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组态路径——基于浙江省乡镇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1
作者 卢泓钢 付净雅 张俊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1,共13页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实证检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影响及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且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组态路径分析表明,内核驱动型、治理协同型、市场导向型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实现高生态系统服务的具体路径;而“土地”要素调整不足是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的核心原因。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并整合“内核-外缘”系统中的多元要素,因地制宜地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浙江省山区26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1 位作者 翟郡 孔凡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88,共22页
[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 [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量化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 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增长态势,其中跨越发展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高于生态发展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且两极分化较严重;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小幅上升,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波动上升。2)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即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高级化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3)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劳动力赋能和治理赋能等路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4)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对邻近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论]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状况向好,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各县域单元需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从创新技术运用、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林业部门生态治理能力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发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山区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打造数字赋能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林业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彩瑶 曹露丹 +2 位作者 汪婧宇 孔凡斌 王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7-1153,共17页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文化遗产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板的多重使命,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新时代京杭大运河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文化遗产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板的多重使命,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新时代京杭大运河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InVEST模型、spearman相关系数、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以及贡献度模型,刻画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规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及其贡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南北差异明显。(2)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年际变化相对稳定,除生境质量与水源涵养关系由协同转变为权衡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系数逐渐减小或协同系数增大。(3)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县区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整体变化不大,且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两极分化较为严重。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且南段优于北段。(4)从系统层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74和0.27,平均障碍度分别为0.69和0.31。从指标层看,各区县的关键贡献因素和阻碍因素各不相同。据此提出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贡献因素 障碍因素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翟郡 杨红强 +1 位作者 徐彩瑶 孔凡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4,共13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 [目的]分析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新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效率3个维度构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进行测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浙江省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1)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逐年下降趋势;2)浙江省大部分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各地级市存在负向或正向相关性特征;3)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数量和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与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强;4)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交通便利度对推动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数字经济指数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变化特征不显著,数字经济各构成要素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方向和程度上影响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因浙江省需要高度重视数林融合发展,率先打造全国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林业产业 融合发展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孔凡斌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9,共12页
基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人力资本水平... 基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特征,但整体效率水平仍维持在较低区间。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不同发展模式和行政层级的区域间表现出显著异质性。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特征,其中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规模呈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森林资源管理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来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据此,建议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优化森林资源管理,因地制宜发挥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技术创新 森林资源管理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化影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6
作者 徐彩瑶 钱一莹 +2 位作者 孔凡斌 柯水发 王浩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82,共24页
【目的】厘清并剖析乡村数字化影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作用机制与路径,为数字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数字化水平和林... 【目的】厘清并剖析乡村数字化影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作用机制与路径,为数字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数字化水平和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分析乡村数字化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乡村数字化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加0.0645个单位,经过工具变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同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区,乡村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更大;乡村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新型林业劳动者的形成。3)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通过发挥技术创新突破效应、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产业升级驱动效应和资源管理提质效应能够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结论】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乡村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显著提升作用,且林业科技创新水平、林业人力资本存量、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乡村数字化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各省级行政单元应坚持持续推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林业技术创新,提升林业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推动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优化环境规制并适度提高其强度,以加快提升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 新质生产力 林业产业发展 理论逻辑 路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投入的影响
7
作者 谢芳婷 施建玲 +1 位作者 朱臻 沈月琴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4-218,共15页
【目的】量化分析林地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积极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23年江西和浙江两省集体林区582户农户调研数据,考虑到林地经营的长周期性,综合使用熵值法、Tobit模... 【目的】量化分析林地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积极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23年江西和浙江两省集体林区582户农户调研数据,考虑到林地经营的长周期性,综合使用熵值法、Tobit模型分析法律和事实维度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投入的影响,构建感知产权安全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感知产权安全在法律和事实产权安全对林农投入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1)法律和事实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中用工投入和资本投入均有显著促进作用。2)感知产权安全在法律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用工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影响中会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强度分别为36.5%和49.1%;同样,感知产权安全在事实产权安全对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用工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影响中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强度分别为24.9%和26.1%。3)产权安全水平对不同林地规模、不同收入的林农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林地规模较小、林业收入水平较低的林农更易受产权安全的影响。【结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加强法律、事实层面上的政策实施,还应将政策效果有效转化为林农的主观认知,促进林农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产权安全 非木质林产品 用工投入 资本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徐彩瑶 王朝勇 +2 位作者 穆亚丽 孔凡斌 廖文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14,共19页
【目的】在建设产业韧性强的林业强国背景下,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单元面板数据,构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 【目的】在建设产业韧性强的林业强国背景下,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单元面板数据,构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空间收敛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由2011年的3.19增至2020年的4.53,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主要呈显著的高-高聚集、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2)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非均衡性逐渐扩大,Dagum基尼系数由2011年的0.3065增至2020年的0.3259。3)基于东中西部分区的结果表明,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胡焕庸线分区的结果表明,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不存在σ收敛特征,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基于东中西部分区的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且中部地区的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基于胡焕庸线分区的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中国和胡焕庸线以东地区。5)适应力、可持续性、产业协作性以及林业农药使用量、林下经济产值、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带动产值等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和智慧林业,推动林业生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提质增效,完善森林资源高水平保护和培育机制,提高林业适应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科学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新业态,实现林业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服务区域经济,推动林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经济韧性 非均衡性 空间收敛 地理探测器 胡焕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理念的政策脉络、实践成效与发展趋势
9
作者 董战峰 徐彩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2,共12页
2025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理念在二十年的实践进程中,重塑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范式与行动框架。论文基于生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元学科理论系统阐释“两山”理念的理论内涵与逻辑,深入剖析政策脉... 2025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理念在二十年的实践进程中,重塑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范式与行动框架。论文基于生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元学科理论系统阐释“两山”理念的理论内涵与逻辑,深入剖析政策脉络与演进特征,从“绿水青山”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金山银山”可持续转化保障三方面总结实践模式与成效,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提出五大核心任务及五大发展趋势,为深化“两山”理念实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理论内涵 政策演进 实践成效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钱塘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孔凡斌 段淑慧 徐彩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359-11374,共16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够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分析、生态敏感性评价、有序...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够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分析、生态敏感性评价、有序加权平均(OWA)算法以及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源,利用土地未来增长的潜在变化概率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识别关键生态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确定重点修复区域,划定生态保护区,提出生态治理分区策略。结果表明:(1)钱塘江流域共有35个重要生态源,总面积为3441.24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7.38%,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森林地区,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2)识别生态廊道44条,长度为889.07 km,廊道分布呈现中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蛛网状空间格局;识别生态夹点25个,主要集中分布在区域中部地区,是未来生态保护的优先区域;确定的生态障碍面积为960.84 km^(2),高级别恢复区面积为105.98 km^(2),占11.03%,是未来修复的重点;(3)构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国土空间生态布局和分区管控策略,“一轴”为流经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等流域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轴,“两带”是指水源涵养-土壤污染防治带和水源涵养-水土流失修复带,“三区”是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与修复分区,包括生态屏障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保育区,进一步根据各个分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有效缓解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及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有序加权平均(OWA)算法 生态保护修复 钱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