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影视的文化定位与伦理选择
1
作者 孙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160,共7页
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 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寻,是中国影视走出当下困境的希望所在。展望中国影视的未来发展,从本土到全球,从民族到世界,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由“中国影视”走向“世界影视”成为中国影视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坚持包容和多元,回归爱和人性,不仅是中国影视全球化的伦理目标,也是“世界影视”的应有之义。当中国影视开始关注人,关注真实的生命情感,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困境时,其世界性自然也就蕴含其中。这不再是具体技法的变化,而是对于世界主义的人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影视 世界主义 人文主义 文化定位 伦理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尔赫斯“迷宫”的科幻启示:梦与镜的模拟世界
2
作者 周冬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0,共14页
“迷宫”是路易斯·博尔赫斯魔幻文学中的主要符号形象。博尔赫斯融合了哲学、数学甚至语言的元素,使迷宫成为一种智力构造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他大多以梦与镜为方法,创建唯心主义式的、充满拟像的迷宫,也即模拟世界。诸多科幻小... “迷宫”是路易斯·博尔赫斯魔幻文学中的主要符号形象。博尔赫斯融合了哲学、数学甚至语言的元素,使迷宫成为一种智力构造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他大多以梦与镜为方法,创建唯心主义式的、充满拟像的迷宫,也即模拟世界。诸多科幻小说家和导演都曾受益于博尔赫斯,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博尔赫斯的迷宫启示甚或预示着让·鲍德里亚的超现实概念以及尼克·博斯特罗姆的计算机模拟理论,它们在博尔赫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模拟”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与镜 迷宫 模拟 非理性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中国学派”如何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倪祥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98,共8页
“动画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获得国际认同的学派,当下深刻认识什么是“动画中国学派”,如何使其可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得国际认同,都是值得学界认真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坚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内涵,努力追求内容和... “动画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获得国际认同的学派,当下深刻认识什么是“动画中国学派”,如何使其可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得国际认同,都是值得学界认真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坚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内涵,努力追求内容和形式层面的“中和”之美,特别强调“儿童态审美”创作的使命与目标,是“动画中国学派”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自信是“动画中国学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与作品中中国优秀文化审美因素含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中国学派” “儿童态审美” 文化自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白尘史剧观的核心见解及其演化成熟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伏涤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121,共10页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剧的外壳到后期不仅注重历史本质真实而且主张历史细节真实的变化。陈白尘一贯推重“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始终主张历史剧要有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由于注重“今用”,陈白尘并不反对在历史剧中进行适当影射;出于政治余悸和不屑于拙劣影射,他又公开申明反对影射史剧。不歪曲历史,不逃避现实,是陈白尘最核心的史剧创作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尘 史剧范式观 史剧真实观 史剧价值观 史剧影射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