初期,全氮、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出笋初期;对于硝态氮含量而言,在低氮条件下,初期含量显著高于末期,降幅达31.46%~37.32%,但在高氮条件下则是末期高于初期。氮肥是决定苦竹发笋量的决定性因素,且施氮量为375 kg·hm^(-2),氮磷配比为16∶5时,苦笋产量和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产量 品质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重组展平竹集成材生产工艺
16
作者 赵诣涵 吴新武 +1 位作者 陈亮 李延军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4期4-7,共4页
以竹展平板为基本单元制造定向重组竹集成材的工艺方法。将竹展平板涂布间苯二酚树脂胶黏剂,涂胶量为200-300 g/m 2,按照竹青面对竹青面、竹黄面对竹黄面的方式进行组坯,热压加工制成展平竹层积材,再采用指接的方式进行接长,获得性能优... 以竹展平板为基本单元制造定向重组竹集成材的工艺方法。将竹展平板涂布间苯二酚树脂胶黏剂,涂胶量为200-300 g/m 2,按照竹青面对竹青面、竹黄面对竹黄面的方式进行组坯,热压加工制成展平竹层积材,再采用指接的方式进行接长,获得性能优异的定向重组展平竹集成材,产品的尺寸规格一般为长1000-3500 mm,宽50-300 mm,厚60-150 mm。指接时相邻层板的指接接口需错开组坯,在常温下冷压4-5 h,冷压压力为1.0-1.5 MPa,后固化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展平板 指接材 定向重组 展平竹集成材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丛生竹笋苦涩味物质分布变化及分析
17
作者 刘启凡 余学军 《竹子学报》 2024年第4期39-50,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时期竹笋的几种苦涩味物质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主要苦涩味物质,为竹笋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宜宾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慈竹(B.emeiensis)和料慈竹(B.distegia)3种丛生竹为对象,测定分析竹笋...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时期竹笋的几种苦涩味物质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主要苦涩味物质,为竹笋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宜宾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慈竹(B.emeiensis)和料慈竹(B.distegia)3种丛生竹为对象,测定分析竹笋不同生长发育过程和不同部位的单宁、草酸、类黄酮、氰化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并结合感官分析主要苦涩物质。【结果】3种竹笋的苦涩味物质含量在不同竹种、时期、部位间的差异不同。各苦涩味物质随着竹笋生长均呈现出含量增加的趋势,部分则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苦涩味物质均受光影响。大部分苦涩味物质由尖部向基部减少,而部分为中部最高。硬头黄竹的主要苦味物质是类黄酮,未测得主要涩味物质;慈竹的主要苦味物质是单宁、类黄酮和氰化物,主要涩味物质是单宁和类黄酮;料慈竹的主要苦味物质是单宁和类黄酮,涩味物质亦未测得。【结论】研究表明竹笋苦涩味物质含量受竹笋生长发育时间、光照条件等影响,宜采收未出土时的竹笋。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竹笋的生长特性与口感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头黄竹 慈竹 料慈竹 竹笋 时期 部位 苦味物质 涩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对茶秆竹笋外观形态及不同部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杨 余学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茶秆竹笋的外观形态和各部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茶秆竹笋品质调控和科学培育提供指导。[方法]用套袋的方式对竹笋遮光,设置CK(自然光照)、L1(50%自然光照)和L2(完全遮光)3种光照处理,采样后测定分析竹笋...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茶秆竹笋的外观形态和各部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茶秆竹笋品质调控和科学培育提供指导。[方法]用套袋的方式对竹笋遮光,设置CK(自然光照)、L1(50%自然光照)和L2(完全遮光)3种光照处理,采样后测定分析竹笋外观形态指标和各部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遮光后茶秆竹笋的基径、长度和笋个体质量下降,中度遮光下可食率降低,完全遮光后可食率升高;笋箨与笋肉的L*值、a*值和b*值均上升,笋箨叶绿素含量减少,花青素含量增加,色素含量与色泽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光照强度减弱,笋尖部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增加,笋中部的氨基酸总量与必需氨基酸比例先升高后降低,笋基部的甜味、苦味和芳香类氨基酸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各部位的灰分含量先增多后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维生素C、纤维素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减少。[结论]遮光后茶秆竹笋的外观品质更佳,苦味物质含量减少,口感明显提升,不同光照强度下各部位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光 茶秆竹笋 外观形态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苦味竹笋蛋白质营养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檀笑阳 许畅 +4 位作者 高远 王斯逸 刘启凡 郭杨 余学军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0-56,共7页
为了探究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笋、牛角竹Bambusa cornigera笋、大叶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笋、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笋、料慈竹Bambusa distegia笋、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笋和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笋7种苦... 为了探究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笋、牛角竹Bambusa cornigera笋、大叶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笋、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笋、料慈竹Bambusa distegia笋、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笋和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笋7种苦味竹笋之间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差异,对其蛋白质含量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反映其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氨基酸评分(AAS)、氨基酸化学评分(CS)、比值系数(RC)和比值系数分(SR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种苦味竹笋的蛋白质含量在1.56~2.46 g·100 g^(-1),其中慈竹笋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46 g·100 g^(-1);7种苦味竹笋的氨基酸总量在1 164.33~1 722.67 mg·100 g^(-1),亮氨酸是7种苦味竹笋中含量最高的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是7种苦味竹笋中含量最高的非必需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价值方面,参考AAS和CS,慈竹笋的营养价值相对其他几种竹笋要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但是结合RC、SRC和EAA/TAA值分析,硬头黄竹笋的必需氨基酸组成较其他几个品种更加合理,可以对其充分利用。以上研究结果为苦味竹笋在食品工业中的科学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竹笋 蛋白质 氨基酸组成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笋培育雷竹林的笋芽发育规律初探
20
作者 邵香君 尹顺利 +5 位作者 王军新 李翔宇 刘吴浩 周菊敏 赵建诚 林新春 《竹子学报》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秋笋培育技术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笋用林的鞭侧芽在笋芽萌动期的发育情况、形态特征,探索雷竹笋用林鞭侧芽分化的一般规律,为揭示雷竹笋芽发育规律奠定基础,也为雷竹笋用林科学管理与经营提供... 【目的】研究秋笋培育技术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笋用林的鞭侧芽在笋芽萌动期的发育情况、形态特征,探索雷竹笋用林鞭侧芽分化的一般规律,为揭示雷竹笋芽发育规律奠定基础,也为雷竹笋用林科学管理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设置秋笋培育试验林地(T)和不作管理的林地(CK),通过调查、统计、比较分析不同样地分级芽的比例和形态特征,利用石蜡切片研究雷竹笋芽发育的基本细胞学特征。【结果】雷竹笋芽可划分为5个阶段:休眠期(1级)、萌动初期(2级)、萌动后期(3级)、地下初生增粗前期(4级)、地下初生增粗后期(5级)。雷竹林中的鞭侧芽以2级芽的比例最高,3级芽、4级芽和5级芽的比例较低。秋笋培育管理的雷竹林笋芽发育进程早于对照林地,发育情况优于对照林地。6月初施叶面肥可提高2级芽的比例。7月末,秋笋培育管理的竹林中2级芽比例显著下降,3级芽比例升高,说明秋笋培育管理促进了笋芽的萌动和提早发育。8月继续施肥有利于笋芽的萌动,同对照相比,使3级芽、4级芽和5级芽比例分别增加7.40%、2.07%和4.18%,且秋笋培育管理的林地5级芽粗度显著高于对照林地。切片结果显示,位于雷竹髓部分生组织的快速分裂和分化促进了雷竹笋芽的膨大。【结论】秋笋培育管理促进了笋芽的萌动和提早发育及其初生增粗生长,髓部细胞的增殖与雷竹笋芽的膨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笋芽 顶端分生组织 细胞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