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鲜食大豆加工与利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郁晓敏 袁凤杰 +3 位作者 傅旭军 杨清华 金杭霞 竹龙鸣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733-1737,共5页
鲜食大豆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逐渐成为热门消费产品,但其水分含量高、供应期短,在储藏和市场流通过程中极易出现褐变和腐烂,直接影响种植效益。解决鲜食大豆市场供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应用储藏保鲜技术延长其货架期和将其及时加... 鲜食大豆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逐渐成为热门消费产品,但其水分含量高、供应期短,在储藏和市场流通过程中极易出现褐变和腐烂,直接影响种植效益。解决鲜食大豆市场供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应用储藏保鲜技术延长其货架期和将其及时加工成产品以提高其利用率。本文对鲜食大豆在储藏保鲜、采后加工、增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且对鲜食大豆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浙江省鲜食大豆的加工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储藏保鲜 采后加工 增值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简介
2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6-1286,共1页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是一个以水稻育种、栽培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辐射育种研究室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5人,硕士8人.研究中心拥有温室、网室、实验农...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是一个以水稻育种、栽培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辐射育种研究室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5人,硕士8人.研究中心拥有温室、网室、实验农场等基础设施,及水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水稻种质资源库、稻米品质分析和组培实验室,具备稻米品质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等仪器设备.在浙江海宁建有试验基地,在海南陵水建有南繁基地.承担国家“86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攻关专题和省重大攻关、省重点、省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近五年,育成水稻新品种29个、不育系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中心 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农场 种质资源库 改良中心 品质分析 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攻关 基础设施 超级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色农田景观设计与种植方法研究——以浙江湖州原乡小镇油菜景观为例
3
作者 林宝刚 华水金 +3 位作者 任韵 郝鹏飞 娄卫东 胡昊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676-1680,共5页
农田景观是在自然土地上经过人类生产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生态、文化与艺术景观,具有强烈的时代与历史气息,也是我国目前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田景观图案设计与种植方法存在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经济成本较大、设计图案不够... 农田景观是在自然土地上经过人类生产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生态、文化与艺术景观,具有强烈的时代与历史气息,也是我国目前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田景观图案设计与种植方法存在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经济成本较大、设计图案不够形象直观、实施图案与设计图案误差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农田景观图案设计与种植方法,通过低空无人机获取相应待景观布置区域的高清航拍图像,使用图形设计和地理信息软件设计景观图案并进行地理信息加载与配准,然后使用厘米级移动定位终端在待布置景观进行导航种植作业。实例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景观布置精准可靠。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农田景观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及优化路径,分析阐明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可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景观 种植方法 油菜 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团队简介
4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00-1500,共1页
浙江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组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高产、高油份、高油酸、早熟、黄籽油菜常规种、杂交种的选育和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承担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成果转化、省重大油菜育种专项、省重点"... 浙江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组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高产、高油份、高油酸、早熟、黄籽油菜常规种、杂交种的选育和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承担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成果转化、省重大油菜育种专项、省重点"三农五方"推广项目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油菜新品种18个,其中13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育种 油菜产业 常规种 机械化生产 栽培技术 推广项目 品种审定 双低油菜 油份 油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食物观视角下稻菇轮作技术创意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5
作者 郑嫣然 程艳 +6 位作者 赖齐贤 蔡为明 张小明 金群力 刘雷 王寅 汤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291-1296,共6页
大食物观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其核心正是在于突破传统以主粮为中心的单一生产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意农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元素融入传统种植模式,衍生出多种创意模式路径。该研究从创意农业的多... 大食物观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其核心正是在于突破传统以主粮为中心的单一生产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意农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元素融入传统种植模式,衍生出多种创意模式路径。该研究从创意农业的多元化种植模式入手,聚焦稻菇轮作创意模式的3个范式,提出“秸秆-菇-肥-稻”生态闭环等循环模式,形成稻菇轮作的循环模式图。本文围绕稻菇轮作创意模式的“增收、增效、增值”,总结对比与传统种植模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提出优化稻菇轮作创意模式路径的对策建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耕地利用率低、秸秆焚烧污染等问题的同时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一地两用·粮菌双收”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创意农业 稻菇轮作技术创意模式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核技术的农业应用与展望
6
作者 陆艳婷 熊立东 +1 位作者 吴庆 金庆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3-948,共6页
回顾了近50年来浙江省核农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包括辐射诱变育种、空间诱变育种及相关遗传机理,辐射不育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机理,辐照加工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和农药安全中的应用。探讨今后核农学... 回顾了近50年来浙江省核农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包括辐射诱变育种、空间诱变育种及相关遗传机理,辐射不育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机理,辐照加工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和农药安全中的应用。探讨今后核农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来提升核农学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农学 浙江省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模糊聚类算法在浙江旱栽优势作物核心种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笑 徐志福 朱丹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4-197,共4页
模糊聚类分析已被广泛应用在气象预报、地质、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文章将模糊聚类分析应用于作物核心种质构建过程中,并对传统的模糊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在相似系数和距离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能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值贴近程度... 模糊聚类分析已被广泛应用在气象预报、地质、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文章将模糊聚类分析应用于作物核心种质构建过程中,并对传统的模糊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在相似系数和距离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能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值贴近程度,又能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形贴近程度的改进系数——相似度,用相似度矩阵替代传统的相似矩阵,使模糊聚类分析模型能够更符合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 核心种质 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小杂粮作物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功能及实施研究概述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珊宇 张慧 +4 位作者 曹栋栋 黄玉韬 李政 田燕 阮关海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620-1622,共3页
随着新时代对“美丽农业、美好生活、绿色生态”要求和“美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种植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对好吃、好看、好效益等美好作物的种植需求日益增加,积极将向日葵、小杂粮等美好作物的种植推广引入到浙江... 随着新时代对“美丽农业、美好生活、绿色生态”要求和“美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种植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对好吃、好看、好效益等美好作物的种植需求日益增加,积极将向日葵、小杂粮等美好作物的种植推广引入到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稳定基本农田、促进增收、带动旅游、开拓三产的重要应用意义。同时,正视发展美好作物种植的优势,与研究单位合作共同探讨向日葵、小杂粮、兼用型甘蓝等在品种、栽培技术、搭配样板、机械化种植方面的实施对策,是因地制宜发展浙江特色美好作物种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向日葵、小杂粮等美好作物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意义,指出浙江种植美好作物的优劣势,并提出浙江省内种植的应对策略与合作实施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美好作物 美丽乡村建设 应用功能 实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浙优77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9
作者 沈建勋 祁永斌 +4 位作者 王林友 陈明祥 吕向朝 张浩迪 黄惠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09-312,共4页
浙优7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等特点,202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 浙优7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等特点,202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为加速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推广,提高新品种制种产量,文章介绍了浙优77的亲本特性及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高产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10
作者 祁永斌 王林友 +2 位作者 吕向朝 蒋根水 张浩迪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38-842,共5页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为父本配组而成,202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24017)。浙优77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浙江省及周边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对浙优77的选育、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演替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莹 李志瑛 +4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王文颇 叶胜海 王健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晚粳稻产量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以及千粒重来提高产量。除了产量的提高之外,稻米品质也成为了晚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现在的育种工作已经将米质作为重要育种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近20 a通过审定的晚粳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性状变化,以期为浙江省的粳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稻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糯玉21在浙江地区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继华 颜韶兵 +1 位作者 杜龙岗 黄凯美 《上海蔬菜》 2024年第6期22-24,共3页
杭糯玉21是以N⁃21为母本、TN78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为全面评价其在浙江地区的适应性和种植表现,作者以浙糯玉5号为对照(ck)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杭糯玉21综合品质得分为82.75分、产量为13678.5 kg/h... 杭糯玉21是以N⁃21为母本、TN78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为全面评价其在浙江地区的适应性和种植表现,作者以浙糯玉5号为对照(ck)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杭糯玉21综合品质得分为82.75分、产量为13678.5 kg/hm^(2),较ck分别提高4.7%、1.4%;此外,杭糯玉21对大斑病、小斑病抗性较好,且抗倒伏,在杭州地区种植表现良好。该文介绍了杭糯玉21的选育过程及在浙江地区的种植表现,并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杭糯玉21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糯玉21 选育过程 种植表现 抗病性 栽培技术要点 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方小豆种质资源农艺与品质性状分析
13
作者 刘秀慧 刘合芹 +5 位作者 邹桂花 郑学强 郑滔 楼巧君 陈小央 陈合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2-1303,共12页
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浙江省收集的85份地方小豆种质资源为对象,系统分析其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这些资源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6.10%~58.26%,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变异系数最高;Shannon多... 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浙江省收集的85份地方小豆种质资源为对象,系统分析其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这些资源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6.10%~58.26%,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变异系数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处于0.02~2.43之间,其中粗蛋白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小,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荚长和百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小区产量与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3.929%。11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0~181.15%,幼荚色的变异系数最小,裂荚性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18之间,熟性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而幼荚色的多样性指数最低。聚类分析将这些资源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包含17份资源,整体生育期相对较短,株高较矮,粒长、粒宽和百粒重均较大;类群Ⅱ包含37份资源,熟性中等,植株较高;类群Ⅲ涵盖31份资源,生育期较长,荚长、荚宽、单株荚数和单荚粒数高,产量和氨基酸含量高。通过综合评分筛选出4份浙江省优异小豆资源。本研究对新收集的浙江小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及评价,为小豆种质创新和优良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小豆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鸭共作的创意模式、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
14
作者 苗苗 殷徐康 +7 位作者 王寅 任晋东 卢立志 赖齐贤 张小明 耿玮 刘书悦 汤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1-644,共14页
稻鸭共作作为一种创意农业技术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水稻种植体系的生态技术回应。通过梳理中国稻鸭共作的发展进程,创新构建“水-土-粮-经-碳”系统协同框架并阐明其机理,进而从调水、护土、稳产、增收、固碳层面分析其生态效应及影响... 稻鸭共作作为一种创意农业技术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水稻种植体系的生态技术回应。通过梳理中国稻鸭共作的发展进程,创新构建“水-土-粮-经-碳”系统协同框架并阐明其机理,进而从调水、护土、稳产、增收、固碳层面分析其生态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中国稻鸭共作经历了理念植入与技术萌芽、技术引进与产业塑形、规范建设与技术推广、技术迭代与创意发展4个时期,深度融入并驱动了创意农业技术迭代升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范式。(2)稻鸭共作显著优化水体理化性质,同时促进土壤结构改良,丰富土壤菌落与水体生物多样性,实现水土环境的生态调控和协同改善。(3)稻鸭共作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与品质及鸭肉风味的提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种养综合收益,为创意农业技术模式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实践路径。(4)稻鸭共作显著抑制甲烷(CH_(4))排放并小幅影响其他温室气体释放,综合作用下使系统的全球增温潜势整体下降,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未来在产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层面仍待突破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提高稻鸭共作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水-土-粮-经-碳”系统 创意农业模式 生态效应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历年晚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15
作者 朱鹏飞 巫明明 +7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朱国富 俞法明 张小明 李孟洋 叶胜海 王建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65-1569,共5页
本试验以浙江省历年审定的13个晚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分蘖期和成熟期分别对其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白叶枯病抗性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浙粳22的产量最高,为9 434.7 kg·hm^(-2),浙粳99次之,产量为8 502.4 kg·hm^(-2);在水稻... 本试验以浙江省历年审定的13个晚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分蘖期和成熟期分别对其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白叶枯病抗性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浙粳22的产量最高,为9 434.7 kg·hm^(-2),浙粳99次之,产量为8 502.4 kg·hm^(-2);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方面,浙粳88、浙湖粳25、浙粳78、浙湖粳26、秀水134、嘉花1号、浙粳99和浙粳100的抗病性较好;综合白叶枯病抗性和产量,浙梗99、浙粳100、浙粳78和浙湖粳26等4个品种表现较好,可以作为优良亲本,加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艺性状 白叶枯病 产量 晚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甜糯玉米浙科糯101的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16
作者 张泉锋 杜龙岗 +3 位作者 王美兴 任梦云 黄益峰 王冬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4期178-180,207,共4页
鲜食玉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选育优质品种是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升级的关键。浙科糯101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糯质自交系W10为母本、甜糯双隐自交系IMC002为父本组配共同选育... 鲜食玉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选育优质品种是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升级的关键。浙科糯101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糯质自交系W10为母本、甜糯双隐自交系IMC002为父本组配共同选育的优质甜糯玉米杂交种,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该甜糯玉米杂交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食味佳等特点,适宜种植地区广泛。本文作者介绍了浙科糯101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不同地区的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糯玉米 浙科糯101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水稻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7
作者 马双双 黄玲玲 +5 位作者 王伟 杨用丹 翟荣荣 叶靖 巫明明 叶胜海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297-1307,共11页
亚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两者在种植环境、植株和籽粒特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的遗传差异,能够借助强大的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概述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分类与分化差... 亚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两者在种植环境、植株和籽粒特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的遗传差异,能够借助强大的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概述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分类与分化差异,论述了目前已经定位及克隆的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和分子作用机制,分析了已经鉴定的杂种优势基因及杂种优势作用机制,汇总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籼粳杂交稻品种数据,旨在为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以及籼粳杂交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有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分化 杂种不育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粳优4号品种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18
作者 章文斌 任军凯 +1 位作者 叶胜海 张国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83-1586,共4页
浙粳优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育成的籼粳杂交稻品种。该品种表现为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抗倒伏性突出,熟期转色好。为确保其丰产,本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浙粳优4号 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被引量:18
19
作者 俞法明 严文潮 +4 位作者 毛雪琴 金庆生 李小华 陈蕾 陆艳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9-954,共6页
利用卫星搭载2个早籼稻品系浙105和浙207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回收后SP2-SP7逐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72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5个变异株系与原... 利用卫星搭载2个早籼稻品系浙105和浙207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回收后SP2-SP7逐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72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对照进行DNA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损伤,SP1表型不分离,SP2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SP3起逐代选择获得农艺经济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株,从中选出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系;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SSR多态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空间诱变 性状 稻瘟病 白叶枯病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0
作者 陆艳婷 陈金跃 +3 位作者 张小明 叶胜海 王俊敏 金庆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00-1508,共9页
本文综述了21世纪以来,浙江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水稻穗型、株高、叶形、叶色、花器等性状突变体种质资源的概况,开展相关突变性状的分子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促进作用。对浙江省通过直接... 本文综述了21世纪以来,浙江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水稻穗型、株高、叶形、叶色、花器等性状突变体种质资源的概况,开展相关突变性状的分子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促进作用。对浙江省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辐射选育而成的245个水稻新品种的分析发现,其中89.9%的品种源自辐农709和浙辐802;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不育系的81.8%源自辐农709。浙江省辐射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揭示,继续深入开展水稻辐射诱变创制突变体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丰富水稻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辐射育种 突变体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