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换锦花LsMYB7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正权 赵梦婧 高燕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6,共11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sMYB7基因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结果】克隆到1条长951 bp的LsMYB7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LsMYB7蛋白含有2个R2和R3结构域,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sMYB7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S22亚族基因聚为一类;LsMYB7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在不同花发育阶段和不同花色无性系中,LsMYB7基因表达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主要在败花期和花色苷含量较高的H1无性系中表达;LsMYB7基因沉默后,换锦花花瓣明显变短,颜色变深,且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等花色苷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LsMYB7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S22亚族,通过正向调控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花色苷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锦花 R2R3-MYB转录因子 花色苷积累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GRF和GIF基因家族鉴定、表达与互作分析
2
作者 邱姗 王文新 +2 位作者 江梅 黄华宏 林二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4-1233,共10页
生长调节因子(GRF)和GRF相互作用因子(GIF)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GRF和GIF基因在杉木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中的功能,本研究基于杉木全长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共鉴定获得5个ClGRFs基因和2个Cl... 生长调节因子(GRF)和GRF相互作用因子(GIF)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GRF和GIF基因在杉木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中的功能,本研究基于杉木全长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共鉴定获得5个ClGRFs基因和2个ClGIFs基因。分析结果显示,ClGRFs氨基酸残基数目范围为386(ClGRF4)~723 aa(ClGRF3),等电点为7.07(ClGRF4)~9.26(ClGRF5);2个ClGIFs蛋白氨基酸数目分别为242和258 aa,等电点均在6左右,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别为25.64和27.96 kDa。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分析发现ClGRFs蛋白均含QLQ和WRC结构域,ClGIFs蛋白均含SSXT结构域,且高度保守。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ClGRFs分别属于进化枝Ⅲ和进化枝Ⅵ,且均受miR396调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lGRFs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而ClGIFs在不同组织呈组成性表达,且ClGRFs和ClGIFs基因均能响应赤霉素(GA3)和水杨酸(SA)的处理。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5个ClGRFs蛋白和2个ClGIFs蛋白均存在互作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杉木GRF和GIF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GRF基因 GIF基因 表达分析 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GT47基因家族鉴定及不同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3
作者 全汝青 吴慧敏 +1 位作者 时羽杰 曾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2-344,共13页
【目的】筛选拟南芥糖基转移酶GT47基因家族,进一步了解GT47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为其功能及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拟南芥GT47基因家族中挖掘并鉴定出39个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系列分析。【结果】家... 【目的】筛选拟南芥糖基转移酶GT47基因家族,进一步了解GT47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为其功能及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拟南芥GT47基因家族中挖掘并鉴定出39个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系列分析。【结果】家族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大部分蛋白稳定性较差,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大部分基因定位于高尔基体。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二级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三级结构具有相似性。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发现,各亚族成员间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和进化的保守性。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可分为6个亚家族,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具有一定保守性。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拟南芥GT47家族基因具有多种激素响应元件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拟南芥GT47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对6 h的热胁迫表现明显的响应,尤其是AT1G63450在冷、干旱、盐及2 h热胁迫下发生了下调,但是在6 h热胁迫下发生了上调。【结论】糖基转移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能响应ABA激素信号传导并参与植物调控胁迫应激过程,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GT47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对三种植物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翔杰 李宇超 +4 位作者 蒋鹏 张昕 张欣怡 覃品燕 田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061-1065,1071,共6页
利用GC-MS,比对植物体茎叶、根系分泌物、植物根际土壤3个醇提取物中共有成分,以确定出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根系分泌物所产生的主效化感物质。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法测定2,4-二叔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4个不同浓度下对油... 利用GC-MS,比对植物体茎叶、根系分泌物、植物根际土壤3个醇提取物中共有成分,以确定出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根系分泌物所产生的主效化感物质。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法测定2,4-二叔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4个不同浓度下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菜(Lactuca sativa var.ramosa Hort.)、莴苣(L.sativa L.)3种化感敏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菊根系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有2,4-二叔丁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且2,4-二叔丁基苯酚对3种植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0.05 mmol/L浓度下对油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0.05 mmol/L和0.10 mmol/L浓度时,对生菜鲜重、莴苣和油菜胚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根系分泌物 化感效应 2 4-二叔丁基苯酚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多糖对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效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郑东方 陈磊 +3 位作者 田薇 杜宁宁 张欣奕 覃品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9-543,共5页
本文研究了野菊多糖对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为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两部分。温室盆栽试验表明,0.2、2和20 mg/m L的野菊多糖药剂在药后10 d对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分别为6.277%、83.863%和71.839%;田间试验表明,0.4、2和20... 本文研究了野菊多糖对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为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两部分。温室盆栽试验表明,0.2、2和20 mg/m L的野菊多糖药剂在药后10 d对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分别为6.277%、83.863%和71.839%;田间试验表明,0.4、2和20 mg/m L的野菊多糖药剂在用药后60 d对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效分别达到57.836%、74.925%和82.470%,其中2和20 mg/m L的野菊多糖药剂对白术病害的防效显著高于常用药剂百菌清。同时野菊多糖对田间白术有较好的促生作用,0.4、2和20 mg/m L的野菊多糖药剂分别比百菌清药剂组单位面积产量增产了17.647%、14.706%和32.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野菊多糖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7)Cs-γ辐照及5-氮杂胞苷处理毛竹种子对其实生苗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昂 周明兵 汤定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24,共7页
为了研究药物和辐照对毛竹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0、25、50、100、250μmol·L-1的5-氮杂胞苷和0、10、20、30、40、60、90、120 Gy的^(137)Cs-γ射线分别处理毛竹种子,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采用外标法测定实生苗叶片的甲基化水... 为了研究药物和辐照对毛竹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0、25、50、100、250μmol·L-1的5-氮杂胞苷和0、10、20、30、40、60、90、120 Gy的^(137)Cs-γ射线分别处理毛竹种子,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采用外标法测定实生苗叶片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5-氮杂胞苷处理毛竹种子后,甲基化水平下降,其中250μmol·L-1处理后甲基化水平为20.8%,下降最显著;低剂量的辐照处理对甲基化的影响不明显,而在高剂量的γ射线胁迫下,DNA甲基化程度下降至26.0%,达到极显著水平。本研究揭示了辐照与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间的相关性,为毛竹辐照诱变和甲基化抑制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实生苗 5-氮杂胞苷 辐照诱变 DNA甲基化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闽楠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梦洁 洪家都 +3 位作者 李芳燕 周生财 林二培 程龙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16-1522,共7页
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为我国重要的珍贵树种。为建立闽楠遗传转化体系,以闽楠幼苗为材料,利用pCAMBIA1300-GFP质粒转化的发根农杆菌介导植株转化。在比较注射和菌液浸泡两种侵染方式侵染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正交[L9(3^(... 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为我国重要的珍贵树种。为建立闽楠遗传转化体系,以闽楠幼苗为材料,利用pCAMBIA1300-GFP质粒转化的发根农杆菌介导植株转化。在比较注射和菌液浸泡两种侵染方式侵染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正交[L9(3^(3))]试验从菌株种类、菌液侵染浓度和侵染植株苗龄三个方面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另外,对不同光强影响闽楠毛状根诱导及转化率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注射法的毛状根诱导率和遗传转化率分别为80.0%、66.7%;而菌液浸泡法的诱导率和遗传转化率分别为41.2%、35.3%。正交试验中,影响闽楠毛状根诱导率和遗传转化率的主要因素为菌株种类。最大诱导率和转化效率分别达到了87.5%、70.6%。该体系的最优组合为:K599菌株在菌液浓度OD_(600)=1.2条件下注射侵染三叶期的闽楠幼苗。此外,较弱光强(50μmol·m^(-2)·s^(-1))的培养条件比较强光照(100μmol·m^(-2)·s^(-1))更有利于闽楠幼苗的生长和遗传转化。本研究创建并优化了一套高效、稳定的闽楠遗传转化体系,成功获得了具有转基因毛状根的闽楠植株,为闽楠重要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建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遗传转化 发根农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