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2022年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1
作者 陈煜 韦盛忠 +5 位作者 唐战胜 刘雷雷 熊艳云 蔡安波 吕强锋 何安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37-242,共6页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具有典型意义和特殊科学研究价值。为了解浙江省内自然保护区科研发展水平,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数据源,对2002-2022年浙江9个森林生态和野生生物类型的国...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具有典型意义和特殊科学研究价值。为了解浙江省内自然保护区科研发展水平,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数据源,对2002-2022年浙江9个森林生态和野生生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9个保护区年均发文39.85篇,数量依然偏少,保护区之间的科研活跃度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投稿期刊兼顾了易录用和高质量,且高质量期刊呈现多样的趋势;保护区合作机构以省内高校为主,呈现地域性特征;重点研究领域为森林生态系统,针对主要保护物种开展研究的发文较少。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献计量分析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豆根分布生境特征及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夏丽芝 刘西 +2 位作者 雷祖培 潘向东 权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28-33,共6页
2020年7月20—30日,调查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5个分布区域的生境特征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山豆根主要沿溪谷分布,海拔为830~1 078 m,林分平均郁闭度约70.6%,平均土层厚度为14.34 cm,平均土壤pH为4.... 2020年7月20—30日,调查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5个分布区域的生境特征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山豆根主要沿溪谷分布,海拔为830~1 078 m,林分平均郁闭度约70.6%,平均土层厚度为14.34 cm,平均土壤pH为4.49,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1.02 g·kg^(-1);伴生植物主要为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荚蒾Viburnum dilatatum、花葶薹草Carex scaposa.、尾叶挪藤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ssp urophylla等;山豆根合计分布面积为3 900 m^(2),其中大湖区域的分布面积最大,为2 000 m^(2),平均分布密度为2 372株·hm^(-2);山豆根平均地径为3.87 mm,平均株高为40.16 cm,平均单株叶片数量为3.51片;在5个分布区域,山豆根地径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数量差异显著(P<0.05),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主要受土壤pH、容重、含水量及土层厚度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山豆根就地保护及野外回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分布 生境 生长特性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 被引量:10
3
作者 翁国杭 姜武 +5 位作者 包其敏 雷祖培 郑方东 刘西 林莉斯 潘向东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2-589,共8页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结果】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结论】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植被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果青冈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江彦苹 刘西 +2 位作者 潘向东 雷祖培 吴家森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2期1-6,共6页
以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毛果青冈Cyclobalanopsis pachyloma为对象,对森林群落中的植物种类、数量组成、树高、胸径等采用标准地法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共有植物102种,隶属于43科46属;群落的垂直结构... 以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毛果青冈Cyclobalanopsis pachyloma为对象,对森林群落中的植物种类、数量组成、树高、胸径等采用标准地法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共有植物102种,隶属于43科46属;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优势树种为毛果青冈和甜槠Castanopsis eyrei,灌木层优势种有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链珠藤Alyxia sinensis、矩形叶鼠刺Itea chinensis var.oblonga和华南蒲桃Syzygium austrosinense,草本层则以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为优势种;群落中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占88.4%;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属为最多,占总属数的22.0%,如杜鹃花属Rhododendro、水青冈属Fagus、绣线菊属Spiraea;群落中乔木层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优势度指数Simpson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大于灌木层、草本层;群落的树高结构为偏正态分布,径阶结构为“逆J-字型”。综上,毛果青冈群落稳定性高,更新状态良好,能够稳定演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果青冈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乌岩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左玉 董红先 +1 位作者 刘雷雷 雷祖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1-897,共7页
【目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提供多功能的生态服务,对保护和改善泰顺县和温州市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调查,参照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评估规范》的方法,定... 【目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提供多功能的生态服务,对保护和改善泰顺县和温州市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调查,参照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评估规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结果】2017年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总价值量为100.24×108元·a^−1,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3.92×105元·hm^−2·a^−1。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可见,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和积累营养物质是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三者比例之和高达91.92%,占有重要地位。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竹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经济林。常绿阔叶林对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在50%以上,占据绝对地位。【结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林分,因此通过把针叶林改造成阔叶林等林相改造技术,提高林分质量,优化生态系统结构,进而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出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价值 评估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多样性调查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6
作者 刘雷雷 章书声 +3 位作者 张加勇 董仁象 陶英坤 徐爱春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56-62,共7页
蝴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类群之一。2018年4—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蝴蝶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对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 蝴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类群之一。2018年4—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蝴蝶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对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共观测到蝴蝶160种,分属11科89属,其中优势科为凤蝶科Papilionidae(20种)、眼蝶科Satyridae(25种)、蛱蝶科Nymphalidae(46种)、弄蝶科Hesperiidae(36种),其中黑脉长标弄蝶Telicota besta Evans和栾川俳弄蝶Pedesta luanchuanensis Wang&Niu为浙江省蝶类新记录;在调查时间段内,该区域蝴蝶物种数量随着调查月份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7月时达到顶峰,4月时最少;该区域蝴蝶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在不同月份之间基本上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月份之间的波动很小,均以4月为最低,8月为最高。本次调查掌握该样区蝴蝶多样性现状,包括蝴蝶的种类、数量、分布的年度变化和面临的威胁因素,进一步证明了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蝴蝶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蝴蝶 多样性 调查 动态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翁国杭 郑方东 +6 位作者 林瑞峰 林莉斯 赖家厚 赵凯 张庆朝 张立华 林雪艳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0-74,共5页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相近时期黄腹角雉种群调查数据,研究了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1.68 km^(2),黄腹角雉种群分布面积为6.09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11.78%;2020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8.59 km^(2),黄腹角雉分布面积为55.3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50.93%。两个时期相比较,适宜栖息地面积增长了56.91 km^(2),净增率为110.12%;黄腹角雉实际利用的栖息地面积增长了49.21 km^(2),净增率为808.05%;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增长了39.15%,净增率为332.34%。这说明经过长期努力,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栖息地面积得到了较大扩展,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人为干扰活动的减少及栖息地片段化状况的改变是适宜栖息地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片段化 生态修复 适宜栖息地利用率 恢复生态学 黄腹角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翁国杭 《温带林业研究》 2023年第2期73-77,共5页
黄腹角雉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从乌岩岭保护区发现黄腹角雉以来,学者对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长期努力,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工作已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腹角雉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从乌岩岭保护区发现黄腹角雉以来,学者对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长期努力,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工作已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黄腹角雉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腹角雉 保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保护区森林环境保健功能综合评价
9
作者 李左玉 刘雷雷 雷祖培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87-91,共5页
以乌岩岭保护区中常绿阔叶混交林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7年8月、10月、11月,2018年2月、4月和6月等6个时间段,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通过分析人体舒适度、空气O 2含量、空气CO 2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等7个指标,开展森林环... 以乌岩岭保护区中常绿阔叶混交林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7年8月、10月、11月,2018年2月、4月和6月等6个时间段,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通过分析人体舒适度、空气O 2含量、空气CO 2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等7个指标,开展森林环境保健功能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常绿阔叶混交林森林群落综合环境保健指数在一年四季的平均等级都处于“非常好”、“良好”、“较好”水平。森林群落环境春、夏、秋3个季节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时间段比冬季长,集中出现在5∶00—18∶00;夏季呈现“三峰三谷”型特点;而冬季呈现白天大于晚上的特点,10∶00—17∶00时间段综合环境保健指数大于0.6,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常绿阔叶混交林环境保健指数季节变化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环境 保健功能 乌岩岭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鸟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中海 叶文晶 章书声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93-98,共6页
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LTL6210MC红外相机开展鸟类和兽类动物资源监测。调查结果发现,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共有24种,隶属8目16科。其中东洋界种类有20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83.33%;古北界种类有4种,占... 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LTL6210MC红外相机开展鸟类和兽类动物资源监测。调查结果发现,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共有24种,隶属8目16科。其中东洋界种类有20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83.33%;古北界种类有4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16.67%,主要表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从分布型来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体(占83.33%)。共拍摄到国家Ⅰ、Ⅱ级保护鸟兽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稚Syrmaticus elli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3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12.50%;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Macaca mulatta、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4种。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提供的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鸟兽照片建立红外相机拍摄鸟兽名录方式,以期为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方案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望东垟高山湿地保护区 鸟类 兽类 景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优先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雨豪 陈锋 +12 位作者 张宏伟 何安国 刘菊莲 刘西 陈小荣 叶立新 庞春梅 俞立鹏 赵昌高 王冠舜 鲁益飞 金孝锋 于明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7-2066,共10页
该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及《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3年,待发布)中在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定量分析浙江全省珍稀濒... 该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及《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3年,待发布)中在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定量分析浙江全省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结果表明:(1)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共101科229属333种,其中种子植物共311种,占比高达93.39%,以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有32属56种。(2)从区域水平分布看,浙江的珍稀濒危植物密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浙西北天目山区(147种)、浙西南洞宫山区(164种),浙北平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少。(3)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的升高,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形的分布趋势,在海拔601~800 m范围种类最多(60科113属144种)。(4)根据优先保护定量分析,属于优先保护Ⅰ级82种(24.62%)、Ⅱ级144种(43.24%)、Ⅲ级85种(25.53%)、IV级22种(6.61%)。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分析直观地反映了省内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程度,各物种现状与分析结果大致相符,需加强监测并及时对优先保护顺序进行动态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格局 优先保护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山祖国家公园与邻近地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丹 吴逸卿 +6 位作者 周伟龙 朱子安 周文婕 仲磊 沈国春 刘金亮 于明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目的】百山祖国家公园具有典型且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完整,原生常绿阔叶林面积分布广泛。通过比较分析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与邻近其他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助于... 【目的】百山祖国家公园具有典型且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完整,原生常绿阔叶林面积分布广泛。通过比较分析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与邻近其他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理解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和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百山祖国家公园(凤阳山和五岭坑)、九龙山、乌岩岭和古田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个30 m×30 m的森林固定监测样地,针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利用方差分析、基于Bray-Curtis相异度指数的主坐标分析和置换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各地区常绿阔叶林中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差异、物种组成差异和生物量差异。【结果】(1)50个样地中共发现57科128属304种木本植物;其中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样地内有52科108属241种,优势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和甜槠Castanopsis eyrei。(2)五岭坑的所有木本植物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最高,且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都高于非自然保护区。(3)五岭坑和凤阳山之间的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其他地区的物种组成均存在差异。(4)凤阳山、五岭坑及乌岩岭和非保护区之间所有木本植物、成树或幼树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五岭坑和凤阳山的幼树生物量显著低于古田山(P<0.05)。【结论】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不仅在公园内不同海拔区域中存在差异,也与亚热带其他地区常绿阔叶林存在差异,说明该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山祖国家公园 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以浙南泰顺县为例
13
作者 陈伟荣 林钟杨 +5 位作者 罗昶旭 冯益潘 龚冬琴 章书生 张秋怡 邓劲松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4,I0002,共8页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结合景观格局评估栖息地适宜性,并提出保护策略。结果表明,泰顺县有838.19 km^(2)(47.41%)的区域为适生区,但存在显著的栖息地碎片化特征;识别出253.70 km^(2)为保护空缺区。根据分析结果划定4个优先保护区,并提出填补保护空缺、降低人为活动干扰、优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加强种群动态监测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景观格局分析 最大熵模型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发现红翅绿鸠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西 郑方东 +2 位作者 雷祖培 毛晓鹏 翁国杭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597,共2页
2020年2月10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站(119°40′23″E,27°42′37″N,海拔695 m)发现1只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雄鸟尸体。该鸟腹部近白色,腹部两侧及尾下覆羽具灰斑,翼覆羽绛红色,上背偏灰,头顶橘黄,... 2020年2月10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站(119°40′23″E,27°42′37″N,海拔695 m)发现1只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雄鸟尸体。该鸟腹部近白色,腹部两侧及尾下覆羽具灰斑,翼覆羽绛红色,上背偏灰,头顶橘黄,脚红色。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红翅绿鸠为浙江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凭证标本保存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翅绿鸠 浙江 乌岩岭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贞钩瓣叶蜂种团(膜翅目,叶蜂科)--浙江省一新记录种
15
作者 李敏 刘西 +2 位作者 郑方东 刘萌萌 李泽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144-146,171,共4页
报道了浙江省叶蜂科(Tenthredinidae)钩瓣叶蜂属(Macrophya)一新记录种--江西钩瓣叶蜂(Macrophya jiangxiensis Li,Zhang&Wei,2023)。该种隶属于女贞钩瓣叶蜂种团(Macrophya ligustri group),于2024年3月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 报道了浙江省叶蜂科(Tenthredinidae)钩瓣叶蜂属(Macrophya)一新记录种--江西钩瓣叶蜂(Macrophya jiangxiensis Li,Zhang&Wei,2023)。该种隶属于女贞钩瓣叶蜂种团(Macrophya ligustri group),于2024年3月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泰顺县)采集获得。描述了该种雌性成虫的形态特征,包括体色、刻点分布、翅脉特征及锯腹片构造,并与近似种女贞钩瓣叶蜂(M.ligustri)进行了区分。此次发现不仅拓展了江西钩瓣叶蜂的地理分布范围(首次记录于浙江),也为浙江省叶蜂区系研究和农林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标本保存于华东药用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昆虫模式标本室(标本号:LSAF24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贞钩瓣叶蜂种团 膜翅目 叶蜂科 江西钩瓣叶蜂(Macrophya jiangxiensis Li Zhang&Wei 2023) 新记录种 形态学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岩岭山豆根分布区域土壤酶活性特征
16
作者 刘西 夏丽芝 +2 位作者 雷祖培 潘向东 权伟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36-39,65,共5页
2020年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保护区,对5个山豆根分布区域及双坑口5个不同海拔无山豆根分布区域的土壤6种水解酶与2种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山豆根分布的区域,童岭头6种水解酶活性均最高;各区域水解酶中,磷酸酶(AP)活性最... 2020年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保护区,对5个山豆根分布区域及双坑口5个不同海拔无山豆根分布区域的土壤6种水解酶与2种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山豆根分布的区域,童岭头6种水解酶活性均最高;各区域水解酶中,磷酸酶(AP)活性最高;氧化酶中,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均高于酚氧化酶(POX)活性。在双坑口,有山豆根分布的海拔910 m处各种酶活性表现出较高活性,不同海拔区域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可为浙江乌岩岭国家级保护区山豆根的人工繁育及野外回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土壤酶 国家自然保护区 乌岩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木犀科一新种——浙南木犀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文远 刘西 +2 位作者 梅旭东 陈锋 陈征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5,共6页
该文描述了采自浙江南部的木犀属(Osmanthus Lour.)一新种——浙南木犀(O.austrozhejiangensis Z.H.Chen,W.Y.Xie et X.Liu),并附有线描图和彩色照片。该种在具聚伞花序,叶柄、小枝、苞片、花梗被柔毛等性状上接近于毛柄木犀(O.pubipedi... 该文描述了采自浙江南部的木犀属(Osmanthus Lour.)一新种——浙南木犀(O.austrozhejiangensis Z.H.Chen,W.Y.Xie et X.Liu),并附有线描图和彩色照片。该种在具聚伞花序,叶柄、小枝、苞片、花梗被柔毛等性状上接近于毛柄木犀(O.pubipedicellatus Chia ex H.T.Chang),不同之处在于叶片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5~)8~10(~13)cm,宽(2.2~)3~4.5(~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叶缘具尖锐细锯齿或全缘,侧脉8~10对,花较大,花冠管长2.2~2.3 mm,裂片长2.2~3.0 mm,花丝长1.3~1.5 mm,花药长约1.2 mm。该新种的发现为研究东亚木犀属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与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木犀 木犀属 木犀科 新种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果青冈苗期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8
作者 江彦苹 潘向东 +2 位作者 雷祖培 吴家森 刘西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418-2425,共8页
毛果青冈是浙江省极小种群保护植物,研究毛果青冈植株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能够为其苗期的养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以泰顺县的毛果青冈幼苗为对象,分析1、3、5 a生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和C、N、P、K含量。结果... 毛果青冈是浙江省极小种群保护植物,研究毛果青冈植株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能够为其苗期的养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以泰顺县的毛果青冈幼苗为对象,分析1、3、5 a生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和C、N、P、K含量。结果表明,毛果青冈地径随着树龄增大而增大,各器官生物量的增幅依次为叶>茎>根。叶、茎的C含量平均值显著(P<0.05)高于根,叶的N、K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茎、根,P含量在根、茎、叶中无显著差异。3 a生毛果青冈的根中N含量显著低于1、5 a生的,1 a生毛果青冈的根、茎、叶中的P、K含量显著高于5 a生的。1 a生毛果青冈根、茎、叶的C∶P、N∶P、K∶P和根、茎的N∶K、C∶K均显著低于3、5 a生。毛果青冈C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总体表现为茎>叶>根,N和K在不同器官中的平均分配比例均为叶>茎>根,P在不同器官中的平均分配比例为茎=叶>根。毛果青冈叶片C含量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苗期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今后在苗木养分管理中应增施氮肥,以促进苗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果青冈 树龄 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蝶类新记录——黑脉长标弄蝶和栾川俳弄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建青 董仁象 +2 位作者 刘雷雷 章书声 马方舟 《浙江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68-70,共3页
报道了产于浙江省泰顺县的鳞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idae 2个浙江省蝶类分布新记录───黑脉长标弄蝶Telicota besta(Evans,1949)和栾川俳弄蝶Pedesta luanchuanensis(Wang&Niu,2002)。两个种类附简要描述并提供成虫标本及... 报道了产于浙江省泰顺县的鳞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idae 2个浙江省蝶类分布新记录───黑脉长标弄蝶Telicota besta(Evans,1949)和栾川俳弄蝶Pedesta luanchuanensis(Wang&Niu,2002)。两个种类附简要描述并提供成虫标本及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脉长标弄蝶 栾川俳弄蝶 新记录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的4种木兰属植物花蕾挥发油成分分析
20
作者 王军峰 吴伟建 +2 位作者 刘西 汤紫依 蒋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969-972,共4页
以二乔木兰、天目木兰、望春木兰与玉兰的干燥花蕾为材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它们的成分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木兰属植物干燥花蕾挥发油中共有140种物质,二乔木兰最多,为86种... 以二乔木兰、天目木兰、望春木兰与玉兰的干燥花蕾为材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它们的成分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木兰属植物干燥花蕾挥发油中共有140种物质,二乔木兰最多,为86种,天目木兰最少,仅63种。萜烯类物质最多,在二乔木兰、天目木兰、望春木兰和玉兰花蕾中的数量分别为48、33、42和40种。27种物质为4种木兰属植物所共有,其中醇类化合物有桉叶油醇、β-萜品醇和δ-松油醇等,萜烯类有β-侧柏烯、莰烯和月桂烯等。本研究为后续进行木兰属植物药用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属 花蕾 挥发成分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