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言文学养成对中文创意写作的启发
1
作者 叶炜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7,共10页
中文创意写作被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接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探寻莫言文学养成的过程,能够对中文创意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启发。具体来看,莫言的“自我发掘”、自觉的... 中文创意写作被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接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探寻莫言文学养成的过程,能够对中文创意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启发。具体来看,莫言的“自我发掘”、自觉的文学故乡建构和文学成长历程,从理念和实践等层面都对中文创意写作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创意写作 童年记忆 文学故乡 文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整风前后的鲁迅艺术学院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思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7,共8页
延安整风成为延安时期乃至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水岭,此前此后的鲁迅艺术学院的教育方针、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迥然不同,清晰地勾勒出战时状态下文学教育的缩影。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延安社会是典型的现代兵法社会兼战时军事共产主义模... 延安整风成为延安时期乃至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水岭,此前此后的鲁迅艺术学院的教育方针、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迥然不同,清晰地勾勒出战时状态下文学教育的缩影。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延安社会是典型的现代兵法社会兼战时军事共产主义模态,鲁迅艺术学院等院校的性质是政治规约高于文化传承,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学术人才,而是培养更好地服务于战争的工具。鲁艺也曾探索学院化、正规化的教育之路,但在一个高度政治化和军事化的生存空间里,延安鲁艺及其每个人都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经受着种种考验与变异。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文学系主任何其芳以及教员周立波等人的转变正是典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艺术学院 学院化 延安整风 周扬 何其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qu...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理论"之后再度转向"文类""结构""原型"等纯粹形式,他不相信纯粹形式可以挽救文学研究。对于有着天主教背景的伊格尔顿而言,新宗教的权威恰恰在于其伦理的而非审美的主张。因此,他致力的文学理论目标是要复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走出本质主义的无谓论争,以一种德行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推动文学研究,在批评理论与分析哲学非同寻常的结合中,开启一条文学理论重建的可能路径,并以此刺激理论再度进行富有雄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文学研究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生态的隐性叙述——以《茅盾日记(1953-1966)》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蔺春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收入《茅盾全集》中的《茅盾日记》共有两册,是依据他的手稿校订而成,后期修改加工的可能性较小。其对"十七年"时期的记述虽然是零星的、片段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茅盾这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在理性、节制的文字背后,也隐含了关... 收入《茅盾全集》中的《茅盾日记》共有两册,是依据他的手稿校订而成,后期修改加工的可能性较小。其对"十七年"时期的记述虽然是零星的、片段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茅盾这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在理性、节制的文字背后,也隐含了关于"十七年"文学生态的丰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文学生态 隐性叙述 茅盾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文学遭遇资本——产业化语境中的文学生产与亚文学生成 被引量:1
5
作者 葛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154,共8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资本的扩张,文学生产加速了由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资本逻辑对文学生产的支配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延展了文学生产的产业链,而且将文化工业的形式注入到文学文本形态之中。由此文学生产渐将文学本身...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资本的扩张,文学生产加速了由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资本逻辑对文学生产的支配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延展了文学生产的产业链,而且将文化工业的形式注入到文学文本形态之中。由此文学生产渐将文学本身悬置,呈现出产品生产的特征,文学越界也因而发生,使亚文学文本得以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资本 产业化 亚文学 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文学: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 被引量:1
6
作者 葛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6-160,共5页
亚文学是一种被认为次于正统文学的流行写作,正以其通俗化的内容和似是而非的文学形式被大众广为接受并占领市场,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与文学文本对应,亚文学文本亦可以分为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四大类别,并呈现为多种文本形态... 亚文学是一种被认为次于正统文学的流行写作,正以其通俗化的内容和似是而非的文学形式被大众广为接受并占领市场,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与文学文本对应,亚文学文本亦可以分为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四大类别,并呈现为多种文本形态。亚文学作为文学的扩容和变异,首先可以看作是当下文学存在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标示着文学转型的发生,对此文学理论和批评应当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文学 文本建制 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域电影的审美文化嬗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建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6,共5页
2017年,浙江省广播影视业营收总额位居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从此“浙江电影”这一概念时常出现在各种话语场合。但“浙江电影”显然还无法构成流派的概念,它似乎只能用以描述电影的地理属性。从电影研究的角... 2017年,浙江省广播影视业营收总额位居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从此“浙江电影”这一概念时常出现在各种话语场合。但“浙江电影”显然还无法构成流派的概念,它似乎只能用以描述电影的地理属性。从电影研究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地理归属是一个复杂、模糊的概念。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文化产品,大多数电影的制片方和主创构成的地域属性不是单一的。在地域电影的范畴中,研究者常常强调创作者的籍贯。作为浙江电影研究的主要成果,2011年出版的《浙江电影史》的主要篇幅都在讲述浙江籍电影人的经历和他们的作品。然而籍贯并不是十分可靠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片方 电影史 主创 地理属性 影视产业 审美文化 广播影视业 地域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阅读及文学出版产业的优化
8
作者 葛娟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57,共4页
文学阅读从纸本阅读发展到手机阅读不仅是阅读载体及阅读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文学形态在信息化时代产生重大变革的外在呈现。从出版产业发展来说,伴随手机阅读用户的迅速增长,手机出版已形成规模性的产业结构和效益。由移动通信运营商... 文学阅读从纸本阅读发展到手机阅读不仅是阅读载体及阅读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文学形态在信息化时代产生重大变革的外在呈现。从出版产业发展来说,伴随手机阅读用户的迅速增长,手机出版已形成规模性的产业结构和效益。由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主导建立的手机出版产业链,对整个手机出版的产业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正在引起整个数字出版业的产业格局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阅读 文学出版 手机出版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俊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1,共1页
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 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绩却一向都偏于纯文学这方面。最近一二年来,杂文学这方面虽然有了兴发的现象,但范围却还是很狭的。我们虽然看见过几本好的传记、尺牍和日记,但大概仍是文学作家的自画像”,他从创作的角度提出期盼,“若是有一部分作家放弃了诗歌、小说、剧本这些狭窄的纯文学路上去钻研,而利用他们的文学表现之欲望,又可使读者获得文学趣味以外的享受,岂不是更有益的事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非虚构性 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 大众读者 文学作家 文学趣味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6 位作者 徐洲赤 南镇 于法润 戴琪 满胜宠 卞芸璐 卢玥(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28,共8页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成功举办。“原创故事创作路径”与共情式“相通性”故事思维,是青年编剧创作的两种重要路径。编导合一的转型生存与剧本工业化实践,是青年编剧重要的产业生存之道。新媒介冲击下,编剧面临受众审美接受变迁、受众故事偏好改变的困境,但同时新媒介又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媒介资源库与创意支撑。如何平衡新媒介、人工智能背后的理性、共性与创作背后的感性和个性,是新媒介语境下未来青年编剧需着重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编剧 新媒介语境 圆桌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农书《尹都尉》的作者身份与历时传播
11
作者 周迪 郭伟玲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28,共9页
结合目录学、制度史知识,考证《尹都尉》成书于西汉武帝末年至汉成帝初年之间,作者为北地某尹姓农都尉,明晰了图书信息。梳理《尹都尉》著录、引用、注释三种历时传播途径,指出该书内容散逸、名声犹存的传播困境,从传播受众精英化、传... 结合目录学、制度史知识,考证《尹都尉》成书于西汉武帝末年至汉成帝初年之间,作者为北地某尹姓农都尉,明晰了图书信息。梳理《尹都尉》著录、引用、注释三种历时传播途径,指出该书内容散逸、名声犹存的传播困境,从传播受众精英化、传播内容双重性、传播媒介效果受限三个方面,分析秦汉农书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强调传播模式对农书存亡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都尉》 传播困境 著者考证 农书 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影视的文化定位与伦理选择
12
作者 孙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160,共7页
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 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寻,是中国影视走出当下困境的希望所在。展望中国影视的未来发展,从本土到全球,从民族到世界,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由“中国影视”走向“世界影视”成为中国影视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坚持包容和多元,回归爱和人性,不仅是中国影视全球化的伦理目标,也是“世界影视”的应有之义。当中国影视开始关注人,关注真实的生命情感,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困境时,其世界性自然也就蕴含其中。这不再是具体技法的变化,而是对于世界主义的人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影视 世界主义 人文主义 文化定位 伦理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画画论话语的汉英跨文化语用研究刍议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建华 周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117,159,共4页
汉语有丰富的山水画画论话语。山水画画论话语不仅规范引导着作画赏画时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还建构了我国士人阶层的知识信仰、身份认同、审美旨趣等。近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价的屡创新高,以英语为媒介的山水画画论话语也日趋丰... 汉语有丰富的山水画画论话语。山水画画论话语不仅规范引导着作画赏画时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还建构了我国士人阶层的知识信仰、身份认同、审美旨趣等。近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价的屡创新高,以英语为媒介的山水画画论话语也日趋丰富。通过对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的跨文化语用比较,可揭示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所投射的中西社会规约、审美意趣、心理意识等不同的文化内核,为我国的国画研究和国际接轨开启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语用 话语 汉英山水画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话”到“口语”:百年新诗反思的一个路径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思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121,共9页
从"白话诗"的初创,历经战争风雨和政治风云的沧桑磨难,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诗"的兴起,这条清晰的线索构成了反思百年新诗的一个路径。"白话诗"是在西方话语的巨大冲击下,出于中国现实巨变之急需,... 从"白话诗"的初创,历经战争风雨和政治风云的沧桑磨难,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诗"的兴起,这条清晰的线索构成了反思百年新诗的一个路径。"白话诗"是在西方话语的巨大冲击下,出于中国现实巨变之急需,在历史进化论和工具理性思维的主导下,强行"剖腹"诞生的,带有"先天不足"的病灶,后天又在严酷战争环境和极端政治语境下发育成畸形,一步步沦为"口语暴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第三代诗人的努力下,白话诗才真正从过度政治化的阴影里走出来,口语诗才得以觉醒。90年代以来,在民间立场觉醒与彰显的文化背景下,"后口语诗"具有了身份自觉和理论自觉。通过百年新诗史的回眸与反思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口语诗体基本代表了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和汉语诗性智慧的本土性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诗 口语诗 口语诗体 新诗史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钟丽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哲学和美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以及数字、网络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便利,使越来越多的数字艺术家追求作品与受众的互动、对话。交互性数字艺术作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壁垒,有利于创作出极具科技含量和陌生... 哲学和美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以及数字、网络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便利,使越来越多的数字艺术家追求作品与受众的互动、对话。交互性数字艺术作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壁垒,有利于创作出极具科技含量和陌生化体验的作品;同时以对话互动方式消解了传统作者的“独白”权威,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审美主动性。另一方面却也易于走向游戏化、感官化、娱乐化,消弭受众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减弱艺术的反思性;因人而异、游移不定的互动结果,也将使艺术作品的价值观、伦理立场难以明确,导致审美批评无法形成有效的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主体间性 交互性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主体·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科幻电影的“赛博格”想象 被引量:9
16
作者 潘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54,共9页
"赛博格"生发于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的土壤,至90年代,演变成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美经典"赛博格"科幻电影,以影像的方式批判因身体差异所导致的伦理秩序的失衡,传达主体自我在数据时代被解构... "赛博格"生发于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的土壤,至90年代,演变成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美经典"赛博格"科幻电影,以影像的方式批判因身体差异所导致的伦理秩序的失衡,传达主体自我在数据时代被解构所带来的迷惘情绪,揭示为控制论所定义的赛博空间的"专制"特征;进而对"身体"的进化与虚化、跨越差异性的新主体自我的重构、"民主"式乌托邦赛博空间展开想象,突破了人与非人、意识与模拟等二元对立的藩篱,表达了对新技术条件下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科幻电影 赛博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与应对举措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红霞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114,共4页
道德认同是驱动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道德认同包括内化和象征化两个维度,对人的道德行为发挥着自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调... 道德认同是驱动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道德认同包括内化和象征化两个维度,对人的道德行为发挥着自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道德敏感性训练等方式提升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同 现状 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文艺批评话语的反思及其精神品格建构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向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7-143,共7页
当下文艺批评话语的精神品格建构,应当着眼于中国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呈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沿着《讲话》和《意见》来审视中国当下文艺批评... 当下文艺批评话语的精神品格建构,应当着眼于中国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呈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沿着《讲话》和《意见》来审视中国当下文艺批评现状和批评话语空间,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反思批评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实现中国当下文艺批评话语的精神品格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反思 中国精神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自信到虚无:历史叙事的另类形态——《故事新编》与“新故事新编”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林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4,共6页
当下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介的所谓“新故事新编”大多以戏谑的方式关注先秦乃至本民族的始初历史,以现时态的情节碎片冲击了文本的封闭性。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颇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相距甚远。《故事新编... 当下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介的所谓“新故事新编”大多以戏谑的方式关注先秦乃至本民族的始初历史,以现时态的情节碎片冲击了文本的封闭性。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颇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相距甚远。《故事新编》是一次思想的对垒、哲性的交锋;正是这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托起了解构传统文化、重建现代文化的希望,透露出生命蓬勃的文化构想。而“新故事新编”则充满了内倾与自敛,弥散着浓厚的神秘与虚无之感。大多数文本以第一人称直述当下的迷惘。这深刻反映出民族文化身份的淡薄与所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精神状态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碎片的解剖与审美——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碎片思想谱系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向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4,共7页
在齐美尔的审美思想中,印象主义式的现代性审美体验源于对碎片的关注,他在碎片中建构审美救赎路径。齐美尔思想中的现代性审美碎片主题在克拉考尔、布洛赫和本雅明等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文本中得到了延续与拓展。克拉考尔强调现代性碎片... 在齐美尔的审美思想中,印象主义式的现代性审美体验源于对碎片的关注,他在碎片中建构审美救赎路径。齐美尔思想中的现代性审美碎片主题在克拉考尔、布洛赫和本雅明等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文本中得到了延续与拓展。克拉考尔强调现代性碎片的历史本真复原,布洛赫诉求现代性碎片中的哲学隐喻,本雅明则希望在碎片和废墟的拾荒中实现现代人的审美救赎。关注碎片已成为他们文本中的共同标签和印记,也建构了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碎片审美思想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碎片 齐美尔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