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相机技术监测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伟成 章书声 +2 位作者 潘成椿 刘菊莲 季国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进行拍摄分析,结果表明:九龙山片段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有23种,隶属8目14科,其中东洋界种类21种,占91.30%;古北界种类2种,占8.70%,主要表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从分布型来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进行拍摄分析,结果表明:九龙山片段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有23种,隶属8目14科,其中东洋界种类21种,占91.30%;古北界种类2种,占8.70%,主要表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从分布型来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体(占82.61%)。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3种,占拍摄物种的13.04%;国家Ⅱ级保护的有猕猴(Macacamulatta)、短尾猴(Macacaarctoides)、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5种。鸟类拍摄率与兽类拍摄率经Mann-Whitney U非参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九龙山 鸟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监测浙江省自然保护区豹猫生存状况 被引量:12
2
作者 章书声 李佳琦 +4 位作者 郑而重 吴友贵 刘菊莲 陈小南 徐爱春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7,共6页
2011-2014年,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淳安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布设302台红外相机,拍摄到66张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照片... 2011-2014年,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淳安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布设302台红外相机,拍摄到66张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照片。泰顺乌岩岭2012年全年拍摄35张,千岛湖近3 a时间共拍摄到10张。通过对豹猫照片数据分析,发现春夏两季与秋冬两季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春与夏、秋与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其繁殖和食物有关;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且无人干扰,豹猫出现较少,但是在已失去食物链高层森林里,豹猫将取而代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浙江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豹猫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安息香属一新记录种:越南安息香 被引量:9
3
作者 柳新红 雷祖培 +5 位作者 陈征海 包其敏 李因刚 朱光权 林瑞峰 李根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9-320,共2页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浙江新记录种,即安息香科Styracaceae安息香属Styrax L.的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w.,对其经济价值和利用途径作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学 安息香属 越南安息香 新记录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斑喙凤蝶首次在浙江发现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义平 林莉斯 +1 位作者 郑方东 吴鸿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48,共2页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在该蝶首次发现于浙江(乌岩岭)进行报道。标本保存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键词 昆虫学 金斑喙凤蝶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培养基对浙江雪胆组培苗繁殖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雷祖培 余宏傲 +2 位作者 张书润 林瑞丰 康华靖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2-666,共5页
研究了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2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及MS(Murashige and Skoog),B5(Gamborg),N6和WPM(woody plant medium)等4种培养基对浙江雪胆Hemsleya zhejiangensis组培幼苗繁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6-BA和NA... 研究了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2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及MS(Murashige and Skoog),B5(Gamborg),N6和WPM(woody plant medium)等4种培养基对浙江雪胆Hemsleya zhejiangensis组培幼苗繁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6-BA和NAA质量浓度对浙江雪胆组培苗繁殖系数有较大影响,其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0.50 mg.L-1和0.20 mg.L-1,其繁殖系数分别为10.80和5.60,且6-BA的效果显著高于NAA;而不同质量浓度的NAA和6-BA配比的最佳配方为MS+6-BA 1.00 mg.L-1+NAA 0.02 mg.L-1和MS+6-BA 1.00 mg.L-1+NAA 0.05 mg.L-1,2种配比下浙江雪胆组培苗繁殖系数分别为19.30和18.10,与单一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最佳质量浓度相比,其差异也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还发现:浙江雪胆的组培苗在初代培养中不经生根阶段就可形成微型块茎,且该微型块茎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浙江雪胆 组织培养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培养基 繁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雪胆种群萎缩的生物学原因 被引量:2
6
作者 雷祖培 林观样 +3 位作者 张书润 蔡进章 潘晓军 林崇良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共3页
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区的浙江雪胆(Hemsleya zhejiangensis)种群调查发现,浙江雪胆雌雄异株,花小,雄蕊不发达,不利于虫媒或风媒传粉;浙江雪胆原发现地在毛竹林中,郁蔽度高,土壤腐殖质少,且竹子根茎将土壤严重网格化,限制了浙江雪胆的... 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区的浙江雪胆(Hemsleya zhejiangensis)种群调查发现,浙江雪胆雌雄异株,花小,雄蕊不发达,不利于虫媒或风媒传粉;浙江雪胆原发现地在毛竹林中,郁蔽度高,土壤腐殖质少,且竹子根茎将土壤严重网格化,限制了浙江雪胆的生长发育;浙江雪胆分布在溪涧边,易受溪水冲刷,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导致浙江雪胆种群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雪胆 种群 繁殖率 生态环境 生物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植物分布5个新记录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西 陈贤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6,共4页
报道了分布在浙江省的5个植物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朱砂藤(Cynanchum officinale(Hemsl.)Tsiang et Zhang),长尾铁线蕨(Adiantum diaphanum Bl.),蚀盖金粉蕨(Onychium tenuifrons Ching),碎米蕨(Cheilanthes opposita Kaulfuss)和百越凤... 报道了分布在浙江省的5个植物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朱砂藤(Cynanchum officinale(Hemsl.)Tsiang et Zhang),长尾铁线蕨(Adiantum diaphanum Bl.),蚀盖金粉蕨(Onychium tenuifrons Ching),碎米蕨(Cheilanthes opposita Kaulfuss)和百越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var.chinensis Ching et S.H.Wu)。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馆(Wenzhou University,WZU)。它们的发现丰富了浙江省植物区系的内容,为其在我国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 分布新记录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会计内控管理系统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鸿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第4期118-119,共2页
一、传统管理方式下存在的困难 1.工作量大、效率低:大中型企业组织机构、业务、管控模式等多样且复杂;涉及控制点点多面广,数量大,人员、岗位多;而且测试工作普遍面临着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资源压力。
关键词 管理系统 会计内控 企业组织机构 管理方式 管控模式 测试工作 资源压力 工作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枝连蕊茶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
9
作者 魏琦 楼炉焕 +3 位作者 冷建红 包其敏 钟潮亮 沈年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4-639,共6页
利用群落学方法对浙江省泰顺县黄连山村的毛枝连蕊茶Camellia trichoclada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植物58科104属153种。按Ruankiaer生活型统计,高位芽植物占85.0%,地上芽植物占2.6%,... 利用群落学方法对浙江省泰顺县黄连山村的毛枝连蕊茶Camellia trichoclada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植物58科104属153种。按Ruankiaer生活型统计,高位芽植物占85.0%,地上芽植物占2.6%,地面芽植物占13.1%,隐芽植物占8.5%,1年生植物占0.7%。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最大,分别为95,5.585 9和0.966 9;乔木层的分别为14,2.285 5和0.770 5;草本层为:38,3.845 9和0.870 5。乔木层的均匀度指数最大,为1.275 5,而灌木层和草本层次之,分别为1.226 6和1.057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毛枝连蕊茶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哀建国 翁国杭 董蔚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4-330,共7页
基于2×2联列表,应用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C)和联结系数(D)等公式测定了浙江省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16种主要乔木和23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合已有的生态位研究结果,共同探讨植物种群之间的联结状况。结果表明:乔木层中木... 基于2×2联列表,应用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C)和联结系数(D)等公式测定了浙江省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16种主要乔木和23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合已有的生态位研究结果,共同探讨植物种群之间的联结状况。结果表明:乔木层中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和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与其他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较高,而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和构栲Castanopsis tibetana等与其他种群间的联结性相对较弱,整个群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灌木层253个种对中,C<10%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83.4%,D<-30%的种对数占59.3%,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种间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联结性越弱,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常绿阔叶林 种间联结 共同出现百分率 联结系数 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翁国杭 毛晓鹏 +4 位作者 潘成秋 夏颖慧 陈丽群 郑才 赖立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3,共5页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角雉在试验区活动频率增加。说明采用人工林分改造促进自然更新的方式可以加快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演替,有利于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是人工保护黄腹角雉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恢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俞可心 胡情情 +4 位作者 姚逸安 章书声 徐爱春 葛建 管峰 《科技通报》 2022年第2期1-10,18,共11页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和打击非法盗猎违法行为等成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手段,而野生动物鉴定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野生动物鉴定还在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多样性分析以及打击商业性肉食品掺假等方...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和打击非法盗猎违法行为等成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手段,而野生动物鉴定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野生动物鉴定还在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多样性分析以及打击商业性肉食品掺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野生动物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形态学鉴定、理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的发展历程,鉴定材料也从宏观材料发展到痕量样品。本文综述了野生动物形态学鉴定、理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具体应用,目的在于为野生动物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鉴定技术 形态学鉴定 分子鉴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松鼠亚科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郑方东 包其敏 +2 位作者 林莉斯 章书声 刘西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7-802,共6页
归纳总结了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进展。现生地松鼠种类繁多、地理广布是由陆桥协助祖先类群扩散和生境变化导致祖先类群发生适应性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和分子证据都表明地松鼠起源于早渐新世的欧亚大陆。地松鼠起源... 归纳总结了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进展。现生地松鼠种类繁多、地理广布是由陆桥协助祖先类群扩散和生境变化导致祖先类群发生适应性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和分子证据都表明地松鼠起源于早渐新世的欧亚大陆。地松鼠起源后很快分化出3支:第1支在19 Ma左右,即非洲—欧亚陆桥第1次连接时扩散到非洲,在缺乏树栖松鼠竞争的情况下演化成现生的非洲树松鼠族Protoxerini;第2支在欧亚大陆向地栖生活演化的同时,部分类群在14 Ma左右扩散到非洲,并演化出非洲地松鼠族Xerini的Xerus和Atlantoxerus;第3支是旱獭族Marmotini的祖先,在欧亚大陆演化出岩松鼠属Sciurotamias的同时,于中渐新世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并在北美草原化的大背景下演化出花鼠属Tamias,"黄鼠属"‘Spermophilus’,旱獭属Marmota,土拨鼠属Cynomys等。花鼠属、"黄鼠属"和旱獭属于中新世扩散回欧亚大陆,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在欧亚大陆发生适应性演化。伴随生境变化而发生形态、行为等适应性演化,是地松鼠繁盛的重要原因。演化过程中,旱獭属、土拨鼠属、"黄鼠属"等地栖型松鼠的体型显著增大,尾巴显著变短,而半地栖型和树栖型的体型瘦长,尾巴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地松鼠 起源 演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