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言文学养成对中文创意写作的启发 |
叶炜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延安整风前后的鲁迅艺术学院 |
赵思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3
|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
孙燕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
4
|
“十七年”文学生态的隐性叙述——以《茅盾日记(1953-1966)》为例 |
蔺春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
5
|
当文学遭遇资本——产业化语境中的文学生产与亚文学生成 |
葛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6
|
亚文学: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 |
葛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7
|
浙江地域电影的审美文化嬗变研究 |
赵建飞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
8
|
手机阅读及文学出版产业的优化 |
葛娟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
9
|
“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 |
李俊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0
|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
陈旭光
张明浩
徐洲赤
南镇
于法润
戴琪
满胜宠
卞芸璐
卢玥(整理)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
11
|
西汉农书《尹都尉》的作者身份与历时传播 |
周迪
郭伟玲
|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2
|
中国影视的文化定位与伦理选择 |
孙燕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3
|
山水画画论话语的汉英跨文化语用研究刍议 |
王建华
周毅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
14
|
从“白话”到“口语”:百年新诗反思的一个路径 |
赵思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
15
|
数字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局限性 |
钟丽茜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
16
|
身体·主体·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科幻电影的“赛博格”想象 |
潘汝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9
|
|
|
17
|
“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与应对举措 |
潘红霞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
18
|
当下文艺批评话语的反思及其精神品格建构 |
杨向荣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
19
|
从文化自信到虚无:历史叙事的另类形态——《故事新编》与“新故事新编”比较研究 |
陈林侠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
20
|
现代性碎片的解剖与审美——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碎片思想谱系解读 |
杨向荣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