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案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启星 熊先哲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539-545,共7页
对土壤环境容量这一具有多方面应用价值的科学命题的由来、发展和新的认识进行探讨.它表明,以污染物总量表示的土壤环境容量应该参照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态、长期效应和相互作用进行校正.根据现有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程序以及野外调查... 对土壤环境容量这一具有多方面应用价值的科学命题的由来、发展和新的认识进行探讨.它表明,以污染物总量表示的土壤环境容量应该参照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态、长期效应和相互作用进行校正.根据现有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程序以及野外调查、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的结果,对浙江省金华市郊广泛分布的红壤中As、Cr和Pb的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就其某些应用作了扼要说明.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容量在实践上有K_s、K_d、K_a、K_v和K_r五种类型;它们在数值上既有差异,又相互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环境容量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体系选择性合成间-乙氧基苯酚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为群 张锁莲 赵宇华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间苯二酚与硫酸二乙酯在四氯化碳-水两相体系中选择性合成间-乙氧基苯酚的反应,考察了时间、温度。
关键词 间-乙氧基苯酚 选择性合成 两相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沉积物磷释放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唐孟成 贾之慎 朱荫湄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292,共4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碱度,不同搅动情况下西湖沉积物磷的释放情况.同时还测定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和间隙水中可溶性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湖水的碱度提高可促进沉积物磷的释放.在蒸馏水体系中,沉积物4小时的释放量小...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碱度,不同搅动情况下西湖沉积物磷的释放情况.同时还测定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和间隙水中可溶性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湖水的碱度提高可促进沉积物磷的释放.在蒸馏水体系中,沉积物4小时的释放量小于检测限;在碱度为10-1~10-4molL-1的Na2CO3/NaHCO3体系中,沉积物磷的释放量为8.0~9.0μg/g.在蒸馏水和NaHCO3体系中,沉积物磷的释放量均为:搅动沉积物>仅搅动上覆水>静止.间隙水中溶解态磷的含量是上覆水中的103倍,在碱性和搅动的情况下,磷迅速渗排入水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磷释放 污染 碱度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钕对金鱼藻生长生理及细胞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勤海 叶畅 +1 位作者 叶兆杰 胡志强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研究了稀土元素钕(Nd)对金鱼藻(Ceratophylumdemersum)叶绿素总量、抗坏血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生理指标和细胞叶绿体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金鱼藻对钕的吸收富集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内低浓度... 研究了稀土元素钕(Nd)对金鱼藻(Ceratophylumdemersum)叶绿素总量、抗坏血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生理指标和细胞叶绿体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金鱼藻对钕的吸收富集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内低浓度(2~10mg/L)的钕对金鱼藻的一些生理学指标各有一定的刺激促进作用,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及处理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明显加强,并破坏细胞叶绿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金鱼藻 生理 细胞结构 叶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西湖沉积物的若干物理和化学性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震宇 朱荫湄 王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9-84,共6页
于1995年4月—1996年1月对杭州西湖沉积物的若干物理、化学性状作了研究沉降试验表明,沉积物中粒径在0.067-0.0029mm之间的颗粒占沉积物总量的80.8%,0.0029mm以下的占4.3%.基本属于粉砂级范围,沉积物受扰动后再悬浮会明显... 于1995年4月—1996年1月对杭州西湖沉积物的若干物理、化学性状作了研究沉降试验表明,沉积物中粒径在0.067-0.0029mm之间的颗粒占沉积物总量的80.8%,0.0029mm以下的占4.3%.基本属于粉砂级范围,沉积物受扰动后再悬浮会明显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沉积物处于中性(pH=6.60-7.40)和低厌氧状态(Eh=-3mV至167mV).界面溶解氧含量在1mg/L,左右,沉积物生物产量数(BPN=0.4836)和烧失量与全氮量之比(IG/TN=22.54-30.71)表明西湖是富营养的腐殖型湖泊。沉积物参数的主成分分析证实了西湖沉积物的沼泽来源,并表明引水后小南湖沉积物特征与其它湖区相比已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杭州西湖 营养物质 主成分析 化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藻对稀土元素镧(La)的吸收富集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勤海 叶兆杰 +1 位作者 王寿祥 胡志强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41-243,共3页
通过放射示踪技术,研究了新月藻(Closteriumlunula)对稀土元素镧(La)的吸收富集状况.结果表明,新月藻对稀土元素镧有很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其富集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者呈很好的指数关系;高浓度(1... 通过放射示踪技术,研究了新月藻(Closteriumlunula)对稀土元素镧(La)的吸收富集状况.结果表明,新月藻对稀土元素镧有很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其富集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者呈很好的指数关系;高浓度(10mg/L)处理组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藻 稀土元素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用脲酶产生菌9043 C_(12)发酵条件和酶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伟祥 全文海 +1 位作者 闵航 陈美慈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493-498,共6页
通过对9043C12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使其产脲酶活力达2.4U/mL,较原活性0.34U/mL提高7.1倍.对该酶的酶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尿素对该菌脲酶的生物合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 通过对9043C12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使其产脲酶活力达2.4U/mL,较原活性0.34U/mL提高7.1倍.对该酶的酶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尿素对该菌脲酶的生物合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42℃;但在含20%(v/v)乙醇下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46℃,35℃以下较稳定,酶经65℃15min巴氏消毒完全失活.模拟试验结果表明,25℃pH5.0条件下,在含乙醇16%或20%(v/v)、尿素30mg/L的模拟酒中,添加10U/L脲酶,可使尿素去除率在36h内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 尿素 尿素去除率 黄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霉素废水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平 李甲亮 +2 位作者 方照平 徐向阳 俞秀娥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①氯霉素废水COD浓度达29858~49613mgL-1,BOD5/CODCr比值为0.42,属可生物降解废水.因为其中的氯霉素和氯化物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宜作适当的稀释处理.②用好氧生物法处... 研究结果表明:①氯霉素废水COD浓度达29858~49613mgL-1,BOD5/CODCr比值为0.42,属可生物降解废水.因为其中的氯霉素和氯化物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宜作适当的稀释处理.②用好氧生物法处理时,平均进水COD浓度为886mgL-1,平均COD去除率64.5%;用厌氧生物法处理时,平均进水COD浓度为4539.5mgL-1,平均COD去除率78%.③从BOD5/CODCr比值来看,经过生物处理,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成分基本去除,生物抑制作用也随之消失,出水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废水 生物降解 生物可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不同形态铬的转化机制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英旭 朱祖祥 何增耀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7,共7页
系统地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铬的转化机制,从理论上和实验结果上探讨了土壤中铬的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结合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探索了土壤中铬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规律,同时辅以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 系统地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铬的转化机制,从理论上和实验结果上探讨了土壤中铬的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结合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探索了土壤中铬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规律,同时辅以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铬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吸收积累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土壤中不同形态铬的污染行为和生物效应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环境污染 土壤 生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氟化物对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方正 刘超 +2 位作者 傅柳松 陆莹 周侣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1-35,共5页
于1986~1992年,对大气氟化物不同浓度的7处梅园,进行了研究,并辅之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梅是对大气氟化物反应敏感的植物,其主要受害症状是早期落叶.认为梅正常生长环境的大气氟化物临界浓度为1.0~1.2μg/(... 于1986~1992年,对大气氟化物不同浓度的7处梅园,进行了研究,并辅之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梅是对大气氟化物反应敏感的植物,其主要受害症状是早期落叶.认为梅正常生长环境的大气氟化物临界浓度为1.0~1.2μg/(dm2·d);梅叶的氟化物本底值为(11.2±2.3)mg/kg.大气氟化物浓度〔X,μg/(dm2·d)〕与梅叶含氟量(Y,mg/kg)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表达为Y=(2.15±23.16)X,r=0.822.氟化物在梅叶中的积累系数为0.33,积累方程为ΔF=0.33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落叶 早期落叶 敏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启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闵航 郑耀通 +1 位作者 陈美慈 吴伟祥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3-18,共6页
比较了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和游离污泥反应器在启动过程中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能在高浓度COD下稳定启动,能抗高容积有机负荷和水质不稳定的冲击,COD绝对去除量高2~3倍,出水SS和O.D值明显... 比较了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和游离污泥反应器在启动过程中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能在高浓度COD下稳定启动,能抗高容积有机负荷和水质不稳定的冲击,COD绝对去除量高2~3倍,出水SS和O.D值明显较低,VFA浓度较低而总碱度(TA)较高,污泥产酸活性和产甲烷活性也较高。游离污泥反应器的性能相对较差,这种差异的微生物学原因在于污泥经PVA固定后建立了良好的产酸化和产甲烷化的互营体系,而游离污泥反应器形成这种互营体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污泥 游离污泥 废水处理 反应器 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生物硝化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宝兰 郑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5-358,共4页
对直接以氨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反应中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合培养物的最初来源作了跟踪研究,发现好氧和厌氧活性污泥中都存在硝化细菌,都有可能成为氨氧化活性以及后来出现的厌氧氨氧化活性最初来源,作为接种,好氧污泥优于厌氧污泥,氨... 对直接以氨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反应中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合培养物的最初来源作了跟踪研究,发现好氧和厌氧活性污泥中都存在硝化细菌,都有可能成为氨氧化活性以及后来出现的厌氧氨氧化活性最初来源,作为接种,好氧污泥优于厌氧污泥,氨氧化反应符合Haldane基质抑制动力学模型,氨态氮浓度对氨氧化速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反应 生物硝化反应 活性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菌基质转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郑平 冯孝善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直接以氨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反应是一种新的生物反应.作者对能进行这种生物反应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基质转化特性作了研究.试验发现,除已被证实的硝酸盐外,亚硝酸盐和N2O也能作为厌氧氨氧化的电子受体;还发现,在厌氧氨氧化... 直接以氨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反应是一种新的生物反应.作者对能进行这种生物反应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基质转化特性作了研究.试验发现,除已被证实的硝酸盐外,亚硝酸盐和N2O也能作为厌氧氨氧化的电子受体;还发现,在厌氧氨氧化中可产生中间产物羟胺和联氨,彼此可相互转化.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混培物 中间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分离物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声明 寿森炎 +2 位作者 夏宜平 贾小明 盛阅春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501-502,共2页
一种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分离物培养条件的研究陈声明,寿森炎,夏宜平,贾小明,盛阅春(浙江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系,杭州310029)StudiesonSomeCulturalConditionsofPhotosyntet... 一种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分离物培养条件的研究陈声明,寿森炎,夏宜平,贾小明,盛阅春(浙江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系,杭州310029)StudiesonSomeCulturalConditionsofPhotosynteticBacteriumIsol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红假单胞菌 分离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二乙氧基荧烷的合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为群 黄俊 赵宇华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404-407,共4页
报道了在无水氯化锌催化剂存在下,以3-乙氧基苯酚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制取3,6-二乙氧基荧烷的合成方法.采用柱层析分离与重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并提纯合成产物,可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产物经MP,IR,UV,1H-NMR... 报道了在无水氯化锌催化剂存在下,以3-乙氧基苯酚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制取3,6-二乙氧基荧烷的合成方法.采用柱层析分离与重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并提纯合成产物,可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产物经MP,IR,UV,1H-NMR,EA严格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氧基荧烷 合成 热敏染料 荧烷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氯酚(PCP)对厌氧颗粒污泥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东升 徐向阳 冯孝善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9-24,共6页
应用厌氧毒性试验方法评价了五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产甲烷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VFA的活性及产甲烷活性均随PCP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其中产甲烷活性更易受PCP... 应用厌氧毒性试验方法评价了五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产甲烷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VFA的活性及产甲烷活性均随PCP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其中产甲烷活性更易受PCP的抑制;反应器中、下层颗粒污泥比上层及未驯化颗粒污泥对PCP的抑制有较高的忍耐性,且其活性恢复也较快;颗粒污泥中乙酸产甲烷菌和互营丙酸盐降解菌比互营丁酸盐降解菌对PCP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 厌氧颗粒污泥 甲烷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壤-植物-动物连续体中挥发酚的迁移和积累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启星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2,共6页
针对目前农业生态系统与食物链中挥发酚的污染扩散和危害这一较为普遍现象,应用逸度这一概念和分室理论,对其迁移和积累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并结合现场调查和水培试验加以证实。
关键词 连续体 挥发酚 迁移 积累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碳糊电极法测定水中苯酚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凯雄 徐娟宝 +2 位作者 臧荣春 彭图治 王国顺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49-253,共5页
提出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r)修饰碳糊电极测定水中苯酚的方法.在0.1mol/LKCl的酚试液中开路富集后,在磷酸盐缓冲液介质(pH5.6)中溶出,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苯酚的溶出峰电位为+0.73V(Ag-Ag... 提出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r)修饰碳糊电极测定水中苯酚的方法.在0.1mol/LKCl的酚试液中开路富集后,在磷酸盐缓冲液介质(pH5.6)中溶出,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苯酚的溶出峰电位为+0.73V(Ag-AgCl参比电极),检测限为0.05μg/L.应用该法测定了废水中苯酚的含量,并讨论了该法测定苯酚的影响因素,比较了几种修饰电极测定苯酚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聚乙烯吡咯烷酮 修饰碳糊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流化床处理含酚废水的发酵效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劳善根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435-439,共5页
采用厌氧活性炭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中等浓度含酚有机废水,经过384天连续运行,在稳定状态下,投入的有机基质(酚和乙酸钠)被彻底降解,有92%以上转化为甲烷,仅有4%左右同化为生物体,有机物去除率达到94%以上,结果表明,... 采用厌氧活性炭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中等浓度含酚有机废水,经过384天连续运行,在稳定状态下,投入的有机基质(酚和乙酸钠)被彻底降解,有92%以上转化为甲烷,仅有4%左右同化为生物体,有机物去除率达到94%以上,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发酵效能高,处理效果好的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流化床 甲烷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回流量对含酚废水厌氧处理的影响
20
作者 劳善根 胡宏 +1 位作者 童永忠 孙群荣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91-194,共4页
采用厌氧膨胀床反应器处理含酚有机废水,在中温条件(30℃)下达到稳定状态。温度降到15℃,处理效率明显下降;20℃时影响很小;23℃时有机物去除率、沼气产率与30℃时持平,增加回流量对提高处理效率作用不大。结果表明,... 采用厌氧膨胀床反应器处理含酚有机废水,在中温条件(30℃)下达到稳定状态。温度降到15℃,处理效率明显下降;20℃时影响很小;23℃时有机物去除率、沼气产率与30℃时持平,增加回流量对提高处理效率作用不大。结果表明,该工艺在常温和低回流量条件下运行依然有效,并且可以保持较高净产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膨胀床 温度 回流量 发酵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