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时空演变及对极端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宁馨 毛方杰 +6 位作者 杜华强 李雪建 孙佳倩 赵吟吟 郑兆东 腾先锋 叶峰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927,共9页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8.5)下1979—2079年丽水市森林NEP时空格局,分析极端降水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结果】①1979—2015年丽水市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除RCP 2.6之外,RCP 4.5和RCP 8.5极端降水量、频率和强度仍持续增加,其中莲都区、缙云县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上升趋势较强。②1979—2015年森林NEP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8.44 g·m^(-2)·a^(-1)。2016—2079年,3种气候情景下森林NEP均呈下降趋势,但碳汇总量呈上升趋势,最大NEP累积达10.97 Pg。③1979—2015年极端降水对NEP产生积极影响,2016—2079年除RCP 2.6影响不显著,其他2种情景下极端降水对NEP均产生消极影响,但RCP 8.5情景下极端降水较RCP 4.5对NEP的影响更小。【结论】丽水市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仍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然而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图5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森林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InTEC模型 浙江省丽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上官方京 赵明水 +4 位作者 张博纳 汤璐瑶 钱海蓉 谢江波 王忠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目的】植物水力系统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水分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量化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植物的适应策略。【方法】以亚热带7种裸子植物和7种被子植物为研究材料,对比分析不同生境中... 【目的】植物水力系统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水分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量化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植物的适应策略。【方法】以亚热带7种裸子植物和7种被子植物为研究材料,对比分析不同生境中(自然生境和人工生境)植物的栓塞抗性(植物导水率损失50%的水势)、输水效率和解剖结构的性状差异,探究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生境下,自然生境植物的输水效率(K_(s))较大,栓塞抗性(P_(50))较小,且植物解剖结构性状对不同生境植物水力性状具有一定指示性。②相关性分析表明:被子植物的导管水力直径、导管密度与K_(s)、P_(50)呈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性在不同生境下呈相反趋势;裸子植物的管胞水力直径、管胞密度与K_(s)、P_(50)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同趋势。【结论】在湿润区内,植物通过增加输水效率以适应相对干旱环境的生存策略可能较为普遍。木质部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可能是同一生境下植物水分策略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效率 栓塞抗性 木质部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海阔 张宝刚 +5 位作者 周钟昱 梁佳辉 吴家森 吕玉龙 解宏图 蔡延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6-833,共8页
为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的变异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以浙江省安吉县的天然林土壤及天然林转变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E... 为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的变异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以浙江省安吉县的天然林土壤及天然林转变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EEAs及若干环境因子参数,通过冗余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影响土壤EEAs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与天然林相比,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均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X)活性均显著升高;粗放经营毛竹林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活性显著升高;集约经营茶园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aminnidase,NAG)活性均显著降低。由以上结果可推知,与天然林相比,茶园土壤氮、磷养分相对充足,毛竹林土壤的磷限制有所缓解,茶园和毛竹林土壤中微生物以惰性碳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此外,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在环境因子中的贡献率最高,是土壤总体EEAs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综上所述,相比天然林,转变后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EEAs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pH作为关键驱动因子解释了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总体EEAs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活性 关键驱动因子 天然林 毛竹林 茶园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比较
4
作者 姜郑楚 郝琪淳 +6 位作者 李懿 王军新 廖龙建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陈荣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80,共16页
为探讨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的差异,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12个品种(系)香榧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表型、种实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建立12个品种(系)香榧种实的品质... 为探讨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的差异,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12个品种(系)香榧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表型、种实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建立12个品种(系)香榧种实的品质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2个香榧品种(系)的叶片长度介于15.239~21.322 mm,磐安长榧的叶片最长;叶片宽度介于2.691~3.775 mm,长籽象牙榧的叶片最细;12个香榧品种(系)的出仁率为45.737%~79.481%,最高的是象牙榧;油脂含量为40.702%~54.284%,最高的是早缘榧;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321~32.079 mg·g^(-1),最高的是龙凤细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384%~90.540%,最高的是东榧1号;亚油酸含量为41.394%~48.170%,最高的是东榧2号;金松酸含量为7.850%~12.963%,最高的是安圆榧。经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因子,建立香榧种实品质评价模型,综合所有指标的种实品质排名为:早缘榧>龙凤细榧>安圆榧>东榧2号>立勤细榧>象牙榧>东榧1号>小籽象牙榧>磐安长榧>圆酥榧>长籽象牙榧>东白珠。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稳定高产的香榧新品种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香榧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品种(系) 叶片 种实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
5
作者 王文辉 和武宇恒 +3 位作者 徐子骞 何锦琦 桂仁意 邓世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方法】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方法】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T2 (地上部分18℃,地下部分自然低温),T3 (地上部分自然低温,地下部分18℃),T4 (地上、地下部分自然低温)共4种温度处理。观测笋芽母竹之间的维管束连接状态、淀粉和蛋白质分布及笋芽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笋芽的可溶性糖、淀粉、脱落酸、赤霉素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明确不同部位的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结果】在雷竹笋芽休眠解除过程中,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笋芽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P<0.05),显著降低了笋芽的淀粉质量分数(P<0.05)。根据淀粉切片观察和质量分数拟合,T4处理休眠解除的时间最早,其次为T2和T3处理,2个处理解除时间相同,分别比T1处理提前了37和29 d。T2、T3、T4处理笋芽的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120 d时的下降幅度分别是T1处理的1.68、2.18和3.40倍。T2、T3和T4处理笋芽的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80 d时分别比T1处理高17.55%、3.27%和10.91%,且T2、T3、T4处理笋芽的GA3/ABA在120 d时的增量分别是T1处理的1.11、3.46、2.67倍;T3处理的笋芽导管和茎尖分生组织均在1月观察到水分运输恢复和细胞增殖的信号,而T1、T2和T4处理则分别在3、2和3月才能观察到此现象。【结论】低温处理尤其是地下部分低温可以促进雷竹休眠笋芽中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并通过降低ABA质量分数、提高GA3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笋芽维管束的连通和分生组织细.胞的快速分裂增殖等来影响雷竹笋芽休眠的解除。综合分析认为:在笋芽休眠期间雷竹对低温的感知部位主要为地下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芽 感温部位 休眠解除 生理变化 组织观察 雷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毛竹秆形结构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帆 汤孟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9-1296,共8页
【目的】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主导因子,并以竹节所处高度与竹高的比值(即相对高,取值为0~1)代替实际高,分析秆形结构因子及其依赖于相对高的分布规律,可以辅助判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在浙江省... 【目的】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主导因子,并以竹节所处高度与竹高的比值(即相对高,取值为0~1)代替实际高,分析秆形结构因子及其依赖于相对高的分布规律,可以辅助判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在浙江省不同区域共选择10个县市(区)设置毛竹林调查样地,测量样竹的竹节数、竹节长和中央直径等秆形结构因子,用抛物线和直线拟合秆形结构因子依赖于相对高在竹秆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应用因子分析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中的主要因子。【结果】毛竹竹节数集中在53~67节,符合正态分布,95%置信水平下毛竹竹节数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58.1, 60.4);竹节长和竹节中央直径依赖于相对高分布分别具有抛物线和直线分布特征。竹秆高度每增加10%,竹节中央直径约下降10%。随着径阶的增大,最长竹节长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最长竹节的相对高没有明显差异,均为0.47~0.52;胸径与竹节数、1/2高节长、最长竹节长和胸高竹节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胸高节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稳定性和差异性并存是毛竹秆形结构因子的主要特点。不同径阶毛竹最长竹节的相对高没有明显差异,均约在1/2竹高处;竹子越粗壮,节数越多,1/2高节长越长,胸高以下平均竹节长越长;壁厚因子、1/2高节长、竹节数和胸高处秆形因子是反映毛竹秆形结构的主要因子。图6表6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秆形结构 分布规律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胸径生长率的浙江省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海宾 张茂震 +1 位作者 丁丽霞 于晓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目的]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和预测,目的在于建立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数量化理论模型。 [方法] 提出1个新的立地质量评价指标:最大胸径生长率指标。以最大胸径... [目的]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和预测,目的在于建立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数量化理论模型。 [方法] 提出1个新的立地质量评价指标:最大胸径生长率指标。以最大胸径生长率指标为立地评价指标,以浙江省1994-2009年国家森林资源清查(NFI)数据为基础,从NFI复位样木时间序列数据中提取529个杉木人工林样地优势木最大胸径生长率;结合易于获取的纬度、海拔、坡位、坡向、坡度、土壤类型等立地因子,基于数量化理论Ⅰ方法,建立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 [结果] 模型统计检验值为14.723,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606,达极显著水平,模型效果较理想。基于NFI的最大胸径生长率是立地质量评价的合适指标;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坡度、纬度、海拔等立地因子对最大胸径生长率贡献依次减弱。 [结论] 基于NFI和数量化理论Ⅰ的浙江省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总体指标合理,克服了传统立地质量评价对年龄的依赖,能有效利用NFI历史数据,适用于同龄林和异龄林;构建以最大胸径生长率为指标的立地质量评价模型,能对研究区立地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不仅可对现有杉木人工林生产力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无林地的生产潜力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杉木人工林 最大胸径生长率 立地质量评价 立地因子 数量化理论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杉木林生产力地理分异特性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兰芳 韦新良 汤孟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7-1114,共8页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是浙江省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为科学合理地开展杉木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以1994-200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森林生产力,以平均划分的原...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是浙江省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为科学合理地开展杉木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以1994-200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森林生产力,以平均划分的原则将经度、纬度和海拔3个维度分别划分成几个半度带称之为梯度带,用最小显著差法分别计算差异显著性,分析杉木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异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杉木林生产力在经度方向上差异显著(P<0.05),第Ⅰ和第Ⅱ梯度带上的生产力明显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且其他梯度带间的生产力差异不显著(P>0.05);在沿纬度方向上差异不显著,但各梯度带上的生产力波动规律一致;在海拔方向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时间推移第Ⅴ梯度带的生产力明显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总体上,浙江省杉木林生产力在经度方向上存在明显分异现象,在纬度和海拔2个地理维度上无明显分异现象,但随时间推移有分异趋势,分异现象逐渐明显。浙江省杉木林在118°~119°E之间培育可能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森林生产力 杉木林 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 地理分异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庆元县域楠属植物野生资源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生财 吴仁超 +8 位作者 吴伟健 叶青 吴小林 张东北 楼炉焕 童再康 吴青 吴颐伟 赖晓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4-530,共7页
【目的】调查浙江省庆云县范围内楠属Phoebe植物野生资源,以期为楠木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样方法每木检尺对庆元县域范围的野生楠木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其分布数量、分布格局、生境及居群状况。【结果】... 【目的】调查浙江省庆云县范围内楠属Phoebe植物野生资源,以期为楠木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样方法每木检尺对庆元县域范围的野生楠木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其分布数量、分布格局、生境及居群状况。【结果】庆元县域楠属植物有浙江楠P.chekiangensis、闽楠P.bournei、紫楠P.sheareri等3种,分布点23个,覆盖9个乡镇街道。浙江楠和闽楠多分布于800 m以下,紫楠水平分布跨度最大,垂直分布可达1250 m,但种群植株数量少。现有居群多存于村旁风水林或人为干扰较少的保护区,楠木群落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为壳斗科Fagaceae和樟科Lauraceae树种。【结论】庆云县楠木野生资源稀少,亟需保护,人为活动频繁及楠木自身光需求特性是导致濒危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元 闽楠 浙江楠 紫楠 资源调查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鹏 叶昌民 +3 位作者 周彤悦 卢禹君 杨帆 汤孟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8-234,共7页
【目的】研究浙江省不同地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方法】以浙江省不同地区近自然生长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54个样地,采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年龄隔离度3个空间结构指数。【结果】浙江省不同地... 【目的】研究浙江省不同地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方法】以浙江省不同地区近自然生长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54个样地,采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年龄隔离度3个空间结构指数。【结果】浙江省不同地区毛竹林竞争指数为2.88~8.81,其中余姚地区最大,庆元地区最小;年龄隔离度为0.30~0.84,其中黄岩地区最大,武义地区最小;聚集指数为0.73~1.24,其中宁海地区最大,余姚地区最小。浙江省不同地区毛竹林年龄隔离度和聚集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区间竞争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浙江省毛竹林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空间结构指数存在一定的区域变化趋势,从北到南竞争指数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浙江省 毛竹 聚集指数 竞争指数 年龄隔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沈钱勇 汤孟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188,共8页
【目的】通过样地实测获取毛竹竹秆生物量数据,研建基于不同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并作比较分析,确定适宜的预测变量及模型,以精准估计毛竹竹秆生物量,为浙江省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和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东、南、西、北、中不... 【目的】通过样地实测获取毛竹竹秆生物量数据,研建基于不同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并作比较分析,确定适宜的预测变量及模型,以精准估计毛竹竹秆生物量,为浙江省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和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东、南、西、北、中不同区域选择10个县市采伐216株样竹,并进行样竹测量。引入胸径(D)、竹龄(A)和胸高竹节长(L)变量,利用全部样本信息,基于3个不同异速生长方程拟合竹秆生物量模型。采用似然估计法判定误差结构,确定模型拟合方法。通过3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估精度的比较分析,确定适用于浙江省的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结果】竹秆含水率逐年下降,Ⅴ度竹的平均含水率较Ⅰ度竹低24%;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重逐年增加,且Ⅴ度竹占比超过80%;利用似然估计法分析确定生物量模型误差结构为乘积型,应采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进行模型拟合;经检验,基于胸径的一元模型(M1)W=0.1046D^2.2578确定系数(Ra^2)仅为0.7742,而基于胸径-竹龄的二元模型(M2)W=0.0520D^2.2052A0.4457和胸径-竹龄-胸高竹节长的三元模型(M3)W=0.0265D^2.1439A^0.4495L^0.2629确定系数均达到0.89,且模型M3的估计值标准差(SE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均为最小;3个对数回归模型在不同径阶范围的预估精度均较高,预估偏差接近于0,其中模型M3在不同径阶的预估效果均为最佳。【结论】由于模型校正后预估精度有所下降,故本研究在进行对数模型反对数转换时不作校正。二元和三元模型比一元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确定基于胸径-竹龄-胸高竹节长的模型M3为最佳模型,即W=0.0265D^2.1439A^0.4495L^0.2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竹秆生物量 胸高竹节长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天然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与生产力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建辉 韦新良 +2 位作者 朱锦迪 杨晶晶 张继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2-691,共10页
【目的】研究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与生产力的相关性,为提升浙江省针阔混交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1999、2004、2009年共3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的天然针阔混交林样地和样木数据为研... 【目的】研究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与生产力的相关性,为提升浙江省针阔混交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1999、2004、2009年共3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的天然针阔混交林样地和样木数据为研究材料,提取胸径、树高、材积和针叶树种的非空间结构因子与单位面积蓄积量,对各时期的非空间结构分布形态进行函数建模,探究变化特征。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进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估算,再进行非空间结构与生产力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各时期森林非空间结构因子在形态上存在规律性的分布特征。非空间结构因子与生产力间呈正相关趋势。1999−2009年,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种比例逐期上升,生产力第1期(1.39 t·hm^(−2)·a^(−1))高于第2期(1.15 t·hm^(−2)·a^(−1))。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值呈近似正态分布。【结论】在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中,为保证林分处于高生产力的状态,要优先考虑针阔混交的比例。针叶树种比例应维持在50%以上,针叶树种比例偏低的混交林要进行人为干预。胸径若低于10.00 cm要加强抚育,高于12.00 cm应及时进行采伐。单株材积均值应维持在0.040~0.070 m^(3)·株^(−1),树高在7.00~10.00 m。图6表5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针阔混交林 非空间结构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孔材、环孔材树种木质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恺翔 俞重阳 +4 位作者 钱海蓉 上官方京 汤璐瑶 张博纳 谢江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51,共8页
【目的】木质部解剖结构是植物水力功能和水分利用策略的基础。散孔材和环孔材的导管分布和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对2种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结构和水力功能的关系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材性树种的水分适应机制。【方法】选取河南省信阳市... 【目的】木质部解剖结构是植物水力功能和水分利用策略的基础。散孔材和环孔材的导管分布和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对2种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结构和水力功能的关系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材性树种的水分适应机制。【方法】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中的3个散孔材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旱柳Salix matsudan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3个环孔材树种(槲树Quercus dentata、楝Melia azedarach、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研究2种材性树种的枝水力功能(比导率和栓塞抗性)和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3个环孔材树种比导率更大,3个散孔材树种栓塞抗性更强;在物种水平上,只有散孔材树种深山含笑比导率和栓塞抗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存在水力效率-安全权衡。3种散孔材树种相较于3种环孔材树种具有更大的导管密度、导管壁厚度跨度比和更小的导管直径、导管壁厚度。【结论】环孔材树种倾向于通过增大导管直径显著提高其输水效率,从而避免水势下降、降低潜在栓塞风险。散孔材树种木质部结构中的导管壁厚度和导管壁厚度跨度比对植物水分传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孔材 环孔材 木质部结构 比导率 栓塞抗性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权 唐旭 +5 位作者 肖谋良 姜振辉 吴春艳 李艳 尹昌 李永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稻Oryza sativa季210 kg·hm^(-2))为基准,氮肥种类为缓控释尿素,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100)、减氮15%配施有机肥(MN85)和减氮30%配施有机肥(MN70),明确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植株氮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氮肥增产贡献率为46.0%(小麦季为66.2%,水稻季为25.8%),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P<0.05),尤其是MN85处理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大。与N10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16.8%(P<0.05)。与MN70相比,N100和MN85处理的小麦籽粒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7%和9.0%(P<0.05),秸秆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6.6%和16.0%(P<0.05)。与N100和MN7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3.5%和19.8%(P<0.05),秸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5.5%.和26.6%。施肥处理均导致一部分氮素累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拥有更多的氮素盈余量。与N100相比,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在MN85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7.0%、36.4%和41.5%,在MN70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0.2%、55.1%和47.5%;但水稻季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素生理效率提高了30.5%~33.4%(P<0.05),MN85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3.3%。与N100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2%~13.9%和10.4%~13.0%(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37.9%~42.7%和72.2%~107.4%(P<0.05);而且MN85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也增加了45.9%和152.0%(P<0.05),水溶性氮增加了68.8%(P<0.05)。【结论】缓控释尿素减量15%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氮肥减量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料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效率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榧树种实性状和SSR标记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柯豫 陈荣 +5 位作者 刘琏 蔡晓郡 姜郑楚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方法】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 【目的】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方法】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榧树叶片及种实表型进行比较;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淳安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对榧树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榧树种实分析发现:叶质量、叶形指数、种实质量、种形指数、种核质量、核形指数、假种皮厚、种壳厚等8个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为29.36%~42.35%,榧树种实外观和种仁品质变异丰富。SSR引物分析发现:榧树种群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400,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650,多态性信息含量(P_(IC))均值为0.400。淳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H=0.410,I=0.658)最高,嵊州种群(H=0.369,I=0.565)最低。92%总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结论】榧树种实的表型、品质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遗传变异,淳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榧树 不饱和脂肪酸 可溶性糖 SSR标记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玉博 吕鑫航 +4 位作者 刘文彬 杨盼 胡星磊 马嘉伟 柳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1-239,共9页
以酸化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其对茶园土壤酸性、交换性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镁改性生物炭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添加生物炭对照(CK)、普通生物炭(BC... 以酸化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其对茶园土壤酸性、交换性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镁改性生物炭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添加生物炭对照(CK)、普通生物炭(BC)和低、中、高浓度乙酸镁改性生物炭(Y1、Y2、Y3)5个处理,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交换性镁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酸化茶园土壤施用镁改性生物炭可以明显改善土壤酸化,与对照相比,土壤pH值平均提高0.12~2.41个单位,且效果明显好于未改性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提高26.69~71.97 g/kg,镁改性生物炭显著降低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H^(+)、Al^(3+)含量,并显著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施用镁改性生物炭提高了酸化茶园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增加12.29~23.57 cmol/kg,相较于普通生物炭,高浓度盐溶液浸渍改性生物炭对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具有更好的调控效果。综上,1.5 mol/L乙酸镁溶液浸渍镁改性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镁素含量,缓解茶园土壤酸化,可作为新型茶园土壤改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改性生物炭 土壤改良 土壤酸化 土壤交换性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胡柚与鸡尾葡萄柚有性杂交创制三倍体新种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天予 张迟 +5 位作者 王刚 叶潇玲 陈翔 叶生月 张小琴 张敏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目的】柑橘三倍体具有无核或少核的特点,通过4x×2x杂交方式创制三倍体种质,以弥补鸡尾葡萄柚种子多、抗寒性差的缺点。【方法】以四倍体(双二倍体)胡柚为母本与二倍体鸡尾葡萄柚杂交,果实成熟后对种子大小进行分类并进行组织培养... 【目的】柑橘三倍体具有无核或少核的特点,通过4x×2x杂交方式创制三倍体种质,以弥补鸡尾葡萄柚种子多、抗寒性差的缺点。【方法】以四倍体(双二倍体)胡柚为母本与二倍体鸡尾葡萄柚杂交,果实成熟后对种子大小进行分类并进行组织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SSR分子标记鉴定再生子代的倍性及遗传组成。【结果】共授粉40朵花,坐果19个,坐果率为47.5%。获得的230粒种子中,大种子占56粒,再生49株,2株为三倍体(占大种子再生后代的4.08%);小种子117粒,再生69株,35株为三倍体(占小种子再生后代的50.72%);败育种子57粒,再生4株,2株为三倍体。经SSR分子标记鉴定,39株三倍体子代均为双亲杂交后代,同时鉴定出1株杂种四倍体后代。【结论】创制了一批异源三倍体和四倍体新种质,为选育抗寒、无核的杂种葡萄柚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尾葡萄柚 胡柚 倍性育种 三倍体 四倍体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正加 王晨 +2 位作者 黄坚钦 伊力塔 李剑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以新农科建设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综述了实践类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问题以及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以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构建考评体系、实践教学质... 以新农科建设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综述了实践类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问题以及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以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构建考评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林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特色的3点举措,即分层开展实践教学、学科竞赛进课堂、导研互助。以期推进实践教学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林类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19
作者 薛兆琨 俞柯汝 +4 位作者 马嘉伟 方先芝 何丽芝 柳丹 叶正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5,共8页
为探索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结构破坏和肥力衰退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为恢复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质量和贫瘠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指南,本试验以稻壳生物炭为主要材料(施用量为0、1%和3%),有机肥为辅助材料(施用量为0和0.8%),模拟稻田土壤环境开展... 为探索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结构破坏和肥力衰退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为恢复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质量和贫瘠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指南,本试验以稻壳生物炭为主要材料(施用量为0、1%和3%),有机肥为辅助材料(施用量为0和0.8%),模拟稻田土壤环境开展土壤培养试验,即在淹水条件下培养180 d,测定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贡献率。结果表明:(1)生物炭和有机肥的施用影响团聚体粒径分布,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0.25~2 mm粒径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以高量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更好。(2)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有所提升。(3)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25~2 mm粒径中最高;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综上,生物炭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恢复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质量和贫瘠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团聚体 有机肥 土壤培肥 有机碳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酶辅助提取的多花黄精根茎成分及活性研究
20
作者 黄芳燕 麦迪乃·萨比尔 +5 位作者 李悦 牛小敏 赖丹妮 刘京晶 斯金平 张新凤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3-783,共11页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复合酶组成,测定复合酶水解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筛选主要差异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寻潜在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能够促进多花黄精根茎中酚类和皂苷类的高效释放,复合酶(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3∶2∶1)水解可显著提高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P<0.001),筛选得到13种酚类物质、1种皂苷类物质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降血糖活性密切相关,其含量在复合酶水解后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证实了酶水解对多花黄精根茎的成分释放及活性表现的改善效果,为黄精提取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根茎 酶水解 成分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