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发展与完善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承梁 安黎哲 沈满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学习践行、学理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准确把握它的历史地位、精髓要义、实践要求,也要科学把握它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式确立的习近平... 学习践行、学理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准确把握它的历史地位、精髓要义、实践要求,也要科学把握它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式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一以贯之、深化拓展、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在实践基础、思想渊源、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内在继承性和一致性。习近平于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主政浙江期间,就生态文明建设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所发表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论断、理念和论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一系列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契合。该研究通过文献比较,提出正是在浙江,诞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理念;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形成了重大标志性文献——《之江新语》;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全面实践“生态省”战略;等等。这一系列标志性、战略性理念和实践,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在福建孕育和发源之后,进一步在浙江发展和完善,从而使浙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和完善的战略高地。该研究对于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溯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完整准确、系统全面研究和阐释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地方的孕育、发展和完善过程,才能更好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也必然有助于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溯源工程 浙江 “两山论” “八八战略”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市场试点政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2
作者 顾光同 陈庭凤 赵田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499-9514,共16页
碳市场政策是展现我国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深度剖析该政策对我国地区森林的影响,对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InVEST模型测算了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比分析碳市场政... 碳市场政策是展现我国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深度剖析该政策对我国地区森林的影响,对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InVEST模型测算了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比分析碳市场政策试点与非碳市场政策试点的差异,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机制检验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试点政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提升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碳市场试点政策显著提升试点地区森林碳储量4.77%,且该效应具有动态持续性,并经PSM-DID匹配、安慰剂检验、内生性检验和其他稳健性检验等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碳市场通过配额约束与CCER交易机制有效激励了森林碳汇功能。(2)碳市场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的林业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说碳市场试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增加试点地区的林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提升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并且碳市场通过出售林业碳汇以及通过林业碳汇金融,拓宽了林业碳汇融资渠道,增加了政府等社会主体对林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为森林生态恢复提供支持条件,推动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提升。(3)碳市场试点政策对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力呈现显著异质性,特别对东部区域正向影响效应尤为突出,地区差异源于东部碳市场活跃度高、经济基础强,能有效引导资金投向林业固碳项目,中西部受限于幼龄林占比高、市场机制不完善及生态脆弱性,政策红利尚未充分释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碳市场发展,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试点政策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空间演变对城市中尺度流域内涝灾害的影响
3
作者 杨柳 温日琨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21-127,149,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城市频繁出现内涝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从城市中尺度流域出发,以杭州市富阳区富春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采用ArcGIS 10.8.2软件,分析2017—202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城市频繁出现内涝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从城市中尺度流域出发,以杭州市富阳区富春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采用ArcGIS 10.8.2软件,分析2017—2022年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空间变化与转移矩阵,采用GSSHA模型模拟在不同降水强度与生态空间变化情况下流域内涝灾害的积水深度分布、渗透深度分布,定量分析生态空间演变对城市中尺度流域内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22年,研究区生态空间演变呈动态变化,耕地与林地面积变化和转移最为明显;在同等降水强度下,整体流域和部分流域都表明2022年比2017年最高地表积水深度增加,平均渗透深度减少,积水面积增加,渗透面积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GSSHA 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中尺度流域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浙江省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顾秀萍 马小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737-1744,共8页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对高素质农民进行培训是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切入口。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作为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保障培训质量、改进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研究以柯氏模...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对高素质农民进行培训是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切入口。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作为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保障培训质量、改进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研究以柯氏模型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专家赋权。结果表明,培训满意度评价、培训学习成果评价和培训综合效益评价所占的权重相差不大,培训方案、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分别是培训满意度、培训学习成果和培训综合效益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高素质农民 培训效果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5
作者 刘志博 李硕 +3 位作者 李兴 宋婷 邱娇 魏玲玲 《竹子学报》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目的】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是各种与竹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离开生态文化谈竹文化,缺乏理论基础;离开竹文化谈生态文化,影响说服力。该文尝试拓展新时代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路径。【方法】运用传播学理论... 【目的】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是各种与竹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离开生态文化谈竹文化,缺乏理论基础;离开竹文化谈生态文化,影响说服力。该文尝试拓展新时代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路径。【方法】运用传播学理论构建竹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对竹文化传播进行学理分析。【结果】竹文化传播体系可细分为传播主体子系统、传播渠道子系统、传播受众子系统、传播内容子系统、传播效果子系统。【结论】该文提出新时代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的着力点:开展竹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发掘竹文化传播物质载体、推动竹文化传播社会参与、构建竹文化传播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安吉 竹文化 理论框架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满洪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156,共13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等主要范畴,也蕴含着生态经济协调、生态经济转化、生态产业链接、生态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等主要范畴,也蕴含着生态经济协调、生态经济转化、生态产业链接、生态需求递增、生态价值增值、生态共建共享等基本规律。可以从出发点、侧重点、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辨析生态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大致上可以由生态经济系统篇、生态经济产业篇、生态经济消费篇、生态经济价值篇、生态经济科技篇和生态经济制度篇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指导思想之“特”,又是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等整体性方法之“特”,还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论之“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经济学 学科体系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资源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顾光同 陈庭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3,共10页
环境资源生产率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测算环境资源生产率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已有文献在研究环境资源生产率时忽视了非期望产出的现实。论文以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IPAT模... 环境资源生产率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测算环境资源生产率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已有文献在研究环境资源生产率时忽视了非期望产出的现实。论文以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IPAT模型测算各区域的环境资源综合生产率、废水、废气和固废生产率,并对其结果与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再通过构建双向固定面板回归模型探讨环境资源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资源综合生产率在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由高到低的格局,“三废”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均对环境资源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3)不同因素对“三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和环境资源生产率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进一步为建立健全环境规制体系和优化环境资源政策制度、促进环境资源生产率提升等提供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资源生产率 “三废”生产率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方志的剡溪风景空间分布及其内在机制研究
8
作者 翟羽佳 张蕊 章卓琪 《园林》 2025年第9期88-97,共10页
聚焦“诗路文化带”背景下剡溪风景的整体性认知与文化生成机制,构建基于共识性的风景框架,依托地方志为基础,构建“历史文本—地理空间—文化建构”三维分析模式,实现多部方志风景信息的空间化整合与分类。采用ArcGIS对剡溪风景进行空... 聚焦“诗路文化带”背景下剡溪风景的整体性认知与文化生成机制,构建基于共识性的风景框架,依托地方志为基础,构建“历史文本—地理空间—文化建构”三维分析模式,实现多部方志风景信息的空间化整合与分类。采用ArcGIS对剡溪风景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核密度、最邻近指数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风景呈中部密集、两翼延展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风景以水为纽形成多层次文化集群并展现出沿溪点山的空间文化差异。结合文化建构的视角,梳理聚落发展、宗教信仰、名人活动、隐逸精神等多重因素在风景格局塑造中的嵌入路径,阐释剡溪风景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生成机制,为剡溪风景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剡溪 风景文化 空间分布 地方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郊野公园景观多维感知研究——以上海7个郊野公园为例
9
作者 俞丽娜 张璇 李健 《园林》 2025年第5期80-89,共10页
郊野公园在提供居民自然野趣环境的同时,赋予居民丰富多元的感官感知体验。以上海市7个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Word2Vec词向量模型和情感倾向分析识别景观元素与感官感知并计算情感值,通过对应分析将郊野公园、景观元素和感官感知联系... 郊野公园在提供居民自然野趣环境的同时,赋予居民丰富多元的感官感知体验。以上海市7个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Word2Vec词向量模型和情感倾向分析识别景观元素与感官感知并计算情感值,通过对应分析将郊野公园、景观元素和感官感知联系起来,探究景观的整体多维感知特征,并进行不同郊野公园的优势感官维度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种景观元素和5种感官维度中,访客对植物景观和视觉感知的感知程度最高;视觉与植物关联最紧密,听嗅感知来源于植物、动物和气象景观,触觉与动物、气象和设施类景观关联,味觉相对独立;7个郊野公园在5种感官维度上各有相对优势,访客对各郊野公园景观的优势感官感知与偏好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差异。以提高公园优势感官满意度、提升访客感知丰富度、打造四时景观为目标,提出郊野公园景观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感知 多维感知 自然语言处理 郊野公园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疗愈感知研究体系初探
10
作者 林葳 金荷仙 +3 位作者 曾程程 姚天祎 朱欣怡 秦霄 《园林》 2025年第6期64-72,共9页
面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类社会健康问题,自然疗愈(包括园艺疗法、园林康养、农业康养、森林康养等)成为促进健康不可替代的生态智慧。在自然疗愈的研究和实践中,感知是开展自然疗愈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当前自然疗愈感知虽形成了一定... 面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类社会健康问题,自然疗愈(包括园艺疗法、园林康养、农业康养、森林康养等)成为促进健康不可替代的生态智慧。在自然疗愈的研究和实践中,感知是开展自然疗愈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当前自然疗愈感知虽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但研究体系尚不明确,研究内容还有待发展。通过对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对自然疗愈感知的概念与内涵进行阐释,明确感知联结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重要性。从6个维度(感知类型、感知形式、感知驱动、感知动态、感知时长和感知频率)与两类机制(综合交互性和综合动态性)详细梳理自然疗愈感知的研究内容,探讨感知分类研究的进展程度、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在五感基础上梳理出16种细分感知形式,探索性地提出研究体系框架,发展自然疗愈的基础理论。结合自然疗愈发展需求,提出该体系的关键研究问题,以期从感知形式、感知机制、感知产品等方面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疗愈 感知 理论 维度 机制 研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理念的提出缘起、发展历程和浙江实践
11
作者 沈满洪 冯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0,共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是对“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和“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观的超越。“两山”理念诞生的现实背景是遭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引致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是对“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和“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观的超越。“两山”理念诞生的现实背景是遭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引致的“成长中的烦恼”。“两山”理念经历了人类关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三阶段论”,并升华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三个重要论断”,最终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浙江省践行“两山”理念经历了“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诗画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迭代升级。二十年来,浙江省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做大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做高金山银山;坚持共建共享,持续做好生态共富。浙江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弘扬“接力棒”精神,展现“出头鸟”姿态,运用“系统论”方法,采取“组合拳”招数,凝聚“群贤汇”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生态文明 浙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窗景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核心内容、关键问题及展望
12
作者 姚天祎 林葳 包志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4,共7页
窗景是长期身处室内的人群接触外部空间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窗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价值愈发重要。虽然关于窗景与健康的研究日渐增加,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尚未得到系统梳理,其核心内容有待明确,关键问题需被提出。基于... 窗景是长期身处室内的人群接触外部空间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窗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价值愈发重要。虽然关于窗景与健康的研究日渐增加,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尚未得到系统梳理,其核心内容有待明确,关键问题需被提出。基于中英文重要数据库中的109篇高相关度文献,从研究数量、主题、地域、内容分析了窗景与人体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窗景领域的研究进展呈现出以下态势:1)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2)研究主题呈现多样性;3)研究地域具有潜在全球性趋势;4)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通过梳理研究进展,认为窗景要素的影响机制是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凝练窗景主客体要素的构成关系,围绕景物要素、建筑物要素、人物要素3个维度对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对各要素所涉及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在“窗景与人体健康”的核心命题下,提出研究框架和5类关键问题,包括窗景景观特征要素构成研究;窗景健康效益的群体性研究;窗景影响人体健康的系统路径研究;窗景与健康的跨尺度研究;健康导向的窗景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并围绕学科交叉、人群适应、应用融合等层面提出面向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窗景 人体健康 影响机制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孔凡斌 崔铭烨 +2 位作者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3,共13页
【目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构建衡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城乡差距的多维度测算体系,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制定和完善城乡共同富裕规划... 【目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构建衡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城乡差距的多维度测算体系,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制定和完善城乡共同富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1-2020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效应,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就业差距和城乡公共差距四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较低,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年间设区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表现为嘉兴>金华>台州>舟山>湖州>绍兴>宁波>温州>杭州>丽水。2)2001-2020年浙江省城乡差距总体呈下降态势,各设区市城乡发展差距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20年间各设区市城乡差距均值表现为嘉兴<湖州<舟山<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3)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倒U型”发展态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非农就业人数、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等路径影响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结论】各设区市应根据各自森林资源禀赋特征,创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模式,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森林生态产业市场化促进机制和生态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非农就业收入和森林资源财产性收入水平,将浙江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城乡共同富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乡发展差距 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效率 倒U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孔凡斌 王宁 +2 位作者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8,共15页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统计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InVEST模型以及Super-SBM模型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进行测算,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路径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表现为中高效率县区数量的明显增加,生态发展县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高于跨越发展县,县(区)间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演变逐渐减小。2)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对于缩小26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于跨越发展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更大。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纯技术效率实现,规模效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实现大幅度提升,在探索“两山”转化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山区26县应注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保护林地资源,抓好技术创新并加大林业科研投入,继续利用好森林资源优势持续促进山区26县经济增长,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效率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以浙江省山区26县为例 被引量:30
15
作者 徐彩瑶 王宁 +1 位作者 孔凡斌 沈月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0,共19页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维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县域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差距,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InVEST模型、Super-SBM模型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量化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县域发展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2)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总体上显著上升,生态发展类县实现效率略高于跨越发展类县。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县域发展差距,对于跨越发展类县的效应要略优于生态发展类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提高林业二三产业产值、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等路径缩小县域发展差距。【结论】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县域发展水平均呈现显著提升的变化趋势,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县域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各县域单元需要从创新森林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增强县域间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等方面发力,全面提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向“金山银山”发展优势转化的效率,推动山区县协调发展,率先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山区县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发展差距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研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慧明 毛狄 沈满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33-6643,共11页
上游居民实践中甚少收到生态补偿资金,流域生态补偿的普惠性亟需提高。普惠的生态补偿不仅要增加上游居民的获得感,还要通过准确把握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让他们得以获得与生态增益行为贡献相匹配的补偿。以中国首个跨省流... 上游居民实践中甚少收到生态补偿资金,流域生态补偿的普惠性亟需提高。普惠的生态补偿不仅要增加上游居民的获得感,还要通过准确把握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让他们得以获得与生态增益行为贡献相匹配的补偿。以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基于条件价值法研究了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上游地区基于居民最小受偿意愿的合意生态补偿规模约为165.60亿元/a,其中浙江淳安县和安徽黄山市的合意受偿规模分别为44.32亿元/a和121.28亿元/a。(2)上游居民的受偿意愿随其年龄和家庭人口数的增加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补偿诉求比城镇居民更高,收入变化带来的受偿意愿边际变化约为0.04。(3)淳安县居民受到的环境规制强度偏高,他们的受偿意愿也更高;上游居民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频率与他们的受偿意愿正相关。(4)上游居民感知的政府环保投入负担与实际负担不匹配,流域政府需增加有效生态公众宣传以实现政府环保投入和治理成效的价值。(5)异地移民就业安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补偿资金缺口压力和地方有效就业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上游居民 生态补偿 条件价值法 受偿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 被引量:114
17
作者 沈满洪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F0002,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包含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政治福利、文化福利、社会福利、生态福利所构成的福利体系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可见,生态文明理应纳入共同富裕框架,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共同富裕不仅是私人或家庭收入的... 高质量发展包含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政治福利、文化福利、社会福利、生态福利所构成的福利体系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可见,生态文明理应纳入共同富裕框架,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共同富裕不仅是私人或家庭收入的共同富裕,而且是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共同富裕。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生态面前人人平等,生态平等可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往往是收入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而需求者往往是收入相对较高的城市居民,打通生态产品的供求渠道可以促进财富的城乡转移,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生态产品的供销要通过完善保险制度防范生态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自然和人为的灾害风险,要通过完善信息甄别机制和营销渠道创新防范假冒伪劣风险。生态要素参与财富分配,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或财富。这是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生态要素使用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的差异性,开展区域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用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产权交易,必然促进社会福利增加,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需要以巡视改革的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确立可持续性的治理目标、分工协作的治理结构、绿色共富的治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共同富裕 生态产品 生态要素 生态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职业经理人如何有效赋能乡村运营?——基于浙江省余杭区15位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访谈调研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克杰 蔡碧凡 孙秦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70-2183,共14页
美丽乡村建设后,“谁来运营”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浙江省余杭区通过创设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破解乡村运营难的问题,经过持续多年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余杭区15位农村职... 美丽乡村建设后,“谁来运营”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浙江省余杭区通过创设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破解乡村运营难的问题,经过持续多年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余杭区15位农村职业经理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职业经理人如何有效赋能乡村运营展开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农村职业经理人有效助力乡村运营的5个关键要素,按影响力排序依次为创新运营理念和手法、协调多元主体参与、获取政府支持、个人能力素养、村庄先天资源禀赋。面向从村庄整治过渡到村庄经营的浙江乡村建设新阶段,为更加有效推进乡村运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议在提高乡村对专业人才的内生吸引力、提升乡村运营人才国家资源获取力、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力、借助数智科技新质生产力、聘请专业人做专业事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运营 乡村人才振兴 农村职业经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科技创新的双重外部性及矫正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应龙 沈满洪 王迪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7,156,157,共15页
生态科技创新在技术扩散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双重外部性,导致其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同时从技术扩散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设计矫正机制,提高生态科技创新的供给。本文建立多区域创新研发模型,从数理逻辑上分析双重外部性的扭曲效应和矫正机... 生态科技创新在技术扩散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双重外部性,导致其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同时从技术扩散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设计矫正机制,提高生态科技创新的供给。本文建立多区域创新研发模型,从数理逻辑上分析双重外部性的扭曲效应和矫正机制,并基于全国2003—2018年城市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验证矫正机制的效果。主要结论为:第一,相比非生态科技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面临更为严峻的供给不足问题;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和环保税可以矫正生态科技创新的外部性;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和环保税存在互补效应,两者共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科技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科技创新 双重外部性 技术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资本对林农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山区农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童 李兰英 +2 位作者 孙玮倩 占菁 顾倩芸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8期71-75,共5页
金融资本是生计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增值的重要保障,山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浙江省7个县(市)的样本数据,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多元logistic... 金融资本是生计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增值的重要保障,山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浙江省7个县(市)的样本数据,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金融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得分差异较大,金融资本的得分较低。②金融资本对林业为主型生计策略呈显著正向影响,金融资本对兼业林业型农户生计策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③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显著影响。因此,从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角度出发,提出提供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制度建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多元LOGISTIC回归 金融资本:乡村振兴 生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