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玫瑰醋补料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笑钗 李婷 +1 位作者 黄炳文 蒋予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2-157,共6页
在玫瑰醋经过糖化和酒化的发酵过程后,采用补料发酵对浙江玫瑰醋的醋酸发酵阶段进行工艺改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初始酸度、补料体积、补料次数和补料发酵温度对玫瑰醋发酵工艺过程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响... 在玫瑰醋经过糖化和酒化的发酵过程后,采用补料发酵对浙江玫瑰醋的醋酸发酵阶段进行工艺改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初始酸度、补料体积、补料次数和补料发酵温度对玫瑰醋发酵工艺过程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玫瑰醋补料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酸度达到2.85 g/dL时补酒液,补料体积分数为33%,补料1次,发酵温度为32℃。在此条件下,醋酸发酵结束时玫瑰醋最高产酸量可以达到(5.59±0.27)g/dL,比传统发酵玫瑰醋(4.81±0.12)g/dL的产酸量高,达到工艺改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玫瑰醋 单因素试验 补料发酵 醋酸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酿时间对玫瑰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建红 沈海锋 +5 位作者 杨明 嵇国华 冯纬 翁云丹 徐光亮 陈雅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0-276,共7页
为研究不同陈酿时间对玫瑰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为研究不同陈酿时间对玫瑰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对新醋、一年陈、三年陈、十年陈样品进行理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陈酿能提高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促进玫瑰醋风味和色泽的形成。通过HS-SPME-GC-MS检测到玫瑰醋中共有7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大部分酯类物质在陈酿过程中被降解,而羰基化合物和吡嗪类物质含量在陈酿期间上升显著。利用气味阈值计算出玫瑰醋中共有13种气味活性值大于1的挥发性化合物,且不同陈酿期主要呈味化合物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陈酿期玫瑰醋样品间分离明显,表明陈酿时间对玫瑰醋挥发性物质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酿 玫瑰醋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酱发酵用工业米曲霉菌种的复壮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媛媛 刘晔 +2 位作者 冯纬 周利南 梁新乐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从种曲生产车间的地面及墙壁上分离到24株霉菌菌株。依据菌落形态相似性和差异,将其归纳为7组并选择7株作为试验菌株进一步进行分析。经菌落形态特征及小室培养形态学鉴定,结合其ITS序列分子水平分析,此与米曲... 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从种曲生产车间的地面及墙壁上分离到24株霉菌菌株。依据菌落形态相似性和差异,将其归纳为7组并选择7株作为试验菌株进一步进行分析。经菌落形态特征及小室培养形态学鉴定,结合其ITS序列分子水平分析,此与米曲霉代表株的相似性为99%,且未检出黄曲霉毒素,因此7株霉菌被鉴定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经麸皮培养基制曲后,菌株ZJGS-LZ-12和ZJGS-LZ-21分泌的中、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及糖化酶活力(U/g干基)较高,产酶特性较好,不产生黄曲霉毒素,适用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酱 种曲 鉴定 米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酱生产菌株米曲霉ZJGS-LZ-12的分泌蛋白组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晔 朱媛媛 +2 位作者 冯纬 周利南 梁新乐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3-148,共6页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ZJGS-LZ-12为研究对象,米曲霉3.042为对照,通过双向电泳结合生物质谱检测,对其胞外分泌蛋白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米曲霉3.042相比,米曲霉ZJGS-LZ-12胞外蛋白的分泌能力相当,但胞外分泌蛋白...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ZJGS-LZ-12为研究对象,米曲霉3.042为对照,通过双向电泳结合生物质谱检测,对其胞外分泌蛋白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米曲霉3.042相比,米曲霉ZJGS-LZ-12胞外蛋白的分泌能力相当,但胞外分泌蛋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表达蛋白点共169个,其中80个蛋白点分泌表达量下调,89个蛋白点分泌表达量上调。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糖类和蛋白质水解过程,主要是水解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蛋白质的酶。其中,淀粉水解酶、半纤维素酶活性显著增强,β-1,4-内切木聚糖酶F3、β-半乳糖苷酶A和阿拉伯半乳聚糖-β-内切半乳聚糖酶A分泌表达量分别上调292、1 156和2 569倍,蛋白酶Pep1和Alp1分泌表达量分别上调100和1 300倍,充分表明运用此菌株发酵有利于改善豆酱的风味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酱 米曲霉ZJGS-LZ-12 分泌蛋白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补料发酵玫瑰醋香气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笑钗 李婷 +1 位作者 黄炳文 蒋予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4-150,共7页
食醋的香气组成主要来源于酿造原料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建立一种测定浙江玫瑰醋中香气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HS-SPME-GC-MS),优化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为:萃取头50/30μmDVB/CAR/PDMS,萃取温度50℃,萃取时... 食醋的香气组成主要来源于酿造原料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建立一种测定浙江玫瑰醋中香气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HS-SPME-GC-MS),优化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为:萃取头50/30μmDVB/CAR/PDMS,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0min,样品中添加盐浓度300g/L,以2-乙基丁酸为内标对玫瑰醋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此方法下,补料工艺使玫瑰醋香气物质的含量与种类发生了改变,大部分香气物质含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乙醇转化醋酸比较彻底,提高了高级醇含量,增加了酯类成分的种类。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苯乙酯是构成玫瑰醋香气的主要酯类成分,补料发酵在种类上比传统发酵增加了2-乙基己酸乙酯、乳酸异戊酯、异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己酸-2-苯乙酯这5种酯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玫瑰醋 补料发酵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晒参-甘草-桂花提取物对Balb/C小鼠运动疲劳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汪洪 方昊 +1 位作者 冯纬 张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6-362,共7页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生晒参-甘草-桂花混合提取物对Balb/C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疲劳机制。本实验将1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和提取物低、中、高(30、150、300)mg·L-1剂量组。生晒参-甘草-桂花混合后经热水回流...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生晒参-甘草-桂花混合提取物对Balb/C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疲劳机制。本实验将1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和提取物低、中、高(30、150、300)mg·L-1剂量组。生晒参-甘草-桂花混合后经热水回流工艺提取、过滤和浓缩后,按比例配制为灌胃材料。4组实验小鼠经过环境适应后开始灌胃实验,每日一次,每次2 mL,为期28 d,每周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并在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采用负重游泳实验、常压耐缺氧实验和生化法检测小鼠的肝糖原含量、血尿素氮、血乳酸含量变化及T-SOD活力和MDA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给药组小鼠游泳前后血乳酸比空白组下降明显;血尿素氮含量增幅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部分剂量组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给药组小鼠血清T-SOD活力(218.71±8.14、217.21±7.82、204.33±7.78 U·mL^(-1))和肝糖原水平(11.75±1.02、12.03±1.21、11.84±0.67 mg/g)显著高于空白组(121.18±17.58 U·mL^(-1)、7.91±0.89 mg/g);给药组小鼠血清MDA含量(11.24±1.18、13.62±0.65、15.25±0.91 nmol·mL^(-1))显著低于空白组(21.18±1.62 nmol·mL^(-1));给药过后可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存活时间。综上说明生晒参甘草桂花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富含皂苷、黄酮和多糖,调节小鼠肝糖原含量、提高小鼠体内清除氧自由基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晒参甘草桂花提取物 BALB/C小鼠 抗疲劳作用 负重游泳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分割-补料法对玫瑰醋发酵过程与产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汪洪 张林祥 +3 位作者 黄炳文 冯纬 陈笑钗 蒋予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提高玫瑰醋的产率和生产效率,该研究以7%酒精度的黄酒醪对玫瑰醋进行分割补料,分析了不同分割补料次数对玫瑰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产品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1次分割补料和3次分割补料发酵过程酸度最高能达到5.73和5.89 g/dL,高于... 为提高玫瑰醋的产率和生产效率,该研究以7%酒精度的黄酒醪对玫瑰醋进行分割补料,分析了不同分割补料次数对玫瑰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产品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1次分割补料和3次分割补料发酵过程酸度最高能达到5.73和5.89 g/dL,高于传统发酵对照组(0次补料分割)的5.17 g/dL。分割补料玫瑰醋在有机酸组成上与传统玫瑰醋相同,乳酸和琥珀酸含量得到显著提升,能够缓解乙酸带来的刺激性,平衡整体风味。与传统对照组相比,分割补料发酵玫瑰醋挥发性物质总量显著提升,其中主要成分,如苯乙醇、异戊醇、乙醇、乙酸异戊酯、乙酸苯乙酯等,含量均有所提高,有助于提升玫瑰醋风味。感官色泽评定表明分割补料发酵玫瑰醋在感官和色泽上均略逊色于传统玫瑰醋,但差异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补料发酵可用于玫瑰醋的实际生产,在有效扩大玫瑰醋产量的同时也能保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醋 分割补料 有机酸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