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浙江省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及3型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于浩然 甘诗琪 +5 位作者 刘雅琦 董婉玉 杜静 周兴东 周莹珊 王晓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3-648,共6页
为了解2021年中国浙江省各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02份病料样品检测。选取10个PCV2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序列扩增和同源性及遗传演化分析。同时对已测序的26个PC... 为了解2021年中国浙江省各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02份病料样品检测。选取10个PCV2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序列扩增和同源性及遗传演化分析。同时对已测序的26个PCV2 ORF2基因和24个PCV3 ORF2基因分别进行同源性分析,以及对Cap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中PCV2的总阳性率为32.8%(230/702),PCV3的总阳性率为15.0%(105/702)。其中PCV2在血清样品中的检出率最高,而PCV3在粪便样品中的检出率较高。PCV2和PCV3混合感染血清阳性率为6.1%(33/539),且仅在血清样品中有混合感染。测序筛选后共获得6个PCV2全基因序列,其中5个全基因序列为1767 bp,1个为1708 bp。PCV2全基因序列与24个国内外PCV2参考株全基因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4.1%~98.9%。通过全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6个PCV2全基因有5个PCV2d亚型和1个PCV2b亚型。ORF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结果显示,PCV2与PCV2疫苗株的同源性为90.2%~95.3%;PCV3与PCV3参考株的同源性为99.2%~99.4%,与PCV2疫苗株的同源性仅为32%,可能影响PCV2疫苗的保护效力。通过ORF2编码的Cap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PCV2 Cap蛋白氨基酸序列有20处变异,其中R^(59)K、K^(63)R、A^(68)N、R^(89)L、S^(90)T、S^(121)T、T^(134)N、S^(169)R、E^(210)D的变异揭示了该地区PCV2b亚型正逐渐向PCV2d亚型转变。上述结果表明,浙江省部分地区的PCV2d亚型已成为主要的流行基因型,且PCV3与PCV2疫苗株同源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浙江省PC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相应疫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猪圆环病毒3型 ORF2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非典型瘟病毒、经典猪瘟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浩文 陈军光 +6 位作者 马琼琼 潘杏明 郭美君 朱伟群 周莹珊 董婉玉 王晓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猪非典型瘟病毒(APPV)、经典猪瘟病毒(CSF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均属于黄病毒科重要成员,从临床症状难以区分且三者的混合感染。为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别检测APPV、CSFV、JEV的三重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APPV 5'UT... 猪非典型瘟病毒(APPV)、经典猪瘟病毒(CSF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均属于黄病毒科重要成员,从临床症状难以区分且三者的混合感染。为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别检测APPV、CSFV、JEV的三重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APPV 5'UTR基因、CSFV E2基因和JEV E基因分别设计引物与探针,将公司合成的重组质粒标准品pLKO.1-APPV-5'UTR、pLKO.1-CSFV-E2和pLKO.1-JEV-E按体积比1:1:1混合后均为(1×10^(8)拷贝/μL)作为模板,经反应条件优化,初步建立同时检测这3种病毒的三重q PCR方法。以本研究构建的APPV慢病毒、CSFV慢病毒、JEV慢病毒,以及猪流感病毒、猪Delta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诺如病毒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建立的该方法检测,评估其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检测到APPV、CSFV、JEV的慢病毒,而其他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选取1×10^(1)拷贝/μL~1×10^(8)拷贝/μL的混合质粒标准品和1×10^(1)TU/m L~1×10^(6)TU/m L的三种混合慢病毒液分别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重组质粒pLKO.1-APPV-5'UTR、pLKO.1-CSFV-E2和pLKO.1-JEV-E的检测限均为1×10^(2)拷贝/μL,对3种慢病毒的检测限均为1×10^(2)TU/mL。以1×10~7拷贝/μL、1×10^(5)拷贝/μL、1×10~3拷贝/μL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作为模板,分别进行组内和组间的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CV)均低于4.5%。利用本研究建立的三重qPCR和已发表的3种病原的SYBR Green qPCR检测方法对111份临床样品(75份猪肛拭子样品和36份猪组织病料样品)分别检测,结果显示,该三重qPCR方法与已发表的APPV、CSFV、JEV SYBR Green qPCR方法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9.10%、100%、100%。本研究首次建立的检测APPV、CSFV、JEV的三重TaqMan q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三者临床样品的快速鉴别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非典型瘟病毒 经典猪瘟病毒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三重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N2激酶在病毒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毕海洋 李森岳 +10 位作者 商译元 吴娴 秘宁宁 张燕茹 陈铭杰 李芳 徐庆远 曾怡能 张亚南 李向臣 武永淑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在哺乳动物中有4个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激酶,即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GCN2)、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R ki⁃nase,PERK)、双链RNA依赖性蛋... 在哺乳动物中有4个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激酶,即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GCN2)、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R ki⁃nase,PERK)、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R)和血红素调节抑制剂激酶(Heme-regulated inhibitor,HRI)[1],这4个激酶会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磷酸化eIF2α亚基第51位的丝氨酸/苏氨酸,从而削弱了eIF2在翻译过程中结合GTP的能力,进一步抑制细胞总体蛋白翻译以缓解细胞应激,恢复细胞蛋白稳态,这种细胞反应被称为整合应激反应(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ISR)[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eIF2α激酶 蛋白翻译 GCN2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3和4型三重荧光定量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4
作者 魏千禾 于浩然 +5 位作者 陈军光 董婉玉 周兴东 宋厚辉 周莹珊 王晓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3-600,共8页
猪圆环病毒2型(PCV2)可引起仔猪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疾病,PCV基因型多且常以混合感染为主,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PCV2、PCV3、PCV4的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本研究根据... 猪圆环病毒2型(PCV2)可引起仔猪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疾病,PCV基因型多且常以混合感染为主,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PCV2、PCV3、PCV4的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本研究根据PCV2、PCV3和PCV4的re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利用三维响应面曲线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3种PCV的三重Taq Man qPCR方法。通过将扩增的PCV2、PCV3、PCV4的rep基因片段克隆至pUC-57载体,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并经测序鉴定。特异性试验中,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PCV2、PCV3、PCV4检测为阳性,对其他常见猪病毒及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强;敏感性试验中,使用构建的3种重组质粒标准品等体积混合再10倍倍比稀后经该三重qPCR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CV2、PCV3、PCV4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分别为1×10^(1)拷贝/μL、1×10^(2)拷贝/μL、1×10^(0)拷贝/μL,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试验中,采用本研究建立的三重qPCR方法分别对3种浓度PCV2、PCV3、PCV4重组质粒标准品进行组内和组间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小于3.34%和2.77%,重复性较好。利用该方法检测浙江省送检的共120份仔猪组织病料及肛拭子样品,并利用已发表的检测PCV2、PCV3及PCV4的SYBR Green I qPCR方法同时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PCV2的检出率为60.8%(73/120),对PCV3的检出率为45.8%(55/120),对PCV4的检出率为25.8%(31/120);SYBR Green I qPCR法对PCV2的检出率为65%(78/120),对PCV3的检出率为45.8%(55/120),对PCV4的检出率为27.5%(33/120);两种检测方法的总符合率均为92.5%(111/12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可用于鉴别检测临床样品中PCV2、PCV3、PCV4感染的q PCR鉴别检测方法,为猪场PCV感染的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猪圆环病毒3型 猪圆环病毒4型 三重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叶泽安 杨立锋 +4 位作者 丁强 宋厚辉 孙静 程昌勇 陈绵绵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7-1004,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通常在该菌感染及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在李斯特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lmo1136基因的上下游基因片段,经重叠延伸PCR将同源臂...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通常在该菌感染及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在李斯特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lmo1136基因的上下游基因片段,经重叠延伸PCR将同源臂连接后与温敏型穿梭质粒pKSV7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使重组质粒与EGD-e同源片段发生交换,得到缺失株Δlmo1136并经PCR和测序鉴定;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136基因与启动子片段,并与整合型穿梭质粒pIMK2连接后电转化Δlmo1136感受态细胞,得到回补株CΔlmo1136并经PCR和测序鉴定。将单增李斯特菌EGD-e、Δlmo1136和CΔlmo1136分别接种96孔板,37℃培养12h后测定各菌株OD600nm值,并根据OD600nm值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株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以感染复数(MOI)10感染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后30min和90min时收集细胞裂解物,接种于BHI培养基进行单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的黏附性无显著差异(P>0.05),侵袭力显著下降(P<0.05),而CΔlmo1136的黏附性与侵袭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均以MOI0.2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46.7细胞)后2h、5h和8h时收集细胞裂解物接种于BHI培养基,单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和CΔlmo1136菌落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均以1×10^(6) cfu/只经腹腔注射小鼠,48 h后取小鼠脾脏与肝脏研磨,接种于BHI培养基进行单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的菌落数显著下降(P<0.05),CΔlmo1136的菌落数无显著差异(P>0.05)。将各菌株均以1×10^(6)cfu/只经腹腔注射小鼠,每隔24h记录小鼠存活情况,结果显示,与EGD-e相比,Δlmo1136组小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CΔlmo1136组小鼠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首次表明lmo1136缺失后,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细胞黏附性和胞内增殖能力均无显著变化,但对细胞侵袭力、小鼠脏器定植能力显著降低,小鼠存活率显著升高,阐明了内化素家族蛋白Lmo1136在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侵袭、脏器定植和对小鼠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解析Lmo1136介导细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内化素家族蛋白 侵袭力 宿主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星状病毒(PAstV)在中国流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周以铁 王宇涛 +2 位作者 孙静 苏明俊 宋厚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9-774,共6页
猪星状病毒(Porcine astrovirus,PAstV)是一种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存在5种基因型,是一种常见的猪肠道传染病病毒。PAstV广泛流行于我国猪群中,常与其他猪肠道病原混合感染而引起腹泻,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 猪星状病毒(Porcine astrovirus,PAstV)是一种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存在5种基因型,是一种常见的猪肠道传染病病毒。PAstV广泛流行于我国猪群中,常与其他猪肠道病原混合感染而引起腹泻,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PAstV在我国2006年~2021年间猪群中的流行情况,系统分析了PAstV在不同年份的阳性率、各省份地区分布情况、与不同猪肠道病原的混合感染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的流行特点,为掌握我国PAstV流行情况以及病毒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星状病毒 混合感染 不同基因型 肠道病原 地区分布情况 养猪业 肠道传染病 单股正链RNA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M2炎症复合体活化体系的体外构建及初步应用
7
作者 许锦霞 吴龙建 +3 位作者 胡燕萍 孙敏捷 宋厚辉 杨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AIM2炎症复合体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过程,研究其激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AIM2炎症复合体的体外活化体系,本研究通过PCR方法从人单核细胞(THP-1细胞)中扩增AIM2、ASC、pro-Caspase-1、pro-IL-1β基因片段后,构... AIM2炎症复合体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过程,研究其激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AIM2炎症复合体的体外活化体系,本研究通过PCR方法从人单核细胞(THP-1细胞)中扩增AIM2、ASC、pro-Caspase-1、pro-IL-1β基因片段后,构建重组质粒p3×Flag-AIM2、p3×Flag-ASC、p3×Flag-pro-Caspase-1和p3×Flag-pro-IL-1β,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各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分别约在41.9 ku、34.1 ku、48.5 ku、24.6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表明融合Flag标签的AIM2、ASC、Caspase-1和IL-1β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获得了表达。除此之外,还可以在HEK293T细胞中检测到39 ku的内源性AIM2蛋白特异性条带,表明HEK293T细胞自身也表达内源性AIM2蛋白。将不同浓度比例的上述重组质粒转染或共转染HEK293T细胞,24 h后各组再转染poly(dA:dT),采用间接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p3×Flag-pro-IL-1β实验组和共转染p3×Flag-ASC、p3×Flag-pro-IL-1β实验组细胞上清中均未检测到IL-1β,共转染p3×Flag-ASC、p3×Flag-pro-Caspase-1、p3×Flag-pro-IL-1β和共转染p3×Flag-AIM2、p3×Flag-ASC、p3×Flag-pro-Caspase-1、p3×Flag-pro-IL-1β的实验组细胞上清中均能检测到高浓度的IL-1β,且共转染p3×Flag-AIM2的HEK293T细胞中IL-1β的分泌水平更高。此外,与对照组相比,poly(dA:dT)刺激后的各组HEK293T细胞中IL-1β的分泌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1),表明AIM2炎症复合体的体外活化体系正确构建。将不同浓度的p3×Flag-AIM2与其它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并转染poly(dA:dT)作用,采用间接ELISA检测IL-1β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转染poly(dA:dT),随着p3×Flag-AIM2的转染剂量的升高,IL-1β的分泌水平也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01、P<0.01、P<0.05、P<0.001),表明细胞中AIM2蛋白的表达量与AIM2炎症复合体的活性呈正相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已被证实可以激活AIM2炎症复合体,利用该菌感染上述炎症复合体活化体系,6 h后采用LDH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胞内细菌的存活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内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数量在感染2 h和6 h极显著低于不转染质粒的对照组(P<0.001、P<0.01),表明构建的AIM2炎症复合体活化体系发挥了抗细菌感染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正确构建了AIM2炎症复合体活化体系,并初步通过该活化体系证实AIM2炎症复合体具有抗细菌感染的功能,为后续研究该活化体系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构建 AIM2炎症复合体 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疫苗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浩瑜 赵文锋 +7 位作者 胡依凡 黄平 陈严雪 高文娟 卞苏舒 宋厚辉 杨永春 李元春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106,共5页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条件致病菌,在全世界流行,危害性逐年增加,严重威胁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目前临床控制该菌感染主要依赖抗菌药物治疗,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增强导致当前对该菌的防...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条件致病菌,在全世界流行,危害性逐年增加,严重威胁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目前临床控制该菌感染主要依赖抗菌药物治疗,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增强导致当前对该菌的防治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寻找新的防治方法。疫苗接种为预防细菌感染的主要候选措施,因此亟需有效控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疫苗。近年来,继传统灭活苗后,新型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重组疫苗、核酸疫苗和纳米疫苗等已开展研究,但目前暂无商品化的肺炎克雷伯菌疫苗问世。论文对肺炎克雷伯菌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肺炎克雷伯菌疫苗的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疫苗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pro蛋白与宿主IRF7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9
作者 曹唱唱 项安琪 +7 位作者 陈珊 王雨欣 王静 王爽 陈斐 宋厚辉 姜胜 宋泉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2-1229,1283,共9页
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参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为进一步研究BVDV与IRF7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本实验经PCR扩增BVDV N^(pro)和IRF7基因后,分别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V-Flag-IRF7和pCMV-HA-BVDV^(N... 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参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为进一步研究BVDV与IRF7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本实验经PCR扩增BVDV N^(pro)和IRF7基因后,分别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V-Flag-IRF7和pCMV-HA-BVDV^(Npro),并分别经PCR和测序鉴定均正确。将pCMV-Flag-IRF7转染牛睾丸(BT)细胞后感染BVDV,24 h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BVDV E2、IRF7蛋白的表达和BVDV 5'UTR、IRF7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BT细胞相比,过表达IRF7的BT细胞在感染后BVDV E2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01),且BVDV 5'UTR基因的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01);与未感染BVDV的过表达IRF7组相比,感染BVDV后IRF7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01),但IRF7 mRNA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进一步以MOI 0.1的BVDV感染IRF7过表达的BT细胞24 h后,采用RT-qPCR检测IRF7、IFN-α和IFN-β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感染BVDV的BT细胞组相比,BVDV感染过表达IRF7的BT细胞组IRF7 mRNA的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01)、IFN-α和IFN-βm RNA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5),表明IRF7可通过增强下游IFN-I的表达水平抑制BVDV的复制。将pCMV-Flag-IRF7和pCMV-HA-BVDV N^(pro)质粒共转染HEK 293T细胞后,经激光共聚焦试验进一步分析BVDV N^(pro)蛋白与IRF7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BVDV N^(pro)蛋白和IRF7蛋白在细胞浆中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提示二者可能在细胞浆中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将不同剂量重组质粒pCMV-HA-BVDV N^(pro)分别转染HEK 293T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pro蛋白可以下调IRF7蛋白的表达,且转染2μg重组质粒组中IRF7蛋白极显著下调(P<0.001)。上述结果首次证实宿主细胞可通过上调IRF7和IFN-I的表达抑制BVDV复制,BVDV的Npro蛋白与IRF7可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并下调IRF7表达水平以拮抗宿主细胞对BVDV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BVDV N^(pro)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也为BVD的防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干扰素 干扰素调节因子7 相互作用 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fdtACB基因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平 高宇杰 +5 位作者 张晓荟 张宁 韩先干 宋厚辉 韩月 程昌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8-574,共7页
为研究O抗原侧链岩藻糖合成酶基因fdtACB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O_(2)血清型APEC DE17为亲本株,通过Red同源重组构建fdtACB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经PCR及测序鉴定确认缺失株ΔfdtACB和回补株CΔfdtACB均正确... 为研究O抗原侧链岩藻糖合成酶基因fdtACB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O_(2)血清型APEC DE17为亲本株,通过Red同源重组构建fdtACB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经PCR及测序鉴定确认缺失株ΔfdtACB和回补株CΔfdtACB均正确构建。采用硝酸银染色法鉴定细菌脂多糖(LPS)图谱,采用western blot鉴定缺失株与O_(2)血清型O因子血清的反应性。硝酸银染色法结果显示,ΔfdtACB缺失株未产生与野生株一样完整的LPS图谱,表现为部分O抗原梯状条带缺失和移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ΔfdtACB与大肠杆菌O_(2)血清型O因子血清无反应条带。各菌株培养16 h后每隔1 h测定OD600nm值,绘制生长曲线;于半固体培养基培养各菌株,通过测量细菌运动圈直径分析各菌株的运动能力,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各菌株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结果显示,ΔfdtACB缺失株、野生株和回补株间生长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野生株相比,ΔfdtACB缺失株的运动能力显著降低(P<0.01),BF形成能力显著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fdtACB影响细菌O抗原完整性、运动及BF的形成。将各菌株分别感染DF-1细胞后通过细菌计数分析APEC对细胞的黏附及侵袭力,结果显示,ΔfdtACB对DF-1细胞的黏附及侵袭力均较野生株极显著降低(P<0.01)。以不同浓度各菌株腹腔注射感染大蜡螟后,根据5 d内各组大蜡螟死亡数量计算各菌株LD50,结果显示,除高剂量各菌株外,其它剂量各菌株注射后,ΔfdtACB组大蜡螟死亡数较其它组少,经计算野生株LD50为1.85×10^(2) cfu/mL,缺失株LD50为9.16×10^(2) cfu/mL,回补株LD50为8.0×10^(1) cfu/mL,缺失株致病力比野生株降低约5倍,表明fdtACB影响细菌感染性和致病力。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大肠杆菌岩藻糖合成酶FdtACB参与O_(2)型APEC O的抗原合成,在细菌运动、BF形成和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结果对掌握APEC O抗原侧链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脂多糖(LPS) O抗原侧链 岩藻糖 糖基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并调控宿主丙酰辅酶A羧化酶α(PCCA)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思雨 陈绵绵 +5 位作者 刘郁匆 章先 江玲丽 孙静 宋厚辉 程昌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7-793,共7页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与宿主丙酰辅酶A羧化酶α(PCCA)表达的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将单增李斯特菌野生株(LM-EGD-e)以MOI 200感染HeLa细胞5 h后,利用qRT-PCR检测感染LM-EGD-e后HeLa细胞中Pcca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LM-EGD-e感染H...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与宿主丙酰辅酶A羧化酶α(PCCA)表达的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将单增李斯特菌野生株(LM-EGD-e)以MOI 200感染HeLa细胞5 h后,利用qRT-PCR检测感染LM-EGD-e后HeLa细胞中Pcca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LM-EGD-e感染HeLa细胞中Pcca基因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log2FC=-0.305);采用相应试剂盒分别提取感染后的HeLa细胞蛋白和线粒体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CCA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LM-EGD-e感染后的HeLa细胞中,以及线粒体中PCCA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PCR扩增Pcca基因后构建pCMV-N-HA-PCCA重组质粒,并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HeLa细胞中过表达PCCA蛋白后,利用qRT-PCR检测HeLa细胞中Pcca基因的转录水平,收集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CC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相比,转染重组质粒的HeLa细胞中Pcca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log2FC=8.454),且细胞内PCCA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1)。利用LM-EGD-e以MOI 200感染过表达PCCA蛋白的HeLa细胞,在感染后2 h、5 h和8 h分别收集感染细胞进行点样计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间点PCCA蛋白过表达显著或极显著抑制LM-EGD-e的感染及其在胞内增殖的能力(P<0.05、P<0.001、P<0.001)。综上所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对宿主细胞内PCCA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在宿主细胞中过表达PCCA会降低单增李斯特菌的胞内增殖能力。本研究首次探究了单增李斯特菌与宿主PCCA蛋白的调控关系,为深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等重要胞内菌的感染与宿主的内在联系机制,以及防控该病原感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丙酰辅酶A羧化酶α(PCCA) 病原宿主调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核心蛋白C激活NLRP3炎症小体诱发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言言 钟林翰 +4 位作者 宋京格 周佳莹 王美 李园 徐义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8-1157,共10页
为探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核心蛋白C激活NLRP3炎症小体诱发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BVDV C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MV-C,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牛睾丸原代(BT)细胞,48 h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C蛋白的表... 为探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核心蛋白C激活NLRP3炎症小体诱发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BVDV C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MV-C,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牛睾丸原代(BT)细胞,48 h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C蛋白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转染pCMV-C(过表达C蛋白)的BT细胞活性。结果显示,该BT细胞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且在23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阴性对照细胞(转染pCMV的细胞,后同)未见绿色荧光也无该条带,表明C蛋白在BT细胞中获得了表达。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C蛋白的BT细胞活性极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细胞(P<0.001)。将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NF-κB-Luc、内参质粒pRL-TK和pCMV-C共转染BT细胞,并设置相应的阳性和阴性对照,48 h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F-κB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共转染3种质粒的BT细胞及阳性对照细胞中NF-κB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共转染pCMV、pNF-κB-Luc和pRL-TK的细胞)(P<0.01)。通过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别检测过表达C蛋白的BT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组分[Caspase-1前体(pro-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NLRP3及IL-1β的前体(pro-IL-1β)]mRNA的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该BT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组分(pro-Caspas-1、ASC、NLRP3、pro-IL-1β和IL-1β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分析pro-Caspase-1和pro IL-1β的切割结果。结果显示,过表达C蛋白的BT细胞中NLRP3和ASC mRNA转录水平(P<0.01)、pro-Caspase-1和pro-IL-1βmRNA转录水平(P<0.001)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细胞;该BT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P20、ASC、pro-IL-1β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细胞。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表明BT细胞发生了炎症反应,且pro-Caspase-1被切割成为有活性的Caspase-1和Caspase-1p20,pro-IL-1β被切割成有活性的IL-1β。将pCMV-C和pCMV-ASC、pCMV-C和pCMV-NLRP3分别共转染293T细胞,48 h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蛋白与NLRP3和ASC的共定位。结果显示,C蛋白分别与NLRP3和ASC在细胞质中存在共定位。为进一步探究C蛋白激活NLRP3炎症小体对细胞焦亡的影响,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C蛋白的BT细胞中死亡调节蛋白GSDMD mRNA的转录、蛋白表达水平及切割情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转染pCMV-C 12 h和24 h的BT细胞,并采用间接ELISA检测转染pCMV-C 24 h BT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qRT-PCR结果显示,GSDMD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P<0.001);GSDMD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且该蛋白被切割成有活性的GSDMD-N和GSDMD-C。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细胞相比,随着C蛋白表达时间的延长,BT细胞膜逐渐破裂,细胞膜均已形成渗透孔,并有细胞内容物的释放,且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细胞(P<0.01)。上述研究表明,C蛋白能够显著引起NLRP3炎症小体活化进而激活pro-Caspase-1形成活化的Caspase-1,后者一方面切割GSDMD,形成有活性的GSDMD-N,并在BT细胞膜形成孔洞,释放内容物,诱导BT细胞发生细胞焦亡,另一方面活化的Caspase-1切割pro-IL-1β,形成有活性的IL-1β,并释放到BT细胞外,致细胞上清中IL-1β含量极显著升高。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BVDV的致病机制以及制定BVD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C蛋白 NLRP3炎症小体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谷氧还蛋白调控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转录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念琦 孙静 +3 位作者 宋厚辉 卫芳芳 陈绵绵 程昌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9-465,501,共8页
本实验室前期对单增李斯特菌(LM)谷氧还蛋白(Grx)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对Grx调控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应激相关基因(lmo0722、qox A、qox B、gr)的转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将Δgrx与野生株EGD-e经4 mmol/L肼应激后,分别... 本实验室前期对单增李斯特菌(LM)谷氧还蛋白(Grx)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对Grx调控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应激相关基因(lmo0722、qox A、qox B、gr)的转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将Δgrx与野生株EGD-e经4 mmol/L肼应激后,分别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作为模板,利用RT-q PCR检测Grx调控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应激相关基因转录情况,结果显示,Δgrx与野生株EGD-e相比,grx基因缺失引起qox B、qox A、gr、lmo0722等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分别上调30、29、17和5.6倍)。利用李斯特菌穿梭质粒构建携带调控基因启动子序列的gfp报告质粒,电转化至野生株EGD-e和缺失株Δgrx感受态细胞中,获得含GFP的重组报告菌株。将这两种含GFP的重组报告菌液分别加入4 mmol/L肼后检测荧光强度,结果显示,EGD-e携带的GFP荧光数值显著低于缺失株Δgrx(P<0.01),进一步表明Grx参与调控上述应激相关基因的转录。将扩增的lmo0722、qox A、qox B和gr基因的启动子和Grx、Prf A和GAPDH重组蛋白混合,37℃孵育60 min后进行凝胶迁移试验(EMSA),结果显示,Grx和上述调控基因启动子不直接结合,提示Grx可能通过间接方式参与该调控过程。本研究首次证实LM Grx通过对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进而在细菌抗氧化应激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阐述重要食源性病原菌在环境适应中发挥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谷氧还蛋白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 调控机制 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PTS系统转运蛋白IIB^(man)介导运动性和感染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佳雪 陈绵绵 +7 位作者 程丽丽 任耿佳 徐像文 鲁珂蓥 庄楠茜 孙静 宋厚辉 程昌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9-1187,共9页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LM)磷酸转移酶系统(PTS)转运蛋白IIB^(man)在LM生长、运动性及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iiB^(man)基因的上下游基因片段(不包含iiB^(man)基因),插入质粒pKSV7以构建缺失质粒;以LM EGD-...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LM)磷酸转移酶系统(PTS)转运蛋白IIB^(man)在LM生长、运动性及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iiB^(man)基因的上下游基因片段(不包含iiB^(man)基因),插入质粒pKSV7以构建缺失质粒;以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扩增iiB^(man)基因与启动子片段,插入质粒pIMK2以构建回补质粒,经PCR和测序鉴定后,将缺失质粒转化LM EGD-e感受态细胞,通过氯霉素抗性及42℃压力下使重组质粒与LM EGD-e株的同源片段发生同源重组单交换获得一代同源重组菌株,然后在无抗性培养基中30℃培养使质粒丢失,获得缺失株ΔiiB^(man)。将回补质粒转化ΔiiB^(man)感受态细胞中,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回补株CΔiiB^(man),缺失株和回补株均经PCR和测序鉴定。37℃培养EGD-e、ΔiiB^(man)、CΔiiB^(man)12 h,期间每隔1 h测定OD_(600nm)并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各菌株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各菌株体外生长趋势相似。将各菌株菌液接种于TSA半固体培养基,培养至24 h和48 h时检测细菌运动圈大小,结果显示ΔiiB^(man)的运动圈直径分别是EGD-e的1.5及1.6倍(P<0.05、P<0.01),CΔiiB^(man)与EGD-e运动圈直径均基本一致。在各菌株培养上清中加入绵羊血,检测各菌株溶血能力,结果显示,ΔiiB^(man)的溶血能力较EGD-e及CΔiiB^(man)增强。将各菌株以MOI 20感染RAW264.7细胞,在感染后2 h、5 h和8 h收集细胞进行点样计数,结果显示,在感染后2 h和5 h时ΔiiB^(man)的胞内增殖能力较EGD-e及CΔiiB^(man)显著增强(P<0.05)。将各菌株以2×10^(5)cfu/只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48 h后剖杀,取肝脏和脾脏研磨并点样计数,结果显示,ΔiiB^(man)在小鼠脏器载菌量较EGD-e及CΔiiB^(man)极显著增多(P<0.001)。上述结果首次表明IIB^(man)不影响LM的生长,但影响LM的运动性及提高LM的体外溶血活性;IIB^(man)参与LM的胞内增殖和宿主脏器定植。本研究为了解LM PTS系统所介导的细菌体外环境适应及宿主感染的分子机制,以及LM感染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磷酸转移酶系统 IIB^(man)转运蛋白 运动性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启动子拯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ZJ-JX-2015株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阚恩晞 祝徐航 +4 位作者 张孝辉 董婉玉 宋厚辉 周兴东 王晓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9-534,共6页
为比较不同启动子驱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强毒株ZJ-JX-2015感染性克隆拯救的各重组病毒的效率,本研究将ZJ-JX-2015株全基因组引入无义突变位点(C-G,形成Bst B I酶切位点)作为后期鉴定标签并分成4段经PCR扩增后,分别克隆至... 为比较不同启动子驱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强毒株ZJ-JX-2015感染性克隆拯救的各重组病毒的效率,本研究将ZJ-JX-2015株全基因组引入无义突变位点(C-G,形成Bst B I酶切位点)作为后期鉴定标签并分成4段经PCR扩增后,分别克隆至含CMV启动子的p SMART-BAC载体和含T7启动子的p WSK-29载体中构建感染性克隆质粒p SMART-BAC-CMV-r PRRSV和p WSK-29-T7-r PRRSV,经PCR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将前者分别转染BHK-21和293T细胞;将后者转染BHK-21(T7)细胞。48 h后收集上述各细胞上清液接种Marc-145细胞并连续传10代。通过观察细胞病变(CPE),收集不同代次Marc-145细胞上清液经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拯救的各重组病毒。将拯救的各重组病毒以MOI 0.1接种Marc-145细胞,通过测定不同时间各病毒上清液的病毒效价(TCID50)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细胞上清液[BHK-21、293T细胞及BHK-21细胞(T7)]在Marc-145细胞中传至第2代时均出现CPE;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各代次的各组Marc-145细胞上清液均能扩增到544 bp的目的片段,且均含遗传标记Bst B I酶切位点。IFA结果显示,上述各代次各组Marc-145细胞上清液接种的各细胞中均出现绿色荧光,对照Marc-145细胞无绿色荧光。上述结果表明,拯救了3株重组PRRSV:BHK-r JX15、293T-r JX15(分别转染BHK21及293T细胞所得)及T7-r JX15株[转染BHK-21(T7)细胞所得],且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较强。测定各病毒TCID50并绘制各病毒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各病毒的感染后期(感染后72 h),BHK-r JX15株的病毒效价显著高于亲本病毒(P<0.05),极显著高于T7-r JX15及293T-r JX15株(P<0.01);293T-r JX15的病毒效价极显著高于T7-r JX15株(P<0.01),但这两株病毒的效价又极显著低于亲本病毒(P<0.001)。且4株病毒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CMV启动子驱动的重组PRRSV(BHK-rJX15和293T-r JX15)复制水平高于T7启动子驱动的重组病毒(T7-rJX15),尤以CMV启动子驱动并通过BHK细胞拯救的重组病毒(BHK-rJX15)复制水平最高。提示,CMV启动子更适用于构建PRRSV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本研究为构建PRRS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及其蛋白功能研究、新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反向遗传 感染性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PE16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毕斯琪 杨可 +1 位作者 徐阿慧 宋厚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8-1164,共7页
为探究牛分枝杆菌(M.bovis)PE/PPE家族成员PE16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M.bovis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E16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MN437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MN437-PE16,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该重组质粒及对照质粒PMS2电转入耻垢分枝... 为探究牛分枝杆菌(M.bovis)PE/PPE家族成员PE16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M.bovis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E16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MN437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MN437-PE16,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该重组质粒及对照质粒PMS2电转入耻垢分枝杆菌中构建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PE16及对照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Vec。经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耻垢分枝杆菌中PE16在55 ku左右正确表达,而MS_Vec则无该特异性条带。对MS_PE16及MS_Vec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MS_PE16及MS_Vec的菌落形态;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MS_PE16及MS_Vec分别以MOI 10感染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细胞),感染后0(感染4 h后经庆大霉素处理2 h,此时计为0)、24 h、48 h时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胞内菌数量;细菌感染后24 h和48 h时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IL-6、TNF-α、IL-1β、IFN-β的表达分泌水平。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PE16对分枝杆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菌落形态观察结果显示,MS_PE16与MS_Vec的菌落形态无明显区别;胞内活菌数量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后0和24 h,MS_PE16在THP-1细胞中的数量极显著低于MS_Vec(P<0.01),但在感染后48 h,MS_PE16在THP-1细胞中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MS_Vec组在THP-1细胞中的存活率(P<0.001);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MS_PE16感染组细胞中IFN-β的分泌水平极显著高于MS_Vec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PE16对分枝杆菌的生长和菌落形态均无显著影响,但其可提高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且可促进巨噬细胞中IFN-β的分泌水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分枝杆菌PE16蛋白的功能,为M.bovis感染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分枝杆菌 PE16 胞内菌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P88噬菌体gp52和gp53基因对其裂解活性和宿主谱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费定润 吴柔霖 +6 位作者 程丽丽 鲁珂蓥 庄楠茜 孙静 程昌勇 陈绵绵 宋厚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4-1000,共7页
为探究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P88中非结构与功能基因gp52和gp53对其裂解活性和宿主谱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在P88宿主细菌K88基因组中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操作,然后诱导出相应噬菌体进行功能研究。首先在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质粒p KD46基础上,融... 为探究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P88中非结构与功能基因gp52和gp53对其裂解活性和宿主谱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在P88宿主细菌K88基因组中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操作,然后诱导出相应噬菌体进行功能研究。首先在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质粒p KD46基础上,融合p ST98-AS质粒的四环素抗性基因和I-Sce I核酸内切酶基因,构建缺失质粒p WRG99。利用质粒p WRG99分别构建大肠杆菌K88的gp52和gp53基因缺失突变株(Δgp52和Δgp53)并经PCR和测序鉴定。利用丝裂霉素C诱导Δgp52和Δgp53,采用双层平板法检测噬菌体的裂解活性,结果显示,Δgp52和Δgp53的诱导液可以在大肠杆菌DE048为宿主菌的平皿上形成清晰的噬菌斑,表明Δgp52和Δgp53能诱导出可以感染DE048的噬菌体(将该噬菌体命名为P88-52和P88-53),并且gp52和gp53基因缺失均不影响噬菌体P88的形成和裂解活性。将P88-52和P88-53纯化并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P88-52和P88-53与野生株P88形态相似,具有P2-like噬菌体典型的肌尾和短尾丝特征,表明gp52和gp53基因缺失均不影响P88噬菌体颗粒的形态。利用P88的宿主菌对P88-52和P88-53进行宿主谱分析,结果显示,P88-52和P88-53在DE048为宿主菌的平皿上均可以形成清晰的噬菌斑,在MC1061、DH5α和BL21为宿主菌的平皿上均不能形成噬菌斑,与噬菌体P88宿主谱相同,表明gp52和gp53基因缺失均不影响P88噬菌体的宿主谱。综上所述,在宿主菌K88基因组的基础上缺失gp52和gp53基因后,诱导出的P88突变噬菌体的裂解活性和宿主谱均不受影响。本研究通过在宿主菌中对前噬菌体基因编辑来研究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功能,为其他溶原性噬菌体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前噬菌体 裂解活性 宿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虫可变表面糖蛋白的表达调控、结构及免疫应答
18
作者 曾晴勤 李如松 +11 位作者 李瑞 朱淳殷 王欣乐 何学东 环嘉玲 叶子雨 王莹 张璟 夏天奇 宋厚辉 郑亚东 杨永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29-4839,共11页
锥虫是一类由媒介传播的血液原虫,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锥虫病,危害巨大。锥虫的体表为单一可变表面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VSG)形成的致密“外套”,会在每个虫血症时期进行周期性更换,以逃避宿主免疫杀伤作用。锥虫基因组... 锥虫是一类由媒介传播的血液原虫,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锥虫病,危害巨大。锥虫的体表为单一可变表面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VSG)形成的致密“外套”,会在每个虫血症时期进行周期性更换,以逃避宿主免疫杀伤作用。锥虫基因组含有成百上千个VSG基因和假基因,而虫体可通过精确的表达调控保证在特定感染阶段只表达一种VSG。VSG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这主要由位于其N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顶叶(top lobe)的免疫显性表位、糖基化修饰和亚结构域及其构象共同决定。VSG特异的IgM反应在清除锥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gG介导的免疫裂解作用则十分有限。宿主特异IgG免疫反应变得固化,只会针对每个VSG中有限的免疫显性表位,降低了与不同VSG之间的交叉反应。本文综述了VSG在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免疫原性及免疫应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认识锥虫致病机理、研制有效锥虫病防控手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虫 可变表面糖蛋白 表达调控 蛋白质结构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定“竞赛入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9
作者 王永侠 闫聪聪 +2 位作者 薛雅婕 游卫云 张小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217-220,共4页
培养创新应用型高水平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竞赛育人”教学模式是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整合具体课程内容形成学科竞赛内容模块,将赛、教、学和练融为一体,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 培养创新应用型高水平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竞赛育人”教学模式是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整合具体课程内容形成学科竞赛内容模块,将赛、教、学和练融为一体,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竞赛育人”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路径。通过介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竞赛育人”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以当下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参加国家级动物科学技能大赛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竞赛育人”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以期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定课程 教学模式 创新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竞赛育人” 改革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分枝杆菌PE_PGRS21蛋白对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杨杨 陈标 +3 位作者 徐阿慧 黄蓓 宋厚辉 臧鑫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5年第8期846-853,共8页
为探究牛分枝杆菌(M.bovis)PE_PGRS21蛋白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本研究以M.bovis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经PCR扩增PE_PGRS21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3×Flag-CMV-7.1、pLVX-TRE3G-mCherry和pMN437中,构建重组质粒p3×Fla... 为探究牛分枝杆菌(M.bovis)PE_PGRS21蛋白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本研究以M.bovis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经PCR扩增PE_PGRS21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3×Flag-CMV-7.1、pLVX-TRE3G-mCherry和pMN437中,构建重组质粒p3×Flag-CMV-7.1-PE_PGRS21、pLVX-PE_PGRS21-mCherry、pMN437-PE_PGRS21,通过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载体质粒p3×Flag-CMV-7.1和重组质粒p3×Flag-CMV-7.1-PE_PGRS21分别转染HeLa细胞,30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I的表达。将pLVX-PE_PGRS21-mCherry与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后转染HEK293T细胞,3 d后收集慢病毒液感染THP-1细胞,经嘌呤霉素和遗传霉素筛选,获得多西环素(Dox)诱导型细胞PE_PGRS21/THP-1。将该细胞经Dox刺激72 h后加入雷帕霉素作用6 h,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细胞中LC3-II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转染p3×Flag-CMV-7.1的细胞相比,转染p3×Flag-CMV-7.1-PE_PGRS21的HeLa细胞中LC3-II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构建的PE_PGRS21/THP-1细胞经Dox刺激后出现90 ku的特异性条带,无Dox刺激的该细胞中无该条带,且该细胞中LC3-II蛋白的表达量及细胞中的绿色荧光(代表LC3-II蛋白)强度极显著低于无Dox刺激的PE_PGRS21/THP-1细胞(P<0.001)。上述结果表明,PE_PGRS21能够极显著抑制HeLa细胞和THP-1细胞发生自噬。将载体质粒pMN437和重组质粒pMN437-PE_PGRS21分别电转化耻垢分枝杆菌(Ms)感受态细胞中,3 d后分别获得重组Ms菌株pMN437/Ms和PE_PGRS21/Ms,经western blot分别鉴定菌体沉淀和培养上清中PE_PGRS21蛋白的表达;根据OD600nm值绘制这两种菌株的生长曲线;将这两种重组Ms菌株感染THP-1细胞,于感染24 h和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HP-1细胞中LC3-II蛋白的表达及采用平板计数法统计二者在THP-1细胞中的存活数。结果显示,PE_PGRS21/Ms中出现70 ku的特异性条带,且在菌体沉淀和培养上清中均表达该蛋白,而pMN437/Ms(对照组)中则无该条带,且两种重组Ms的生长速度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感染PE_PGRS21/Ms的THP-1细胞中LC3-II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pMN437/Ms感染组(感染24 h和48 h,P<0.001);PE_PGRS21/Ms在THP-1细胞内的存活数极显著(感染后24 h,P<0.01)和显著(感染后48 h,P<0.05)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实验首次证实PE_PGRS21通过抑制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I的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并可抑制Ms诱导的THP-1细胞自噬及促进Ms在该细胞内的定植。本研究为M.bovis蛋白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分枝杆菌 细胞自噬 PE_PGRS21蛋白 LC3-II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