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刑事司法解释权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根芳 傅国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3-6,共4页
有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司法解释权在废问题争论由来已久,随着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该问题再度突现。本文通过对刑事司法解释权运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以分析,揭示了检察权、刑事司法解释权属性,认为刑事司法解释权系检法两家... 有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司法解释权在废问题争论由来已久,随着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该问题再度突现。本文通过对刑事司法解释权运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以分析,揭示了检察权、刑事司法解释权属性,认为刑事司法解释权系检法两家共同共有,并提出了解决检法冲突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法冲突 司法解释 权限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浙江检察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倪集华 谢如程 范水姣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62,共5页
浙江省自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成立浙江高等审判检察厅之时,浙江检察开始起步。在进入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国内处于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的剧烈社会变革中,浙江检察的发展同样动荡多变,且出现两种不同检察制度。既... 浙江省自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成立浙江高等审判检察厅之时,浙江检察开始起步。在进入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国内处于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的剧烈社会变革中,浙江检察的发展同样动荡多变,且出现两种不同检察制度。既有在清末检察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统治政权的检察制度,又有工农民主政权创立的人民检察制度开始萌芽。两者的性质以及在具体借鉴依据、职权配置和机构设置模式上,有着显著区别。本文就前者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浙江 检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微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运作——浙江省检察机关刑事和解改革实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楚开 《法治研究》 2011年第6期94-100,共7页
对轻微犯罪实行刑事和解制度,是检察机关为分流刑事案件、化解社会纠纷而推出的一项制度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未来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应限于犯罪情节轻微的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刑事和解成功的案件不宜由公安机关作不... 对轻微犯罪实行刑事和解制度,是检察机关为分流刑事案件、化解社会纠纷而推出的一项制度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未来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应限于犯罪情节轻微的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刑事和解成功的案件不宜由公安机关作不立案、撤案处理或者由法院作无罪处理,当事人进行刑事和解应设立独立的程序,但司法机关办理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无需另设独立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微犯罪 刑事和解 不起诉 矛盾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检察建议适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乐绍光 陈艳 周彬彬 《法治研究》 2009年第11期66-71,共6页
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形式。检察建议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司法公正、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鉴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因此,在对检察建议实施情况... 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形式。检察建议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司法公正、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鉴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因此,在对检察建议实施情况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是化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建议 基本情况 实践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浙江省知识产权犯罪情况及检察机关的对策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糜方强 沈雪中 +1 位作者 楼丽 赵宝琦 《法治研究》 2009年第7期66-72,共7页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各级司法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应有之举。然而现阶段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对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适用存在疑难,地方保护主义干扰较...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各级司法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应有之举。然而现阶段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对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适用存在疑难,地方保护主义干扰较大,办案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案件质量存在隐患,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等问题。由此,进一步提高认识,立足检察职能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创新检察工作机制,增强法律监督能力,以及加强调查研究,严格掌握法律政策界限理应成为化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犯罪 检察机关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检察改革的理论基础、实践困境与发展面向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梅奎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5,160,共16页
数字检察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法律监督模式重塑变革的重大意义。当前,数字检察仍处于发展初期,亟待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厘清数字检察概念内涵、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推进以检察权运行机制数字化为核心的改革方案,... 数字检察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法律监督模式重塑变革的重大意义。当前,数字检察仍处于发展初期,亟待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厘清数字检察概念内涵、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推进以检察权运行机制数字化为核心的改革方案,并深入论证数字检察的法理基础。当前数字检察改革仍存在办案理念欠缺、数据分析研判能力不足、数据标准体系阙失、办案团队运行专业化较弱等困境。在检讨检察权运行理论发展现状以及是否契合当前检察机关机构改革的基础上,从具体改革措施层面破解当前困境,并为改革措施落地设定基本准则,进而为数字检察改革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监督 国家大数据战略 数字检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浙江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7
作者 陈云龙 《法治研究》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央和省委的总体工作部署中,检察工作的使命是什么?方位在哪里?如何服务大局?这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讨,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检察工作 问题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双重观察——兼论《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之完善 被引量:41
8
作者 孙洪坤 陶伯进 《东方法学》 2013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整理,可明辨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经历的曲折起伏与理论难题,参与途径亦可归纳为直接起诉、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方式。其中,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两种具体的参与方式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检察机...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整理,可明辨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经历的曲折起伏与理论难题,参与途径亦可归纳为直接起诉、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方式。其中,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两种具体的参与方式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检察机关直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民事诉讼法》开创了我国环境公益司法救济机制的先河,突破了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确定为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当前应从案件范围、起诉主体、诉讼请求类型、是否适用反诉及调解等方面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环境公益诉讼 《民事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判为中心对检察工作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祺国 《法治研究》 2015年第4期83-90,共8页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机制,理念、意识,方式、方法都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检察机关承担着刑事诉讼中上承侦查下启审判和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整个检察工作的影...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机制,理念、意识,方式、方法都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检察机关承担着刑事诉讼中上承侦查下启审判和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整个检察工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检察机关要更多地从审判标准化和诉讼终端性来整体上把握以事实证据为决定性因素的案件起诉质量和诉讼发展走向。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工作必须围绕审判这个中心进行,既要加强对起决定性作用的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又要加强为审判作最先准备的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履行检察权的有效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为中心 改革 检察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检察和解制度探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水明 郑文 《法治研究》 2009年第5期74-78,共5页
民事检察和解,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经当事人申请,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促成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并主动履行,从而达到变更执行原生效裁判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的制度。实践证明... 民事检察和解,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经当事人申请,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促成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并主动履行,从而达到变更执行原生效裁判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的制度。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和解案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而且节约了诉讼成本,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增添了新的监督渠道。然而民事检察和解制度存在无法律地位、无法律效力的问题。本文从运用民事检察和解的必要性出发,建议立法确立民事检察和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并赋予其相应的强制执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检察和解 法律地位 强制执行力 立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18
11
作者 高杰 《法治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新职能,法律供给严重不足,诉前程序立法空白,导致实践中存在诸如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不明、公益诉讼具体法律适用存在争议、调查取证保障不足、诉前程序操作不统一等问题,亟需立法予以解决。...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新职能,法律供给严重不足,诉前程序立法空白,导致实践中存在诸如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不明、公益诉讼具体法律适用存在争议、调查取证保障不足、诉前程序操作不统一等问题,亟需立法予以解决。立足国情,借鉴域外公益诉讼制度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定《公益诉讼法》、构建"合力"保护公共利益的诉讼构造、拓展案件范围、强化调查取证法律保障、探索诉前磋商与赔偿、引入多样性诉讼请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意见建议,以期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公益诉讼 困难问题 域外借鉴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确立整体检察监督观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祺国 《法治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77-85,共9页
随着国家监察制度的全面建立和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职能的整体转隶,修改后的三大诉讼法丰富了检察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宪法定位在基本法上得到丰富发展,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 随着国家监察制度的全面建立和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职能的整体转隶,修改后的三大诉讼法丰富了检察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宪法定位在基本法上得到丰富发展,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监督"总体布局得以确立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在新时代,笔者就确立整体检察监督观、"4+1"整体检察监督体系提出了设想,从宪法、基本法和职能配置三个维度阐明了基本内涵,详细分析了"政治性、法治性、统筹性、一体性"四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基本法层面完善整体检察监督的专门立法、建立健全系统性检察监督工作体制机制的具体设想,旨在为新时代检察监督制度的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 检察监督 专门立法 体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的再定位与职能调整 被引量:64
13
作者 胡勇 《法治研究》 2017年第3期88-94,共7页
监察体制改革对职务犯罪侦查权作出重大调整,检察机关需要重新厘清宪法定位及其权力属性。本文立足于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的现实和公诉权与诉讼监督权的异质同构性,主张检察机关应定位为公诉机关与诉讼监督机关,其机构职能和工作重心应... 监察体制改革对职务犯罪侦查权作出重大调整,检察机关需要重新厘清宪法定位及其权力属性。本文立足于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的现实和公诉权与诉讼监督权的异质同构性,主张检察机关应定位为公诉机关与诉讼监督机关,其机构职能和工作重心应作相应调整。要突出公诉权的主体性地位,强化公诉职能的能动性,从充分行使起诉裁量权、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和解构刑事审判监督权三个方面对公诉权予以拓展与充实。同时,要从加强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刚性监督、推进逮捕程序的诉讼化改造和调整民事审判监督的重心三个方面对诉讼监督工作的重心及相关程序进行调整与完善,更好地发挥诉讼监督的职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体制改革 检察机关 定位 职能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公益诉讼若干程序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德清 《法治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86-93,共8页
相对于普通民事、行政诉讼,检察公益诉讼在诉讼目的、诉讼标的、诉讼主体、程序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依据民事、行政诉讼的一般理论和制度,结合实践,妥善处理其中的程序问题,即:以检察机关受理案件为诉讼时效(起诉期限)的起... 相对于普通民事、行政诉讼,检察公益诉讼在诉讼目的、诉讼标的、诉讼主体、程序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依据民事、行政诉讼的一般理论和制度,结合实践,妥善处理其中的程序问题,即:以检察机关受理案件为诉讼时效(起诉期限)的起算点,在行政公益诉讼中还应考虑行政处罚时效问题;一审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管辖应考虑跨区域管辖和"人身罚""资格罚"的行政管辖问题;特殊危害行为中一类行为具有不可诉性,有损害公共利益的重大危险行为具有可诉性;应以有利于公共利益保护为原则,来处理诉讼类型和案件类型的竞合问题;区分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情形,处理行政公益诉讼适格被告的选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公益诉讼程序 诉讼时效与起诉期限 管辖 诉因 诉讼竞合 适格被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检察监督若干焦点问题——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对象 被引量:10
15
作者 傅国云 《法治研究》 2013年第9期113-118,共6页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检察制度进行重构,是民事检察制度一次重要的变革。一方面强化了检察机关对作为公权力的民事审判权的法律监督,使监督手段和范围有了新的拓展;另一方面,又对私法领域保持理性和谦抑,让当事人尽最大可能通过普...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检察制度进行重构,是民事检察制度一次重要的变革。一方面强化了检察机关对作为公权力的民事审判权的法律监督,使监督手段和范围有了新的拓展;另一方面,又对私法领域保持理性和谦抑,让当事人尽最大可能通过普通诉讼程序实现权利救济,最大限度地由法院救济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检察监督在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之后嵌入,体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及检察权的理性监督。本文就民事检察监督理念、抗诉前置程序、一审直抗、举证责任、执行监督、基层检察院民事检察职责定位等焦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以期对司法实践和民事诉讼立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检察 监督理念 抗诉程序 执行监督 基层职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和解制度在浙江的实践与完善——以修改后的刑诉法为契机 被引量:6
16
作者 乐绍光 陈艳 曹晓静 《法治研究》 2012年第8期125-131,共7页
2004年起,浙江省检察机关开始探索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程序。从浙江的实践来看,刑事和解制度在积极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更好促使加害人回归社会,有效节约司法成本,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适用刑事和解比例... 2004年起,浙江省检察机关开始探索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程序。从浙江的实践来看,刑事和解制度在积极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更好促使加害人回归社会,有效节约司法成本,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适用刑事和解比例偏低、启动程序较随意、和解协议审查困难、和解协议效力不明、和解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继续前行。因此,要以修改后的刑诉法施行为契机,对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程序、配套机制等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司法实践 刑事诉讼法 完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申诉制度的诉讼化改造——以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申诉案件为切入点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祺国 《法治研究》 2018年第2期136-149,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重大刑事冤错案在检察机关抗诉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得以纠正。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申诉案件一直面临法律供给严重不足、监督效果不佳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申诉的法律定位不明,程序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重大刑事冤错案在检察机关抗诉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得以纠正。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申诉案件一直面临法律供给严重不足、监督效果不佳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申诉的法律定位不明,程序规定缺失或过于笼统。应当树立有诉必理、依法纠错、有限再审的理念,对刑事申诉制度进行诉讼化改造,构建"向法院申请再审在先、向特定机构申诉在后"的有序救济模式,取消法院、检察院再审之诉后依职权单方否定生效裁判的权力,在切实保障当事人申诉权的同时,依法维护司法裁判既判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申诉 诉讼化改造 刑事救济特别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检察侦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祺国 《法治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130-137,共8页
我国检察侦查是国家重要的侦查制度,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重要的侦查机关,这有着充分的立法、法理和实践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国的检察侦查制度,既有侦查制度的共性,也有监督性、司法性、复合性的法治特性。当... 我国检察侦查是国家重要的侦查制度,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重要的侦查机关,这有着充分的立法、法理和实践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国的检察侦查制度,既有侦查制度的共性,也有监督性、司法性、复合性的法治特性。当下,从构建检察侦查组织体系、信息体系以及协同配合机制着手,重构新时代检察侦查体系十分迫切而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侦查 法治特性 构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被引量:5
19
作者 傅国云 《法治研究》 2017年第4期35-40,共6页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是国家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监督纠正行政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共治理,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构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体系是当前检察制度改...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是国家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监督纠正行政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共治理,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构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体系是当前检察制度改革的热点,也是完善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重点。目前许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检察权的定位,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应当遵循行政管理和司法的规律,尊重行政的能动性和行政裁量权,遵循职权法定原则、公益优先原则、事后监督原则、行政处理先行原则、必要原则五项基本原则,科学界定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公共利益的标准和范围,设置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基本原则 监督范围 监督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在法视野下的检察权性质与地位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楚开 《法治研究》 2010年第7期90-95,共6页
从实在法角度分析,我国的检察权既不属于行政权,也不等同于法律监督权,而是与行政权、审判权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检察权是一种复合性的权力,包括法律监督权、公诉权与批准逮捕权;根据我国宪法、法律以及检察权本身的诉讼性质,... 从实在法角度分析,我国的检察权既不属于行政权,也不等同于法律监督权,而是与行政权、审判权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检察权是一种复合性的权力,包括法律监督权、公诉权与批准逮捕权;根据我国宪法、法律以及检察权本身的诉讼性质,检察权可与审判权并称为司法权;相对于西方国家将检察机关纳入行政系统的立法例而言,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更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权 行政权 法律监督权 司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