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对热脱附处理土壤性质及香樟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洪婷 汪秀媛 +2 位作者 童旭 叶正钱 陈小民 《南方农业》 2025年第9期26-30,36,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以1 a生香樟苗为试材,研究热脱附修复后土壤(未施用有机肥,CK)和1%、5%、10%有机肥处理(T1、T2、T3)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香樟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探索有机肥对热脱附修复后多氯联苯污染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及植... 采用盆栽试验法,以1 a生香樟苗为试材,研究热脱附修复后土壤(未施用有机肥,CK)和1%、5%、10%有机肥处理(T1、T2、T3)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香樟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探索有机肥对热脱附修复后多氯联苯污染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及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显著增加,且随着有机肥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细菌群落Sobs指数、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显著提升;有机肥的添加降低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丰度,增加了厚壁菌门丰度;CK土壤抑制了香樟生长,T2和T3处理能够明显保障植物生长需求。说明有机肥对热脱附修复后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等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植物长势良好,缓解了植物受胁迫压力,建议采用5%有机肥添加量的方式来改良热脱附修复后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多氯联苯 热脱附技术 有机肥 微生物群落 植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的浙江省典型“非粮化”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2
作者 高扬 张瑜昕 +5 位作者 卜爱爱 徐佳怡 马嘉伟 叶正钱 柳丹 方先芝 《浙江农业学报》 2025年第8期1755-1765,共11页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综合指数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雷竹林和果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15,属于Ⅱ级(一般水平);苗木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87,属于Ⅲ级(低水平)。具体地:雷竹林土壤样本的pH值平均值为4.94,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36.20 g·kg^(-1),属于丰富水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3.28、170.56、235.09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苗木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6.06,总体呈弱酸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96 g·kg^(-1)和73.50 mg·kg^(-1),均属于中等偏下等级,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2.87、34.42 mg·kg^(-1),均属于丰富等级;果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5.13,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48 g·kg^(-1)和117.81 mg·kg^(-1),均属于中等等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1.96、205.96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壤改良和施肥规划,适量使用氮肥、钾肥,降低磷肥使用,以保证“非粮化”复耕土壤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土壤 土壤肥力评价 肥力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多花黄精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常欣伟 凌强 高涵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究多花黄精最佳种植模式,提升其栽培品质和产量。【方法】以阔叶混交林、大田、毛竹林、山核桃林和香榧林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为研究对象,采收其成熟块茎,测定多糖、总酚、总黄酮、总皂苷等营养成分和产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 【目的】探究多花黄精最佳种植模式,提升其栽培品质和产量。【方法】以阔叶混交林、大田、毛竹林、山核桃林和香榧林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为研究对象,采收其成熟块茎,测定多糖、总酚、总黄酮、总皂苷等营养成分和产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多花黄精品质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各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植模式的多花黄精各品质指标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总皂苷与蛋白质、总酚与维生素C均呈显著正相关;总黄酮与总还原能力、维生素C之间,氨基酸与总酚、维生素C之间,灰分与总黄酮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CA结果显示:阔叶混交林模式的综合得分最高(0.48),大田模式次之(0.36)。大田种植模式的多花黄精产量最高,阔叶混交林模式次之。【结论】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于阔叶混交林下栽培多花黄精是实现其品质和产量同时提升的最佳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种植模式 品质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