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1
作者 吴志松 顾光同 贺志民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第5期259-260,共2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理、工、农、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学科,也是他(她)们今后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其他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理、工、农、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学科,也是他(她)们今后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其他数学课程均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全国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本人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有些心得,下面就有关教学改革的举措、感受、想法、实践以及课程建议等进行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临安市山核桃产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吴家森 张金池 +3 位作者 黄坚钦 童志鹏 叶晶 顾光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3-420,共8页
为阐明我国特色干果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于2008年7—8月采用1km×1km网格在浙江省临安市域内设置山核桃林样地306个,采集0~30cm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 为阐明我国特色干果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于2008年7—8月采用1km×1km网格在浙江省临安市域内设置山核桃林样地306个,采集0~30cm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山核桃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8.87g/kg和60.92t/hm2,明显低于相同区域的常绿次生阔叶林.多元协方差分析表明,海拔、乡镇和母岩类型等3因素是影响临安市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大峡谷镇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河桥、马啸、湍口、清凉峰等乡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海拔在800m以上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600m以下的山核桃林地土壤;花岗岩发育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临安市山核桃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面积29 047.1hm2,0~30cm土壤有机碳总贮量为1 828.92×103t.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2=0.187 1~0.207 6,n=306,P<0.01),而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193 1~0.708 7,n=306,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俞春莲 王正加 +2 位作者 夏国华 黄坚钦 刘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4-718,共5页
以10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的脂肪相对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相对含量为69.11%~78.19%,出仁率为36.79%~59.47%,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9... 以10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的脂肪相对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相对含量为69.11%~78.19%,出仁率为36.79%~59.47%,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90.00%,其中以油酸最高,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且油酸和亚油酸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相同,但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相对含量为73.01%~58.7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相对含量为32.20%~19.69%,且出油率与出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同出籽率和果皮厚度没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薄壳山核桃 品种 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郭明 宋传虎 +2 位作者 卢迪 王欢 孙立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8,共7页
采用羟丙基纤维素(HPC)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原料,通过乳液接枝共聚反应成功合成羟丙基纤维素接枝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HPC-g-PBMA)。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合成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了HPC-g... 采用羟丙基纤维素(HPC)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原料,通过乳液接枝共聚反应成功合成羟丙基纤维素接枝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HPC-g-PBMA)。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合成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了HPC-g-PBMA的溶解性能,利用热重分析(TG)、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合成接枝产物的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PC-g-PBMA的结构及表观形貌较HPC发生了改变,热塑性能得到增强并具有良好的抗强酸、抗强碱和抗有机溶剂侵蚀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该合成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纤维素 甲基丙烯酸丁酯 接枝改性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学传感机理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明 谭贤 +2 位作者 梁东军 李铭慧 白丽群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以壳聚糖为功能基体、吡虫啉(imidacloprid,IMI)为模板分子、戊二醛为交联剂,应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极并构建了吡虫啉印迹传感器(IMI-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以壳聚糖为功能基体、吡虫啉(imidacloprid,IMI)为模板分子、戊二醛为交联剂,应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极并构建了吡虫啉印迹传感器(IMI-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及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考察了新型传感器对吡虫啉的检测性能并构建等效电路模型。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新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传感器表观表面积比裸电极显著提高;新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相较于其他结构类似的烟碱化合物(如啶虫脒等),IMIMIP/F-CNTs/GCE对吡虫啉表现出高效的选择识别能力,且在cI M I≤1.0×10-6mol/L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与cI M I存在定量关系;数据模拟分析获得传感器电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模型为R1(C1(R2(CPE2(R3)))),计算等效电路各元件参数证明该模型能有效模拟传感器检测吡虫啉的传感机理。所得结果可为烟碱类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为农药残留检测传感器分析机理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传感器 吡虫啉 等效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蒲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冯彬 何云核 +1 位作者 赵爽 郭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7-436,共10页
探讨香蒲Typha orientalis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4种水生植物化感效应和作用规律。采用室内离体生测法,研究0.5,5.0和50.0 g·L^(... 探讨香蒲Typha orientalis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4种水生植物化感效应和作用规律。采用室内离体生测法,研究0.5,5.0和50.0 g·L^(-1) 3个质量浓度梯度的香蒲根、叶和蒲黄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的生长影响,并对受抑制作用最强的黄菖蒲幼苗测定其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香蒲各部位浸提液对4种植物的发芽率、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均有显著(P<0.05)的化感抑制作用,总体趋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质量浓度效应;不同部位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叶浸提液>蒲黄浸提液>根浸提液,且对幼根生长的影响大于幼芽;3种浸提液处理下,黄菖蒲幼苗体内MDA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SOD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香蒲水浸提液通过对水生植物种子的化感效应,引起细胞的膜脂过氧化加剧,抗氧化酶系统受到损伤,从而抑制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叶片是香蒲主要的化感作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香蒲 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价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兴军 郭明 +2 位作者 李兵 郭建忠 李铭慧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7-783,共7页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5种二价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生物大分子猝灭反应机制和结合位点模型研究发现锌离子Zn2+,镍离子Ni2+,钴离子Co2+和钙离子Ca2+均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Zn2+,Ni2+和Co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5种二价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生物大分子猝灭反应机制和结合位点模型研究发现锌离子Zn2+,镍离子Ni2+,钴离子Co2+和钙离子Ca2+均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Zn2+,Ni2+和Co2+离子半径处在正常范围,能有效进入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形成超分子配合物,使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静态猝灭。Ca2+离子半径较大,受空间位阻影响不能有效进入结合位点对BSA二级结构影响较小,不能与BSA形成配合物,表现为动态猝灭;而Mg2+由于大的水合半径阻碍了Mg2+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有效碰撞,使电子或能量的转移受阻,从而导致Mg2+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无猝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金属离子(Ⅱ) 牛血清白蛋白(BSA)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志坤 林新春 +2 位作者 李妃 柴玲 刘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共4页
采用微波法提取竹叶中的总黄酮,探讨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功率、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竹叶总黄酮适宜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0%,微波功率150 W,提取时间150 s,料液比1∶20(g∶mL)。在此... 采用微波法提取竹叶中的总黄酮,探讨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功率、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竹叶总黄酮适宜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0%,微波功率150 W,提取时间150 s,料液比1∶20(g∶mL)。在此条件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紫竹Ph.nigra、毛竹Ph.edulis叶中总黄酮提取量分别为10.858、13.835、5.141、18.778、15.552 mg/g,与其他提取方法最佳工艺相近,可见此工艺条件对竹叶黄酮有较好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是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环保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微波提取 正交试验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负载壳聚糖对Zn^(2+)吸附动力学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文标 李文珠 +3 位作者 金首文 陈斌 任红星 孙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1-645,共5页
以竹炭粉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进行扫描电镜(吸收光谱SEM)、红外吸收(FTIR)、X-射线衍射(XRD)等图谱表征,并进行Zn2+吸附试验。结果表明:①壳聚糖较好地负载在竹炭上,凸凹不平明显,蜂窝增强;复合吸附剂对Zn2+的吸... 以竹炭粉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进行扫描电镜(吸收光谱SEM)、红外吸收(FTIR)、X-射线衍射(XRD)等图谱表征,并进行Zn2+吸附试验。结果表明:①壳聚糖较好地负载在竹炭上,凸凹不平明显,蜂窝增强;复合吸附剂对Zn2+的吸附率在80min后达到93%。②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对Zn2+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多孔结构的吸附特征,方程拟合结果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③Zn2+吸附前后的红外吸收图谱表明,与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配位主要发生在—NH2中的氮原子、—OH和C=O中氧原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壳聚糖 吸附Zn2+ 反应动力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明 楼丹 +5 位作者 夏琪涵 李铭慧 周建钟 吴荣晖 文先红 李莎 《大学化学》 CAS 2019年第5期19-26,共8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在课程教学中广为应用,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信息终端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成为常态,课程教学的信息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全媒体对实验教学带来全新要求。本文在总结近年来仪...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在课程教学中广为应用,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信息终端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成为常态,课程教学的信息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全媒体对实验教学带来全新要求。本文在总结近年来仪器分析实验全媒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仪器分析实验的实践教学设计、资源库建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考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以期提高学生自主综合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提升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深入开展全媒体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仪器分析实验 教学建设 教学模式 教学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木质素-聚氨酯泡沫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凯 陈可可 郭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9,共7页
粗碱木质素经化学处理得到精制碱木质素,精制碱木质素作为醇羟基物料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通过一次发泡法合成制备碱木质素-聚氨酯泡沫功能材料(RPUF),通过红外光谱(IR)表征产物结构,分析异氰酸酯指数、发泡剂、催化剂及泡沫稳定剂用量... 粗碱木质素经化学处理得到精制碱木质素,精制碱木质素作为醇羟基物料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通过一次发泡法合成制备碱木质素-聚氨酯泡沫功能材料(RPUF),通过红外光谱(IR)表征产物结构,分析异氰酸酯指数、发泡剂、催化剂及泡沫稳定剂用量对RPUF产率的影响,并考察了RPUF材料的热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合成RPUF功能材料,聚乙二醇(PEG 40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甲基硅油、辛酸亚锡和正戊烷用量及异氰酸酯指数均影响最终产物得率;替代聚乙二醇的碱木质素比例不同,合成制备RPUF的吸水率、热学性能表现相异;合成反应中碱木质素添加剂量范围为10%~15%时,合成碱木质素-聚氨酯泡沫功能材料的各项参数符合工业生产要求。本研究可为充分利用粗碱木质素制备相关功能材料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木质素 吸水率 聚氨酯泡沫 热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接枝顺丁烯二酸酐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制备和保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铭慧 郭明 +2 位作者 高兴军 周建钟 李文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7-149,共3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用环氧氯丙烷做交联剂制备玉米淀粉接枝顺丁烯二酸酐农用吸水树脂。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的最佳温度为60℃,环氧氯丙烷与玉米淀粉摩尔比为0.2,顺丁烯二酸酐与玉米淀粉质量比为2,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接枝共聚物在蒸馏水和0.9wt... 采用溶液聚合法,用环氧氯丙烷做交联剂制备玉米淀粉接枝顺丁烯二酸酐农用吸水树脂。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的最佳温度为60℃,环氧氯丙烷与玉米淀粉摩尔比为0.2,顺丁烯二酸酐与玉米淀粉质量比为2,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接枝共聚物在蒸馏水和0.9wt%氯化钠溶液中吸水倍率分别为330g/g和63g/g。红外光谱证实了接枝产物的生成,热分析研究表明,吸水树脂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环氧氯丙烷 顺丁烯二酸酐 高分子吸水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学研用”背景下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明 胡芳玉 +4 位作者 吴荣晖 周建钟 文先红 李铭慧 李莎 《大学化学》 CAS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产学研用"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产学研用"教学一体化背景下,为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强化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分析目前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产学研用"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产学研用"教学一体化背景下,为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强化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分析目前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仪器分析"产学研用"教学机制、教学方法、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考核等问题进行一体化建设探索,以期通过"产学研用"教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并对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人才的有效衔接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分析课程 “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 课程教学机制 教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提取剩余物制备新型膳食纤维及其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钱慈 周益平 郭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2-560,共9页
以当归Angelica sinensis提取残渣为原料制备新型膳食纤维,对当归膳食纤维(angelica dietary fibre,ADF)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及产品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能分析,开展新型ADF吸附胆酸钠的热力学及体外模拟对金属离子吸附率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当归Angelica sinensis提取残渣为原料制备新型膳食纤维,对当归膳食纤维(angelica dietary fibre,ADF)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及产品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能分析,开展新型ADF吸附胆酸钠的热力学及体外模拟对金属离子吸附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新型ADF,其水分含量为1.32%,蛋白质质量分数为5.47%,粗脂肪质量分数0.57%,总灰分质量分数5.24%,持水力为3.2 g.g-1,溶胀力为1.3 mL.g-1,结合水力为0.105 1 g;结构特征分析表明:ADF与当归残渣是不同的纤维;ADF对胆酸钠的最大吸附量为40μg.g-1,其吸附机制符合Freundlich模型;体外模拟条件下ADF对无机金属离子镍、铜、铅的吸附率分别为30.18,17.47和21.22 mg.g-1。所得结果可为药用植物膳食纤维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学 当归膳食纤维 产品表征 吸附机制 吸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丙烯酸酯胶黏剂制备工艺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建钟 吴潇 +2 位作者 李泳铮 吴志鸿 郭明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0,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水平,再通过正交试验获取乳液胶黏剂合成的较佳条件。结果表明:聚合温度设定75℃,软硬单体配比1∶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用量0.25%为较佳的合...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水平,再通过正交试验获取乳液胶黏剂合成的较佳条件。结果表明:聚合温度设定75℃,软硬单体配比1∶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用量0.25%为较佳的合成条件。在较佳工艺条件下合成的纤维素-丙烯酸酯乳液固含量为:22.7%,黏度为38.4 mPa·s,表面张力为36.6 mN/m,剪切强度为1.81 MPa,pH值为3.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乳液胶黏剂 胶黏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产品的非物质生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武新艳 郭明 张金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85,共6页
在分析现阶段中国竹产品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等基础上,基于马克思全面生产有关理论论述,结合西方哲学中有关非物质劳动的有益观点,提出了竹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非物质生产特性,就竹产品生产中涉及的非物质因素,竹产品开发中... 在分析现阶段中国竹产品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等基础上,基于马克思全面生产有关理论论述,结合西方哲学中有关非物质劳动的有益观点,提出了竹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非物质生产特性,就竹产品生产中涉及的非物质因素,竹产品开发中的竹文化、竹产品非物质设计中的创意元素、竹产品的品牌效应、竹产品的情感生产、竹产品的生产经营理念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产品 非物质生产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基固体磺酸的制备及其酸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茜茜 郭建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6-320,共5页
以马尾松木屑为原料,通过炭化、磺化法制备生物质炭基固体磺酸催化剂。通过中和滴定法测定催化剂表面比磺酸量,并应用于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以油酸的转化率作为考察指标评价其酸催化活性,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 以马尾松木屑为原料,通过炭化、磺化法制备生物质炭基固体磺酸催化剂。通过中和滴定法测定催化剂表面比磺酸量,并应用于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以油酸的转化率作为考察指标评价其酸催化活性,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固体酸催化剂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2 h;浓硫酸用量100 ml;催化剂用量13%;磺化温度165℃;油酸转化率可达9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固体磺酸催化剂 油酸 无水甲醇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大黄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机制及金属离子的介导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兴涛 郭明 +3 位作者 吴志武 李铭慧 高兴军 钱慈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9-358,共10页
应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中药分子土大黄苷(rhaponticin,RT)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反应机制,并考察了金属离子的介导作用。依据不同理论模型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并进... 应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中药分子土大黄苷(rhaponticin,RT)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反应机制,并考察了金属离子的介导作用。依据不同理论模型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并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荧光猝灭机制。根据Fō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RT对BSA分子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理论模型计算的结合参数基本相符并显示出RT与BSA结合反应形成了稳定的静态复合物,RT对BSA分子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了影响,导致BSA相应结构微区疏水环境改变。金属离子钴(Ⅱ),镍(Ⅱ)竞争RT与BSA的结合反应,使BSA-RT的结合距离发生改变。同时,提出了一个新变量-伸展度ED的计算公式,以此定量表征药物分子对蛋白质分子微区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大黄苷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防霉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饶瑾 Nayebare Kakwara Prosper +3 位作者 杨胜祥 吴华平 杨秀树 孙芳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5,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酶催化氧化特性,使无毒杀菌剂碘与竹材形成稳定化学键提高碘的抗流失性,增强竹材防霉性能,为天然无毒防霉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促进剂,采用漆酶催化碘... 【目的】利用生物酶催化氧化特性,使无毒杀菌剂碘与竹材形成稳定化学键提高碘的抗流失性,增强竹材防霉性能,为天然无毒防霉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促进剂,采用漆酶催化碘化钾并与竹材反应,将碘固着于竹材中,赋予竹材抗流失性和防霉性能,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竹材处理前后的主要基团和元素变化。以4年生毛竹为试验材料,以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为试验菌种,研究不同浓度漆酶催化碘化钾对3种霉菌的防霉性能。为得到有效成分在竹材中的固着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碘含量,计算竹材中碘固着率。以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3种混合菌环境感染流失和未流失处理材,测试竹材流失前后的综合防霉效果。【结果】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可有效提高竹材防霉性能,不同浓度(以质量百分数wt.%表示)漆酶的参与均优于碘化钾单独处理组的防霉效果,其中浓度为4.8×10^-3 wt.‰的漆酶/碘化钾处理材对木霉抵抗力最强,对黑曲霉和桔青霉效果次之,21天后几乎完全被霉菌覆盖。流失试验表明,碘化钾处理竹块碘固着率为37.47%,质量百分数为4.8×10^-3 wt.‰的漆酶催化碘处理竹块后碘固着率提高到86.13%。3种混合菌环境下碘化钾只拥有有限的防霉效果,加入漆酶后防霉效果明显提高。FTIR和XPS分析表明,漆酶催化碘处理能使竹材木质素发生变化,并在木质素上形成C—I键,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变化较小。【结论】利用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竹材防霉性能,漆酶浓度越大,防治效力越高。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能有效提升碘在竹材中的固着率。无论是否经过流失试验,漆酶催化碘处理竹块防霉效果均明显高于碘化钾处理竹块。该研究结果不仅可拓宽漆酶等生物酶的应用领域,而且也能为食品或人体接触的竹材提供安全可靠的防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漆酶 防霉性能 抗流失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唑醇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及其农药残留检测的电学传感机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娄钧翼 谭贤 +4 位作者 谢黎明 王莹 郭明 孙立苹 林海萍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705,共10页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戊唑醇(tebuconazole,TEB)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应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TEB-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戊唑醇(tebuconazole,TEB)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应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TEB-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对新型传感器进行了表征,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考察了新型传感器对戊唑醇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戊唑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一定特异性;传感器表观表面积比裸电极显著提高;新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相较于其他结构类似的三唑类化合物(如苯醚甲环唑),TEB-MIP/F-CNTs/GCE对戊唑醇表现出高效的识别能力,具有专一性和强选择性,且在C_(TEB)≤2.0×10^(-6)mol/L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与C_(TEB)存在定量关系;数据模拟分析得到传感器的电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模型为R_1(CPE_1(R_2(CPE_2(R_3)))),计算各电极/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中各元件参数,证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传感器检测戊唑醇的传感机理。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唑类农药残留仿生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分子印迹 传感器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