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作社嵌入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了吗——以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臻 姚瑜晨 +3 位作者 沈汉 张寒 钱文荣 朱哲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30,共16页
【目的】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 【目的】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利用2023年浙江省7县(区)688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合作社嵌入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的影响,剖析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3种功能对农户社员非木质林产品化肥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3条路径对合作社社员化肥农药施用的差异性,提出促进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政策建议。【结果】1)加入林业合作社能够显著减少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且对不同林地规模、林业收入依赖度和采纳生态化经营技术的农户减量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对小规模农户和林业收入依赖度低的农户,参与合作社可有效减少该部分农户对化肥的施用量;2)依托合作社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等功能可有效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3)合作社内部3种不同功能对核心社员化肥农药的减量效果较普通社员更明显,其中合作社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2种功能对核心社员“肥药双减”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首先,应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绿色生产行为;其次,应不断完善合作社内部多元服务功能,激励农户开展“肥药双减”行为;最后,在“肥药双减”行为推广中,应充分发挥规模户等核心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并引导更多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加入合作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 技术支持 组织约束 溢价激励 肥药双减 非木质林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组态路径——基于浙江省乡镇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2
作者 卢泓钢 付净雅 张俊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1,共13页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实证检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影响及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且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组态路径分析表明,内核驱动型、治理协同型、市场导向型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实现高生态系统服务的具体路径;而“土地”要素调整不足是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的核心原因。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并整合“内核-外缘”系统中的多元要素,因地制宜地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的效果评估——基于浙江省县域样本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卢泓钢 丁永鹏 吴伟光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4,共11页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重要政策。本文利用浙江省2011—2022年60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探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设立农业绿色发展先...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重要政策。本文利用浙江省2011—2022年60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探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设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可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提升。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生态环保资金能正向调节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的绿色效应,而数字普惠金融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农业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是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效能发挥的两条作用路径。研究结论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丰富了农业绿色转型的制度路径,也为县域农业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浙江省山区26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1 位作者 翟郡 孔凡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88,共22页
[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 [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量化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 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增长态势,其中跨越发展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高于生态发展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且两极分化较严重;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小幅上升,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波动上升。2)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即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高级化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3)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劳动力赋能和治理赋能等路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4)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对邻近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论]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状况向好,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各县域单元需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从创新技术运用、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林业部门生态治理能力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发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山区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打造数字赋能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林业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县域推进、村庄卷入和效能提升——浙江省五个先行县(市、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仝志辉 刘传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2,共11页
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的突出动向,其目标是在国家公共权力实施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主体的数字化协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对浙江省五个县(市、区)的比较研究发现,县域乡村治理数字化有相同的政策背景,但推... 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的突出动向,其目标是在国家公共权力实施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主体的数字化协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对浙江省五个县(市、区)的比较研究发现,县域乡村治理数字化有相同的政策背景,但推进模式和平台建设具有县域特色,与各县的数字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基础等紧密相关,并已显示成效。县级政府倾向在县域所有村庄推行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村庄总体上呈现出被卷入的状态;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展示内容丰富,但相当部分功能不能契合乡村治理实际需求。只有加强村社共同体重塑,建立村庄和村民有效参与机制,推进线上平台与线下实践的融合创新,才能实现县域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效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数字化 县域推进 村庄卷入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与新农人合作的利益联结模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连翠 任欣 范丹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基于2021年中国6个省份的小农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从小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状况以及与新农人合作目的等5个方面探讨影响小农户与新农人建立利益联结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小农户与... 基于2021年中国6个省份的小农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从小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状况以及与新农人合作目的等5个方面探讨影响小农户与新农人建立利益联结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小农户与新农人合作以松散型的利益联结模式为主,但地区之间仍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小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模式;从影响因素来看,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比例、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是否在涉农企业就业等对小农户选择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保证农产品销路对小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选择起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建议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涉农企业,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提高小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以期助力小农户与新农人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利益联结模式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与山区农户信贷排斥——以浙江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为例
7
作者 石道金 王晓丽 潘江灵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4,共14页
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 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贷排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程度,经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中的自我排斥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农户非认知能力提升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和增强风险偏好进而降低信贷排斥。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户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信贷排斥 公益林质押贷款 山区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翟郡 杨红强 +1 位作者 徐彩瑶 孔凡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4,共13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 [目的]分析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新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效率3个维度构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进行测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浙江省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1)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逐年下降趋势;2)浙江省大部分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各地级市存在负向或正向相关性特征;3)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数量和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与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强;4)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交通便利度对推动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数字经济指数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变化特征不显著,数字经济各构成要素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方向和程度上影响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因浙江省需要高度重视数林融合发展,率先打造全国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林业产业 融合发展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双螺旋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尹国俊 鲁松 陈劲松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0,共9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全面融合专业教育的新时期,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仍存在系统性不强、与专业教育割裂而孤立发展等问题。研究采取归纳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深入探索基于“师生共创”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全面融合专业教育的新时期,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仍存在系统性不强、与专业教育割裂而孤立发展等问题。研究采取归纳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深入探索基于“师生共创”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双螺旋模式。其构建要求从鼓励师生共创开始,在师生互动和彼此参与中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全过程深度融入专业教育链条,在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学业评价六大关键节点开展系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师生共创 双螺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以浙江省钱江源头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俊 王丹婷 +1 位作者 孔凡斌 朱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935-9945,共11页
十八大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成为生态治理的核心思想,其要义在于生态治理由传统单一部门治理转化为多部门协同治理。大量研究证明,传统单一部门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源头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会让当地农户的短期经济... 十八大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成为生态治理的核心思想,其要义在于生态治理由传统单一部门治理转化为多部门协同治理。大量研究证明,传统单一部门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源头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会让当地农户的短期经济福利受到损失。为评估“山水”工程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基于浙江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4个县(市)480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山水”工程可以提升农户经济福利,总体提高4.7个百分点,PSM-DID估计结果与上述结论无明显差异。机制验证发现,“山水”工程可以通过就地提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参与机会,缩短农户非农就业距离,改善农户经济福利。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山水”工程模式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高的农户,经济福利改善效果也相对更好。基于以上分析,从注重“山水”工程顶层设计,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社区生态补偿机制、扩展农户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加大脆弱群体生态补偿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保护修复 经济福利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彩瑶 崔铭烨 +1 位作者 王宁 孔凡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23-3240,共18页
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并进行有规划的生态保护修复能够达到抑制生态环境退化的目的。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 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并进行有规划的生态保护修复能够达到抑制生态环境退化的目的。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空间统计、Spearman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簇演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特征,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权衡/协同关系,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规划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7279.73亿元降低至6980.28亿元;(2)2000—2021年浙江省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呈现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递增趋势;(3)2000—2021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Moran′s I指数呈现显著负相关性,说明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服务价值两者空间上处于相互制约状态;(4)2000—2021年浙江省90县(区)可划分为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包括:城市中心簇、农业生产簇、核心生态簇和生态保育簇;(5)基于2021年双变量Moran′s I指数聚类结果将研究区划分的5种类型分区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一级分区,以区域内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簇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二级分区划分依据。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划分为4个类型,即面积占比14.83%的生态预防治理区、面积占比19.94%的生态调控建设区、面积占比50.23%的核心生态保护区和面积占比15.00%的生态综合提升区。据此,提出不同类型优先分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优先区识别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场域中“合作治理”的实践逻辑
12
作者 蒋培 常巧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8,共11页
乡村环境治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构建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地方政府、村庄组织和村民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乡村环境治理方式,形成各主体共同合作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 乡村环境治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构建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地方政府、村庄组织和村民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乡村环境治理方式,形成各主体共同合作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浙中河西镇生态洗衣房案例较好地阐释了地方政府、村庄组织和村民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如何构建“合作治理”机制,促进了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案例镇“合作治理”实践的开展以及背后逻辑的分析,深入理解在当前乡村社会场域中环境治理所依赖主体的合作关系。在主体间对等、互信基础之上进行协商对话,以此实现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最后达到乡村治理有效与生态宜居的目标。同时,基于经验事实的研究,围绕地位不对等主体之间如何在乡村场域内形成平等、互信合作机制进行理论概括,进一步扩充了合作治理的理论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场域 合作治理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彩瑶 曹露丹 +2 位作者 汪婧宇 孔凡斌 王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7-1153,共17页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文化遗产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板的多重使命,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新时代京杭大运河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文化遗产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板的多重使命,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新时代京杭大运河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InVEST模型、spearman相关系数、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以及贡献度模型,刻画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规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及其贡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南北差异明显。(2)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年际变化相对稳定,除生境质量与水源涵养关系由协同转变为权衡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系数逐渐减小或协同系数增大。(3)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县区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整体变化不大,且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两极分化较为严重。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且南段优于北段。(4)从系统层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74和0.27,平均障碍度分别为0.69和0.31。从指标层看,各区县的关键贡献因素和阻碍因素各不相同。据此提出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贡献因素 障碍因素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县数字乡村产业发展的浙江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秦 沈月琴 朱哲毅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1-909,共9页
【目的】通过数字经济带动共同富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研究浙江县域数字化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总结实践经验,对推动山区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浙江省常山县、遂昌县和... 【目的】通过数字经济带动共同富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研究浙江县域数字化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总结实践经验,对推动山区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浙江省常山县、遂昌县和淳安县3个山区县,开展实地访谈调研,从县域层面分析数字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借助“遂昌县农村电商模式”“常山县物联网模式”和“淳安县互联网+特色农业模式”3种典型模式剖析数字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作用途径包括创造新业态带动就业,降低成本扩大获利空间,提升人力资本吸引返乡创业等。【结论】未来应当在充分考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村数字人才,充分挖掘地区特色资源等举措,推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产业发展 山区县 浙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化影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15
作者 徐彩瑶 钱一莹 +2 位作者 孔凡斌 柯水发 王浩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82,共24页
【目的】厘清并剖析乡村数字化影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作用机制与路径,为数字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数字化水平和林... 【目的】厘清并剖析乡村数字化影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作用机制与路径,为数字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数字化水平和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分析乡村数字化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乡村数字化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加0.0645个单位,经过工具变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同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区,乡村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更大;乡村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新型林业劳动者的形成。3)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通过发挥技术创新突破效应、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产业升级驱动效应和资源管理提质效应能够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结论】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乡村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显著提升作用,且林业科技创新水平、林业人力资本存量、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乡村数字化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各省级行政单元应坚持持续推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林业技术创新,提升林业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推动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优化环境规制并适度提高其强度,以加快提升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 新质生产力 林业产业发展 理论逻辑 路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民宿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郅玉玲 严佳琴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47,共3页
近年来,乡村民宿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展开,对乡村民宿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并提出国内乡村民宿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我国乡村民宿的研究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近年来,乡村民宿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展开,对乡村民宿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并提出国内乡村民宿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我国乡村民宿的研究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从而更好发挥其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民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能否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基于农户数字素养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孔凡斌 谢泳欣 +1 位作者 徐彩瑶 翟郡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8,共20页
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32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调节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和农村... 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32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调节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和农村家庭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效应、制度效应和农户数字素养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首先,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能显著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果依然成立。其次,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能够通过促进村庄层面信息传递及时性和个人层面信息获取及时性、增强农户集体产权意识、促进农户集体经济参与等途径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再次,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能够增强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和农户集体产权意识的正向影响,削弱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对村庄层面信息传递及时性正向影响。最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锻造作用更强,且农户数字素养在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对农村家庭经济适应能力影响中产生正向的调节效应。据此,应加速推进乡村数字治理平台建设,优化信息传递与服务模式,提升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同时通过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等方式增强农户的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能力,推动数字红利共享和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家庭经济韧性 共同富裕 农户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孔凡斌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9,共12页
基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人力资本水平... 基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特征,但整体效率水平仍维持在较低区间。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不同发展模式和行政层级的区域间表现出显著异质性。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特征,其中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规模呈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森林资源管理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来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据此,建议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优化森林资源管理,因地制宜发挥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技术创新 森林资源管理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风险的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研究
19
作者 刘津辰 陈楚文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7,共12页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融的典型区域,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以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价值-风险的保护分区量化分析框架,以汇水单元为基础单元,综合考虑资源价值空间分析(资源级别优势度、资源...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融的典型区域,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以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价值-风险的保护分区量化分析框架,以汇水单元为基础单元,综合考虑资源价值空间分析(资源级别优势度、资源聚集度、资源量值、资源丰富度、资源久远度、基于主要景观道路的可见性和价值潜在影响范围)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自然胁迫风险概率、人为胁迫风险概率、景观结构风险概率和自然恢复力),划分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结果表明:1)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高价值区主要聚集在地质遗迹、人文遗址等区域;低价值区主要分布于资源要素匮乏或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区域。2)高风险区与高人为胁迫、高景观结构风险区域高度重叠,低风险区则主要位于自然恢复力较强、人为开发强度较低的山林地带。3)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划分出高资源价值-高潜在风险(Ⅰ)、高资源价值-低潜在风险(Ⅱ)、低资源价值-高潜在风险(Ⅲ)、低资源价值-低潜在风险(Ⅳ)4种区域类型。针对不同区域类型提出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为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控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保护分区 价值-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认知与参与行为
20
作者 周洁 沈政 +2 位作者 张书赫 闫铭威 吴连翠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1118-1124,1130,共8页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村居民不再满足于原先落后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而渴望能够代表农村人共同价值观的农村社区文化。本文阐释了农村社区文化的重要性、现状及农村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及参与,并基于对浙江省五市农村居民的调查数...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村居民不再满足于原先落后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而渴望能够代表农村人共同价值观的农村社区文化。本文阐释了农村社区文化的重要性、现状及农村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及参与,并基于对浙江省五市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的社区文化认知对其参与农村社区文化的影响,得出了农村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对其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研究结论。并基于此,提出了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社区文化参与行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社区文化 认知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